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冰川
5915900000010

第10章 人类探索的足迹

1.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于1984年12月31日开建,1985年2月20日建成,以世界著名的长城命名。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我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

长城站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端,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2°12′59″、西经58°57′52″。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全岛面积为1160平方千米,分布有9个国家的9个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全岛85%的面积被冰雪覆盖,所处位置为南极洲的低纬地区,四周环海,具有南极洲海洋性气候特点,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年平均气温——2.8℃,最暖月1月平均气温约1.5℃,绝对最高气温可达13℃;最冷月8月平均气温——7.8℃,绝对最低气温——28.5℃。年降水量为550毫米,年平均风速7.2米/秒,全年风速超过10米/秒的大风天数为205天。处在南极半岛与南美大陆间的多气旋地带,天气变化剧烈,加之这里天气较暖和,降水较多,冰雪的年积累量和消融量都较大,冰流速度较快,冰川进退所反映的气候变化更为明显。

长城站自建站以来,经过三次、五次、十三次队扩建,现已初粗具规模,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总面积达4200平方米。

长城站是座很小的科研城,科研人员不仅可以在这里从事气象观测、固体潮观测、卫星多普勒观测、地震观测、地磁绝对值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等,还可在生物实验室、无线电波传播实验室、地质实验室、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和微机房里进行综合研究、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2.中国南极中山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1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22′40″。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地带,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中山站年平均气温——10℃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36.4℃。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要比长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

中山站建站10年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粗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楼、宿舍楼、气象楼、科研楼和文体娱乐楼,以及发电楼、车库等。

站上生活用品齐备,可以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队员宿舍内配备有多功能软床、沙发、写字台、衣柜等,室内温度适宜,常年可保持16℃~20℃。中山站与长城站一样,也建有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发电机安装有消烟和减噪声设备,可减少发电机的废气排放,防止污染大气环境。

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3.冰穹之巅的南极昆仑站

南极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是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的。“中国南极昆仑站”,这个名字是网络征集的站名,一是因为“昆仑”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该站建在南极大陆的最高点,而“昆仑”则意味着高山,象征着制高点。

之所以选择冰穹A地区建站,是因为冰穹A地区是国际公认最合适的深冰芯钻取地点。同时,冰穹A地区可以监测和检测到全球平均大气环境,得到可用于改进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有关参数。此外,冰穹A位于臭氧层空洞中心位置,是探测臭氧层空洞变化的最佳区域。

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都在南极大陆边缘地区,25年来,我国南极考察也大都在这些区域展开。内陆昆仑站的建成,将实现我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向南极大陆腹地的跨越。

目前,世界上共有2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53个科学考察站,绝大多数考察站都建在南极边缘地区,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和意大利、德国这6个国家,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了5个内陆科考站。昆仑站的成功建立,标志着我国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成为继美、俄、日、法、意、德之后,在南极内陆建站的第7个国家。

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它与经线交汇的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之点”。矗立在南极“冰盖之巅”的中国南极昆仑站,在苍穹下显得格外靓丽鲜艳。

目前,建成的昆仑站主体工程的建筑面积为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区和科研区,可供15~20人进行夏季科考。根据规划,3~5年后,昆仑站将逐步升级扩建到558.56平方米,成为满足科考人员越冬的常年站。

4.中国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神秘的南极和北极,天寒地冻,冰雪皑皑,对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有着很深的影响。自古以来,地球两极就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继探险时代之后,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两极建立了众多科学考察站。这些探险和考察活动极大丰富了人类发展的文明史。

北极黄河站是中国首座北极科考站,于2004年7月28日成立。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与黄河站为邻的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科考站。黄河站落成后,成为北极地区的第8座国家科学考察站。

中国北极站所“驻扎”的站房,是一座斜坡顶的二层独栋小楼,与其他7个国家科考站的距离都不远。这座小楼建于20世纪40年代,是混凝土结构,非常坚固。中国北极站的二层小楼,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一应俱全。在小楼的顶部有五个小“阁楼”,那是北极科学考察中重要的设施—光学观测平台。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中国北极科考站的建立,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创造了一个永久性的科研平台,这为解开空间物理、空间环境探测等众多学科的谜团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北极建站后,中国科学家还将建立中国北极卫星常年观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