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5890300000003

第3章 探索生死路漫漫(2)

佛教和其他一些宗教及民间信仰者,相信因果报应和灵魂转世。他们认为人的肉体会死朽,但人的灵魂则是生生不息的,人有前世、今世和来世。今日的福与祸、苦与乐、幸福与不幸,都是前世的积业所致,前世做了善事今世也有好报,前世做了恶事今世有恶报。今日的向善修行,可以使灵魂在来世有好的机遇。今日作恶多端,死后会进入地狱、饿鬼道、畜生道受尽折磨。所以灵魂轮回的信仰者相信只要止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爱护生灵,孝敬父母,扶持贫困,解人危难,都会遇到好报。坚信因果律,坚信人的命运既不归天神掌握,也不归阴曹操纵,完全在自己的行为,善业恶业,唯心所造,祸报福报,唯人自招。这就是说,要使自己的灵魂轮回到好的境遇,就必须修善、行好事,即使前世有恶业,今生多做好事,也可以消业减罪,得到好报。而那些大善大德之人,其死后,灵魂可进入涅槃,达到净土世界,不生不死,成就佛果。

(6)长生丹

采用炼丹术追求长生不老者,曾风行于中国许多世纪。炼丹术有两种。一种是气功炼丹,就是人体肚脐三寸处为人的丹田,气功家倡导修炼者要意守丹田,人的意念和气机集中于这一部位,久而久之,可以形成强大的生命力,以此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然而,此法可以长寿,但难以达到长生不老。

另一种炼丹长生法是货真价实的炼丹。就是把某些金属或化合物在火炉里烧炼,形成一个丹物,让人吃下去,以期达长生不老。晋代的葛洪是一位著名的炼丹家。葛洪这样赞美灵丹的神力:“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方能令人不老不死。”

据葛洪说,真有因服仙丹而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也有因服仙丹变得长生不老的凡人。但现实的情况是,谁也没有亲眼见过长生不老的神仙,而吃所谓仙丹导致死亡者却不在少数。可见,仙丹使人的灵魂永不离肉体,并使人的肉体青春常在,是难以服人的。

3.唯物科学话生死

在生死问题上,还有一批与神灵存在说针锋相对的人,他们从物质转化或生命的本质方面探索人的生死,有些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有些是科学家。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不承认灵魂是可以离开肉体的“无形体”存在,他认为灵魂是物质的,是“散布在构造中间的一团精细的微粒”,同热风或热一样。灵魂在人的身体里,是一种物质包着的东西,当物质的包裹消失了,灵魂也就随之消失。所以,伊壁鸠鲁认为生与死是断裂的。“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有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干的。”他排除了人死后还有鬼魂存在的可能性。

中国自古就有一些与唯灵论者相对立的无灵论者,他们不承认神鬼与灵魂的存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叫董无心的人就提出,寿命的长短与神灵无关,曾指出尧舜这些贤明君主,神灵并未使他们长寿,不贤的秦穆公,神灵并未使他短寿。而荀子指出天地有运行的自然规律,同人间的吉凶无关,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他还指出人的心灵与形体是连在一起的,即“形具而神生”,形体死亡了,灵魂也不会独立存在。

汉代的唯物主义者王充更是彻底否定神灵的存在。他认为神鬼现象实则是骗局。“人之所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何用为鬼?”他还揭露说,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多得多,如果说有鬼,满路皆鬼也,为什么见鬼者只见一两人,而没有见到成群结队的鬼,这说明鬼就根本不存在。汉代的杨贵认为,人死后“亡形忘声”,只留下形骸,要说是鬼,那就是“归”之故土的形骸,因此他主张薄葬,甚至要求儿女们对他本人实行“裸葬”。

对于生死问题,中国古代学者曾提出过多种多样的见解。

许多学者都认为生死是自然之道,谁也免不了死亡,因此要对死抱坦然态度。庄子就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濯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一乃大归呼。”

中国的另一部古籍《淮南子》也指出人的生死不可避免,对死应持无畏心态:“死与生,一体也。……知宇宙之大,则不可劫以生;知养生之和,则不可县以天下;知未生之乐,则不可畏以死。”

中国古代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死的价值观,回答了怎么样死才有价值的问题。

孔子提出了杀身成仁的价值观。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的成仁。”孟子提出了“以道殉身”和“以身殉道”的价值观:“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司马迁提出了两种不同价值的死:“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中国古代学者还提出死而不朽的价值观。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穆叔提出了人死后声名不朽的三个条件:“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欠不废,此谓之不朽。”就是说有高尚道德的人,有大功勋的人,有思想学说的人,虽然死了,其思想精神和影响仍然存在,可称之为不朽之人。明代著名学者魏源则提出了“四不朽”的理念,认为“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这些学者在谈生死价值观时,都排除了灵魂的存在和不朽,否定了唯灵论。

在西方,彻底否定神灵观念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他在《论死与不死》等论文中,否定了个人的不死。他指出个人的生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人必有一死。人对天堂生活的信仰包藏着巨大的祸害,因为这种信仰会贬低人的现实生活的价值。他指出,要说不死的话,只能承认人类的不死、集体的不死。只有“类的思维和类的意识是永恒的、不死的、绝对的”。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神灵,自然界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自然是人据以生长的基础,自然和人之外,一无所有,宗教所摆造的神性实体,只不过是人的幻想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完全赞同费尔巴哈对神灵观念的否定,并且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了神灵观念的历史根源,提出了消除人们愚昧迷信意识的一系列科学论断。

马克思曾在致其夫人的信中说:“我既不需要婆罗门和毕达哥拉斯的转生学说,也不需要基督教的复活学说。”这就是说,马克思不承认有灵魂的转世和复活。他指出宗教有关神灵的说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恩格斯也指出神灵是不存在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下的幻想的反映。他说:“不应当到虚幻的彼岸,到时间空间以外,到似乎置身于世界的深处或与世界对立的什么‘神’那里去找真理,而应当到近在咫尺的人的胸膛里去找真理。人所固有的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伟大得多、高尚得多,神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哲学上从人的世界观上提出了对神灵的否定,许多自然科学家则从天体的生成、人类的起源、生命的产生、意识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神灵的否定。

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最早提出了大爆炸宇宙理论。他认为宇宙在150亿年前一次“奇点”大爆炸中形成。此前,空间、时间、物质、能量都不存在,处于零状态。由于“奇点”的大爆炸才逐渐形成了星云星系、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之后的许多天文发现证实了大爆炸宇宙理论的正确性。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神创世界的学说。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在生存斗争中,由低级向高级进化而来的。任何物种在其机体中都存在遗传与变异两种趋向,这是生物体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而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生物进化的外部动因。人也不例外,由一些古老的物种由低级向高级进化而来,人类的祖先可能是一种古猿。恩格斯沿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又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观点,提出远古的猿类,其所以经过千万年而演变为人,是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使猿的四肢发育,逐渐直立行走,劳动使人的大脑发育,眼界开阔,产生了语言,最终使猿变成了人。这就以科学的观点,否定了宗教和传说中神造人的论断。

特别是科学家还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最新发现出发,提出了对灵魂的否定。他们指出生命的起源过程与地球最初的具体条件息息相关。地球上次生大气圈的气体,经过外界高能的作用产生了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雨水的作用到了海洋,形成了生物单分子和大分子,然后逐渐形成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人们还发现了生命的遗传基因——脱氧核糖核酸,即DNA,这给人们认识生命发展的过程和前景提供了最重要的科学依据。这些科学发现证明神创生命、神造人是不可能的。

生物学、生理学和脑科学都对人的意识活动进行过深层研究。大部分科学家认为,思维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反映,并从大脑的机能及其活动来解释人的精神、情绪以及梦的形成。这就从科学的角度否定了所谓独立存在的灵魂。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从人的心理过程解释人对死亡的恐惧,并着手解决控制死亡恐惧的办法。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蔑视死亡》的文章,指出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中占着中心地位。由于死亡恐怖念头的强烈,人的思想已进化出了抑制恐惧的机能,这一机能决定了人们如何构筑社会、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从而形成了恐怖控制理论,以化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科学和哲学在对生死的研究和思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破解了一些生死秘密,人们的眼界开阔了,心灵豁亮了。但是,关于生死的未知之谜比已知之亮点多得多,人们在生死问题上的探索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4.寻找看不见的世界

在生死问题上,人们的未知领域多如牛毛。目前,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要克服成见和偏见,无论是唯物论者还是有神论者,都应放下盲目“批判的棍子”,以科学和求知的精神,放开眼界思考下去,钻研下去。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寻找看不见的世界》。在这篇“代序”中我把它转引出来,作为启迪人们探索生死问题的参考。其文如下。

认识领域的最大悲剧是一些人囿于“看得见”的世界中纠缠不休,却抛弃寻找和发现“看不见”的世界,甚至否定和诋毁向“看不见”的世界进发的认识行为和实践行为。人类的认识史恰好表明,认识的伟大就在于不断找到“看不见”的世界,并发现看不见的规律,探明看不见的物质结构。认识的渺小,正在于围绕着看得见的世界而不能自拔。

当人们的认识处于低级状态的时候,人对世界的认识存在许多盲点。一是人们的认识是短视的,只对眼前的物态和现象有所了解,而对认识主体之外的复杂世界毫无把握,认识显得何其短视;其二,人们的认识是浅视的,也就是说人们只在感觉世界中兜圈子,只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懂得探索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实质,人们不得不跟着现象走,跟着感觉走;其三,人们的认识是直接的,这种认识表现为人们过分忠实于看得见的东西,对看不见的东西持完全的否定态度,从而把人的认识囚禁于“我看见了”的领域,排斥“我没有看见”的领域;其四,人们的认识是弱视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感觉器官提供的一系列模糊信息上,不愿意或者无能力对看得见的世界进行清晰的认识和深层的解剖,更无能力无手段探索“看不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