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一)
58799700000008

第8章 我国的传统道德

我国是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道德意识形态,不断推动着我国历史向前发展。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传统道德的现代化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组成要素。

现代意义上的道德,应该是既能促进现代经济生活的良好运行,能够调整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又能提高个体的精神境界,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并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传统道德自古以来特别看重伦理道德,这是中华文明鲜明的民族特性和魅力所在。道德是伦理学一个万古常新的主题,人类往往共享许多相似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等,有人将其称为黄金规则,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道德资源,而且是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道德规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我国传统道德概述

我国传统道德,一般说来,指的是从先秦至辛亥革命时期,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总和。对此,有必要了解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封建社会。我国传统道德所赖以存在的历史时代,主要是我国的封建社会,即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属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这个时期产生了我国古代的伦理学说,这些学说对以后的封建社会产生了直接的、深远的影响,所以我国传统道德当从先秦始。

在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始终没有摧毁源远流长的我国传统道德的堡垒。在辛亥革命之前,我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文化仍然是我国传统道德。所以,我国传统道德当以辛亥革命为止。

2.儒墨道法各家思想有机融合。我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是儒墨道法各家思想的有机融合,但儒家思想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影响层面的广度还是从思想渗透的深度上来说,儒家道德的魅力是首当其冲的。

3.道德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是由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行为规范构成的有机体系。伦理思想作为反映和概括道德生活实践的理论,是整个体系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建立道德规范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们道德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依据。

4.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所在。我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它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

上述对于我国传统道德的解说,有助于我们从内涵和外延上把握我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从而认识它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二)我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

我国传统道德具有悠久的发展史,传说尧、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经》,到汉朝传为《五经》,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

孔子发展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以后儒家又将《五经》发展为《十三经》,这些儒家经典学说,成为我国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尽管各个时代我国社会的道德观并不完全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但儒家学说是历代我国社会道德观的重要依据。

道德具有普遍性,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全都适用,道德面前是人人平等。《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之有阶级、等差,各国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于天赋人权之说。吾国之言平等,则基于人性皆善之说。以礼之阶级为表,而修身之平等为里,不论阶级、等差,人之平等,唯在道德。

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尺度。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

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一般来说,我国传统道德基本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四维:礼、义、廉、耻。“四维说”,最早出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

礼在我国古代社会是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

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礼作为我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义是伦理不坠的支柱,是充盈精神的源头,所以要植义于心,高擎正义之火炬。

廉是指清正廉洁,无私无欲,不贪不占,洁身自好,奉公为民。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清廉与否是官声好坏的主要指标。公务员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就会危害一方。这对于我们公务员来说,尤其非常重要。

耻是指羞耻心,是做人的最起码底线,否则,就不配做人。孟子说人有四种善端,“羞恶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对于害人、害己的坏事,有厌恶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这是有是非观念的表现。故知耻为君子,不知耻为小人;知耻必忠必孝,不知耻不仁不贤。

2.五常:仁、义、礼、智、信。在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的“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和“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怎样做到仁呢?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自己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这表明孔子认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仁的精神价值重要体现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以博大宽厚胸怀来爱护民众,这是自我认知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态的内在反映。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思想,这才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说的理论体系,更多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义是我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义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部生命源泉。正义体现着人与自然互动产生的全部人类文明发展所遵循的内在规律。正义更直观揭示了中国传统辩证哲学的精气神,意义广泛而深远。

礼在《论语》中的含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是礼仪,是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是礼貌,是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等。

关于智,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上智与下愚者都有比较稳定的个性而很少改变,唯有中智的人最易受环境影响而由善变恶。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信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虚伪等。

3.四字美德:忠、孝、节、义。忠、孝、节、义四字美德是我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

忠就是敬重与忠诚之意。《说文》解释说:“忠,敬也。尽心曰忠”。《广韵》解释说:“忠,无私也”。孔子说:“主忠信”,对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中一种真诚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诚实地为他人谋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儒家把“忠”作为道德范畴,还包含有君臣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按照过去的封建观念来说,就是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

孝就是孝敬、孝顺之意。《孝经》中说:“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是我国古代十分注重的一种道德准则。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节就是节气、操守之意。这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坚贞的节操,并没有带上性别的色彩,因此男性的忠君爱国也属贞节;二是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从一而终。两者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指一个人能够坚守信念,不被尘世所沾污。

义就是道义、正义之意。《礼记·中庸》上说:“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并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义”被统治者作为管理工具而大加倡导,并要求被统治者必须誓死服从的一种道德规范。

4.三达德:智、仁、勇。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上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孔子以“智、仁、勇”为核心建立了他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系,认为具有“仁、智、勇”三种德性,才是完美的人格。

5.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是儒家倡导的重要道德观,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修身养性的标尺。到了现代,孙中山曾着重强调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八德的含义主要表现为: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仁是宽厚,具有仁爱之心,宽以待人,善于待人,不小肚鸡肠,不妒贤嫉能;爱是敬爱兄长,顺从长上。在事业中,尊重领导,服从组织,严守纪律;信是诚信。它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义是正义。它是一种道德灵魂,也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和是一种意境,简单地讲就是阴阳平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平是指公平均衡,平等待人,谁犯法都要处罚,谁有贡献一样有赏。

“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涵盖了个人与家庭以及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还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