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靠自己去成功
5836400000005

第5章 勇敢超越自己(2)

我那时也想,以前母亲逼我读书,当我不用功,她会打我骂我、撕我本子,为什么我真要高考了,她反而不再要求我,甚至拉着我,叫我撤退?

我想通了,因为我小时候,她还年轻,她自己在人生的“狮子”阶段,年轻的爸爸妈妈,多半都是“狮子”,比较会逼孩子。相对地,我考大学的时候,老母已经六十岁,她一天天老去,一天天缩小,看着儿子一天天强壮,眼看要飞了,反而想把孩子抓住。老小孩儿,老小孩儿,她成了婴儿,到了蓦然回首、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境界,当然不会再要求我。

但我是“骆驼”,将成为“狮子”,就算每个人叫我不必努力、不必冲,我也要努力、要拼命!因为年轻人该吃苦,不是别人叫我吃苦,是我自己应该吃苦,否则,我就枉做年轻人,白来了这个世界!

年轻人为什么该吃苦(三)

正因为年轻,所以我们要把握这冲力,把握这浪漫,多看多学,以不辜负上天赐给我们的青春。

我二十八岁时,曾有画作,画的是王维的《送别》诗意——“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我很喜欢这首诗,在美国大学教书的时候,还特别翻译给学生做教材。

但是你知道吗?居然有美国学生的家长,为了这首诗来找我,抗议我教他孩子年纪轻轻就有遁世的想法。我后来想,可不是吗?中国人从小到大,确实念的好多文章诗词,都是消极隐退的,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单单《唐诗三百首》里,就有多少隐退的句子?甚至连孔子都要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好像辞官回家、归隐田园,可以显示文人的高格调。

问题是,背这些东西的年轻人不是正应该像骆驼一样忍受辛苦、努力拼搏,或是像狮子一样向前冲刺,开创事业吗?一个人如果年纪轻轻就有消极遁世的想法,遇事退缩,与世无争,对吗?中国历代的年轻人,会不会因为读多了这种作品,使他们的活力、冲力和创造力都受到影响?

记得我十几年前,有一次回台湾,在电视上看见记者访问几位名校研究所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没有投入忙碌的职场,反而选择在台湾东部的花莲山上,盖几间简单的房子,种菜,养些牲口,过起隐居的日子。有记者问:“你们念这么多书,不觉得太冤了吗?”其中一个年轻人笑道:“这有什么?你看历史上多少名人,中年辞官隐居?现在又有多少有钱人,想尽办法找山洼水滨盖别墅,认为住在这种地方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苦短,何必绕那么大圈子?我们是早早看破,直接到达他们人生理想的阶段啊!”

我不能说他的话有错,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观,他们不想如尼采说的“精神三变”,经过“骆驼”“狮子”,才到达“婴儿”的境界,也不想照王国维说的“人生三境”,由“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到“蓦然回首”,那是他们的自由、他们的选择。

我自己也曾经想人生何必争,为什么不平平淡淡过一生?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一个埃及古老的寓言故事,终于找到了答案。

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张嘴吐出一个金币,对开罗人说:“你想发财吗?”

开罗人急着说:“我当然想发财!”

“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

开罗人大叫:“天哪!伊斯法罕远在波斯啊,路太远,太危险了!”

“不去,你就发不了财!”说完那人就不见了。

千山万水我独行,开罗人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了“山巅之城”——伊斯法罕。天哪!伊斯法罕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开罗人随身带的一点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当地的警卫总算把土匪赶跑,发现奄奄一息的开罗人。“你好像不是本地人。”警卫队长说。

“我从开罗来。”

“什么?开罗?你从那么远、那么有钱的城市,到我们这鸟不生蛋的伊斯法罕来干什么?”

“因为我梦见神给我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金银财宝。”

警卫队长大笑了起来:“你得了吧!我还常做梦,梦见我在开罗有个房子,后面有七棵无花果树和一个太阳钟,旁边还有个水池,池底下藏了好多金币呢!真是痴人说梦,快滚回你的开罗吧!”

开罗人衣衫褴褛,一无所有地回到开罗,邻居看他的可怜相,都笑他疯了。但是,回家没几天,他成为开罗最有钱的人。

因为他在他家的水池底下,挖出成千上万的金币。

开罗人有没有白去伊斯法罕这一遭?当然没有!虽然金币就在他自己家里,但是他不去,就不会知道。没有春发、夏荣,怎么会有秋天的丰收?没有那一生的奔波、历练,怎么会得到生命的启示?如果没有警卫队长的一番话,开罗人又如何知道金银财宝居然就在自己的后院?

不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一天,我们可能发现人生不过如此,甚至觉得这一生所追逐的不过是虚幻。只是,能悟到虚幻,就是一种实在。你不寻找,怎么找到?你不困惑,如何顿悟?

正因为年轻,所以我们要把握这冲力,把握这浪漫,多看多学,以不辜负上天赐给我们的青春。我们要做“骆驼”,超越与生俱来的惰性,忍着不吃、不睡、不懈怠,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也就因为我们到达了目标,所以要做“狮子”,在历史上留下属于我们的脚印,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东西。

对了,我儿子看了一部电影后,正好我也打算去看,就问他好不好看。他说:“难看死了!千万别去!”我说:“好!那么让我去看看到底有多难看。”

这就是人生。没有人能替代!就算辛苦,也得自己去品尝。

“抱”“负”相随:超越自己才能成功

“抱负”!“抱负”!要“抱”就得“负”。要“拥抱和拥有”,就得“背负和负责”。“舍得”!“舍得”!要得到就得舍弃,不割舍就难以获得。

我二十多年前写过一本书,这本书里谈的是花鸟的写生。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每个礼拜都去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做鸟类的研究。像我画的几只鸽子,就是在那儿做的写生。但是在整个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无数标本当中,我最喜欢的不是这种常见到的鸽子,而是一种很特别的大鸽子——渡渡鸟!可惜的是,这种鸟早在17世纪就绝种了。它大约两英尺高,有大大的喙、短短的尾巴和小小的翅膀。你能相信它是鸽子的亲戚吗?鸽子那么轻盈、那么能飞,渡渡鸟却有二三十公斤重,而且根本不会飞。其实应该说它们原先也会飞,只是生活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Mauritius)岛上,没什么天敌,食物又多,既然那里已经是天堂,何必再往别处发展?既然没什么动物会来捣蛋,干脆窝也不必往高处做,就筑在地上吧!于是愈长愈大、愈长愈胖,到后来连翅膀都退化了。没想到有一天荷兰的水手到了岛上,发现这么好抓又好吃的渡渡鸟,没多久,渡渡鸟就被抓走杀光,绝种了!

我今天提到渡渡鸟,是要讲,如同古人说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智能和体力也如逆水行舟,不用就会退化。相反,愈用愈能进步,甚至能进化。

不错,进化!我在《教育篇》里引述学者的研究:人类一直到今天还在进化。而且不止人类,各种动物如果它不想像渡渡鸟一样被淘汰,它就得进步、进化。这也是我要讲的“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不是个新词,其实古人早就说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自强不息,是不断努力超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求新求变是不断超越。甚至“譬如昨日死而今日生”,悔恨以前的自己不够好,当下开始努力,也算是超越。

我曾经在《超越自己》这本书里提过,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可不是吗?哪个人不爱吃、不贪玩、不贪财、没有惰性?那都是人的天性啊!问题是,为什么有那许多人,会为了健康,再不然为了漂亮,能够美食当前,硬是不吃?又为什么知道“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还有,为什么许多人不为名、不为利,而献身公益、投入政坛?要知道遇到好吃而不吃,大难当前而不逃,能退休享福而不退,就是超越自己——超越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弱点。

曾经有人统计,学历愈高,平均寿命愈高。你可以这么想,学历高的人可能出身比较富裕,后来赚的钱又多,日子过得好,所以寿命比较长。但是更重要的是那些学历高的人,因为不断使用脑力,老年痴呆的比例比较少。而且那些人活到老、学到老,更能跟得上时代,更有养生观念,也更有自制力。因为懂得养生不稀奇,难在想吃而不吃的“忌口”和不想动却非动不可的“运动”。

一个人从小受教育,除了学到知识,最重要的是学到自制。科学家早发现,对一群孩子说,要发糖果了,可以马上拿到比较小的;也可以多等一会儿,拿大的糖果。那些愿意等待以得到较大糖果的孩子,成年之后,总体上有较高的成就。那等待是什么?是别的小孩已经在吃,而他不吃;当别人急功近利,以眼前为满足的时候,而他把眼光放远,朝着认定的目标前进。

各位再想想,从小学一年级考试就会有的“是非”和“选择”题,除了考学生的能力,更有什么好处?答案是:第一,教你明辨是非,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对有错,不能不分黑白。第二,教孩子选择。一、二、三、四,有那么多答案,每个都像是正确的,但是你只能选一个,选了这个就不能选那个。别以为“是非选择”是最简单的考试方法,要知道我们一生都在做这种是非选择题。也可以说,我们从小就得到一个概念,这世上的东西不能都属于我,我为了得到这个,就可能得放弃那个。

“抱负”!“抱负”!要“抱”就得“负”。要“拥抱和拥有”,就得“背负和负责”。“舍得”!“舍得”!要得到就得舍弃,不割舍就难以获得。

所以每一个一路由小学、初中、高中拼上来,拼上大学,甚至研究所的人,都应该知道:为了考试,常常得牺牲睡眠;为了成功,可能不得不牺牲健康;为了正义,可能不得不牺牲生命。

在我儿女小时候,我最常对他们说的是“现实常常不如你想象的好”。台湾有句很流行的话,“有梦最美,希望相随”。大家常引用,我却反对,因为有梦最美,没错!但不应该只是希望相随,梦已经是虚幻了,还能加上一个虚幻的希望吗?在美梦之后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努力,所以应该改成“有梦最美,行动相随”。只有行动才能使你的美梦成真。同样的道理,成功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但是希望归希望,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一定都做过牺牲,所以可以讲:“成功虽美,但要牺牲!”

我也常常对年轻朋友说:“如果你对自己太好,这个世界就可能对你不太好。”还有,“如果人家同时丢给你三个球,你每个都不愿放弃,就可能一个球都没有。”

尤其是还在人生“骆驼”阶段的小朋友,我不能不对你们强调,人的一生确实就像尼采说的,由禽兽的这一侧,走过绳索,到超人的那一侧,而且下面是无底的深渊。我们只要有一刻放松、妥协,就可能摔下去。而且想一想那可爱的渡渡鸟,它们生活在毛里求斯岛上,能想到在短短几十年间,就整个灭种,完全从这世界上消失吗?我们可以没有忧患,但是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如同渡渡鸟,可以不必飞,但是不能不会飞。

我在二十多岁写的《萤窗小语》当中,有一句话,我到今天还奉行不渝,就是:“人如果没有更高的理想,就会在现实中沉落下去。”幸福常常带来腐化,除非你能以幸福创造幸福,带给自己以及更多人幸福!

创造自己,肯定自己

上帝给每个人一副无法选择的牌,但是我们能决定怎么打这手牌。

我曾应邀到重庆的一个重点高中演讲,离开的时候好多学生追着我问对大陆“80后”作家的看法,他们还怕我不懂,就说是指1980年后出生的那些年轻作家。我说很棒啊,我看过他们的作品。学生立刻笑了起来,说:“您不知道?其中一位还骂过您呢!”我说:“我知道啊!年轻人发表年轻人的看法,他们有他们的感觉,而且敢说出来,不是很好吗?”我小时候也会写那样的文章,有一次在校刊上骂台北市的公共汽车,说主管公交车的单位是脓包,搽药不管用,非把脓挤出来不可,结果文章硬被训导处扯了下来,不准刊登。

说实话,对于年轻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只要不过火,不违法,不干扰到别人,我是不反对的。因为如同对爱的感觉,十八岁会等于二十八岁吗?二十八岁对异性的观点,又会跟三十八岁的相同吗?对同一件事,不一样年龄的人看法可能大有差异。你可以说一个十七岁孩子写的东西技巧不成熟,但是当那十七岁孩子到了二十七岁,技巧成熟了,人也成熟了,他还写得出十七岁的感觉吗?

从这个角度去想,我认为由于中国过去科举取士,一个个年轻学子悬梁刺股、焚膏继晷,拼命读书以求取功名,虽然书可能读得不错,却忘记了十五六、十六七甚至十八九岁,是人生最浪漫、最敏锐的时候,因此失去许多创作的机会。

各位想想,比尔·盖茨哈佛念一年,离开的时候,他才几岁?不过二十一岁啊!他为什么不等拿到哈佛大学的学位之后再创业?正如很多计算机人士说的,搞计算机设计,过了三十岁,就差不多了。为什么?因为年轻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那时候不创造,更待何时?

相信很多朋友看过美国演员罗素·克洛演的《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那可是个真实故事,你知道约翰·纳什(John F.Nash)六十六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纳什均衡博弈论”,是他几岁写成的吗?居然是他二十二岁的作品。在那之后他几乎就沉寂了,而且沉寂了一辈子。如果他年轻的时候没好好发挥创造力,后来能得到诺贝尔奖的肯定吗?他得奖是靠二十二岁,不是靠六十六岁啊!

同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一九二○年发表成名作《招魂节的一幕》时,他才二十一岁。

我们每个人到这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创造”!尤其年轻人,创造力强,更得努力发挥创造力。创造出属于你,有你创意与风格的东西。

或许有人要说,我又不是艺术家、文学家,也不打算搞科技发明,无关创作。这么说,你就错了!请问为什么你是你,不是别人?为什么你跟别人就是不一样?如果这世上每个人都一模一样,有你没你,又有什么分别?你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

最近我有个学生对我说,某大经纪公司要为他包装,把他捧成明日之星。他说:“天哪!他们连我该怎么走路、穿哪种颜色的衣服、梳怎样的发型,甚至讲多少话、曝多少光,连眼睛看人的样子都要规定。”

我听了,对他讲:“没错啊!因为他们要你感觉上跟别人不一样,叫人一看就是你。”我还举个我书上的例子:如果你有两天没刮胡子,朋友可能笑说你真忙,连胡子都没刮。但是如果你一个礼拜没刮,人家可能偷偷议论:“奇怪,他是不是家里有事?”你再过几个礼拜没刮,大家又知道你没“居丧”的时候,可能说:“原来你要留小胡子,得了吧!难看死了!”但是假如你坚持下来,过几个月,大家看习惯了,又可能说:“哎,其实你留小胡子还挺有味道的。”请问,这表示什么?表示风格要创造,创造是要认定方向、坚持到底的。

我们每个人到这世上来,都应该有两项创造,一个是创造生命,使下一代能够延续,另一个是坚持我们自己的风格,创造属于我们特别的东西,使这世界能变得更丰富而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