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给你一个公司,你能管好吗?
58569400000002

第2章 “霸权主义”要不得,“无为而治”也要不得

“甩手掌柜”才是好领导

许多管理者,有的可能是出于“身先士卒”的心理,有的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就是比别人强”,总是喜欢替“下属”想办法、拿主意。没错,不是“出”主意,而是“拿”主意。别小看这一字之差,它们的含义可是大有不同。“出”主意是帮助员工想办法,目的是“启发”员工的思路,用的是商量的口气,比如:“这事这样做是不是更好一些?你不妨往这儿想一下,也许也是一个思路呢?”而“拿”主意,则是“替”员工想办法、作决定。已经没有员工什么事了,基本上全是领导一个人的“戏”了。

有一个领导认为自己是一个脑子“转得快”的人,属于那种“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主儿。因此,每当他向下属交代工作或员工遇到困难找到他的时候,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主意“和盘托出”,而且还会针对他能够想到的所有细节一一作出详细“指示”。所以,跟着这样一位“好为人师”的领导做事,员工工作起来分外轻松,这位领导也因此在员工中颇有一些人气。

但时间一长,他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下属找他“问计”的次数实在是过于频繁,有事就来问,几乎完全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这让他疲于应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他终于弄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直接把办法告诉下属,不如“启发”他们自己寻找办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此,他“横下一条心”——哪怕下属把某些事情“搞砸”,也要强迫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主动地”做事。而他则做好了当“甩手掌柜”的心理准备。

自那以后,每当再有下属找到他“问计”时,这位决定“洗心革面”的领导总是对他们说:“对不起,我脑子里一片空白,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我相信你一定比我聪明,我给你一个晚上的时间,相信到明天上午你肯定能够想出十个办法来。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从这十个办法里挑一个出来交给你去执行。”

如此“不负责任”了一段时间后,下属逐渐摆脱了对领导的依赖,遇到问题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了。下属们自己也很兴奋,很有成就感。随着“自我感觉”越来越良好,他们也逐渐变得“意气风发”,状态十足。

对此,这位领导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虽然下属们在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为了维护他们的“信心”,他总是尽量小心翼翼地帮助他们“矫正”,在他们身边做做“打下手”的工作。

虽说他的角色从“主角”变到了“配角”,但他一点都不觉得“失落”——因为突然间从“忙人”变成了“闲人”,他十分乐意利用这难得的“闲暇”去做更多的观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细节”管理。

实际上,逼下属“自己想办法”也是一种“育人”之术。而“育人”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个“不想”育人、“不会”育人的管理者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

其实,许多管理者之所以不想让下属抢了自己的“风头”,是因为没有享受过“育人”的快乐——看着自己花心思培养出来的人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那种兴奋劲儿和欣慰感,可比自己在“舞台”上“出彩”要大多了。

“抓权”与“放权”

“无为而治”这四个字顾名思义,说的就是以几乎“不做事”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达到“做事”的目的。这四个字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中,就是要求管理者要懂得“放权”,尽量避免“事必躬亲”。

但是,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有很多管理者总是过分地追求“忙碌”,似乎只有“忙”起来,并忙到“不可开交”的程度,生活才会充实,企业才会好,心里才会踏实。

当然,“勤劳”并没有错,“勤劳致富”、“天上不会掉馅饼”的理论也没有错。问题是,“勤劳”并不一定等于“忙碌”,这是两码事。一个企业不能够全是“忙人”,因为“忙”会带来“乱”,而“乱”则会导致效率低下。人在“忙”的时候,往往容易注意力过于集中,视野就会变窄,只知道埋头拉车而不知道抬头看路。这样就容易忽略掉大局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匹配关系,从而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无效劳动的产生。这时企业里的“闲人”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的工作就是静静地“观察”与“思考”,站在比劳动者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协调各种事物间的关系从而确保大局,这恰恰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这种“闲人”一个小时的工作成果,其效率可能抵得上十个“忙人”忙活一个星期。

有一家企业的老板经常气愤地向身边的人抱怨:“我的这些员工都是懒蛋,执行力极差,所有的事情都得我自己来。”刚开始这位老板的抱怨会博得很多“同情”,可是慢慢地,大家都发现了个中的“奥秘”。原来,这位老板对手下员工极度缺乏信任,总觉得手下人会占他的便宜,所以,事情安排下去后总是不放心,一定要自己掌握事情的所有细节才能放心。手下的人不管做什么,每走一小步都要向老板请示,得到老板的首肯后才敢走下一步。如此一来,慢慢就没人敢大胆、主动地做事了,因为做得再多也没用,老板一句话就得“推倒重来”,纯粹“出力不讨好”。员工们被迫“无所事事”,老板却已经忙得脑门子冒汗,头脑发晕了,一个人哪能兼顾到那么多事情!很多事情,哪怕是老板自己曾经交代、指导过的事儿,也早就忘到脑后了。如此一来,很多事情都成了“烂尾楼”,干耗时间不出成果,员工到最后还会招来老板一通臭骂——你们都是吃素的吗?养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还有一个例子。

有一位某品牌经销店的总经理,他的店以超出其他同级别店几倍的经营业绩在业界有着超高的名气,所以这位总经理受到了全国各地同行的邀请并进行相关业务与管理的培训。他也靠给各地演讲赚了大笔“外快”。这位总经理的经营理念就是典型的“无为而治”。他一个月只在店里待几天,而且主要是处理一些琐事,其他的时间都是“不务正业”,在各地巡回讲课“赚外快”。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位总经理什么都不管就能把店经营好,一些重要的环节他绝不会有丝毫的放松。对于“中层干部”的培养与任用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公司规则的制定也是严格把关。每天他的中层都会将当天的数据发送到他的电脑上,由他来对重大事情做判断与指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给我的中层打打杂,帮帮忙而已”。

这两个案例可以深刻反映出“抓权”与“放权”对于一个管理者的重要性。什么该“抓”?那些基本的框架、规则、核心的事物该“抓”。什么该“放”?那些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执行该“放”。而且“放”也不是绝对的“放”,领导要关注员工的执行“过程”,偶尔在旁边出出主意、帮帮忙,这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好领导”。

老板每个月都给员工发着工资,不让他们“干活”才是真正的“吃亏”。有些东西“该放就放”,别总是担心“出乱子”。就算老板“什么东西都抓着不放”、“什么东西都亲自把关”,“乱子”也照出不误,而且“乱子”不一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