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灭度后,在佛弟子所撰的论典中,依据缘起法则,对人死非断灭进行了理论论证。
说一切有部集大成的宏论《大毗婆沙论》卷二百,该论主编、著名论师世友(约公元1、2世纪人),举出三条理由论证人死非断:
1.从观察现前的心理现象看,我人的心,乃多念相续的流动过程,前念已灭为缘(“等无间缘”),有后念生起,后念必然依前念而生,只有极其厌离,方不生后念。因此,今生最初受生的心识,必定以前世的心识为因。众生临终时,未能断灭烦恼,不能极其厌离尘世,一般都在或善或恶的污染心中死亡,此临终之心,定应引生死后的心。“前身既能引今身起,今身何故不引后身?”
2.从根(感知器官)与心识的关系看,只有依现前的眼等五根为缘,生起眼等五识,又引生第六意识,才能有所觉知。故知胎中最初有觉知的心识,非凭空而有,必然以前世的根、识为因而生,“前生既能引今生起,今生何故不引后生?”
3.从身心及心与心的关系看,心的生起,必以心为缘,也有色(身)随心而生,也有心随色(身)而起,众生的色(身)、心,皆以烦恼为因而有,而烦恼则念念相续,犹如河流,不会突然断灭,现见若前念有烦恼,必然引生后念的身心,众生临终时并未断灭烦恼,必然会引生死后的身心相续不断。
非断非常的轮回观,在大乘论典中进一步深化、理论化。大乘龙象龙树的名著《大智度论》卷八,从多方面批驳人死后“但见其灭,不见更有出者受于后身”的人死断灭论。龙树所举的人死非断的理由,大略有八点:
1.由众生天性推知必有其前世之因。
若身死永灭,没有前生,便难以解释众生生来便有的天性:如婴儿初生不经人教便自然会忧喜怖畏,会哭会笑,牛犊生来便会吃奶,猪羊之类生后不久便知牝牡交合;还有:儿女肖其父母,人的长相有美丑之分,资质有聪明愚钝之别,如果没有宿世所习作为其因,则这些现象便成了无因之果,违背缘起法果必有因的规律。由此应有前世,有前世故,必有后世。
2.以肉眼有局限性,天眼了了见故,知有前生来世。
若以人死亡时不见有什么东西离体而去为无后世来生的理由,则人的肉眼等感知能力,有其局限性,非一切能见,以有局限性之感知否认自己不能感知到的东西的存在,是为荒谬愚痴。就拿具局限性的感知来说吧,耳朵能听到的声音,眼睛便已看不见其实体,难道便能以眼之不见声音,而否认声音的实有?轮回转世的情状,也非不可知见,只不过是凡人的肉眼见不到罢了,有天眼者,了了能见。仅凭着与畜生同属一类的肉眼之有限感知能力,岂能亲见来生后世?若肉眼能知见一切,修道者们就不必去辛苦修证清净天眼了。肉眼若能窥破生死去来之奥秘,凡愚与贤圣之间岂非没有了区别?
3.形成生命的主因烦恼未断故,知有来生后世。
烦恼(自我执着、自我贪爱、爱欲等),是人出生及生存的主因,人死虽不见有何物来去,但作为生命动力的烦恼,并未经修道而断尽,所以身、情、意必然还会相续,由烦恼为主因,生起新的身、情、意。众生由身、情、意造业,行善作恶,虽然没有什么看得见的东西从今生搬到来世,但必然从今生所造的善恶业生起来世的果报,比喻说:譬如乳中置毒,乳变为酪,酪变为酥,乳非酪酥,酪酥非乳,乳、酪虽变,而皆有毒。此身亦如是,今世五众因缘故,更生后世五众,行业相续不异故,而受果报。又如冬木,虽未有花叶果实,得时节会,则次第而出。五众:即五蕴、五阴,色、受、想、行、识五种东西的聚合,主要指众生的身心。4.由宿命通,知必有前生后世。
这个人世间,虽然大多数人都朦朦不知前生,但也有些能记得前世、自知宿命的人,对他们来说,前世的经历,就像人梦中赶路,疲倦至极而睡卧,醒后回忆梦中所经由。不知宿命的人,没理由仅依自己的无知,便否认别人的有知。龙树后学清辩《智燃论释》说:“由何知晓有宿世之心识?以回忆前世等理由知。”
5.由身心关系可推知有来生后世。
从身心关系而言,人若生起过重的愤怒、嫉妒、疑虑、后悔等负面情绪,扰恼自心,便会导致面色不佳,身体枯瘦;若生纯净的善心,深信因果,具有正信,得如实知见诸般事理的智慧,则能使心欢意悦,身体轻快,面容和悦。以有苦、乐因缘故,有善、不善,今定有善、不善故,当知必有后世。今生善或恶的活动为主因,必然会出生后世的身心。只不过众生肉眼难见,智慧浅薄,产生种种邪见、疑惑,即使能修福行善,作些好事,但多心疑未必会有善报,总是难得作出太大的善举,难得常作无悔。就像有医师为一国王治病,疑心即便治好,国王也不会有多少赏赐,却不知国王已暗中派人为他家建造豪华宅第,等到医师事毕归家,见到国王为他造的新宅,才后悔当初心存疑念,未能精心尽力地为国王治病。
6.由圣人经书知有后世。
一切圣人所说的经书,皆说有后世,不仅佛、罗汉、菩萨们所说的佛经作如是说,婆罗门等宗教的圣典,亦作如是说。
7.以圣言可信故当信有他生后世。圣人说现在事实可信故,说后世事亦皆可信。如人夜行险道,导师授手,知可信故,则便随逐。应由圣人(佛、罗汉、菩萨)所说现在之事理,如缘起法则、断烦恼则得涅槃、入禅定能享轻快安恬等,信赖圣人的智慧、人格,相信他们所说来生后世、轮回转生之事真实不虚。既为肉眼凡夫,智慧浅薄有限,若不信从圣人之言,岂能自知生死秘奥,岂能以浅薄之知断言生死大事!
8.依缘起法知必有前生后世。佛法中诸法毕竟空,而亦不断灭,生死虽相续,亦不是常。无量阿僧祗劫因缘虽过去,亦能生果报而不灭。有等无智之人见佛法说一切皆空,便又执着空,认为一切都空无所有,还有什么他生后世,堕入了“恶取空”的邪见深坑。当知佛法说空,旨在破除众生误认假我、小我和一切生灭无常的现象为真常不变的执着、邪见。“空”的含义是无自性,而非断灭无物。佛法一方面说空、无我,一方面又说生死相续,有他生后世,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并不互相矛盾。佛法的极旨是中道,一切不执着,“不着有,不着无,有无亦不着,非有非无亦不着,不着亦不着”,这样才能契合中道,证见真实的本面,而不致堕于有害的边见、邪见。就像“以刀斫空,终无所伤”。
龙树所举八条理由,几乎打通了理性在解决生前死后问题时可能走到的所有思路,举出了以理性论证死后续存的一切可能举出的理由。他提出的对人类感知的局限性的认识、对超感知能力的肯定、对人性的分析、及不着一切的中道之思想方法等,在今天看来还具有相当强硬的说服力和尖锐的挑战性,是今天用科学方法破解生死之谜时,所不容回避的。
龙树之后,佛教理论家们对断见还有不少批判,如大乘瑜伽行系的重要论典《瑜伽师地论》卷七,反诘认为人死“犹如瓦石,若一破已,不可复合”的断见说:你主张断灭,是说死后“五蕴”(集成人生命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即身心总体)断灭,还是说“我”断灭?若蕴断灭者,蕴体无常,因果展转生起不绝,而言断灭,不应道理。五蕴,从来是生灭无常而又因果相续不断,前因必生后果,不可能停歇间断。生前现世,不论是物质身体,还是心理活动,实际上念念都在生灭相续,这种因果生灭相续的活动,绝没有因肉体生理活动的停止而停止的道理。若言我断等者,汝先所说粗色四大所造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皆蕴为体,而非是我,言我断灭,相不可得,故不应理。若说是人死自我断灭,那么人的生命,如顺世外道等所说,无非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的血肉之躯和各种心理、精神活动的合集,即便是修道者们在禅定中所体认的湛然不动的自我,最高也不过“非想非非想定”,不出“识蕴”的范围。既然其中本来就没有个能作主宰、常住不灭的“我”,说人死自我断灭,更是没有道理了。
瑜伽行派在陈那以后,侧重于用因明(逻辑)论证,出于与外道辩论的需要,将龙树所举八条理由中的六、七两条即“圣言量”(以佛教圣人之言为论据)从因明论式中撤除,不以之为论证人死有后世等问题的论据,因为“圣言量”难以被不信仰佛教者所接受。
现代太虚大师《中国之佛教》一文中论证说:因为死亡不过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循物理法则的聚散现象,生命既不限于物质,故吾人所造的业,不因身体死亡而消灭。吾人身死之际,业力便会自然而然的引自己转变为另一方向、另一形式,因此新生命又即产生。这种转换状态,佛家特名曰?“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