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人生修行
59569400000098

第98章 人生修行之解读朱熹与大学中庸

今天天气不错,又是周日!就在锻炼身体的时候,多了些时间!今天锻炼身体的人因为是周末,貌似少了不少人,估计好多今天都在家补觉,没来锻炼身体吧!说实话,能每天坚持来锻炼身体的真不多,这个一年下来,我就发现了我们几个,基本雷打不动,并且还都很准时,一般家里没有重大事件,都能看到他们,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们经常能在一起聊聊天!今天和他们聊天的时候,聊到了一个人,朱熹!每个人都对他做了一些评价,我也说了关于他的评论!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多,最早知道他的时候,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我爷爷的书桌上看到一本书《大学中庸》,上面在书的点评,解读上介绍的朱熹,那个时候看这本书也就是为了和同龄人在一起多点吹牛的资本,后来在大学的时候,为了和兄弟学校沟通儒家思想,还专门花费了好多时间去学习他的一些东西!时至今日,我又重新拿起来这本书,感觉对这本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想今天很全面的把我对这本书的理解给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能力有限,理解的也许有偏差,如果有幸被一下有见解的人看到,不要去笑我就好!话题很大,我们先从了解朱熹这个人成就开始说起,在我国宋朝,儒家思想的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在后来的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被封建统治阶级看做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在以后也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后来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也有很深刻的影响。最经典的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做出的突破。

我大概总结了一下朱熹对后人有深远影响的成就有一下几点,创建理学,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理气论,朱熹的哲学体系他主要是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这些都是关于他的理气论的,很多资料都可以看到的,我在阐述一下,目的是给好多不清楚做个普及!以方便共同探讨!

第二个是他的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第三个就是格物致知,这个观点就是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认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文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在知和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先。又因封建伦理不能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知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至于所谓行为重,虽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强调的也只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实践。

另外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以上是我根据现在人对朱熹的贡献做的基本总结,基本上好多观点都是他们提出来的,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好多东西都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好多理论上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去传承的,接下来我们通过朱熹的一些对我们现在生活有利的一面,来探讨一下大学中庸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那些好的一面!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教育方面的影响,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这样的,特别是从恢复高考之后,今天我们不去探讨高考恢复对中国的人才选拔问题,这个话题我以后会专门去和大家探讨!教育一般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说通俗点就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教育,还有学习在社会生存的技能教育!我们八零后这代人,从一出生下来,就是改革开放,西方的金钱至上的理念,随着年龄增长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与日俱增,整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把眼光开始向金钱上聚焦,从而开始对做人做事的教育关注开始淡化,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过去的老师和现在老师对待教育的态度!我们过去都是说教书育人,并且经常会看到在过去的小学学校的墙上看到这样的标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还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那个时候是教书育人两手都在抓,教育孩子不光是学习知识,并且中国即使在近代历史上的教育也一直没有偏离,所以说从民国时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可以看的出来,对育人的重视程度,在看看我们现在的这个教育!我们不能否认即使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大环境下,依旧有好多不忘初心的优秀老师,他们一直把育人做为同等重要的一面!但是更多的都是把这个任务都甩给了家庭教育!这个三十多年,中国家庭教育可以说下滑的太多太多,首先是作为家长自己本身就没有做好,他们以为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远远比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管用!于是乎,现在的家长就开始给子女拼命的报各种辅导班,然后还有好多媒体鼓吹,不要叫孩子输到起跑线上,你知道你的孩子的终点是什么你知道吗?你的孩子将来做什么你知道吗?你连他将来做啥都不知道,就盲目的给他报名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除了浪费你的金钱,还消耗着孩子对这个未知世界认识的积极性!相并且对子女的要求也开始变了,你只要学习好,你就是好孩子,什么好处都可以得到,吃穿住行,家长都尽其所能给提供最好的,可以说是一白遮百丑,在面对子女变现出来的自私,贪婪,不诚信,没有感恩之心,可以说没有任何反应!一个国家未来怎么样是有孩子怎么决定的,孩子的做人,教育水平直接就关系着以后社会的进步程度,还有爱国教育,看看现在香港发生的事情,就能知道,香港的爱国教育缺失造成的社会影响!为此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回到教书育人,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的道路上来!生存技能和做人的关系其实就是锦上添花的关系,学会了做人就是你给孩子打造了一个锦,只有有了这个锦,才能承受更多的花,如果做人都做不好,学的越多对这个社会产生的影响越大!

接下来,我们在来聊聊大学中庸给我们现实生活中带来的影响。第一个影响大学开篇经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在告诉我们学习的目地是为了彰显光明的德性,进而使人革旧更新,达到至善的境界!我们从小对这个世界从一无所知开始,不停的随着长大,越来越多的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可以说每天只要你不停止学习,就在不断的更新。今天的你,通过学习也就不在是今天的你,你也就在离至善的目地更进了一步,所以说学习也就是人生修行的最基本的途径,当然修行很大一方面就是实践!第二个影响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之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之后能得!每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标,就可以确定自己的远大志向,从而可以静下心来去做周祥的思考,并付之行动,达到完美的境界!第三个,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任何事物都有他的根源,也就是有本有末,有始有终!具体了解这件事的顺序和发展规律,你就可以掌握到了真知,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格物致知!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就喜欢看事情的表面,总以为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不去了解本质上的东西,所以就造成了对好多事情的误判,给自己也带来了好多损失!第四个也是我们最核心的传统文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主要是指把自己的心放端正,只有端正了自己的心,就不会轻易愤怒,畏惧,贪图享乐,顾及忧患。这样也就看事情看的明了,从而达到了自身的品德修养!最终把自己的好品德融入于家庭,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说治国平天下,肯定是不太现实了,我们应该赋予他新时代的意义,比如说家庭和睦,可以叫你工作创业没有后顾之忧,科研工作者把精力全部用在技术研发上,医生全部精力用在救死扶伤上,军人把精力用在保家卫国上,教师全部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只要我们每个人各司其职,我们的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健康的良性发展!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对书中提出的几个观点探讨一下,至少我以为目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第一个观点,就是提出的性,道,教的观点,书中认为人的自然禀赋叫性,顺应本性叫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教!道是不能脱离事物存在,贯穿于万千事物中,我们说的中庸知道就是指人道,人在没有任何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的时候,人的心是平静淡然的,这个我们叫中,但是我们每个不可能不变现出来,如果能够有节制的符合常理的变现出来,这个叫和,中是人人都具备的,叫本,和是人人遵循的原则叫道,相互协调达到平衡就是我们说的中庸!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也是在阐述有些人自作聪明,走极端,不知道适可而止,躲避灾难,还有甚着自投罗网!主要就是自己欲壑难填,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背离了中庸之道!大多数人是选择了中庸知道但是不能去坚持!其实我在前文给大家探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些书中都是中庸之道的范畴!另外,今天书中还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体力上的强大,而是精神上的强大,与人争强斗狠,不是真勇敢,精神上的强大是体现在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在信念不动摇,宁死不屈!有句话说,三军可夺其帅,不可夺其志!这个就是中庸知道的最高境界的道行!总之中庸之道现在极大的在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也希望我的这些分享,真正的能在生活中给你一定的帮助,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这些理论,其实读懂不难,难就在我们付之行动,真正去落实,这就是我们要去修行的了,最后还是那句话,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吧!

码字于扬州2019年11月3号!(因为本文章是为了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借鉴了好多古人和现代的一些观点,如果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