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动物世界
5914800000017

第17章 为什么鹦鹉能说话

1984年3月,美联社曾报道一则新闻: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贝敦,某人家夜晚被撬窃。受害者报告警察说,他家被盗窃时,有一只鹦鹉在场;被盗以后,鹦鹉不断重复这样一句话:“到这儿来,罗伯特,到这儿来,罗尼。”根据鹦鹉提供的这两个名字,加上从现场取得的指纹,警察很快就破了案,抓住了两个惯窃犯,一个名叫罗伯特,一个名叫罗尼。

更有趣的是一位叫朱·海特的英国妇女饲养的一只鹦鹉。1980年的一天,这只鹦鹉在树林中飞迷了路,被一个农民捉住。鹦鹉到农民家后,反复念叨一个6位数字。农民感到很奇怪,心想,莫非这是个电话号码?他试着按这个数字拨电话,果然找到了鹦鹉的女主人?

1981年,美国曾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动物“说话”比赛。赛场上,数千只各色鸟儿竞相学舌,最后,一只名叫普鲁德尔的非洲灰鹦鹉夺得冠军。它一口气“说”了1000个不同的英语单词,被誉为“最会说话的鸟儿”。

这种故事,常常使人们感到迷惑:这些聪明的鸟儿,是否真的懂得所“说”话语的含义?它们能像我们一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改变自己的环境吗?

在古代,不少人相信能说话的鸟真懂人语,而且通人性。“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它们的赞美。到了现代,由于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研究,使得大多数科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指出,鹦鹉和其他鸟类的学舌,仅仅是一种仿效行为,也叫效鸣。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鸣叫的中枢位于比较低级的纹状体组织。因而它们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义,也不可能运用这些语言,他们做了一系列实验都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还有少数科学家在继续探索这个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教大猩猩、黑猩猩学习说话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打破了动物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传统观念。这使一些研究者对鹦鹉学舌的问题产生了新的想法。美国帕杜大学女心理学家爱伦·皮普伯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爱伦认为,过去的实验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研究者都用实物来奖励鹦鹉“学习”,这就使得它们为取得食物而学舌,形成单纯从声音上模仿的条件反射。这样,实验中就反映不出鹦鹉是否能理解所学语言的意义。

动物行为学家们发现,幼小的鸟开始学习鸣叫时,和婴儿咿呀学语的情形很相似。起先,它们着重于发音的模仿,并不注意鸣声的含义。以后,通过和“亲鸟”对话,交流信息,才逐渐掌握各种鸣声含义。根据动物行为研究的这一最新成果,爱伦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法。1978年,她和学生们从当地的小动物市场中选购了一只年龄13个月的非洲灰鹦鹉,取名叫爱列克斯,并开始对它进行实验。

爱伦设计新“教学”法,叫做“对话—竞争”法。在教学中,由2个人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一个当鹦鹉的“教师”,另一个当鹦鹉的“竞争者”,通过对话来进行教学。

每一次,都通过对话的方式,通过实物显示来“教”单词,这样就避免鹦鹉单纯从声音上模仿,为帮助它“理解”词的含义创造条件。

在教鹦鹉学生词时,研究者总是挑选鹦鹉感兴趣的东西,像闪闪发光的钥匙、鹦鹉爱啄的木片、软木等,这样能提高它的学习兴趣。研究者还通过变换句型,用不同的句子来强调要教的同一个词,例如,教它讲“纸”这个词,就运用“这是一张纸”、“这是你的纸”、“好大的一张纸”等等句子。

对爱列克斯的正规教学一天4个小时,其余的时间让它生活在人们中间,让它自由自在地玩、说话、听话。爱列克斯很喜欢玩具,爱伦就为它准备了一个玩具箱,里面有塑料小动物、彩色木片、木衣夹子、纸、小块皮革、钥匙等。爱列克斯常常把箱中的玩具啄出来玩,扔在地上,有时它还反复啄一块木片或软木,把它们啄粉碎。这样,就为它提供了许多与人“交谈”的机会。

研究小组避免用食物奖励鹦鹉,使鹦鹉的“学习”和吃食不发生直接联系。有时爱伦也奖励鹦鹉,当它正确地说出一样东西的名称后,就给它玩这一东西,以提高鹦鹉说话的积极性。经过一年“教学”之后,研究小组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979年,爱列克斯已经能正确地识别和说出23种东西的名称,如纸、木片、钥匙等。把这些东西放在面前,它能一一识别,并分别说出名称。它还认识和能说5种不同的颜色:红色、绿色、蓝色、灰色、黄色。能识别和说出4种形状:“两角形”?穴橄榄球形?雪、三角形、四角形?穴正方形?雪、五角形?穴正五边形?雪。它能数5以内的数字,还会说“喂?”“过来”“不”“这是什么?”“什么颜色?”“多少?”等。它会把“要……”和一样东西的名词组合起来,把“要去……”和一个地方的名词组合起来,提出要什么或要去什么地方。

爱列克斯认识了木片、纸、皮革之后,无论是大张大块的纸、木片、皮革,还是零碎的,它都能识别。它认识了颜色和形状之后,会说从未见过的东西的颜色、形状,例如研究人员衣服上的纽扣。这表明它已经具有初步的分类概念。

为了了解爱列克斯“学习”的成绩,研究人员每星期对它进行2次测验。每次时间为1个多小时。测验的题目是向它提出各种问题,识别物体的名称、颜色、形状等。根据它的回答,给予客观的评分。结果,它的成绩是75—80分。

在研究中,爱列克斯还表现出惊人的“自学”能力。

有一次,爱列克斯瞧着镜子发呆。它面对镜子里自己的映像,“自言自语”地问道:“这是什么?什么颜色?”旁边的研究生就回答说:“这是灰色。你是一只灰色的鹦鹉。”研究生把这一回答重复了3遍,没想到爱列克斯就此学会了“灰色的”这个词。以后,它凡是见到灰色的物体,都能用“灰色的”来描述。这说明它已牢固地掌握了“灰色”这个概念。

爱列克斯学会说“不”的过程也很有趣。起先,在“教学”中,每当它不愿意再学下去时,总是嘎嘎乱叫,或是把它识别的东西扔在地上。“教学”的第2年,可能因为常常听到人们说“不”这个词,它也开始用很含糊的发音说:“不”。起先是不分场合的。后来它就把“不”用到和人们的对话中,如果用得正确,就会得到人们的称赞。不久它就能正确地使用“不”。每当它不愿意再学习下去,或对提出的问题、出示的物体不感兴趣时,就会回答一声:“不。”然后堂而皇之地飞开去,弄得“教师”哭笑不得。

学会不少词汇后,爱列克斯能把词组合起来,用来描述新奇的东西。它第一次看到蓝色封面的笔记本,就叫它“蓝色皮革”。

在爱列克斯所有的能力中,智力水平最高的大概是它的“数学能力”。据研究,在鸟类中,鹦鹉的数学能力最强,在对实物个数进行比较的实验中,它们能区别出“7个”和“8个”。鸽子最多只能区别“4”与“5”。鸡的能力更差,只能区别“1”和“2”。在以往的实验中,鸟类是通过某一训练的动作?穴如啄地面?雪,来表示自己的判断的。爱列克斯与它们不同,它能用语言来数数,能准确地说出“5”以内的数,能说出“三张纸”、“四块木片”等数量和名词结合起来的短句。然而,它有时也会把“三块木片”和“三角形木片”混淆起来。难度最大的测验是把一些形状、颜色都很接近的物体混放在一起,例如把绿色的三角形木片和蓝色的正方形皮革放在一起,让它一一识别。爱列克斯的成绩也在80分上下。

对爱列克斯的“教学”和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爱伦认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下这样的结论:爱列克斯是一只能够说话的鸟。在教动物说话的实验中,科学家碰到最大的困难,是动物不具备对语言进行“分解”的能力。它们虽然能学会一些句子,但不能把句子分解成一些相互独立的单位,再把这些单位组成千变万化的句子。它们有的能做一些换词练习,把“我要纸”换成“我要木片”、“我要钥匙”等等。可是不能把“我是波利”、“我想吃巧克力”、“那是香草巧克力”三个句子组合成“波利想吃香草巧克力”的新句子。爱列克斯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但是,爱列克斯能利用学会的语言向人们提出要求,影响人们的行为。这种用语言改变自己处境的行为。是很引人注目的。迄今为止,在实验室里,只有大猩猩和黑猩猩曾经表现过这样的行为,而且它们都是靠手势语或键盘语来“说话”的。相比之下,爱列克斯比它们高明,它是用地道的英语来“说话”、来“请求”的。

研究组对鹦鹉“说话”的研究充满了信心。他们拟定长远计划,列出了许多有趣的课题,如:鹦鹉能不能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像“大”与“小”、“硬”与“软”?它们能不能发展自己的数学“天赋”,数到“8”、“9”、“10”,甚至学习加减法?它们能不能看懂平面的照片或图像,弄懂二维的平面图像和三维的立体图像之间的关系?它们能不能区分两个物体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它们能不能把自己学会的“语言”传授给另一只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