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生死学
5886500000001

第1章 序言:生死之谜——人类理智

面临的尖刻挑战以“智慧生物”自命的人类,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矛盾冲突的困扰中。诚如庄子所慨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无限的未知领域,如同宇宙空间那浩渺深邃、隐藏着无穷奥秘的黑暗,紧紧包围着人,人每走一步,都必须燃起自心智慧的火炬,去开辟道路。解谜,似乎是人的天赋使命。解不完的宇宙之谜,悬在人类文明征途上的一道道关隘,就像埃及金字塔前狮身人面怪物斯芬克司的考问,就像禅门宗师陷虎迷狮的种种“机锋”,逼迫欲闯关夺路者交出答案。

所有宇宙之谜中,最难解、最恼人,而对个人和社会又至为切近急迫的,是关于揭谜者自身的谜:人从哪里来?生命渊源于何处?人只是一架思维机器,还是具有所谓“灵魂”的半神灵?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如果有,景况如何?人生的意义何在?

这些问题中,以生死之谜,尤其是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正如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所说:人死后,是否还有某种“生活”?如果没有,那么人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如果有,那么人生前的行为对死后有什么影响?这一切,都要落实到人生前应如何行动,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人民出版社,1988,页758广而言之,则社会、人类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解答,实为整个社会、人类文明创立的出发点和基石。揭开生死之谜,无疑成为人类智慧面临的要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生死之谜的破解,要比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工业新产品的发明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序言:生死之谜——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0000实际上,早在人类文明发轫的初始,远祖们就开始破解人类自身的生死之谜,提出了为全社会所信受的答案。只要是理智健全的文明人,若没有对生死之谜的解答作舵和桨,大概很难使自己的生命之舟启航和保持平稳。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从僧侣修士、哲人智者、英雄领袖,到守财奴、酒鬼淫棍、江洋大盗,无不有各自对生死问题的答案。即使他不承认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必然在他的潜意识中萦绕盘桓。

人类破解自身生死之谜的途径,除了19世纪德国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所说研究灵魂本质的三种方法——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发生进化史的方法、哲学思辨方法,还应加上宗教的方法,总共不出四种方法。其中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法和发生进化史的方法,到近代才显发达,自然科学的方法在研究物质现象方面虽然大显神通,成果斐然,但用来研究研究者自身时,却最显软弱无力,至今尚拿不出足以强迫人信服死后有无续存的确证。哲学思辨方法带有主观性、艺术性和学究气,从来异说纷纭,各执其是,难得举世公认的准衡和像科技成果那样能迫使人信服的效应,何况哲学思辨总是少数具特殊禀赋的哲人智士的职事,不易普及于民间。自远古以来,被社会多数人乃至全体信奉认同,据以建立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作为全部生活支撑点的对自身生死之谜的解答,主要由各种宗教所提供。

多数宗教,实际上都以人们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为母胎,以对人生死之谜的解答为重要神学支柱,多宣扬人死后心灵进程并非终结,或灵魂永存,或轮回再生,行善者死后享福,作恶者死后受罪,以此创造劝善止恶的社会教化效益,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调解、平衡社会心理。在以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此类观念为全球各地的绝大多数人所深信不疑,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对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多半人信奉各种宗教,相信灵魂不死和轮回再生之说。

宗教对人自身生死之谜的解答,或称天降神授,或云乃古圣先知的训诫。虽然宗教理论家们也在用哲学思辨方法予以论证,但在多数宗教徒那里,大概主要是出于内心的宗教需要,作为一种绝对权威或国制习俗来信仰的。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宇宙之谜被一个个揭开,基督教等的上帝创世说被推翻,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生理学等新知识的普及,使不少人自信人自身之谜已被揭破。宗教贬值,信仰转移于科学与金钱,确认人死永灭、无来生后世、无天堂地狱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紧跟在科技飞速发展、财富急剧增长后面的人欲横流、道德退化、环境污染,及心理疾病发生率的不断增长。

其实,只要冷静考察自然科学对人自身认识的程度,便无理由妄称生死之谜已全被揭破,无理由对人死后续存与否的问题作出决断的答案。人死永灭,仍然只是根据尚不究竟的科学知识所作的一种哲学推论,确认其为真理,仍然与宗教徒确认灵魂不死为真理一样,具有信仰主义的性质,无充足理由奉为科学结论。近现代科学巨人,几乎无不承认科学对人自身认识的浮浅,对灵魂、意识、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持审慎态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与死》中,在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关于生命现象的研究成果后说,因为生命最初怎样从无机物中产生的问题尚未解决,至于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那组成有机体实体的化学构成部分,再不留下什么东西;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即某种或多或少地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有机体都活得更久。当代诺贝尔奖得主、著名脑电科学权威F·C·艾克尔斯,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意识是先天本有的,大脑死亡后意识、自我是否以另外的形式复活并存在,“这是一个超越科学的问题,科学家应当忍住作出明确的否定的回答。”F·C·艾克尔斯:《脑——精神问题是科学的前沿》,1975对意识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后相信人死后续存的一流科学家还有不少。

最具挑战性的,是一类充斥古籍、超越时域而流传的与生死、灵魂有关,似乎在证明灵魂不死、轮回再生的特异现象,如记忆前世、活见鬼、脱体经验、濒死和死后复活体验、附体、借尸还魂等,并不因科学进步和人们不信此类现象而绝迹,总还是时有出现,在向人们透露出生死之谜的某种信息,因而总是有那么一些未必与宗教有关的人热衷于此类现象的研究,把它们列入心灵学、超心理学等研究的课题。近几十年来,从各个角度对人自身的研究日益深入开拓,心灵学、超心理学研究是其中重要学科之一,在各大国家都设有专门机构。在中国,心灵学被长期列为禁区,判为迷信,直到随改革开放而来的气功热潮兴起,禁区才被逐渐冲开,气功和与其相关的特异功能,被列为钱学森教授称之为“人体科学”的主要研究课题。在气功效应和特异功能现象中,当然也少不了那种似乎与鬼神、轮回转世有关的事件和体验,促使一些探索者去试揭其谜底,并使人自然联想到传统宗教尤其是佛教关于轮回转世、诸天鬼神等的说法。

在所有宗教中,以教义体系最为博大精深著称的佛教,与多数主要依感情需要仰赖神灵救赎的宗教不同,以“如实知见”的智慧“自净其心”而彻底解脱生死等痛苦为主旨。佛教高张“了生死”的标帜,以如实认识自己为课题,对宇宙之谜,尤其人自身身心、生死之谜,有至为明晰的解答。佛教以“缘起”的朴素辩证法现察生命现象,认为众生的存在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为的规定,轮回于天、人、鬼、畜、狱“五道”或“六道”中,备受诸苦。在佛教看来,轮回过程中的生老病死等,乃至生命无常的本性,确实是苦,是生命的根本缺憾,如实认识生命秘奥,掌握超出生死轮回之道,自觉进行生命的变革进化,变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不圆满生命型态为“常乐我净”、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是人应有的奋斗目标和生命进化的终极归宿。

轮回,虽然并非佛教一家的独唱,却也是佛教建立的重要基础,太虚《从佛教能存在谈到轮回》一文中说:佛教里从生死轮回才说到涅槃证得,所以是很重要的。佛经中,对人的身心结构、生死及生前死后的情状,天宫地狱、鬼神魔梵、诸佛菩萨罗汉,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国土,种种众生,描述至为详悉,展现了一幅极其广大壮阔、多层次、多结构的宇宙全景图。佛教对生命现象、宇宙全景论述之广度、深度、明晰度,确非世间同类学说可与伦比。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揭示生死之谜、宇宙之谜,除了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进行论证外,主要依据的,是通过禅定修炼所开发出的超理性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智慧的直观。佛教声称:佛祖释迦牟尼经过历劫精勤修道、勤苦探索,证得了圆满觉知宇宙人生实相的无所不知的大智慧,揭破了种种宇宙之谜,发现并亲自实验证实了超出生死轮回之道,实现了生命的圆满变革,人只要肯依佛陀实践证明的道路修行,最终都能证同诸佛,解脱诸苦,不生不死。

佛教之说,固非科学结论,属于宗教范围,信受与否,悉听尊便。但不论佛教之说是否正确,它起码是人类认识自己进程中的重要精神成果,是东方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及人体科学的宝贵遗产。从现代人的角度,重识佛学,继承精华,是当代研究人自身的学科不容回避的课题。

笔者专事佛教研究,多年来对生死轮回说特感兴趣,自身也曾有过一些与生死有关的特异体验。将众多佛典中有关生死轮回的说法作一番总结整理,提供给有关人士、佛教徒、超心理学研究者和对此类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是笔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适有谢祥荣、严永奎二先生约请笔者写一本《生死与灵魂秘奥》的小册子,严永奎兄还热心提供有关资料,遂不顾病弱,欣然命笔。想不到题目太大,资料太多,尽管压缩,也还有27万言。这本书是以佛教轮回说为中心,对人类关于生死之谜的破解历程作一概略总结,以期启迪智慧,开拓思路,唤起世人对认识自己的重视,有所裨益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研究人自身的科学之进展。全书实际上以生死轮回问题为核心,从全人类文化的视角综述佛教的基本教义,其内容涵盖北传、南传、藏传各系佛教,问世后,许多读者将它当做一本佛学理论教科书阅读。

此书于1993年12月完稿,1994年11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重印,并以《生与死的超越》为题,由圆明出版社在台湾出版,印刷多次。后由台湾佛光出版社出版发行,题为《生与死——佛教的轮回观》。倏忽已历十多年,重读旧作,觉得需作修改,遂暂时放下《佛教心理学》的写作,历时三月,修改一遍。主要是订正了引文,调整了结构,改正了一些错误,增添了若干新资料,增加了《从畏惧生死到超越生死》、《佛教的临终关怀》两节。修订本由海潮音书社于2005年出版发行。

这次再版,从当代新兴生死学的角度,又作了修订,调整了章节,增加了一些新资料,改正了许多错误,专列《生死关怀》一章,论述佛法在当代生死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上的看法,字数增加到约36万言。笔者以为可以作为一本佛教生死学的教科书。

生死学(Life-Death-and Studies或Life-and-Deat-and Life Studies),是旅美学者傅伟勋先生于1993年提出的一门新学科,研究范围包括生死观、优生、堕胎、自杀、安乐死、临终关怀、死亡危机干预、殡葬等。生死学提出后,很快被台湾社会承认并成为应用学科。日本对生死学研究颇为重视,2002年,东京大学建立生死学研究基地,政府划拨巨额经费,出版《生死学研究》学术期刊,举办了多次生死学国际学术会议。

由于资料、时间和作者水平的局限,错误缺漏,仍在所难免,敬希识者指正,以便再作修改。

读者朋友们:生死问题,的确是做人应予考虑的大事,以解决此问题为中心的佛家学说,自是一个文明人,尤其是生活在东方佛教文化圈内的人所应知晓的常识,于此无知,是为遗憾。但愿您跟着笔者的笔锋,对人类及佛教关于生死之谜的破解作一番浏览,就当作一次传统文化的旅游观光吧,也会使您大开眼界,增长见识,获得益处。

本书写作过程中,倪维泉先生曾介绍了有关资料,花惠媛女士赠以若干参考书,严永奎、严荣先、刘玉其、倪为国、索国云、吴云鹏等同志热心帮助此书出版。再版修改时,唐希鹏、刘朝霞、哈磊、杨荔薇、刘亚明等学生帮助扫描校对,武昌徐令恒老先生仔细校勘出错误多处,一并致以谢忱,并对曾给予作者重要帮助、于2009年往生的倪维泉居士致以深切的怀念与感谢。

陈兵

2011年2月于四川大学竹林村第一章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文明人自信:人,是天地间唯一具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的生物,正是这一特殊禀赋,使人具有超越自然的可能性,判然自别于进化程度低于自己的动物界。人类学家和哲学史家认为:灵魂、心身问题,是原始先民最先思考的哲学问题,它先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问题而提出。

大概从人类有了理性思维的余暇,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的时候起,人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死?死后有无续存?——便开始困扰先民们混沌初开的心灵。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酝酿出了人死后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据考古发现的物证,这种信仰流传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约十万年前。在欧洲、土耳其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特人墓葬遗迹中,死者有石器随葬,尸体周围有花束、红色碎石片,表明当时人已有人死后继续存在,或者认为死亡是迁往另一幸福世界的喜庆之事的信仰,而且成为社会群体的共同观念和习俗。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万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埋葬死人已经有一定规矩:死者身旁撒有赤铁矿粉粒,随葬品除了燧石、石器等生活用具外,还有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红色,象征血和火,以红色赤铁矿粉粒撒在尸体旁,可能是表示希望死者永生的祝愿,随葬器具,则分明表示供死者的灵魂使用。到了仰韶文化时代,葬仪进一步复杂化,陕西华县元君庙墓中发现的童尸,盛放于特制陶瓮内,口上盖陶盆钵,其底部钻有小孔,考古学家认为是供死者灵魂出入之用。这种风俗在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中至今尚有遗留。西安半坡村出土文物发现,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以粟为殉葬品。大汶口古墓中的殉葬品有工具、猪头、骨等。古埃及人以黄金、食物陪葬。

据人类学家的研究,地球上现存的尚处于原始社会的后进民族,几乎都有灵魂不死的信仰和相应的葬仪。先进民族中,也多残存着上古原始的灵魂观念和有关葬仪的残迹。这说明,死而不亡或灵魂不死,是人类智慧初开时期对于生死之谜的普遍的、共同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