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59398900000006

第6章 从“三种床”谈起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在《国家篇》第十卷中提出摹仿说。什么是摹仿?柏拉图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举出三种床作为例子。有三种床:一种是天然存在的床,即床的“型”(Idea,有人翻译为“相”、“理念”);一种是木匠制造的床;再一种是画家画的床。他认为:三种床中,天然的床,即床的“型”(“相”)是最真实的,它是神创造的;木匠制造的床,是以床的“型”为模本摹仿制造出来的,它是对真实的床(“型”)的摹仿;画家以木匠制造的床为模本画的床,离真实的床“型”最远,与真理隔了两层,是最不真实的。

柏拉图的摹仿说,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在这个学派看来,“数”是万物本原,具体事物是摹仿“数”而产生的。柏拉图继承了这种理论,在他看来,“数”是永恒不变、绝对正确的。所以他特别看重数学及其研究,在他创办的学园中,数学是必修的重要科目。据说在柏拉图学园门外写着:“不懂几何学的人不许入内。”

柏拉图的摹仿说,就是他著名的理念论。在他看来,具体事物的美,是可变的不固定的,它因人因时而异,同一个对象,甲说美,乙说丑;此时美,彼时丑,因而是不真实的。只有一般的美,即美的“理念”,才是固定不变的真实存在。“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是原型与摹本的关系,我们看见的这匹马、那匹马,都不过是“马”这个理念的摹本或影子。由此他进一步推论说:运动变化的现象世界是不真实的,他称为“可见世界”;只有绝对不变唯一存在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他称为“可知世界”。现象世界是“摹仿”(或者说“分有”)理念世界。这样,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开创了世界分裂为二的理论。对此,柏拉图以“洞穴”比喻做了生动形象的说明。

地面下有一个洞穴,洞穴内住有囚徒,他们的手脚被铁链缚住,坐在地上不能转身,面对墙壁。囚徒后面有一条矮墙,与矮墙平行的有一条通道,来往路上类似擎着木偶的艺人,自身隐藏在矮墙下。在矮墙与洞口之间燃烧着一堆火,借助火光把木偶的影像投射在囚徒们面对的墙壁上,这时囚徒们看到的只是木偶的影像。

一天,有一个囚徒被释放后,经过一番艰辛的历程,走出洞口。由于他眼睛长期受洞穴的影响,开始时不能直接看见洞外的生物、星辰、月亮、太阳。经过一段时间逐渐适应后才直接看见洞穴外的生物、太阳等本身及其真相。柏拉图说的“可见世界”相当于洞穴世界;“可知世界”相当于洞外世界。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摹仿说,认为事物总是以个别而存在,处在具体事物之外与事物相分离的理念,绝不能成为具体事物的本原,具体事物绝不是摹仿“理念”(“相”),事实恰恰相反,我们不能设想在个别一幢一幢房屋之外,还存在房屋理念或一般房屋,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列宁说: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是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

这里我们看出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争论,涉及哲学上关于个别事物与一般理念、观念关系的重大问题。

我国宋明时期哲学家出现气与理之争,就是这样的问题的反映。以张载为代表的认为“气”是存在之根本,气的浮、升、动之性是阳性,气的沉、降、静之性是阴性。气受阳性影响,就浮升;气受阴性影响,就沉降,这就使气永远处在聚散之中。气聚形成具体事物,气散造成事物消亡。程(程颢、程颐)朱(朱熹)学派不同意张载的看法,认为宇宙万物是“理”的产物,花之为花是因为气聚时遵循花之“理”,叶之为叶是因为气聚时遵循叶之“理”。在程朱学派看来,“理”是形而上学之“道”,具体事物是形而下之“器”。此事物之所以形成此事物,是由于此事物之前就已经有此事物之理。例如发明舟、车之前,已有舟、车之理,只不过人按照此理造成舟、车而已。

我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桌子哲学”讨论为:究竟先有具体桌子的存在还是先有桌子的理念、观念?这并非如某些人所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类无意义的问题,而是涉及我们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反映论的重大问题。正如在讨论中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关于哲学上个别事物与一般理念(观念)的关系问题,我们必须划清两个界线:唯物论与唯心论界线,以及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界线。这就是说,第一我们要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理,反对唯心论;第二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论,反对机械唯物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1]因此,我们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自然界一类东西,诸如石头、山、川等,一定先有具体存在的东西(石头、山、川等),然后在我们脑中才有石头、山、川等观念;如果把自然界这类东西看作是我们观念产生的,就会重蹈柏拉图理念论的覆辙。但是又要看到作为人造物,诸如桌子、房子等我们用的一切东西,这是人造的,在人造之前,人们脑子里就有了观念、想法、计划、方案等,然后人们按此观念、想法、方案制造出桌子、房屋等这些东西。这正好说明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不是唯心论,而是坚持能动唯物主义反映论。

注释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3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