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5890300000004

第4章 探索生死路漫漫(3)

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加深、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逐步突破了认识上的一系列局限,不断克服短视的、浅视的、直视的、弱视的局限,开始向“看不见”的世界领域进发,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一些文化水准不高、经济贫穷落后和封建意识浓郁的国家,只是少数人具有向“看不见”的世界进发的本领,大部分人仍然在看得见的世界里议论认识问题。在我国,传统保守的思维方法往往占优势,人们的认识只能在狭小的看得见的世界里兜圈子,甚至有一段时间禁止人们探索“看不见”的世界,将寻找认识新世界的思维方法斥为大逆不道,这是十分可悲的。鉴于此,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应当大声疾呼,让人们展开思维的双翼,在深入探索看得见的世界的同时,大胆去探索看不见的世界。

倡导寻找看不见的世界,是否会陷入认识上的神秘主义或所谓的“唯心主义”呢?我们认为,当今世界,提倡向“看不见”的世界进发,不仅不是唯心主义,而且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当代最先进的思维科学推向更高的层次。我们可以断定,人们已经进入认识“看不见”的世界的新时代。“看不见”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也是世界的主要部分。请看我们举出的例证。

暗物质是一种典型的看不见的世界中的物质,我们在宇宙间看到的太阳、月亮、行星、星云、彗星都同恒星体系发射电磁波有关。能够向宇宙发射电磁波的天体可以叫做明物质,太阳及其他恒星是典型的明物质。月亮、地球及其他行星本身不能向宇宙发光发热,而人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些天体,这是因为这些天体受惠于太阳,能反射太阳的光热。而宇宙间还有一些真正无法用肉眼甚至用射电望远镜也无法看到的暗物质。大爆炸宇宙理论和相对论理论都认为暗物质是天体演化的必经阶段。当一些星体演化到一定阶段,温度降得很低,它本身不能再输出可观察的电磁信号,这样的星体就成了暗物质。另外,弥漫于太空的星际物质演化到一定阶段也会因温度降低而停止辐射电磁波,它也可以变成暗物质。多数暗物质被称为重子物质的暗物质。还有,类暗物质是由一些电中性的有静止质量的稳定粒子构成,它们不直接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但可以参与弱相互作用,这类物质组成的星体或星际物质既不会放出也不会吸收电磁信号,这是些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天文学家的观测表明,宇宙间能被人们观测到的物质仅占宇宙总质量的2%,而还有98%的物质没有被直接观测到。可见,宇宙间看不见的天体占大部分。

反物质也是一种典型的看不见的世界中的物质。人们在探索微观世界的物质结构时提出了反物质的理论概念,最早提出反物质假说的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迪拉克。他认为,电子是一种围绕原子核运动的普通粒子,应当有某种相反的对应物,就是当电子带有负电荷时就应当有一种正电子或反电子带有正电荷。他同时指出,所有表示粒子特性的量子数都应变换极性,也就是都有它的反物质。后来,美国科学家从宇宙射线中摄下了反电子离子留下的运动轨迹,但是人们仍然对于反物质琢磨不定。1996年,位于日内瓦附近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宣布,科学家们利用该研究室的低能反质子环型加速器生成了一束疾速消逝的反氢原子,这是科学家在地球上首次在实验室生成由反物质构成的原子。它证实了“反世界”的存在,因为反氢原子存在的周期极短,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运动10米左右与正常物质原子碰撞而立即毁灭,可见这种反物质是地地道道的看不见的世界。然而,科学家有决心捕获并封闭这种反物质,但达到此目的路还是漫长的。

除了上述所说的暗物质和反物质是“看不见”的世界外,真正用感觉器官无法体会到的世界还有更多。

力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看不见的世界。基本粒子物理学告诉我们,所有粒子的运动都遵循四种力的相互作用,即引力、电磁力、弱力、强力。引力是大家熟知的一种力,两个物体或两个基本粒子之间都存在相互的吸引,引力是四种基本力中最弱的,但其作用距离可以很大。强力和弱力在宏观世界中直接觉察不到,在微观粒子世界中有所表现。弱力在中子及其他粒子衰变过程中出现,比引力强但比电磁力弱。强力是存在于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度最大。电磁发射过程中都存在电磁力,它是靠光子传播的。这四种力是通过几百年的科学研究才逐步被人们认识的,但这些力很难赤裸裸地暴露在观众面前,让人们摸得着看得见。

能是另外一种看不见的世界中的物质。能是物质运动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各种不同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都会产生一种能,人们已经发现各种各样的能,如机械能、热能、电磁辐射能、核能等等。能的破坏作用和建设作用可以通过物质运动的某些后果表现出来,比如核聚变和核裂变中产生的原子能的威力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任何人也不可能看见一种有形有色的能。物质在运动中还会出现质量完全转化为能量的现象,也可以叫做物质湮灭现象,即物质消灭了,完全能化了。一些人对这种现象很长时间内感到困惑不解,因为他们企图只承认可以捉摸的物质的存在,不承认难以捉摸的能量的存在。

其实,看不见的世界中的物质是多得难以排列的。十分遥远的巨大的天体人们至今还是难以看到,当今世界最高级的射电望远镜看到的最远天体距地球150亿光年,这对人类来说遥远得难以想象,但并不能说明人类已经找到了宇宙的边界,看不见的世界还大着呢。最小的世界其实也是看不见的世界,例如说基本粒子事实上人们是看不见的,人们只能通过高能加速器、低能加速器等实验设备确定其存在,但不可能把它变成感觉器官能感知的东西。谁能够看见中微子和夸克呢?任何人的两只慧眼都是无法看到的。未来的世界,也是一种看不见的世界,人们只好从当今世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推测未来世界,未来学和预测学就是探索这种未来的看不见的世界。过去的世界也是属于看不见的世界,谁能够看到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景象呢?谁能够看到恐龙灭绝时的惨状呢?考古学、历史学、地质学力图认识这种过去的看不见的世界。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世界,这就是“灵”的世界,由于巫师神婆曾经用一套妖魔鬼怪的把戏欺骗人,从而使一些人一提到“灵”的问题就指责它们是迷信邪说。然而,人体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体特异功能现象的披露,越来越多地揭示了精神领域一些复杂的现象,如意念搬运术,肉眼透视功能,疾病遥测术,以及气功、咒语、意念对疾病的治疗实例,给人们提出了重新研究“灵”的新课题。

研究看得见的世界自然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有现实的开发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研究看不见的世界也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人们时刻都在同看不见的世界打交道,各种磁场和力,各种可见光以外的辐射,各种难以捉摸的能量,几乎天天对地球的智慧生命发生作用,有时它危害我们,有时它造福我们。因而,探索看不见的世界,研究和利用看不见世界的各种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要研究、认识和利用看不见的世界,当前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彻底改变我们旧有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从看得见的世界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我们认为,要改造落后的思维方式,向看不见的世界进发,着重要从如下四个方面的改造入手。

其一,改造定式思维方法。所谓定式思维方法,就是把老的观点、认识和见解看成千古不变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只相信自己看得见的东西,而对自己不可能看见的东西则一概持否定态度。这种思维方法也表现为把某种预先接受的观点和理论绝对教条化,以此作为解释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思维方法还表现为绝对的权威崇拜主义,认为某种权威、某种模式是至高无上的,是不能被破除的,人类只能匍匐在权威的脚下行事,只能以圣人之言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定式思维方法是探索看不见的世界的最大思维障碍,所以人类要向看不见的世界进发首先要破除定式思维方法。

其二,破除“执实”的思维方法。佛教对信徒有个普遍要求,就是要破除“我执”。所谓“我执”,就是顽固地抱住既定的追求、欲望和认识不放,这是成佛的一大障碍。令天我们不是谈佛教的认识问题,而是研究我们俗世的认识问题。我们觉得,执实的思维方法是我们寻找看不见世界的一大障碍。所谓执实,就是一种被人们称作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一些人讲唯物,只承认实体物质的存在,如承认高山大河、月亮星星等有实体结构的、可以摸得着的、看得见的世界。但是他们根本不承认非实体的存在,他们对能的存在、场的存在、灵的存在是一概否认的。他们对有质量为零的粒子存在的现象感到困惑,他们将物质消灭能量产生也视为异端,难怪他们曾反复批判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定律,即E=mc。的公式,因为这个公式承认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完全失去质量变成能量。“执实”的唯物主义者只承认一种物质可以转换成另一种物质,而不承认物质可以转化为非物质。要探索看不见的世界,必须破除这种“执实”的思维方式。

其三,要克服实用主义思维方法。有用就是真理,有用有利就去探索,无用就不承认其存在,拒绝去探索,这是人们认识看不见的世界的又一巨大障碍。人们虽然认识和利用了自然界的许多领域,但是未知领域还有很多。一些人拘泥于眼前利益,反对探索未知领域,认为这种探索“划不来”,是对人财物的浪费,甚至宣布它不存在。如在探索地外生命问题上,一些人就提出再不要对这些研究项目投资了,断然认为“地外无生命”,地球是宇宙独一无二有智慧生物的星体。最近太阳系外行星的接连发现有力地驳斥这种短视的观点。尤其,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一些人为了自身的权利和小集团的狭隘利益,公然宣布其小集团的主张、观念、公式是千古不变的,这就严重封锁了人们对看不见的世界的认识。人们不改变实用主义的思维方法,就难向更广阔的认识领域进发,最后会让蝇蝇小利毁坏了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

其四,转变感觉主义的思维方法。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器官和感性经验。但人们感觉器官的能力太有限、太肤浅了。人们只有跳出“跟着感觉走”的圈子,充分利用理性思维、间接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手段,才能提高认识的水平和层次,才能有新发现。但是,现在阻碍人们向看不见的世界进军的一个思维障碍就是感觉主义。一些人把自己的感觉经验神圣化,把自己的习惯和体验当成真理。动不动就说“我见到是这样”,“我没有见到,我不相信”。甚至把自己没有感觉到的东西当作迷信邪说加以批判。其实,个人的感觉太有限太渺小了,一个人一辈子能感受些什么呢?对个人来说,他以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够丰富了,对世界和人类来说连沧海一粟都不算。晋代思想家葛洪有言:“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虽有大幸竖女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事实如此,个人听到的、见到的、碰到的都太有限了。人们只能感觉到三维空间,谁能感觉到四维时空呢?谁能感觉到高速运动的物体竟会长度变短时间变长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这类问题。人们不应当被自己的感觉拴住思维的翅膀,要从感觉主义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去探索感觉不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