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代军事家谋略故事(上)
5834500000033

第33章 反秦起义,巨鹿大捷

项羽(公元前232年—前202年),名藉,字羽,下相(江苏宿迁西南)人,是反秦起义军领袖,著名军事统帅。在反秦战争中,巨鹿一战,全歼秦主力章邯军,诸侯折服,威震天下。由于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想回到春秋战国诸侯称霸的局面,“所过残灭”,不得人心,不善于用人;不懂战略运用;只凭一己之勇,“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虽然战役、战斗上取得了多次胜利,可以说“未尝败北”,但最后败于政治上、战略上优于他的汉高祖刘邦之手,在乌江自刎而死。

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祖先世为楚将,楚亡后,随叔父项梁居吴中(太湖地区)。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受到其叔项梁的怒责,项羽分辩说:“书是所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改教兵法,项羽大喜,但亦只浅学即止,未能深入。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会稽(江苏东部浙江西部),过吴(江苏苏州)时,项羽随项梁观看皇帝仪仗时,竟说:“彼可取而代也。”项梁急掩其口说:“毋妄言,(灭)族矣!”这时项羽二十二岁,身材魁梧,力能举鼎,吴中子弟都很惧惮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项梁、项羽亦杀会稽守殷通,聚众响应,得精兵八千人,项羽被任为裨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三月,陈胜部将召平,以陈王名义封项梁为楚上柱国,要求他“急引兵西击秦。”项梁遂率八千人渡江西上,在东阳(安徽天长西北)接纳了陈婴所部二万人,渡淮后又会合英布、蒲将军所部,到达下邳(江苏睢宁西北)时,已发展到六、七万人。

广陵人秦嘉,立景驹为楚王,据彭城(江苏徐州),欲拒项梁。项梁将其击败,杀于胡陵(山东鱼台),收降其众。不久刘邦亦率军来会,此时兵力已逾十万。

项梁闻陈王已死,召刘邦等诸将计议今后动向。谋士范增建议说:“今君起江东,楚蠢午(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项梁遂立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仍称怀王,都盱台(江苏盱眙东北)。项梁自称武信君。

七月,项羽与刘邦攻占城阳(山东鄄城东南)。八月,项羽与刘邦大破秦军于雍丘(河南杞县),斩秦三川守李由,项梁率主力进至定陶(山东定陶西北),再破秦军。形势对项梁极为有利,但项梁“益轻秦,有骄色”,放松了警惕。秦二世悉调秦军来援,章邯以主力夜袭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项羽、刘邦闻项梁战死,率军返回彭城。章邯破项梁军后,率军渡河北上击赵,大破赵军,围赵王歇及张耳于巨鹿。

闰九月,楚怀王自盱台至彭城,部署诸将,分军二路,一路西进入关击秦,一路北上救赵。

对于入关击秦的任务由谁担当,怀王诸老将都认为:“项羽为人,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楚怀王乃遣刘邦西伐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救赵的任务则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救赵。

宋义率军行至安阳(河南安阳西南),逗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建议说:“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认为“不如先斗秦赵(令秦赵先斗),”尔后“我承其敝”,没有采纳项羽的建议,并为送子去齐国而饮酒高会。这时正值天寒大雨,士卒既冻又饥,项羽对此异常气愤,认为宋义“不恤士卒而循其私,非社稷之臣。”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一月,项羽斩宋义,告军中说:“宋义与齐谋反策,楚王阴令羽诛之。”诸将都说:“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共立项羽为假(代理)上将军,并命桓楚去报告楚怀王。楚怀王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章邯以王离、涉间部围巨鹿,自率主力屯巨鹿南;并筑甬道(西侧有墙的通道)由漳水向王离军运送军粮。巨鹿城中赵军,兵少食尽。齐、燕、代等兵均来救赵,但又畏秦而不敢进击,皆据垒观望。巨鹿情势危急。

项羽杀宋义后,立即派英布等率军二万为前锋,渡漳水飞驰救巨鹿。英布首先切断秦军甬道,使王离军乏食。随后项羽亦率主力前来,渡漳水后“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迅速包围了王离,九战九捷,大破章邯军。章邯被迫退走。诸侯兵原作壁上观,见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震天动地,亦出壁投入战斗,俘获王离。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皆心怀恐惧,入辕门即膝行而前,不敢仰视。项羽从此威震诸侯,成为诸侯上将军,统一指挥所有军队。

章邯在巨鹿战败后,撤至棘原(河北平乡南),陈余写信劝降,指出白起、蒙恬很有功劳,都遭杀害。秦廷“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不如联合诸侯“约兵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章邯犹豫之际,项羽已派蒲将军率一部兵力,渡过三户津(河北滋县西南),切断章邯退路。项羽率主力再破章邯于汗水上(漳水支流,今河北临漳西)。章邯屡败,派人求降。项羽亦以军粮不足,允其所请。秦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率二十多万秦军在殷墟(河南安阳西)投降。项羽在这次战役中,全歼秦军主力,彻底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是秦末农民战争中的一次战略性战役。后世人评论这次战役时说:“首难者虽陈涉(胜),灭秦者项王也;入关者虽沛公,灭秦者项王也。”的确反映了巨鹿之战所起的巨大历史作用。

此役最突出一点是项羽不破秦军决不生还、压倒一切的必胜气概。“破釜沉舟”、九战九捷、诸侯兵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这种壮烈的情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破釜沉舟”已成为常用成语,成为必死决心的同义词。起义军有进无退的必死决心是这次战役取得全胜的决定性因素。

项羽的战役指导也很出色。在安阳救赵的决策上,宋义“先斗秦赵”、“我承其敝”的主张无疑是错误的,秦强赵弱,并非两虎相斗,赵“食尽、兵少”,命在旦夕,观望不前。秦破赵后,“胜敌益强”,乘胜击楚,楚亦难以自保,这正是章邯所企求的各个击破战机。项羽所坚持的“与赵并力攻秦”是惟一可行的方案,这时巨鹿未下,秦军王离攻城,章邯防外,成分离状态,正是起义军各个击破秦军的有利战机,也只有奋力进攻,才能调动作壁上观的诸侯军的积极性,为赵军开城合击创造条件,把几股力量拧成一股,战胜秦军。项羽高瞻远瞩,从全局、从战略角度提出“并力攻秦”,当然是正确的。

项羽把主要突击方向指向王离军及其补给甬道也非常恰当,王离军的任务是攻城,是对内正面,从背后打它正是攻其要害,切断甬道不仅断了王离军的军食,还分割了王离军与章邯主力的联系,有利于各个击破。

此外,连续作战、不获全胜决不休兵,命蒲将军直插三户津,切断章邯军退路,形成前后夹击等战役指导,对全歼章邯军也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