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南大剿匪
58798700000002

第2章 解放军布网围歼宋希濂

为粉碎蒋介石的“长江中游防线”和西南联防计划,解放军四野于1949年6月底,下达命令。

命令如下:

十三兵团三十八军于6月底进至宜城、钟祥一线隐蔽集结;四十九军至沙洋、马良集结,西渡汉水切断敌军向沙市的退路;7月3日四十七军集结襄阳,截断敌军向湖北宜昌的退路;三十九军为预备队,从云梦出发尾随四十七军向荆沙进击;鄂独兵团一、二两个师在当阳正面吸引敌人。

就这样,解放军在宋希濂部的东、东北和北面布下一个张开大口的袋子,只待敌人钻进来。东面的四十九、三十九军,北面的四十七军两翼斜插迂回包围收紧袋口,然后全歼宋希濂的十四兵团。

在解放前夕发起鄂西战役时,当时宋希濂盘踞在湖北的鄂西地区,气焰十分嚣张。

南京解放之后,解放军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向中南、西南挺进,一路上打得敌人落花流水,让敌人闻风丧胆,而解放军战士却斗志激昂,向前步步推进。

当时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一部,在鄂西地区负责对国民党军进行作战。战士们下定决心要把敌人赶出湖北,让湖北人民从此获得解放。湖北人民更是早就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国民党南京政府垮台之后,蒋介石企图组织西南联防,“割据西南,反共复国”,特地把宋希濂从新疆调到湖北宜昌,担任华中剿匪副司令兼湘鄂边靖绥司令官和十四兵团司令。

这个时候,盘踞在西南地区内的国民党军队总共约有90万人,其中,做为主力部队的作战兵团主要有:

部署在陕南、川北一带,归川甘边区绥署主任胡宗南指挥的第五、七、十八兵团,共十二个军;部署在川东鄂西地区归川湘鄂边区绥署主任宋希濂指挥的第十四、二十兵团,下辖六个军又四个师。

在鄂西主要是宋希濂的军队,这也是解放军首先要消灭的目标。

宋希濂的名声虽没有胡宗南那么响亮,却也是蒋介石非常看重的人物。

宋希濂字号荫国,生于一九○七年,湖南省双峰县人,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华中剿匪副司令兼湘鄂边靖绥司令官兼十四兵团司令。

为了加强对湖北的统治,阻击解放军西进,宋希濂从湘鄂各地调来6个军计10万余人,军舰7艘,飞机100架布防于岳阳至巴东沿江两岸,构筑长江中游防线,指挥部就设在湖北宜昌城。

7月9日,战斗打响。

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发扬“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冒着酷暑骤雨,忍着饥饿干渴和蚊虫叮咬以及初到南方水土不服带来的疾病痛苦,日夜兼程,对逃跑之敌展开迂回、渗透、直插、堵截、侧击、包围和穷追猛打的奔袭战斗。

队伍到达当阳东北观音庙附近后短暂休息。

正在战士们纷纷晾晒衣物,在尚未来得及派出警戒分队侦查敌情的时候,宋希濂部第二军九师对我军发起突然袭击。

我军将士奋起迎击。

宋希濂在江北发现了解放军四野的主力部队,马上下令全线收缩,快速南逃。

自7月10日开始不到3天的时间里,敌军就逃回宜昌城及沿江渡口。

在敌人碰巧识破了四野布下的“口袋阵”后,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一边向林彪汇报,一边采取应变措施,将所率部队一分为二,变大口袋为小口袋。

针对敌情变化,四野作出了新的命令:

三十九、四十九军和独二师向荆州沙市挺进;三十八军从南面,独一师从东面,四十七军从北面追击敌人,包围宜昌城;三十八军渡江截断敌军南逃之路,四十七军阻击敌人南渡西逃,在宜昌城全歼宋希濂驻宜主力。

自7月10日开始,解放军像“赶猪进圈”一样,一边追,一边打,一边围,一场追击围城攻坚战在宜昌城的外围激烈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