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杀手正传
5839900000012

第12章 超级杀手的养成(1)

乱世(十月一日)

秋天是冬天这个大悲剧来临前的混乱,仿佛沦陷前的西贡或上海。

突然,秋天就到了!前两天深夜,屋里的暖气动起来,吹出整个夏天的灰尘,搞得全家敏感了好几天。

叶子也开始变色了,日本丹枫由绿渐渐转红;加拿大糖枫(SugarMaple),从树梢开始染上一块一块的艳红;橡树(Oak)的叶子开始脱水,因为少了水分,而变成焦红色;高高的桦树(SweetBirch),则一下子全转成了黄色,风一吹,就满天飞舞。

傍晚和清晨有嘎嘎嘎的大雁,成群从天际掠过。早晨和晚上是例行的飞翔训练,为它们即将来到的“远征”热身;其他时候则在公园里徜徉,拉得满地一条条绿色的粪便。

以前我家请了一位从上海来的管家,什么菜都会烧,就是用盐、用油特多,又爱带着我八十多岁的老母出游。有一次居然发了奇想,要我老娘帮她到公园捉大雁回来烤,结果被公园里的人说了。我希望是“说”,不是“骂”。若是挨骂,就太丢中国人的脸了。

保育野生物是这些年来最热门的话题。当我住在湾边(Bayside)的时候,附近的公园曾经挂出一个告示,说政府批下大笔经费,要做全面的整修。接下来一年多,就见挖土机进进出出,先把湖边的大石块搬走,又推了好多土到水里。等那公园改建完成,只见湖边多了一大片比人还高的芦苇,水边长了许多蒹葭,乍看还以为到了野外。相对地,给孩子和大人游憩的地方,不但未见扩大,反而变小了。

然后,大雁多了,野鸭多了,还不知从哪儿飞来几只天鹅。再隔些时候,天鹅后面又跟了几只小天鹅。想必它们都在那一大丛芦苇里筑巢、孵蛋。

我家门前的这个公园,也接着一大片芦荡,一直延伸,从海湾伸到内陆,接上爱丽湖(AlleyPond),再由爱丽湖往西延伸,一路经过曾经办过世界博览会的可乐娜公园到达曼哈顿的边缘。

除了可乐娜公园和其间几小块经过开发,是“有人烟”的样子,其他全是“野地”。靠水的野地是湿地(Marsh),也是沼泽,据说最能净化水土。有毒的废水,经过这儿,被植物吸收、细菌分解而净化了。各种鸟类在这儿聚集、繁殖,又利用下面河口的沙滩晒太阳、觅食。

当退潮的时候,我常带着女儿顺着沙滩走,走很远,看白鹭鸶、绿头鸭(MallardDuck)、夜鹭(NightHeron)、海鸥和长脚的麻鸦(Bittern),在那里玩耍、找东西吃。

河口,是浮游生物聚集的地方,也就吸引了许多吃浮游生物的鱼虾。退潮,好多小鱼、小虾都露出来,还有淡菜和蚝。聪明的海鸥总把那些介壳类的东西叼起来,飞得高高的,再扔下。一边扔,一边往下俯冲,一边大声叫,意思是:“这是我扔下去的,掉在地上打碎,好吃里面的肉,你们千万不准抢。”

尤其是冬天,地上积了雪,软软的,摔不破硬壳。海鸥就往铲过雪的停车场扔,啪啪之声不绝于耳。又有一回,停车场没铲雪,我铲了雪,它们居然扔到我家来,还对我大声叫。

我的院子里,夜间也常有访客,好几次看见浣熊爬到窗外的大树上,对着我看。据说有些人家的门铃按钮发亮,它们还会去按铃。浣熊是够聪明的,连吃东西都识货,自从尝了我家的垃圾,就不去邻居家了,专来我这儿——找中国食物。

野兔和雉鸡也常在窗外散步,有一只雉鸡是瘸子,从来没见过它飞,我实在搞不懂,它平常住在哪里?还有那灰灰的野兔,常在我慢跑时蹲在路上,想必数量不少,它们又是在哪里挖洞,怎么过冬呢?

野兔的天敌,我没见过,但是常听它呜呜呜的叫声,一般说猫头鹰只在夜里哭,不知为什么,我家的猫头鹰总在白天叫。我猜它一定吃了不少小野兔,再不然就是地鼠,因为在松树的下面,常看到它吃剩下的骨头,有时还血淋淋、带着肉,十分恐怖。

在城市里能见到野生的小动物,不但因为人们为它们保留“野地”,更因为这些野地能相互连接。于是一只小鹿可以从曼哈顿那头,一路跑几十英里,跑过可乐娜公园,进新鲜草原公园,再进爱丽湖,跑到海湾,跑进我家的后院。如果只有“点状”的公园,许多野生物都难以生存。

秋天来了,许多鸟,如加拿大雁、蜂鸟和燕子都要走了。那小得像蜻蜓的蜂鸟,能向南一直飞,飞过八个州,前往坐喷气式客机都得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墨西哥,我实在难以想象。不过自从看了一部报道蝴蝶由意大利飞越阿尔卑斯山到法国的影片之后,我就了解了。它们像是“精虫”,一路死,一路游,所幸数目多,才能有几只活着到达彼岸。然后,它们的子孙,又会循着原路飞回。

也想起在阿拉斯加溪流里,见到的鲑鱼(Salmon),多么急的湍流、多么斜的地势,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拼命向上冲?也就有那些聪明的狗熊,站在大石头上轻轻松松地捕食。

更狠的是人,居然在溪口拉起网子,做成养鲑场。远远望去,成百上千的鲑鱼,不断跃出水面。它们不是高兴得跳跃,是想跃出网子、跃上溪流,完成它们产卵,然后死亡的任务。

秋天就是这么充满变动和不安的季节。

叶子开始变色、凋零,小动物将渐渐无所遁形。要活下去过冬的,现在得拼命吃、拼命存,储蓄足够的热量或存下足够的食物。夏天变成灰褐色的野兔,为了在雪地里不被发现,得渐渐变成白色。

果子成熟了,苹果烂一地,散发出酒味,足以把浣熊吃得歪歪斜斜的。橡果、榛子、核桃,也掉了一地,一只只松鼠,排着队,衔着果子走过横越我院子的电线,我只要大吼一声,它们就会吓得把一堆“美食”全扔在我院里。

虫子经过一个夏天,都吃得肥肥的,尤其是蟋蟀,又黑又亮的大圆头,色迷迷地成天鬼叫,那叫声直让人以为是小鸟。走过去看,才知道是藏在墙缝里的小东西。

迁徙的小东西们,一个个都要起程了。吃这些小东西的动物,得赶紧杀生、赶紧吃了。

花朵也一一萎落,蜜蜂忙着在仅存的几朵花间穿梭,同一朵花能在两分钟内,被五六只蜜蜂光顾。蝴蝶和蛾子也忙着交配,生下蛋,让蛋去度过严寒的冬天,大概知道“自己是非死不可了”。

秋天就是这样。东西可能多得吃不了,又突然没得吃。命可能好极了,又突然坏极了!如同中年人,总算熬过大半个人生,打拼半辈子,有了钱也有了闲,开始能泡酒家、下舞厅、进赌场,却突然心肌梗死,倒下了。

秋天是冬天这个大悲剧来临前的混乱,仿佛沦陷前的西贡或上海。有俄国轮盘赌,也有最后一杯醇酒和美人;有人准备逃,放下家、放下产业,带着老小“一阵长唳”地飞走;也有人死命抢,见一个抢一个,见一个杀一个,反正也没剩下几个明天。

秋天是杀的季节。天杀万物,万物杀万物。派蒂也一样,经过复原、经过学习、经过成长,在这乱世秋天到来的时刻,它已经成为一个职业杀手,而且是位“超级杀手”了。

英雄(十月二日)

即使被砍头,也得塞红包,请一位资深的刽子手,免得来位新手……一次砍不断、砍不准、砍不死,甚至砍高了,削掉你半个脑袋。

我很喜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编导的那部西部电影《杀无赦》(Unforgiven),也很欣赏描写美军打越战的电影《野战排》(Platoon)。这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英雄,没有天生的“义师”,更没有天生的“杀手”。过去西部片描写的都是快枪侠,枪出套,人倒地,一人能对付几十人。其实大部分的快枪侠,都可能由“窝囊废”出身,一辈子没杀过几个人,只因为下手毒、比人狠,就成了神话中的英雄。

二十年前也很少有美国电影对越战作负面的描写。那是“仁义之师”,就如同“皇后的贞操”,不容人们置疑。岂知一群毛头小伙子,突然拿起杀人的武器,背井离乡,带着种族和武力的优越感,到地球的另一边,面对一群黄色皮肤的人,面对时时刻刻的死亡,可能做出多么不正常,且丧尽天良的事!

大多数战争电影和小说,都过度神化其中的英雄,似乎只要成为英雄,也就成了半个圣人,不再有七情六欲的人性,不再有龌龊卑鄙的童年。他是钟灵毓秀、天纵英明,他是万民所仰、社稷所靠。

岂知愈能成为英雄豪杰的人,愈可能在早年受到奇耻大辱,曾经卑微困顿。不然,他怎么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呢?

不要冀望英雄有伟大的胸怀,因为英雄常是狭隘环境中逼出来的;也不要冀望英雄有慈悲的心肠,因为英雄常是由打杀中产生的。

英雄是众英雄死光之后,剩下的未死者。那些死去的英雄常死在这位英雄的手里,他们怎么死的?这位英雄不会让你知道。所以,你会崇拜他——这位历劫归来、不死的英雄。

然后,这位英雄死了,又有新的“天降圣哲”出现。重新编织他的英雄神话,且站在上一位英雄的坟上,告诉大家“上一个时代的悲剧与真相”。

于是新的欢呼产生了。远远听去,与上一位英雄的欢呼没什么不同。人心也没什么不同。每个人都需要早上的精神训诲,听英雄的致词;也需要晚上的精神食粮,看八点档的连续剧。

说来说去,人们都是爱听故事、爱听神话的。没有神,人活着就没了目标。

所以,每个时代都要有英雄。

我也犯了英雄崇拜症。

从起初,我就认为螳螂是杀手。读螳螂的专书,知道它们是兄弟姐妹相残,而对它肃然起敬。接着又领教了它抓我、咬我的本事,从痛苦中益发对它有了景仰。所以即使在它蜕皮失败,而住院疗养,表现出一副孬种的样子时,我仍然相信它是天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