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5890300000007

第7章 佛教的因果轮回说(1)

佛教不主张神创世界,这同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是有差别的。佛教的基本主张是济世度人,即既救度自己又普度众生。佛家对生死的基本看法是生死转化,永无止境。人生虽有死灭,但灵魂处在永生状态,不过它不断地变换存在的形式而已。佛教的轮回转世说虽满足了信仰者的诸多愿望,但对现实的人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这里对佛教的轮回生死观做一考察。

1.灵魂怎样永存

中国的圣人一直认为“生死事大”。然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传播佛教教理的过程中,对生死问题原持回避的态度。例如,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结发童子拜见释迦牟尼佛,请教了十四个问题。其中有几个问题涉及到生死。如问到“生命是否是物质身体?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佛死后不存在?佛死后存在又不存在?”这些问题涉及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灵肉关系、死后续存与不续的问题。释迦佛对这些问题拒绝回答。他认为这些问题的讨论与真理不相应,与正法不相应,不能使人达到智慧、觉悟和不生不灭的涅槃。他认为世界万物,各类众生皆悉无常,谁都免不了生老病死,并由此产生种种烦恼,从痛苦中解脱才是人们要着力解决的迫切问题。

佛教之所以淡化生死,这同它的根本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关的。佛教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所谓实有是因缘和合而成。各种因素和条件相聚就形成了事物,而这些因素和条件相散事物也就消失。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金刚经》有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这就是说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暂时的、易逝的,好像露珠闪电,只不过存在一瞬,而会刹那即逝。从这个观点看来,人的生命是转瞬即逝的。应当说人的肉体和灵魂都不会永存。

但是这种生死见解同佛教的普度众生,同佛教关于人的最终追求发生了矛盾。既然生和死一样,佛和有情众生都必死必灭,那今世的修养和劳作为了什么?于是,佛教不得不接受印度教的自我不灭的思想。印度教笃信:“肉体即使消灭,自我将获转世,依然继续存在。”佛教创始人和信仰者把轻视生死转向为超越生死。所谓超越生死就是今世念佛修德,多做好事,来世可以到阿弥陀佛主宰的极乐世界。

当释迦牟尼的忠实弟子阿难询问极乐世界的问题时,释迦牟尼告诉阿难,有三种人可以超脱生死进人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对佛祖的解答这样记载: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已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饮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静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静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从释迦牟尼提出的三种人都可进入极乐世界的方式看,有一个共同点是都要忠实信仰佛教,一门心思专念阿弥陀佛佛号,诚心诚意发誓愿就能够结得佛果,进入阿弥陀佛所居的西方琉璃净土世界。

这里又需要解决一个难题:那些修成正果的人可以到极乐世界,而那些更多的有情众生,他们的归宿何在呢?他们的灵魂和肉体永远灭亡了吗?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佛教又提出六道轮回理论,认为众生的情况差异很大,所以他们死后就有不同的归宿,大体上有六种去处。

一是去天道。这类人寿命极长,道德高尚,神通自在。这类众生实际上指神仙之类的人物,如四大天王,寿命逾万年,“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比地球的还要长。这类神可以在天上飞来飞去,无任何障碍。

二是去人道。我们地球上的人多属这一类。这类人据说寿命在百岁左右,最长的不过千岁。

三是去阿修罗道。亦为非天道。这类人在世低于天道的那些人,但又高于那些常人。这类人以极度好斗与天争权而著称,寿命与四大天王相当。

四是去鬼道。这类人都称为饿鬼。其形色各异,多近似于人而较人丑陋。这类人依赖他人的施舍而生活,自己不劳动。

五是去畜生道。一些作恶不善之人在今世欠有血债愤怨,死后多会转化为各类畜生。他们的基本特点是愚痴、不自在,为人类宰杀,或互相蚕食,生涯恐怖。

六是去地狱道。这是佛教认为的三界中最苦之处。去地狱的灵魂纯苦无乐,常受火烧、水煮、扒皮、抽筋、锯解、油炸、上刀山、下火海等苦刑。

由此可见,佛教的生死观最后仍然归结为灵魂的轮回转世。只有少数成大功德者才超脱六道轮回,进入不生不死不轮回的永恒状态,如佛祖释迦牟尼就是这类永恒者,而其他众生都要在六道轮回中折磨无数次。其中功德圆满、修养高尚的人可以进入天道。修养中等的可以在来世进入人道、阿修罗道,而那些缺少功德的带罪之人可以多次变成饿鬼和畜生,再熬阴间或人间的苦难。

2.业力是轮回的动力

佛教认为,世界是一片空相,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暂时的、易逝的。它们的存在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及一切行为后果都是由某种因缘产生,都有某种缘起。某种因产生某种果这是一条铁的定律。佛教讲四圣谛,所谓四圣谛就是四条大德大智者所见,真实不虚、不可变易的真理。这四圣谛称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提示人生的痛苦和缺陷,指出人生的特征是苦。集谛阐明人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是讲苦的断灭,即断灭世间诸苦产生的原因,达到理想的无苦世界。道谛是讲消灭烦恼,实现理想境界的途径和方法。

佛教在概述人类生活状态时坚持了一点论,认为人生就是苦,而否定了人生乐的一面。他认为人生从生到死都处在痛苦之中。人处母胎中热时如沸鼎,冷时如冰山,犹如在地狱中,称为胎狱。人在出生时承受巨大的痛苦,犹如两山挤堕,万刃刮体。出生之后,有八万四千菌类咂啮皮肤,脓血并流,痛苦切身,人人厌恶。有的人变成聋、盲、哑等残疾人。人到少壮时,也伴随各种更大的痛苦,一旦走向衰老,齿不能啮,腹不能化,手无力运,足无力行,筋骨酸疼,耳目不济,事事需人。人到死时,更为痛苦,“命根断绝,四大分散,如生龟解壳,螃蟹落汤,神失痛苦离形”。人死后痛苦并未结束,根据各人生前的造业,一一遭到报应。有的灵魂会遇到刀山剑树,有的会遇到锉烧舂磨,有的入饿鬼中饥火常烧。灵魂转世后,苦难并未消除,根据前生的业缘,有的失去父母,有的堕入贫贱,无衣无食,有的虽生富贵,但灾祸横生,仇人残害,骨肉分离。佛教把人生描绘的如此的苦难和恐怖。

什么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佛教用集谛作了解释。集谛梵文之意为生起、产生之意,是阐明种种痛苦的原因。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认为人生诸苦不由外力产生,也不是天地鬼神所制,而以人心所起的各种烦恼为根源。人的心里的种种烦恼造成人的不安和痛苦。佛教对人的烦恼从唯心观出发划分了若干类型,其中“三毒”即贪、嗔、痴三种本能型的烦恼;“四倒”是指颠倒是非的错误见解造成烦恼;“五盖”指遮盖心灵使其不得明净的东西,包括贪欲、愤恨、贪睡、怀疑、悔恨。这一切都根源于人的内心,根源于人的主观意识。人们在集谛的诱导下,会产生诸多不良的行为,也就是作业,指人的行为和实践。业有善业也有恶业。今世的好德行会得到来世的善报,今世的恶德行会得到来世的恶报。

为了消除人类的集谛,即产生痛苦的根源,佛教提出了灭谛的宗旨。灭谛是人自消灭造成心中痛苦的根源。这种根源在佛教创始人看来主要是烦恼,只有烦恼止息才能消除痛苦,获得解脱。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无烦恼呢?这又提出了第四条圣者之见,即道谛。道谛是指消灭烦恼,解脱烦恼的路径和方法。佛家提出的方法很多,其中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佛教讲的四真谛从哲学上看是坚持一种因果相连的方法论,按佛教的语言讲为“此有彼有,此无彼无”的缘起法则。其中“苦谛”是指人类业行不善造成的结果,“集谛”为形成痛苦的因缘,“灭谛”为消灭痛苦的根源,“道谛”为净化业缘的方法。这四谛归结起来是要人们认识痛苦的根源,寻找消除痛苦,达到解脱的原因和方法。归根结底就是人们要在业力上下功夫。

佛教把世界看成一个火坑,认为人人得在此接受考验。人生前死后都同苦恼订立了合同。人们都不能对幸福如愿以偿。生死离别纠缠不休,天然的灾害,意外的祸患不断跟在人的后面,即使有钱有势的人也摆脱不了灾祸。佛教认为这些都是因惑造业,即因人的迷惑、烦恼引导人的行为走向偏斜,做出种种业果,从而就出现永无休止的痛苦。那么怎样才能使人彻底摆脱苦难生活,实现解脱呢?佛教指出的根本道路是学佛修业。

佛教所指出的学佛修业,摆脱痛苦的途径首先从自净其心开始。认为心是起惑造业,生死轮回的掌权者。由于人的心理迷惑,不明真理,不知因果,不懂因缘合和的道理,从而在行为上随意造就恶业,产生恶果。得了恶果心里更烦恼、更糊涂,从而在行为上又去造就恶业,再受恶果。因果报应循环不已。这就是生死死生永不停息的缘故。人们要断除生死轮回,要跳出三界,必须从起心动念人手,以此造佛因,结佛果。

佛教往往把因果关系绝对化和主观化,认为一切后果都是由各个人前生主观上的业因引起,与客观的条件无关。人的痛苦灾难的具体显现都是从前世的行为造成的。佛教对好人往往有恶报,恶人反而有好报的现象也作了解释,认为这样悖理的事是合理的。因为今世的好人可能在前世做了坏事,在今世才有了报应,今世的坏人可能报应的时间还没有到来,也许后世得到报应。佛教认为六道轮回无人能逃,连上帝也逃脱不了。六道中的哪一道都会有痛苦,天道最享福,寿命也最长,但进入天道的也因业力所致,天福享尽了再进人人道和畜生道,也不能脱离六道轮回。

无论是六道轮回,还是成佛涅槃,在这一切生命转化的形态中,佛教认为业力起决定作用。业力是一切的因,有什么造作的因,就有什么必然的果。正如五祖对六祖惠能离别时的偈语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只有“有情”众生播下了种子,才能在因地结果,如若无人来下种,那什么东西都不会有的。

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认为三界的一切,业力所造,人生诸苦,以业为因。《华严经·十回向品》说:“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莫不皆由业力成”。业力在佛教中是指人的行为造作,简言之,人的各种行动。《阿含经》把业分为三种:身体所做的动作、行为称为身业;开口讲话、念咒、写作称为语业或口业;思维、思考活动称为意业。可见业力对人来说如影随形,人从想到说到行都在造业力,不是善业就是恶业。有什么业,就会产生什么结果,业就是一切形态和现象之因,它决定产生一切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果。它如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之神,是人们难以逃避的。佛经中有四仙避死的故事。四位勤奋修炼的和尚,成就了仙果,由于神通广大,自知业报成熟,就要死去。为了逃避死亡,各人尽显技能,一人凌空升腾,一人钻入地下,一人躲进岩石,一人潜人海底,结果四人的神能都敌不过业力,都没有逃脱死亡的业报。

那么佛教给我们指出了脱生死的道路是什么呢?总体上看佛教认为摆脱人生痛苦的根本道路是修炼佛学,要以释迦牟尼的思想为纲,不断修炼佛教理论和佛教戒律。他们提出了学佛的人要遵循佛、法、僧三宝。佛教特别重视思想信念的修炼和净化。他们倡导“万法唯心”,要人们按照佛教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五戒、六戒等要求,学佛造业。佛教对教徒和信仰者的修行有一种常人看来显得奇怪的要求。比方说,要念佛号。包括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要求对佛号要不断念、反复念,甚至每天要念数百遍,甚至千遍,认为把佛号念十万遍才算完成了一个周期。特别是要求信徒在临终时要不断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周围的亲人还要助念。认为这样“阿弥陀佛”才有感应,把他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另外,佛教还有念咒语的习惯。最通用的咒语是“唵、嘛、呢、叭、咪、吽”,称为六字真言,认为不断诵读可以消灾灭难,转祸为福。奇怪的是密宗产生后,佛教始祖和上人传授的咒语只能读不能解释,认为解密会失去咒语的威力。例如佛教《心经》中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波诃”。此咒在经典里是无解释的。不过近代以来无论是佛教徒还是信仰者,抑或是研究佛学的人,都开始试图对佛教咒语进行解释,禁区在逐渐破除。

3.涅槃为超脱轮回的最高境界

佛教把人生的基本特征命名为“苦”,而这种苦是循环往复,难达尽头的。人们的肉体和灵魂总是在“六道轮回”中度过,“六道”中的有些道看起来似乎幸福,如入“天道”,像是到了西方净土,但是业力还没有偿还尽,也可能再沦人“人道”和“饿鬼道”的泥潭,人生真是苦海无边。

佛教所说的人生特征是苦,又指出苦是由人的业力决定的。业力观有二重性,其消极性可为一切人生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平辩解,各类苦日子皆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其积极性则可表现为人可以通过静心修炼,创建善业,减轻来世之苦,做好事者可进入六道之中的上品之道,或减少进入畜生道和饿鬼的次数。佛教给人们提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修佛而摆脱六道轮回。这一境界可以用两个字表达即“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