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前朝旧事:晚清风云人物
5815300000023

第23章 左郭交恶

左是左宗棠,郭是郭嵩焘,都是湖南湘阴人。郭嵩焘的女儿,嫁给了左宗棠的侄子,两人不仅有通家之好,原先还是生死之交。左宗棠功名不高,是道光十二年举人,此后三试不第,就绝了仕进之念,潜心研究舆地与兵法。史书上说他“少负奇气”。咸丰二年,他就幕于湖南巡抚骆秉章府中,被倚为左右手,凡僚属问事,骆秉章总是说:问季高先生。左宗棠字季高。有一天,骆秉章听见辕门炮响,就问什么事?他手下的人说,是左师爷拜折。原来例规,督抚有折子向朝廷递送时,要举炮。作为幕僚,不经请示就擅发奏折,是很越权的,但骆秉章并不认为他“不敬”,仍然对他信任有加。因此左宗棠在骆幕,得了个“左都御史”的外号。巡抚例挂“右副都御史”的衔,左师爷权重于府主骆秉章,故有此戏称。由是忌者日众,谤议四起,而名声也越来越大,连远在京里的咸丰皇帝,都听说了。一天,君臣正议事,皇帝突然问郭嵩焘说,你是湖南人,可认识一个名叫左宗棠的举人呀?郭嵩焘吃了一吓,方知左师爷的声名不仅在公卿间,而且已经上达天听。

咸丰九年,因为桀骜不驯,骄横无礼,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拘禁,湖南总督官文上折子严参,文宗震怒,一定要杀他。骆秉章甚至曾国藩都出了面,仍然保不下来;少詹事潘祖荫受左的同乡郭嵩焘重托,上疏力保,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才把他救了下来。同治七年,左宗棠入京,一见潘祖荫就“扑通”跪下,自道:我今日一拜,拜的是你那两句话!想不到潘祖荫却说,爵帅,我那个折子里,无一句不是郭嵩焘所说呀!

这一下,让左宗棠愕然不知所对。因为此时左郭已经反目,真如潘祖荫所言,自己岂不是恩将仇报吗?坊间传说,左郭失和,是因为同治三年,湘阴文庙出了一本五色灵芝,远近轰动,不久郭嵩焘就外放广东巡抚。喜讯传到,郭嵩焘的胞弟郭昆焘写信致贺,说“文庙产芝,乃吾家之祥。”这原是一句玩笑话,不想刚封了一等恪靖伯的左宗棠听说后,大为光火,说“湘阴果然有祥瑞,也是应在我封爵上,与他郭家何干?”不仅如此,还特为以一千两银子的高价,请湖南名士周寿昌写了一篇《瑞芝颂》,为自己歌功颂德。但深谙世故的李鸿章,却不这么看,认为是左宗棠为了争广东的地盘,不惜连上四折攻掉至亲郭嵩焘,让自己的部将蒋益澧接任广东,两家由此结怨。左宗棠常有些英雄欺人之举,因此李鸿章的话,也不可全看作攻讦。

同治九年,左宗棠平定回疆,班师回朝,赏紫禁城骑马,勋望一时无两。他未免得意,问别人说:“你看我,比骆文忠怎么样?”骆秉章谥文忠。那人回答说:“不如。”左宗棠有些意外:“从哪里看出来不如?”答曰:“到骆公幕府,人才有公;公幕府人才,乃不复有公,以此观之,殆不如也!”左宗棠大笑道:“诚如子言!诚如子言!”

左宗棠对人,少有称许,而在骆府九年能相安无事,可知骆秉章是一个很有肚量的人。其他人就不行了,他班师回朝的第二天,诏授大学士,在军机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得此殊荣,一时贺客盈门。大军机宝鋆,急就一章《赠左侯》,匆匆赶了过去,诗中形容他“七十年华熊豹姿”,仰慕得很。但不久,宝鋆就向翁同和表示,将来印诗集,要把这首诗拿掉。原来左宗棠喜言事,且常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容他人说话,军机和内阁诸公,共事不久就对他很是头疼。宝鋆评价“左季高虚名盗世,肚子里一团茅草”,固然过分;但“左骡子”的目无余子,却是事实。早年,曾国藩也曾与他有恩,但他一样是以怨报德,每接见部下,必拿曾国藩痛骂一通。但再也想不到的是,几十年是非恩怨,纷如乱麻,曾国藩去世时,他竟然送去了这样一幅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想来在他晚年,对自己的行事,也有所悔悟。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九·左宗棠》:

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穆宗尝戒其褊衷。始未出,与国藩、林翼交,气陵二人出其上。中兴诸将帅,大率国藩所荐起,虽贵,皆尊事国藩。宗棠独与抗行,不少屈,趣舍时合时不合。国藩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宗棠锋颖凛凛向敌矣,士论以此益附之。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藩之盛云……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宗棠初出治军,胡林翼为书告湖南曰:“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以赡其私。”曾国藩见其所居幕陿小,为别制二幕贻之,其廉俭若此。初与国藩论事不洽,及闻其薨,乃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薛福成《庸庵笔记》:

文襄(左宗棠谥文襄)每接见部下诸将,必骂文正。然诸将多旧隶文正者,退而愠曰:“大帅自不快于曾公,斯已矣。何必对我辈烦聒?且其理不直,其说不圆,聆其前后所述,不过如是。吾耳中已生茧矣。”

姚永朴《旧闻随笔》:

左文襄公平回疆后,勋望益崇。一日谓人曰:“君视我何如骆文忠?”其人对曰:“不如也。”文襄曰:“何以知之?”曰:“骆公幕府人才有公,公幕府人才乃不复有公。以此观之,殆不如也。”文襄大笑曰:“诚如子言,诚如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