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靠自己去成功
5836400000006

第6章 勇敢超越自己(3)

请问,一个身高两米三,到篮筐就能把球放进去得分的球员,跟一个一米六○的球员,如果在比赛里能旗鼓相当、得分相同,你会比较佩服谁?还有,你会佩服一个超级美女吗?你大不了羡慕她长得漂亮,却不会因为她的美艳而佩服她吧?因为她的美貌是天生的。你大不了佩服她妈真会生。但是如果有个长相很一般的女孩子,因为气质谈吐不平凡,而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你就会比较佩服了,对不对?因为她在天生的基础上,靠她自己后天的努力,增加了许多好东西。

同样的道理,一个“一目十行”和一个“十目看不了一行”的人,如果都拼命,考了高分,你更佩服哪一位?当然是后一位。

我曾经在师大毕业之后,教过一年高中。当时我做导师的班上有个学生,手指上总缠着胶布。不是伤了这根手指,就是伤了那根手指。有一天,我憋不住了,问他为什么总是受伤。他嗫嗫嚅嚅了好半天,说:“因为我读不好书,每次成绩差,就用刀片割手指。”我把他骂了一顿,叫他再也不能这样。但是当我看到别人玩耍,他却低头抱着书走来走去,不断敲自己脑袋,口中念念有词的时候,不得不暗自佩服他:“瞧!这是一个人,一个能超越自己与生俱来的有限条件,创造他自己成绩的人。”将来无论他能不能成功,他做人的态度都应该被肯定。话说回来,我教的是台北的重点高中,他可能看来比别人智商差些,但是能考进去,可见他在初中已经靠后天的努力取得成功了。

最近有一本非常畅销的好书《最后的演讲》(The Last Lecture),不知道各位看过没有,如同《纽约时报》的评论:“作者兰迪·波许(Randy Pausch)在人生的尽头,仍然不忘厘清轻重缓急。”更精彩的是鲍许在演讲里强调的:上帝给每个人一副无法选择的牌,但是我们能决定怎么打这手牌。

打这手牌,就是创造自己。只有超越自己先天的条件、创造自己个人风格的人,能够发挥生命最大的光亮,肯定自己的存在。

每一位自认为先天驽钝的朋友,请不要气馁!请以此自勉!

成功始于定位

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短跑的高手,不见得能长跑。马拉松的健将,八成参加百米竞赛会不堪一击。上天把人生得不一样,就要以不一样的方法去利用自己的长处。如果你不认识自己,就八成会输。

最近跟几个女学生聚会。听她们讲话真有意思,譬如她们会把结了婚的同学一个一个提出来比较。比较那女生大学时候的择偶条件和后来嫁的人。各位猜,结论是什么?是女生们嫁的往往跟她早先定出来的条件非但不合,而且恰恰相反。譬如某女生说将来的丈夫得最少一米八高,没有近视,家里有钱,后来却嫁了个一米六五高、一千度近视的穷小子。最后,还没嫁的女生说:“我们不敢再去挑剔别人了!只敢挑剔自己,先照照镜子,为自己定个位。”

小学的时候,我读过一篇课文《伟人从小就看重自己》,它对我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使我从小就设定了较高的理想。但是今天,再读这篇文章,我却觉得一个人固然要“看重自己”,更应该“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难,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一种生物都认识自己。你看,那长角鹿和长颈鹿,为什么宁可在旷野吃草,或伸着脖子啃稀稀疏疏的树叶,却不进入丛林?因为它们知道,善跑的长腿,到丛林就没了用武之地,善于远远眺望、躲避猛兽的颈子和长角,进入枝叶交错的树林,反而成为累赘。

再看看老鹰,为什么它们总把巢筑在悬崖树梢,而不像一般鸟类,在树林里筑巢?它们又为什么爱在空旷处的高空盘旋,却不进入密林寻找猎物?好吃的小鸟和小动物,不是多半藏在树林里吗?因为它们知道巨大的翅膀不适合在密林里翱翔,把巢筑在树林里,即使山雀都能偷袭它的小鹰。

还有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猎豹。你晓得它们最快的速度只能维持一分钟,然后,就得花上二十分钟才能恢复吗?我看过一个非洲野生动物的影片,猎豹追一只鹿,鹿不断改变奔跑的方向,减慢猎豹的速度。突然,猎豹停住了,因为没有力量再跑。那只鹿居然逃脱了。

人也一样啊!我在小学时有一位同学,个子不高,力气却奇大。在桌上比腕力,他几乎所向无敌。但是后来,有人发现了他的弱点。就是跟他比力气,你要拼命撑着,别让他一下子压倒,只要你能不被他按在桌子上,撑个二三十秒,再拼命一扳,就能反败为胜。果然,只要撑到最后一刻,那个常胜将军就不堪一击了。

我也记得有一次看拳击赛,评论员说的一番妙语:

“对付穿蓝裤子的,只要你能在五局之内不被他打倒,就八成能赢了。对付穿红裤子的那个,只要你在八局之内不把他打倒,你就九成要输了。”

那场拳击赛简直是交换挨打的比赛,前面几局穿蓝裤子的拳如雨下,后几局穿红裤子的占尽优势。我心想,为什么蓝裤子不保留一点体力到后面,红裤子又何不在前面多花点力气?但是看到结尾,蓝裤子倒在了地上,让我想到那位小学同学。我知道他没有错,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在短时间爆发力够,却没有持久力的那一类型,对方则恰恰相反,当然他得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手的短处。

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短跑的高手,不见得能长跑。马拉松的健将,八成参加百米竞赛会不堪一击。上天把人生得不一样,就要以不一样的方法去利用自己的长处。如果你不认识自己,就八成会输。

我常感慨地想:一个人从小到大,不断筑梦。到底是愈筑愈美,还是愈筑愈惨?幼年时,你可能立志将来从政。少年的时候改了,说自己要当医生。上了高中,功课实在跟不上,又改口要做艺术家。等有一天学了画,才画几笔,就被老师涂掉,于是脑袋空空地走出来,又试着筑另一个梦。我们认识的自己是永恒的吗?还是随着岁月的改变,我们每天都该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甚至为自己“定位”?

如果有一天,你到好莱坞去,走在星光大道上,你会看见很多高级夜总会,穿梭着珠光宝气的明星。你也可能看见那夜总会的旁边,有脱衣舞酒吧,里面一群色迷迷的人,围着几个发光的大圆桌子。桌子上有着美丽妖娆的年轻女子,一件一件脱,脱得一丝不挂。据说那些女孩很多都是满怀明星梦,去好莱坞淘金的。只是,有些被发掘了,跃上名利双收、万人称羡的银幕,有些去演了“三级片”,又有些,走上色情酒吧的舞台。

有位好莱坞的影星经纪人说得好:“到这里,第一件事是认识你自己。你可以把自己高估,等着星探惊艳,连配角都没演,就一下子成为主角。你也可以坐冷板凳,一年年等下去,把行情一点点降低,最后去跳‘牛肉场’。再不然,你就先别太高估自己,而从跑龙套干起,好好表现,慢慢往上爬。”

在台湾也一样。当我在电视公司上班的时候,就总是不平。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从演员训练班学起,几年下来,也跃不上屏幕?又为什么有人连摄影棚都没进过,却一下子被发掘,突然当上主角?

制作人给我的答案很妙:“有幸,有不幸。你如果自认为真有才华,是凤凰,就可以摆谱,非枝头不站。如果没有把握,就由树根爬起,说不定有一天也能站上枝头,变成凤凰。”

这也让我想起以前念美术系的时候,一位教授说的话:“作为一个画家,画价可以由你自己定。你可以自视很高,才毕业,一张画就卖十几万。你也可以很保守,由一万块钱起标。但你知道,你定价贵可能几年也卖不掉一张,有一天突然大红,成为名家。至于标价低,可能供不应求,但从起初,就被定位成‘市场画家’,一辈子翻不了身。”

他最让我难忘的一句话是:“记住!从一开始就认清自己的能力,再为自己定个价。如果定错,很可能会影响你一生。”

每次看见自视甚高的朋友,一再拒绝不合他理想的职位,终于怀才不遇,或是在生活的压力下,放弃半生的坚持,做了很屈就的选择,我都想:一个人应该先看重自己,立志成为伟人呢,还是应该随时充实自己、评估自己、调整自己,为自己定个位?

战胜压力

压力有着非常特殊的滋味,如同云霄飞车,你可以转身离开,去玩简单的,也能硬着头皮坐上去,再在尖叫之后轻松地离开。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日本NHK记者做的报道,人坐在泡了水的车子里,当水位升到六十厘米,车门还打得开,但是升到七八十厘米的时候,就推不开门了。因为水深只要变成原先的两倍,水压就会上升四倍。所以专家建议车上最好带能够敲碎强化玻璃的锤子,以备不时之需。而当车子掉进深水里,推不开车门又打不碎车窗的时候,可以等,等车里渗进的水逐渐上升,跟外面差不多高的时候,因为压力相当,就很容易打开门了。压力就是这么妙,当你内在的力量强,那外来的压力常常就算不得什么了。今天就来谈谈怎么战胜压力。

常听人说:“压力太大,受不了。”或是讲:“我这个人,就是受不得压力。”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尚未出生,就已经受到压力,而且一直到死,都无法脱离。甚至可以说因为地球上的生物已经适应了这种压力,只有在这种压力下才能生长得好。

不知道你在学校有没有做过这个实验:先装满一杯水,在杯口盖上一张纸,再把杯子倒过来。你会发现,那张纸和杯里的水,居然能不倾泻下来。这是因为大气的压力。

还有项比较复杂的实验,是把一个空心的铁球切成两半,合起来,抽掉其中的空气使铁球的两半紧紧吸在一起,据说即使用十六匹马都拉不开。这个有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的压力。谁能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由地面向上延伸六十到三百公里,也把它的重量狠狠加在我们身上。可是,我们不是活动得很轻松吗?那是因为我们的体内,相对地产生压力,两个压力抵消,就没感觉了。

我在电视里看过一个台湾的政界人物,早年做政治犯在监狱的时候,常自己泡豆芽。一大把豆子,泡在杯里,居然愈被压在下面的豆子,长得愈肥。他提到这事,就是因为受到启示,撑过困苦的日子,东山再起。

我自己也有经验:每年秋天,我会在地上挖一个个深达六英寸的坑,把郁金香的鳞球放进坑底,再盖上厚厚的泥土。每次一边盖土,我一边想:“娇嫩的郁金香,为什么得种这么深呢?它们怎么有能力冲破这么厚而且冬天冻结的泥土,在早春绽放?”只是,一年又一年,它们都及时探出叶片、露出花苞,绽放出彩色玻璃杯般的花朵。

当然,我也偶尔发现有些因为力量不足没能钻出泥土而死亡的。看到它们终于萎缩的球根,我有着许多感慨:它们不就像人吗?有些人很有才气、很有能力,甚至有很健康的身体,却因为受不了压力,而在人生的战场退缩下去。他很可能是参加竞选的政治家,实在受不了精神压力,而中途退选。他很可能是花几年时间,准备参加世界运动大赛的选手,却因为承担不了太多人的属望,唯恐失败之后,难以面对全国同胞,而临场失常,败下阵来。(当然因伤退赛是可以谅解的。)

他还可能是每天把高考挂在心上的好学生。当那些功课不如他的人,都准备上场一搏的时候,他却宣布:“我痛恨考试,为了向这考试表示抗议,我要拒绝高考。”他确实可能是特立独行的人物,敢于向他认为不理想的制度挑战。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想:他是因为太怕失败、受不了压力,而选择了不应战。

你看过城隍爷出巡的仪式吗?那真是精彩极了!掌管地府的城隍爷在前面威风凛凛地前进,后面跟着一批青面獠牙的小鬼和背枷戴铐“被打下十八层地狱的恶人”。在很多地方,那游行队伍中,一边走一边被打的恶人会愈来愈多。因为一路有许多人,化装成罪犯加入。据说这样可以作为忏悔,帮他消减一些罪恶。但是据心理学家研究,他们实在是怕自己死了之后下地狱,所以先主动“下地狱”。好比原始人类怕狮子、老虎,反而把狮子、老虎画成壁画。也可以说,面对恐惧时,他们不但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反而俯首下来,任凭宰割。

同样的道理,很多人有恐高症,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心惊肉跳。你问他有什么恐惧,他会说“害怕”。你再问:“你不是站在很稳的地方吗,有什么好怕?”他可能说:“我觉得自己会跳下去。”

不敢面对压力,或实在无法忍受压力的时候,就消极地逃避,甚至向那压力去靠拢、屈服。这是多么可悲的人性啊!连小孩子,都会用装病或弄伤自己,来博取大人的同情。连成人都会因为不敢面对工作压力,而装病不上班。他们哪知道,如同面对大气压力,最好的方法,是由体内产生相对的压力,使它两相抵消,觉得轻松。

曾读过两个人的报道,都谈到压力。

一位是20世纪80年代,以十七岁的年纪,勇夺温布尔登网球大赛冠军的德国网球好手贝克。他说如果时光倒流,他真希望当年输掉那场温布尔登赛。因为自从他拿了冠军,大家对他的要求愈来愈高。只要一场失利,就嘘声四起。贝克感慨万千地说,大家好像只记得他是温布尔登的冠军,却忘了他还是个青少年。

另外一位,是伟大的音乐家伯恩斯坦。他曾经对一群年轻的音乐家说:“你们要想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不仅在于你多么勤苦地练习,更要看你走上台,面对观众的强大压力时,是不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恐惧与犹豫全甩到一边。由内心产生一种特殊的力量,一种不信你办不到的力量。那力量,使你成为大师!”各位朋友,压力有着非常特殊的滋味,如同云霄飞车,你可以转身离开,去玩简单的,也能硬着头皮坐上去,再在尖叫之后轻松地离开。

如果人生像个游乐场,你打算怎么做?

别被手机控制了

请问各位年轻朋友,你就那么“便宜”,随叫随到,随时待命,没有自己的矜持,不必给自己留下空间吗?你这样做,非但不能提高自己的身价,而且当你做功课、念书的时候,放个随时会响的小东西在身边,反而可能大大影响你的专注力。

我常常忘记带手机,最近有一天跟朋友出去,车子开出好远了,突然发觉手机还留在桌子上。正要叫朋友转回头,一摸口袋,居然带了。我就说:“奇怪!明明记得留在桌上,怎么会进了口袋?”我那朋友一笑:“你上路了!手机好像长在身上,赶得上新新人类了。”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你不见新新人类,个个手机不离身吗?好像以前的武侠,出门一定要带宝剑,新新人类绝不能没有手机,称得上是‘机不离身,身不离机,机在人在,机亡人亡’。”

我发现最离不开手机的,不是那些企业界的大老板或高官(他们往往有跟在身边的人接电话),反而是不大不小的年轻人。在马路上应该注意车子,却常见年轻人一边打手机一边过街。要进家门了,明明家里有电话,他们却躲在墙角打手机。连回到家,明明自己卧房就有电话,他们还是要用手机。当父母骂他们打手机花太多钱的时候,还强辩,说都不是他打给别人,是别人打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