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场,一些官僚们故作风雅,开腔说官话,于是也便有不懂官话的笑话。清代小石道人的《嘻谈续录》中就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捐官(即用钱买的官)不懂官话,到任后拜访上司,上司问道:“贵县风土如何?”
答曰:“并无大风,更少尘土。”
又问:“春花(一种鱼)如何?”
答曰:“今春棉花每斤二百八。”
又问:“绅粮如侯?”
答曰:“我的身量,能穿三尺六。”
又问:“百姓如何?”
答曰:“白杏只有两棵,红杏不少。”
上司说:“我问的是黎庶。”
答曰:“梨树甚多,结果子甚小。”
上司大怒了,大声道:“我不是问什么梨杏,我是问你的小民!”
捐官连忙站起来回答说:“我的小名叫狗儿。”
而一个同学的作文里很不恰当地用了许多“而”字。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在文后批了两句话:
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
这十个字,既是评语又是范文,既恰当又简洁。他的意思是:你罗哩罗嗦用了那么多“而”字,又用的不对,我这十个字就用了六个“而”字,却字字当用。
一位当时亲历了这位教师批改作文的师生说,提起那段评语,终生难忘。老师批改作文真也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