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靠自己去成功
5836400000008

第8章 勇敢超越自己(5)

懂得割舍,才能成功

老师开出书单是一回事,你选择哪些是一回事,甚至可以讲,一个人无论做学问还是闯事业,会不会选择、会不会取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我记得女儿刚上高中没多久,有一天从图书馆抱回一大摞书,砰的一声丢在地板上,哭丧着脸说:“才两个礼拜,怎么可能读完?英文老师还讲,她要给‘上吨’的书去读呢!”接着她又抱怨其他科目,说老师给的功课太多了。

我看看她从图书馆借回的书,心想:天哪,就算只把每页翻一遍,只怕两个礼拜都翻不完。

这也使我想起自己刚进研究所的时候,教授开一长条书单,有些在图书馆借不到,只好买,单单买书的钱就差点让我破产。等那摞书摆在面前,更是要崩溃了。很多老师喜欢卖弄学问,好比学者喜欢在论文后面列出参考书目,密密麻麻,让你觉得他们好像学问高深得不得了。问题是,有几个学者真把他自己列的书从头到尾看过?又有几个老师曾经把他列给学生的书单全部读过?套一句俚语,“用膝盖头想都知道”。老师开出书单是一回事,你选择哪些是一回事,甚至可以讲,一个人无论做学问还是闯事业,会不会选择、会不会取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当你进入高中或大学,尤其是进入重点学校,必须先谦虚下来,重新评估自己。没错,你从小学一路上来都拔尖,只是现在你还能处处占先吗?你从小都把每本书,包括补习材料一字不漏地读过,是超级用功的好学生。只是现在你还能用同样的方法吗?如果你不知道取舍,除非是超级天才,又会速读,你能这样做吗?如果你还坚持,失败的很可能是你!

我儿子高中的时候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他有一回做读书报告,读一堆书,读到深夜两点,才开始写,写完已经快天亮了,第二天早上居然爬不起来,没上学,报告也没交。问题是他接着还要交两科报告,由于这一份花了太多时间,另外两科没时间做,只拿B。所以我对他说:“你一科就算拿A+++,别科却当掉,能算成功吗?如果平均安排时间,说不定三科都能拿A呢!会读书的人,要懂得计划时间。”

我曾经读过一个叫艾伦·罗丝曼(Ellen Lerner Rothman, M.D.)的女医生所写的《白袍》(White Coat),讲她在哈佛医学院的经历。印象最深的是她提到准备考国家医师执照,同学们都紧张得要死。有位学长教大家在空白的表格上精确地列出复习每一科要花的时间。也就是根据到考试所有的日子来做计划。譬如“组织学”第三章需要二十九分钟,但是“心脏血管病理学”要花三小时又五十八分钟。每算好一科要用的时间,都得严格遵守,绝不多花一分钟,也不少念一分钟。

乍看,多呆板哪!她居然会算出来三小时五十八分钟,何不写四小时呢?不过两分钟之差嘛!但是细想想,到考试的时间已经在那儿,上帝不会为任何人把太阳下山延后一秒钟。要读的书也已经在那儿,不可能不读还考得好。这两大条件既然都那么没伸缩性,读书计划当然也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于是可以猜想,那些医学院的学生,在面对一摞又一摞的教科书、参考书以及攸关前途的考试的时候,一定非常焦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当然是做取舍!假使“组织学”的数据是三百页,准备的时间只有二十九分钟,只好用这点时间大略地翻翻以前写的眉批和重点,甚至看看索引和目录,回想一下上课时学到的东西。

我是学艺术的,每次出去写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可画的东西太多了,我必须以最快速度先整个绕一遍,接着选好一个“景点”写生。写生之前又得先看看有多少时间。如果是三个小时,我可以用铅笔起稿勾好构图,再细细地画。相对地,如果只有十分钟,只好连草稿也不打,拿起笔就“速写”,而且大笔挥洒,只画大概,不画细节。还有一点就是某些花朵很少开,像昙花一现,没几个小时,这时候我也得知道取舍,把别的事放下,把握机会先去画那难得一开的花。我能死板地说我有计划,这样没做完,绝不做下一样吗?

做任何事,原则可以坚持,手段却要有弹性。我有个学生说得妙(抱歉啊!请大学老师们别骂我!),他说大学有很多社团活动,常常跟上课时间冲突,非溜课不可。当我瞪他的时候,他还说:“刘老师,你怎不讲如何溜课、溜哪些课、溜了之后怎么跟上,也是一门要学的功课呢?”他说得没错!人生苦短,要学要看的东西太多了,你不能不知取舍。这也好比当数码相机储存卡已经满了,却发现珍贵的景物时,只好把前面“次要”的东西删除,留出空间,抓住更难得的画面。

前面提到最近很畅销的一本书,兰迪·波许的《最后的演讲》,兰迪在他生命所剩无几的时候,做了那场演讲,启发了千千万万的人。怪不得《纽约时报》说:“作者兰迪·波许在人生的尽头,仍不忘厘清轻重缓急。”我也记得前两年在《读者文摘》上看过一篇报道:一个加拿大的农民,被曳引机压住了左手,四野无人,为了保命,只好用随身的小刀,把被压住的拇指和食指切断,多惨哪!一刀刀切开手掌,但那舍不是真舍,而是为了进一步地“得到”——得到生命!

所以为了使自己能在某些科目有特别杰出的表现,每个学生都必须知道舍。选择性地阅读,跳跃式地学习,甚至在必要时,退选一些没有必要的科目。在未来,只有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站到巅峰;只有能狠心割舍的人,才能够历劫归来。

谁是真天才

我们不能因为功课不好,就否定一个人。也不必因为成绩棒,就硬给他戴上“天才”的帽子。过与不及,都可能伤害天才。说不定你家正有个“牛顿”,千万别把他教成了“钝牛”。

天才,或许有人说天才跟你没什么关系,那我要讲:他绝对跟你有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或你自己不是天才,很可能你错了。错在你没有发现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天才点”。相对地,如果你一心认为自己或孩子是天才,也要小心。我发现自从施行一胎政策,很多父母、祖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和属望都放在一个娃娃身上。认为自己家的娃娃特聪明,是天才,结果造成很多严重的教育问题,甚至青少年忧郁、自杀,也跟这个有关。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什么是天才?

天才是记忆力最好的人吗?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一定是天才吗?这世界上记忆力超强的人真是太多了,我在纽约《世界日报》上看过一则新闻:英国有个三十七岁叫罗勃斯的人,不但能够把《圣经·启示录》上的一万两千五百五十九个字,一字不漏地背出来,还能把两百多页电话簿上的名字和电话号码背得如数家珍。1995年他还曾经以34.35秒背出洗过的五十二张扑克牌的次序,打破世界纪录。他还计划挑战另一个世界纪录,就是记下圆周率小数点之后的两万零五百个数字。

请问,惊人不惊人?这罗勃斯是了不得的天才了吧?没错,他是天才。但你知道他做什么工作吗?他是搬运泥土的工人,他学生时代,老是考不及格,被认为是笨蛋。

那么天才应该是智商最高的人了吧?

好,这里还有个例子。这是我在华盛顿一份报纸上看到的:美国一个叫莉特的美丽女生,由威斯康星州的高中毕业之后,跑到纽约打天下。但是大家都认为她是“波大无脑族”,使她一直找不到好工作。她当过女侍,也做过模特儿,有一天她看到哈佛、耶鲁、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举办公开的智商比赛,于是报名参加。结果她以196分获胜,还拿到一万美元的奖金,使她工作的身价暴涨。您猜是她什么工作的身价?答案是:应召女郎!

如果你上网,应该能找到,世界上有不少专门由高智商的人组成的社团。你上去看看,那些所谓绝顶聪明,智商在150以上的天才都在做什么?他们那么聪明,是不是特别有创造力?是不是办事能力特强?是不是个个有成就?答案,请各位自己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