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南大剿匪
58798700000003

第3章 四十七军挺进宜昌

1949年7月初,勇敢的四十七军战士们在鄂西山区的崇山峻岭、深涧低谷间快速行进,犹如一道闪电,直插长江沿岸重镇宜昌。

湖北宜昌为长江上游的军事重地,地理位置很重要。如果我军占领宜昌,那么国民党当地部队的补给就会被切断,可见攻占宜昌的必要性。

在宜昌市的东北,是连绵起伏的山地,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远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在这里构筑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工事。

从1948年到1949年,国民党有大量的兵力把守在这里。防守宜昌国民党的队伍又在这些山地增修一些工事,有些重要地带还设置了刺铁丝网等障碍物,是一个利于防守的坚固阵地。

早在1949年5月份,白崇禧曾经突然命第二军驻守长沙,一时间使得宜昌的防御就变得薄弱起来。这种变化让宋希濂感到很不安。在宋希濂的要求下,第二军又奉命返回了宜昌。

那个时候,离秋收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宋希濂的军粮供应出现困难。湖北宜昌专员公署就报告宋希濂说,他们发现了在当阳城附近存有积谷10多万石,远安的存粮也很多。

宋希濂为了缓解部队的粮食问题,重新命令正在返回途中的第二军在古老背附近渡江,而主力部队进驻湖北宜昌外围鸦雀岭一带。同时,宋希濂又派出大量兵力进驻当阳地区。

另外,宋希濂六十师以一个团的兵力据守湖北宜昌东北一线阵地,湖北保安第四旅进驻远安。

为掩护兵站机关抢运粮食,宋希濂做好了准备,而且这些部队还奉上峰的命令,负责搜集荆门及襄樊方面解放军的情况。

正当敌人加强防御和部署的时候,四十七军按照四野重新下达的作战命令,开始从北面追击敌人,进而包围了宜昌城,然后发动宜昌战役。

当时的湖北大雨不断,行军的道路变得异常艰难,而且宿营和吃饭也是个难题。但四十七军的战士们不畏艰险,很快就进抵当阳、远安地区。并有一部秘密潜入宜昌和当阳之间,以便在宜昌、远安间截断敌人在远安、当阳地区的退路。

解放军的突然出现,让敌人大为惊慌。宋希濂急忙命令自己的队伍迅速撤退。

宋希濂的部队在大路上拼命逃窜,而四十七军的战士们却找近路从小道上急速追击。

由于连日来的大雨,让鄂西一带的山路变得泥泞不堪,山腰里常常弥漫着雾气,而山上的石头也会在不经意间滑落下来。

当时很多战士都泡烂了脚,有的战士还扭了脚,可他们却忍着脚痛继续赶路,没有一个人埋怨过。

军政治部主任杨中行长得很胖,走起路来不是很灵便。从松辽平原来到汉水之滨,他几乎都骑着马,可现在是在山上,骑马是不可能的事情。此刻在山路上,他走起来很艰难,走不了几步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可他却坚持着赶路。

四十七军的一支队伍顺着沮漳河向前迈进。沮漳河在深山峡谷之间蜿蜒而过。赶路部队在一段不过几十里的路上,就要从沮漳河中穿过48次之多,所以人们把这条路说成为48道湾,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

战士们从这里经过的时候,大雨依然下个不停,沮漳河平常只是流着潺潺的溪水,而现在已经是汹涌澎湃的河面了。

河水已经漫过腰际,水流极快,一不小心就会有被冲走的危险。

由于水流速度太急,战士们纷纷把腿上的绑带解了下来,一根根地连起来,捆到会水的战士身上,然后游到河对岸,再把绑带系到对岸的树上,这样战士们就可以拉住绑带渡河了。虽然有绑带抓着,有的战士还是连人带枪被激流冲走了。

在这次征程中,战士们历经了无数的磨难,可是战士们却不畏难不怕险,他们互相协助,互相鼓励。

咬咬牙,饿顿饭,一气走它一百三!

上刺刀,手榴弹,一举攻下镇境山!

解放军战士响亮的口号响彻在山谷里,在鄂西的上空久久地回荡着。

经过艰难的跋涉,四十七军的各支部队,分别于7月14日和15日到达指定地点,从东起土门坯、西至南津关的弧形线上,将湖北宜昌三面包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