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国学家
5872800000003

第3章 国学入门(3)

八十多年前,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诟地呼天。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运动”。运动员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

众所周知,在“五四运动”发起后至今,其间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劫,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亿万人民(其中不乏文育)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国的大地上,就这样使孔孟儒学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至此,历五四经文革后的儒家所有学说,似乎全是恶名昭著、不屑一提。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稳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

儒家的特征——

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儒家思想鉴借——

如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已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

儒家余话——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学有二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传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饮冰室书话·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任公所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这话或者稍过了点,但中国几千年文化史是以儒学为主流则无庸置疑。“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文化是以儒家做主的一个生命方向与形态”(《从儒家的当代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牟宗三)。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主体这问题,本来可以不提。但五四运动以来,今人对儒家已是疏远地厉害,且有着一种莫名的反感,一些偏激谬论充斥于世并混淆视听,在社会上也渐趋形成了一种影响。

事实上,肯定儒家是国学主体,决不是只凭现代新儒家、某些学者的主观情感,而是有着客观依据的。儒家之所以是为国学主体,是由儒学的基本精神、广博范围、历史发展客观地确定的,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

因此,再兴国学,可以说便是重振儒学。而重振儒学却绝不是某些人所误解的“复古”,更不是什么开倒车,而是本着马克思主义对待古代学说“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去理性地解剖它,应用它。儒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完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扬弃、赋予新解。中国现代化还需要儒学,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它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其次,我们今天要实现的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这个中国特色,当然少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色彩。

一般来说,儒学即将复兴是时势所然,但儒学复兴恐也已很难再成为今日中国“唯一的”文化信仰和今日国人“唯一的”精神支柱。

7.墨家

墨家——

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墨翟,世称墨子,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来。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清庙之守”,意思是管理庙中事物,演习郊祀或其他祭祀礼仪。春秋初的尹伊,便是“清庙之守”。据说他的传人史角居于鲁国,墨子曾前往学习。

墨家理想人格讲究“任侠”,“墨子之门多勇士”(陆贾《新语·思务》)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则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侠肝义胆。

《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见墨子是从儒家分出来的。墨子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在战国时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而经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

墨子其人——

关于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对他的生平身世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宋人,有说是鲁人。

墨子“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用木料拼成的木鸟,能在天上飞一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不过墨子许是为了巩固自己学说,而提出世上有鬼,还教人敬事鬼神,进而形成了一种落后的宗教观,也因此,到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无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墨子》其书——

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一书,《墨子》一书是墨子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

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墨家思想——

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除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思想鉴借——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8.名家

名家称呼由来——

名家其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

《汉书·艺文志》载: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

名家的代表人物——

春秋末,郑国大夫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刘向序《邓析书》)为名家先驱。战国时名家人物有尹文、田巴、桓团等人,但不是主要代表。

足以代表名家的有两位,一位是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前310年),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与庄子同一时代,并且两人既是好友又是论敌。庄周在《庄子》一书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惠子是学问渊博的学者。

另一位是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赵国人。生平事迹不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太史公认为,公孙龙是孔子的弟子,字子石,楚人或卫人。据说公孙龙游说各国,与人论辩,经常获胜,而庄子评论说:“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不过可能也输过一次了,”五行学家”邹衍来到赵国和公孙龙辩了很长时间,最后公孙龙理屈词穷。

惠子和公孙龙分别代表名家的两个基本派别,前者倾向于合万物之异(合异同),后者倾向于离万物之同(离坚”)。

名家的政治主张——

在政治上,惠子提出“去尊”,但是具体内容并没有留传下来,应该是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种“去尊”的平等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惠子和公孙龙还提出了“偃兵”,反对用暴力统一天下。

名家的著作——

惠子其作已失,《汉书·艺文志》有《惠子》一篇也失。现仅有只字片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

公孙龙有14篇著作留世,但在唐时已散失了一大半,如今可能只存《公孙龙子》一书。

名家提出的命题——

在《庄子·天下篇》中,惠子提出了十个命题,被称为“历物十事”。可惜的是,这十个命题只流传下十句话,并没有具体内容和详细论证。历代学者,都曾根据惠子的逻辑思维,提出自己的看法来论证。在《庄子·天下篇》中,名家还提出了“鸡三足”、“火不热”、“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白狗黑”等二十一个命题。名家最著名的命题,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白马非马”论——

其它的命题,我们不必深究,就“白马非马”论谈谈。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要过关,人是可以,但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啊,一番论证,说得关吏哑口无言,只好连人带马通通放过。那么,公孙龙是怎样来论证的?

首先,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来论证。

“马”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形体;“白”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颜色。

而“形体”和“颜色”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指称形体的概念”与“指称颜色的概念”当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白马”既指形体又指颜色,而“马”仅仅指“形体”。所以得出结论,“白马”不是“马”。

其次,从概念运用的角度来论证。

我们要找匹“马”骑骑,那么“黄马”、“黑马”都是我们要找的马;如果我们要找匹“白马”骑,那么“黄马”、“黑马”都不是我们要找的马。

如果“白马”是“马”的话,我们无论是要找匹“马”骑骑还是要找匹“白马”骑,那就应该“黄马”、“黑马”都可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就充分证明了“白马”不是“马”。

名家学派余话——

名家在战国时也是显学,很有知名度,但我们今天一般没怎么注意传统文化的人却恐不知名家是什么。名家代表惠子和公孙龙,这两位无疑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他们在论证中,揭露了事物的矛盾统一现像,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对古代的逻辑思想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白马非马”论,在逻辑学和认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发现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异,但又过分的夸大了这种差异。

古代学者读书也罢,做学问也罢,绝对倾向于“经世致用”,讲究的是“经世致用”。因而名家的名实之辩,古人是不屑讨论的。名家在战国时被人视为“诡辩”,汉后跟成了绝学。“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很对的,但斥名家为无用之学,显然是偏颇的。

西学东渐后,中国学者才发现名家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形式的逻辑内容。名家的理论没能继承,更没有发扬,以致于在古代中国人的“白马非马”论提出两千两百多年之后,我们今天中国人还要回头来学习西方人在两千三百年前提出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这难道不是我们因为不了解传统文化这宝贵财富的讽刺吗?

9.道家

道家创始人老子——

生卒年不详。据《史记》中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后,对弟子说过老子“其犹龙邪”这话,意为老子像龙那样雄伟,境界深不可测。其实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老子其人到底是谁,早在太史公时代已成了疑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也就是说,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太史公大致认为道家的老子便是李耳,但近代学者只有胡适、张煦、马叙伦几位继承了该说法。一般都认为是老子其人其书应当在在孔子之后,如梁启超、冯友兰、顾颉刚等学者。还有人折中前两者意见,如唐兰主张老聃与孔子同时。钱穆则明确指出老子应在战国晚期人。

道家人物——

自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隐没后,其继承弟子有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而代表人物为庄子。

代表人物庄子——

约前369-前268年,身世如迷。《史记》上说是:“庄子者,蒙人也,名周。”蒙地是楚国还是宋国,连太史公也不知。《史记》又说庄子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庄子与其弟子所写的《庄子》一书,属人生哲学,其主题是“任自然”。

道家名著——

《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书。

道家的创始与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