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给你一个公司,你能管好吗?
58569400000018

第18章 “抓细节”不是“找碴儿”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重要”这句话已经和“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一样,成为企业界最著名的也是最经典的两句“废话”。每个人嘴上都挂着,但没人真把它当回事儿。尤其是“细节重要”,所有的管理者都会说,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却凤毛麟角。

有的管理者对“抓细节”仅有字面上的理解,没有深入研究,在管理上用故意“找碴儿”的方式体现,搞得公司上下怨声载道。他们根本不知道,对细节紧抓不放并不是故意“找碴儿”,而是为了防止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

某公司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按照标准着工装,女员工要按照标准把头发扎起来并戴上头花。该公司销售部的几位女员工立刻联合起来向公司领导提出抗议:“太过分了,连扎不扎头发都要管!这是我们的自由,我们也有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利!”

该公司的领导回应道:“咱们公司的要求还有很多,比如不许戴耳环、不许化浓妆,等等,是不是也妨碍到了你们的权利?公司禁止穿牛仔裤上班是否也妨碍了你们显露身材的权利?或者说,如果你们真的是身材曼妙,觉得只有比基尼最能展示美好身段的话,是不是公司也应该允许你们穿比基尼来上班?”

这位领导的回应看起来有点胡搅蛮缠、嬉皮笑脸,其实细想起来也颇有道理。银行的女营业员、空姐、高级酒店的女服务员都是这样的形象要求,看起来非常职业、端庄。该公司下达这样的规定是有一定道理和目的的,跟故意“找碴儿”完全是两码事。

除了上述的几名女销售人员外,这家公司的很多员工都认为公司制定并执行这些关乎“细节”的制度,简直就是“找碴儿”,因为它看起来“毫无用处”。“扎不扎头发”和“做好工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工作做好了不就完了吗,你管我扎不扎头发呢?

这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说出来也理直气壮很有气势,但根本经不起仔细琢磨。“不扎头发”真的就能“做好工作”吗?领导今天允许女员工不扎头发来上班,恐怕明天她们就会觉得工装也碍事儿,不如穿便装;后天可能就会戴个大耳环来上班;大后天也许就真敢只穿件比基尼现身了。到那时,想要好好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

抓“细节”不是为了“找碴儿”,而是如果管理者轻易地放掉了一些“细节”,“惰性”与“惯性”就会悄悄地侵蚀员工的“意识”,往往会令员工不仅“止步于此”,其他的环节也会不断“沦陷”,直到整体变得一团糟为止。

简单点儿说,就是说如果员工都开始忽略掉第一个“细节”的话,其他的环节也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地崩溃,最终导致整个局面的彻底混乱;反之,如果管理者想挽回混乱的局面,也要从一个一个的“抓细节”开始。这就好像是用双手抓沙子,如果你的手指缝闭得不紧,沙子就会一点一点地漏掉,最终让你两手空空;如果你紧闭十指,一粒沙子都不漏,最终就会“满载而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企业管理者想让员工始终保持适度的“紧张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达成高效率的工作流程的话,就一定要从“抓细节”着手。

不要为了细节而注重细节

有很多管理者知道“抓细节”的重要性,也将之落实到了日常的管理当中,但他们又容易沉溺于细节,想要使细节变得更加完美,而在此过程中却迷失了他最初的目标,结果使工作变得一塌糊涂。所以说,你要重视细节,但不要过分沉溺于细节。

“播慢一点儿。”组长对他说。

“播慢一点儿。”导播对他说。

“播慢一点儿。”经理对他说。

“播慢一点儿。”居然在电视公司门口遇到总经理,也得到这么一句建议。

“我播得并不快啊,”年轻人心想,“我偷偷计算过了,别人播的字数跟我差不多,为什么大家不说别的主播播得快,却觉得我快呢?”

为了找到问题的所在,这个年轻人特意去拜访了以前的新闻系教授。“我注意到了,你播新闻给人的感觉确实有点快,”教授一见面就说,“不过那不是真快,而是因为你的气有点儿急。”

“气急?”年轻人不懂,“我一点儿没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啊。”

教授笑了笑,叫年轻人坐下,从茶几下面掏出个照相簿:“来,先不谈报新闻,你瞧瞧,我刚从墨西哥回来,这么老了,还去爬玛雅人的金字塔呢。神不神?”教授指着一张照片,只见那几乎只有45°的塔阶上,一群人手脚并用地往上爬,教授正是其中的一个。

“上去还好,下去可就恐怖了,”教授瞪大眼睛,“因为往下看,每个台阶都一样窄,几百阶直通地面,一个不小心,滚下去,就完蛋了。比起来,还是泰山好爬。”说着翻到相簿的另一页:“你瞧,连你师母都上了泰山。”

“泰山为什么反而好爬呢?不是‘登泰山而小天下’吗?”年轻人问。“因为泰山的石阶虽然也陡,可是每隔一段,就会有一块比较宽的地方,让你可以暂时休息休息。”教授指着照片说,“就算不小心,滚下去了,因为有比较宽的地方可以缓冲,也好得多。”

接着教授笑笑说:“你注意,凡是给人危险感的,像是黄山的天都峰、玛雅的金字塔,都不见得因为它高,而是因为中间没有留下让人缓口气的地方。”

年轻人似有所悟,从此,年轻人播新闻就不再给人急迫的感觉了。以前批评他的人,一个个竖起大拇指:“播得太棒了,不疾不徐、字正腔圆。”没多久,这位年轻人就当选了全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记者。因此,许多新来的记者都去向他请教。

“说来其实不难,”这位年轻人说,“就像爬山,别一直往前冲,走一段总要喘口气,如果你一个劲儿地念稿子,中间没有明显的顿挫,就会让人觉得气急。相反,你可以播得很快,但是如果到专有名词的地方能稍稍放缓一点,在段落与段落之间稍微做个停顿,甚至轻轻点个头,笑一下,观众看来自然觉得你从容。”年轻人笑笑,接着说:“哪个喋喋不休的女人,能表现出风韵?哪个一刻不停的男人,又能表现出风采?紧张当中要有节奏,忙碌当中要有休闲。绘画时,在紧密当中要留个空白;歌唱时,在段落之间要吸口气。抓住这个细节,才能显得从容。天下的道理其实都一样啊!”

是啊,道理都是一样的,不要为了细节而注重细节,这样也有可能适得其反。一些企业管理者容易沉溺于想使细节变得更加完美,而在此过程中却迷失了他们最初的目标。很多企业管理者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细节的处理上,使细节变得十分完美,然而,细节完美的结果却使整个工作变得一塌糊涂。

在一档经理人高端对话的节目中,在对于重视细节还是重视决策的辩论中,最初双方各执己见。可慢慢地,他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其实两个方面都很重要,只是看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很多时候,企业管理者不要太拘泥于对细节的追捧,还要注意应该首先专注于做正确的事情。千万不要为了细节而注重细节。

细节就是通往卓越的一个个台阶

所有企业的目标都是做大做强,追求卓越。这目标看起来很大,很遥不可及,其实落到实处就是一件事——苛求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

卓越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只要我们认真做,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并把它做精做细,都可以到达卓越的顶峰。

乔布斯就是一个非常重视细节的人,不管多大的事情,他都喜欢选择一个微小的细节作为切入点。

在带领团队研发麦金塔电脑时,有一次,乔布斯走进了麦金塔电脑操作系统工程师拉里·凯尼恩的办公室,抱怨开机启动时间太长。凯尼恩开始解释,但乔布斯没给他机会,直接打断了他。乔布斯问:“如果能救人一命的话,你愿意想办法让启动时间缩短10秒钟吗?”凯尼恩说:“愿意。”于是,乔布斯走到一块白板前开始演示,如果有500万人使用Mac,而每天开机都要多用10秒钟,加起来每年都要浪费大约3亿分钟,而3亿分钟相当于至少100个人的终身寿命。凯尼恩听完乔布斯的演示后当时就震惊了。几周过后,乔布斯再来看的时候,麦金塔电脑的启动时间缩短了28秒。

乔布斯的事例还给人这样一种启发:一个人尽职尽责、追求完美,才会发掘出自身的潜力,取得优异的业绩。而对待工作得过且过的人,纵然才华横溢,也会逐渐流于平庸。所以,任何人都需要在工作中激发出自身的潜力,以完美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就会成为公司里的佼佼者。

在古罗马,雕刻是一种很普遍的职业,如果一个人的家里或工作场所没有雕刻的艺术品来装饰,就会被认为很落伍。有一位雕刻师被当地的人们称为“雕刻圣人”,人们都以收藏有他的雕刻作品而感到骄傲。

有一次,一位学者想要探求这位雕刻师具有如此精湛技艺的秘诀。“雕刻圣人”带他来到了一间堆满了雕刻半成品的仓库,学者感到不解,雕刻师告诉他:“并非我所有的作品都是鬼斧神工之作,人们认为我的雕刻技艺精湛的原因只不过是我会负责让那些劣质的作品永远不要从仓库跑到商店。”

世间根本没有什么“圣人”,比尔·盖茨、乔布斯、李嘉诚、马云这些“圣人”的产生均是因为一颗追求精益求精之心。企业管理者要想取得成就,凡事都要高标准、严要求,尽心尽力、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别人难以获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