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代军事家谋略故事(上)
5834500000053

第53章 巧计迁都,屯田壮兵

由于长安发生内乱,汉献帝的舅父董承和一批大臣护着汉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宫室早被董卓烧尽,百官无处居住,只好在残垣断壁间躲风避雨;且又饥又乏,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只得自挖野菜。汉献帝派人四处奔走,要各地向朝廷输送粮食。然而,各路豪强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谁也不肯送粮。

此时,曹操驻兵在许城。闻听此讯,便想把汉献帝接来。众臣诸将一听,大都表示疑惑:山东尚未安定,有些豪强负功恣睢,又不能马上制伏。此时迎来天子,未必有益。

谋士荀彧对曹操的主张心领神会,劝说诸臣众将:“从前晋文公纳周襄王,成为霸主;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归心。自天子蒙难以来,曹将军首先倡导举义兵,但只能在山东剿伐逆贼,而未能远征。如今天子到了洛阳,困苦不堪,无人救援。将军若能迎来天子,正是顺从了人们的愿望。此乃大德而有远见之举呀!四方虽有叛逆,对将军又能奈何?若不及时迎接天子,一旦被他人抢先迎去,后悔也来不及了。”

于是,曹操命曹洪率兵西迎汉献帝。董承等臣害怕曹操图谋不轨,派兵扼杀险要之地,阻拦曹洪的人马。

谋士董昭向曹操献计说,天子身边惟有杨奉兵马最多,而他又朋党甚微,莫如向他书秉诚意,使其能助一臂之力。于是,曹操致书杨奉说:“我与将军彼此相知,便推心置腹相告。将军率千军万马艰辛地返回旧都,辅佐天子之功,盖世无双。可是,当今群凶作乱,四海未宁,辅佐天子以治天下,诚非一人所能为之。将军当为内主,我为外援;我有粮食,将军有兵;我们何不互通有无,彼此相济,生死祸福,同舟与共呢?”

杨奉见书甚喜,对诸将说:“兖州诸军近在许城,有兵有粮,国家应当依靠这支兵马。”众将赞同,共同荐举,封曹操为镇东将军。

不久,董承见大将韩暹愈发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深感忧虑,便密召曹操。曹操大喜过望,急忙率军进入洛阳,随即就向皇帝奏明韩暹之罪。韩暹匆匆逃亡。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并录尚书事。

曹操成为朝中要臣,自知为成其霸业打开了大门,但又深知洛阳诸将人殊意异,未必都能服从他,他的抱负亦难于施展。于是,他把谋士董昭请来,问其当施何计。

董昭说:“继续留在这里,诸事不利,惟有将皇帝迁驾许城,才可成五霸之功。不过,朝廷刚还旧京不久,天下皆盼朝廷安宁,如果马上迁都,恐怕会有失民心。当然,要有非常之功,就得做非常之事。请将军权衡利弊。”

曹操说:“迁都许城,我意已定。只是杨奉近在梁城,拥有精兵,恐怕他会给我找麻烦。”

董昭说:“杨奉有勇无谋,先派人送去厚礼,以安其心,然后告诉他:‘京都无粮,欲迁驾鲁阳。’杨奉自然不会怀疑。而鲁阳离许城不远,后时迁都许城就容易了。”

曹操赞道:“妙计!”

曹操顺利地完成了迁都许城的计划,并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此,他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生涯。

当时,在诸多豪强中,袁绍的势力尤为强大。曹操便首先向他发难。他请汉献帝下诏书给袁绍,责备其地广兵多,还一味只管扩充自己势力,而不帮助朝廷。袁绍虽然势力很大,但名义上毕竟是汉歉帝的臣子,只好上个奏章替自己辩护。

曹操见袁绍如此屈让,便得寸进尺,以汉献帝的名义封袁绍为太尉。袁绍一听,忍无可忍了,曹操当大将军,我当太尉,位居于他之下,成何体统?!他恼羞成怒,上个奏章,拒不接受太尉之职。

曹操见状,虽然也大动肝火,但情知自己的地位尚不稳固,暂时不宜与袁绍闹翻。于是,他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了袁绍,自己改称为车骑将军。曹操虽然在名义上屈居袁绍之下,但实质上仍然掌握着汉献帝,这个权利是大将军之职所无法比拟的。在曹操看来,暂时能够如此,足矣!

许都稳定了。然而,时间一长,粮食供应又成了困难,经过多年混战,各地都闹饥荒,谁还顾得了朝廷?但是,粮食不解决,许城就难以保住成为东汉王朝的临时都城,也就保不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特殊地位。

曹操说:“定国之术,在于兵将足食。秦朝以急速发展农业而兼并天下,孝武帝以屯田定西域,这是先代给我们留下的良策呀!”

基于这样的认识,曹操采纳了枣祗、韩浩等官员的建议,发布命令,开始“屯田”。屯田之初,只限于把流亡的农民招募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由政府租给农具和牲口,收获的粮食一半归官府,一半归农民。当年,仅许都郊外就得谷百万斛。后来,曹操又在他管辖的州郡实行屯田制,并设置田官,有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等,官职都不低,专职领导,自成体系。凡是实行屯田制的地方,皆“仓廪充实,百姓殷足”。

屯田之举,既解决了军粮,增加了生产,亦解决了往前线长途运输之苦,减轻了人民负担,人民比以前更富足了。

曹操一面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一面实行屯田制强兵富民,为其一统天下养精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