天启皇帝熹宗捉了几年迷藏(他初做皇帝时,爱和小太监捉迷藏),做了几年木工(不是做皇帝),天启七年八月,在23岁时死了。
天启的儿子都已夭折,有些后妃怀了孕,也都被客氏和魏忠贤设法弄得流产,所以没有儿子。由他亲弟弟信王朱由检接位,年号崇祯。
朱由检当时虚岁是18岁。他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其实只有16岁零8个月。这个17岁的少年皇帝不动声色的对付魏忠贤,先将他的党羽慢慢收拾,然后逼得他自杀。将这场权力斗争处理得十分精彩。
魏忠贤死后,附和他的无耻大臣被称为“逆党”,或杀头,或充军,或免职,人心大快,在“宁锦大捷”中冒功的人也都被铲除了。
崇祯想到了辽东残局。辽东经略、巡抚王之臣,蓟辽总督阎鸣泰都是阉党分子,自然在铲除之列。由谁来掌管辽东军务呢?这时,被魏忠贤逆党排挤罢官的大臣又再起用,他们都主张召回袁崇焕。天启七年十一月,升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四月,再升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兵部尚书是正二品的大官,所辖的地域,名义上也扩大到北直隶(河北)北部和山东北部沿海。不过蓟州、天津、登莱各地另有巡抚专责,所以袁崇焕所管的实际还是山海关及关外锦宁的防务。
明末军制,在外带兵的文臣,头衔最高的是督师,通常以大学士兼任,宰相出外带兵,才称督师;其次是总督或经略,由兵部尚书或侍郎兼任;更其次是巡抚;巡抚之下才是武将中最高的总兵官。袁崇焕不是大学士,却有了大学士方能得到的军事最高官衔。以前辽东历任军事长官都只是经略或巡抚。那时距他做知县之时还只六年。
袁崇焕在广东休养这几个月中,与文人们诗酒唱和,其中最著名的朋友是陈子壮。
陈子壮是广东南海人,和袁同科中进士,陈是探花。他在作浙江主考官时出题目讽刺魏忠贤,因而被罢官。袁陈两人同乡同年,又志同道合,交情自然非同寻常。陈子壮在崇祯时起复,做到礼部侍郎,后来在广东九江起兵抗清,战败被俘,不降而死,也是广东著名的民族英雄。当时与袁时常在一起聚会的,还有几个会做诗的和尚。
袁崇焕应崇祯的征召上北京时,他在广东的朋友们替他饯行。画家赵惇夫画了一幅画,图中一帆远行,岸上有妇女三人、小孩一人相送。陈子壮在图上题了四个大字:“肤公雅奏”,“肤公”即“肤功”,祝贺他“克奏肤功”的意思。于是就有了《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这一历史文化古卷的产生。图后有许多人的题诗,第一个题的就是陈子壮。这幅画本来有上款,后来袁崇焕被处死,上款给收藏者挖去了,多次易手流转,到光绪年间才由王鹏运考明真相。
赵惇夫,明末广东著名的书画家,被清初的屈大均称赞为画家中的高手。他不仅作画,也攻诗词。是明末广东南园诗社十二子之一。著有《草亭集》。清朝建立全国统治政权后,他以明遗民自居,拒绝承认清王朝。
“肤公雅奏图”上的题诗,大都是称誉袁崇焕的抗清功绩,预料此去定可扫平胡尘、燕然勒石,麟阁题名等等。好几人诗句中都提到袁崇焕的“谈锋”、“高谈”、“笑谈”。喜与朋友们高谈阔论,一定是他个性中很显著的特点。
在这幅画上题诗的共有19人,其中有高僧3人,有几个是袁的幕僚。值得注意的是,有8个人在十处地方提到了黄石公、赤松子、圯上、素书的典故,这绝不会是偶然现象。这典故是说张良立了大功之后,随即退隐,才避免给猜忌残忍的刘邦所杀。在这次饯别宴中,袁崇焕的朋友们一定强调必须“功成身退”,大家对于皇帝的狠毒手段都深具戒心,所以在诗中一再警戒。
在《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中,位列第一的饯别诗作者是陈子壮,他是明代广东诗社运动的活跃分子,重建了广东明朝初年所建立的南园诗社。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天启年间曾弹劾势力极盛的魏忠贤,导致与其父一起被削官回家。他是明清之交广东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能干、政治家和诗人。
赋诗的这些人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当时诗坛的佼佼者。这些名人分别是:陈子壮、赵惇夫、梁国栋、黎密、黎遂球、屈大均、欧必元、区怀年、邝瑞露、傅于亮、陶标、吴邦佐、韩暖、戴柱、吕非熊、邓桢、梁稷等人,还有三位高僧释通岸、释超逸、释通炯。
临别时,袁崇焕也写了一《到家未百日即为崇祯元年诏督师蓟辽拜命入都》的诗。
到家未百日即为崇祯元年诏督师蓟辽拜命入都
耳边金鼓梦犹惊,又荷丹书圣主情。草野喜逢新雨露,河山重忆旧功名。
痛心老母牵衣泣,挥手全家忍泪行。只有君恩辞不得,未曾百日事躬耕。
这首诗充满着袁崇焕被重新启用的欣喜和忠君爱国和孝亲恋家之情,正是带着这种欣喜与爱国之情,袁崇焕再次投身于抗金的前线。
而这位立志中兴的新皇帝崇祯接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朝廷内外都被阉宦魏忠贤及其党羽所控制。崇祯不露声色,即位未久便粉碎了阉党,臣民赞颂不已,誉为“神明自运,宗社再安”。既而又下诏,撤罢各镇内臣,以杜绝宦官乱政之门。在位17年,他一直勤政理事,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积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讲励精图治,崇祯是朱元璋以后明代16位君主中最突出、最言行一致的一个。崇祯继位没多久,17岁的时候,能够以相当的老练和果断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十分不容易,丝毫不比康熙铲除鳌拜逊色。崇祯的勤勉是中国几千年皇帝史上罕见的。虽然皇帝不是只靠勤勉就能当好的。他面对局势严重时,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天下发“罪己诏”,反省错误招纳贤才,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自杀殉国是的遗书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样一个皇帝是怎样失败的呢?他对面临的问题开展怎样的战略呢?
其时崇祯面对三大难题。
1.内忧
李自成、张献忠屡败屡战,总是无法剿灭。而且贼是愈剿愈多。要剿灭这些贼就要用兵,要用兵就要用钱,可是钱又从哪里来呢?而皇帝的办法就是加税。其实,当时的赋税已经很重了,加上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的负担很重,再加税就是逼老百姓没活路了。万历末年已加重了对民间的搜刮,天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是大加特加,到末年时,加派辽饷900万两,练饷730余万两,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2000万两(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400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那个时候的税重到了什么程度呢?据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三》中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当时福建的粮食亩产最多三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过卖1两银子。就算福建粮价疯涨,三石大米也不过卖6两银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私派比正赋多,暗的比明的多。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人们都以无田为幸运。明朝就出现了流民遍天下的现象。流民也要吃饭,也要活下来。
而这个时候剿贼的官兵是怎么做的呢?
明朝的郧阳巡按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记载了明末的情景和官军的表现。他说,崇祯十四年(1641)六月,他奉命驻守郧阳。七月初,他从长沙动身,水路到达荆州,路经襄阳,八月初六进入郧阳。一路数百里的农田里都长满了蓬蒿,村落破败,没有人烟。唯有靠近城市的一些田地,还有城里人耕种糊口。他说,在他抵达郧阳前的十几天,左良玉率领的官军路过此地,两三万官兵一涌入城,城中没有一家没有兵的。“淫污之状不可言”。住了几天大军开拔,又将城里所有人家清洗一空,十多天后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绅和百姓见到他,无不痛哭流涕,不恨贼而恨兵。李清在《三垣笔记·下·弘光》中说: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群盗,甚是淫污狠毒。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将人夹住,再用火将人烧死,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他们抢掠来妇女,公然在大街上奸污。将她们拉到船上抢走时,有人望着岸上的父亲或丈夫哭泣,立刻被这些兵砍下脑袋来。
与官军的表现相反,李自成的军纪越来越好。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说:早先,张献忠和李自成每攻陷一城,就要大肆抢掠一场。到壬午(1642)夏秋,李自成和罗汝才每得一城,则改为派“贼”防守,并且严禁抢掠,以笼络民心。到这个时候,这个战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2.外患
后金日益强大起来。
自萨尔浒之战到努尔哈赤死,明、后金间又发生过好几次战役,后金先后攻取沈阳、辽阳、广宁等重要据点,从辽河以东扩张到辽河以西地区,明军节节败退。后金继续向明进攻,在皇太极时期,后金曾四次入关攻明。
所谓入关攻明,是指后金不由山海关,而由间道越过长城,深入明之内地,大肆抢掠骚扰,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实力。不久,后金又取得松山之战的胜利,击溃明军10余万。
明崇祯帝即位以后,起用名将袁崇焕。皇太极见辽西方面袁崇焕坚城难攻,于是计划绕道进袭北京。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亲自率军出动,以蒙古军为向导,从龙井关、大安口入塞,攻破遵化,包围北京。袁崇焕闻讯,急率锦州总兵祖大寿等自山海关疾驰入援。不久,崇祯帝杀袁崇焕。这次皇太极统兵入塞,先后攻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于次年自率大牟退还沈阳,留阿敏等驻守关内四城。不久,关内四城被明军收复,阿敏率残兵败将逃归。
崇祯六、七年间(1633-1634),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航海投降为后金带来许多兵马和船只,并且带来西洋葡萄牙大炮。此炮是当时明朝最新式武器,后金军有了这种大炮以后,其攻坚和野战的能力大为提高了。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12座,俘获人口牲畜18万。明朝督师张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崇祯十一年(1638),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讠乇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象昇为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结果卢象昇孤军奋斗,在矩鹿贾庄血战而死。这年冬,清兵大蹂畿辅,连下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攻破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东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随不敢击,这次出塞,清兵俘汉人46万余,获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几年后,明清之间又发生规模巨大的松山之战。先是崇祯十四年(1641),皇太极发大兵围攻锦州,势在必克。清兵逼城列营围困,明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明朝即遣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领兵13万来援,集结宁远。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再促战,同时又有密敕刻期进兵。洪承畴迫不得已,即进师松山。皇太极闻知,亲率大军赴援,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明军粮道。洪承畴抵松山后,因军中乏粮,诸将各怀去志,不待军令,争相率军逃奔,返口宁远就食。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明兵十数万土崩瓦解,先后被斩杀者53000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无计其数。最后,总督洪承畴等被围于松山,士卒不过万余,饷援皆绝。崇祯十五年(1642),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解送沈阳,投降清朝。不久,锦州粮尽援绝,祖大寿也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此明朝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崇祯十五年十月,皇太极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极生前最后一次入关攻明,兵分两路入长城,共会于蓟州,直抵山东兖州而还,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杀明宗室鲁王,俘获人民36万余口、牲畜50万头。次年(1643)四月,阿巴泰等始率军经通州徐徐凯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诸军皆尾随其后,始终未敢一战。这年八月,皇太极死,庙号太宗,葬昭陵,其子福临继位,由多尔衮辅政。这时关外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均为清朝所有,唯宁远等四城未克。
3.无贤良之臣可御敌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50个大学士,14个兵部尚书(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书,像袁崇焕这样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他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除袁崇焕外还有10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他责备“臣皆亡国之臣”,难道真的是手下没有忠君爱国的人才吗?
事实上我们知道的明朝可用之才还是有很多的。军事才能极高的有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这些都是难得的将才,如果能够给他们必要的信任和权力,足以抵挡住后金(清朝)的进攻。政治上更不用说,大批的明朝降臣为后金(清朝)效力时,能够提出正确的国策。尤其是洪承畴,他的政治才能很高,后金(清朝)的进驻中原,稳定江山和他的战略有很大的关系。只不过是崇祯缺乏用人的才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