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给你一个公司,你能管好吗?
58569400000024

第24章 点到即可,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用放大镜看人的缺点,如果过分地追求完美,不断指责他人的过错,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

历史上,懂得宽容的人大多是会做事的人。这样的例子几乎举不胜举。

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让大家不分君臣,尽兴饮酒作乐。正当大家玩得高兴时,一阵风吹来,灯火熄灭,全场一片漆黑。这时,有人乘机调戏楚庄王的爱姬,爱姬十分机智,扯下了这个人的冠缨,并告诉楚庄王:“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冠缨断了,就可以查证谁是调戏我的人。”群臣乱成一片,以为定会有人丧命,可是,楚庄王却宣布:“请大家在点燃灯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缨,谁不扯断冠缨,谁就要受罚。”

当灯火再燃起来的时候,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那个调戏楚庄王爱姬的人自然无法查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

两年以后,晋军攻楚。这时,有一名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次打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这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任何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都应该眼光高远,胸襟博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己忍让,宽容待人。如果都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那样心胸狭窄,总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思想,又如何与人合作呢?

在这方面,被人们称为“三国时代风云人物”、“乱世英雄”的曹操堪称典范。曹操不仅能够与身边的人很好地合作,甚至还能不计前嫌、化敌为友。

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对头袁绍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问手下人:“檄文是谁写的?”手下人以为曹操准得大发雷霆,就战战兢兢地说:“听说檄文出自陈琳之手。”曹操于是连声称赞道:“陈琳这小子文章写得真不赖,骂得痛快。”

官渡之战后,陈琳落入曹操之手。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下子非死不可了。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还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书。曹操还与陈琳开玩笑说:“你的文笔的确不错,可是,你在檄文中骂我本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后来,深受感动的陈琳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使曹操颇为受益。

曹操与张绣的合作也使后人们钦佩他的宽宏大量。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绣是曹操的死敌,两个人有着深仇大恨。曹操的儿子和侄子都死于张绣之手。但是,在官渡之战前,为了打败袁绍,曹操考虑到张绣独特的指挥才能,主动放弃过去的恩恩怨怨,与张绣联合,并封张绣为扬威大将军。他对张绣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张绣后来在官渡之战和讨伐袁谭的战役中,十分卖力。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在清理战利品的时候,发现了大批书信,都是曹营中的人写给袁绍的。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绍,有的人表示要投靠袁绍。曹操的亲信们建议曹操把这些当初对他不忠心的人抓来统统杀掉。可曹操说:“当时袁绍那么强大,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众人呢?他们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他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不再追究。那些曾经暗通袁绍的人被曹操的宽宏大量感动了,对曹操更加忠心。一些有识之士听说了这件事,也纷纷来投靠曹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在乎犯不犯错误,而在乎有过能改,不再犯错误。《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求全责备,检查约束自己的时候,也许还不如别人。要求别人怎么去做的时候,应该首先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及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团结别人,共同做好工作。一味地苛求,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齐国的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养士和贤达而闻名。他的门客有时多达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投其门下。他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他也因养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国家。

有一次,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作为您的手下亲信,却背地里与您的妾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您把他杀掉。”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女人就喜欢,这是人之常情。这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一年之后,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的妾私通的人,对他说:“你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卫国的君王和我是好朋友,我给你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帛,希望你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与卫国国君交往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并受到了重用。

后来,齐、卫两国因故断交了,卫君很想联合各诸侯一起进攻齐国。那个与孟尝君的妾私通的人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荐给您。我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杀马宰羊,进行盟誓说:‘齐、卫两国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先攻打者,其命运就和牛羊一样。’如今您联合诸侯之兵进攻齐国,这是违背了您先王的盟约。希望您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您如果听从我的劝告就罢了,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热血洒溅您的衣襟。”卫君在他的劝说和威胁下,最终放弃了进攻齐国的打算。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孟尝君真是善于处事、转祸为福的人啊。”

待人接物,不能对人过于苛求,对别人过于苛求,往往使自己受阻。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有讲道理的,也有不讲道理的;有懂事理的,也有不懂事理的;有修养深的,也有修养浅的;我们总不能要求别人讲话、办事都符合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对于管理者来说,赏罚分明是永远不变的宗旨,但要掌握好平衡和分寸,并不是员工不管犯什么错、每次犯错都要罚,只知道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公司的人,不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让员工“安心”犯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管是老板、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谁都无法避免犯错,谁都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起来的。作为管理者,如果自己犯错时“马虎而过”,员工犯错时“锱铢必较”,这样很容易伤了员工的心,让他们做事时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

一般来说,业绩出色的员工往往容易受到管理者的偏爱,而那些有失败、过失记录的员工来说,他们会在管理者心中多少留些偏见。管理者的这种心态,对企业人际关系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最终会导致两极分化:员工之间会产生对立的情绪,组织内部会产生两个对立的小团体,而管理者就是造成这个局面的关键人物。

员工取得好的业绩对企业而言是一件喜事,也是值得管理者为之骄傲的。这种骄傲一定要立足于于企业这个大家庭的基础之上,而不能滋生一种的个人偏好和憎恶的情绪。

员工一次成绩的取得绝不能成为他赚取私人感情的资本。管理者对其偏爱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他信心与继续挑战工作的勇气,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获得工作业绩的机会,但是管理者需要明白的是,企业是属于全体成员的,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同等的权利与待遇。

管理者对某个员工过分偏爱,会让其他的员工为这种亲密的关系不知所措,一个个问号在脑海中肯定了又否定,否定了又肯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之后,他就会和管理者以及管理者所喜爱的那位员工的距离越离越远。

由于待遇的不平等,机会享受的不公正(至少他们会认为这样),企业的人际关系会变得紧张,员工们会从管理者的偏爱中也学会了选人所好来加强个人的势力。结果,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企业仿佛变得四分五裂,使企业的这股绳结出了许多解不开的“死疙瘩”。

管理者对业绩不太出众或犯过错误的员工存在的成见,与你对业绩好的员工的偏爱一样,对企业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企业的发展会造成同样的伤害。错误固然是不可原谅的,但管理者不能给这位可怜的员工下“他只会犯错误”或他根本无法办好此事的结论。

犯了错误的员工通常都有自知之明,他们在对自己行为检讨的同时也是懊恼不已,管理者对他们的错误归类不仅使得他们的信心又遭受了一次打击,而且他们还会产生破罐破摔的消极情绪,并对企业和管理者产生了极强的敌对抵触情绪,这显然是企业安定团结存在的一种巨大的潜在危险。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懂得,员工个人的成功与失败是企业荣辱的组成部分。管理者的任务是不断地充实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人为地制造分裂。按企业兵法讲:负者一旦被重用,将会拼命到底。管理者应该给予员工犯错的权力,让他们做事时不战战兢兢,“安心”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