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
5800900000049

第49章 材料作文 (6)

人人都说“生命诚可贵”,我们面对灾难时的恐惧,面对挫折时的奋起,应该都是因为我们热爱生命吧。因为热爱,便不舍得放弃;因为热爱,更要努力经营。人由生到死,或许由不得自己支配,时光如那静静的岷江,流过便带走了一些生命和眼泪,但这本是自然的规律。灾难突如其来地降临,幸福措手不及地坠落,生命如流星划过湮没无痕。但生命总在继续,生活永无尽头,就像那岷江的水,流也不尽,而生也无涯。他们走了,带着我们的悲痛和眼泪。为了他们,我们应更好地珍惜自己。活着,已经是一种幸运。命运,没有永恒的不公。

漆黑的夜色慢慢渗入静静的岷江,明天,当朝露凝在月季花新生的花瓣上时,我希望看见,岷江在太阳的光辉下闪烁七彩的光芒。明天的明天,我们已经从大地的颤抖中站起,向那在地震中消失的几万条生命深深鞠上一躬,再沿着生命为我们铺就的路继续前行……

【创意点评】

文章以“静静的岷江”为主题,形象生动,以其为线索,将全文紧密串联。全文紧扣主题,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抒发了内心独特感悟。语言形象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出考生较强的文字功底。

专题8:2008年全国卷Ⅱ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写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造作,不得抄袭。

满分佳作欣赏:

莫让好心办坏事

某考生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有一只小海龟从沙滩中钻出来看风景,正好被一只老鹰看见,鹰俯冲下来要叼小海龟。此时有个人看见了,就赶跑了鹰,并护送小海龟回到大海。实际上这只小海龟是“侦察龟”,其余在沙穴里的一群小海龟没见“侦察龟”回来就都钻出了沙滩,此时一大群的鹰看到了,全部俯冲下来。

这个故事的关键环节在于那位好心人。当他看见老鹰要叼小海龟时,就很英雄地赶跑了鹰并护送小海龟回归大海。殊不知,这个中间人的出场及其行为,让更多的海龟无辜受到牵连,致使龟队全军遭袭,游客成了老鹰们欲望满足者的帮凶。如果换个角度,没有此人的出现,从逻辑上讲,这位身兼侦察任务的小海龟可能会及时向自己的同类通报岸上情况并决定是否集体出动,也就避免了后来的海龟集体被俘悲剧事件的发生。

令人遗憾的是,人类一次偶然的行为,看起来充满爱心和责任感,并自以为是地认为是在帮助动物们重获新生。实际上,这种只按照个人意愿或生活逻辑去执行的行为,往往与现实相背,因为任何一种动物的圈子里都有它们既定的规则。就像上述这段故事,人的救助行为看似平常,实质上,却严重破坏了海龟们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甚至让它们招致杀身之祸。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身处的世界。讲和谐,谈环保,如何处理好我们人类与周遭事物,比如植物、动物等的关系问题,认清角色并按其习性尊重它们,深入地了解它们是尤为重要的。否则,一看见小海龟受到威胁就本能救助,不计后果,终究会将喜剧变成悲剧。

这也可能会是一篇对于教育有现实意义的教材。因材施教,关心孩子,是父母、老师都懂得的道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一看见孩子出来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务劳动就简单地认为孩子太累太苦,他们还小,不需要这样做。本以为是爱护孩子的行为,将他们送回家里,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关心孩子、疼爱孩子,实际上却让孩子们失去了他们人生中最为关键又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即用双手劳动慰藉心灵!这样的一次机会在他们的人生体验中还有很多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你的一次干涉导致孩子失去体验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这样的代价难道还不够严重吗?

记得一位名叫余华的作家曾这样说过:经验一旦只对实际的事物负责,它就会越来越远离精神的本质,于是真实的含义被曲解也就在所难免。当我们做出某种行为时,是否可以先思考一下,我这样做的结果会是怎样?我到底在为谁负责?更为真实的情况又会是什么呢?唯有三思,才会让我们的行为更真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配说“责任”二字。但愿我们的生活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创意点评】

文章主题明确,全篇紧紧围绕“好心办坏事”,并结合身边的小事谈清晰,论证充分。语言流畅精练,冷静克制,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于现实生活中信手取证,又不失严谨,可见考生组织材料能力相当高超。

老鹰哲学

某考生

南太平洋上的小海龟纵然聪明,不过,最终还是葬身鹰腹!自然界中鹰享有盛誉,仔细总结,发现其有以下三个特点,称之为老鹰哲学。

老鹰哲学之一:看清事实

看清事实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小海龟们看到“侦察兵”爬进了大海,以为一切安全,便心安理得地爬了出来,结果呢?只能遭受灭顶之灾。而老鹰正好相反,它们看清了还有成千上万隐蔽在沙中的小海龟,结果大获丰收!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看清事实,否则会让我们遗憾终生!司马懿不就因此而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遗憾恼怒吗?我们不也经常因看广告买到一些伪劣产品而满腹怨气吗?所以,我们需要看清事实。看清事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

老鹰哲学之二:引而不发

老鹰没有因游客的出现而放弃狩猎,它在等待机会。游人走了,它的机会便来了,最终它成功了。

战争中的“诱敌深入”不也正是这样吗?我们经受住小的诱惑,是为了垂钓更大的猎物,让更多的敌人进入我们的包围圈,一举将他们歼灭。现实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我们一直在等啊等,直到股票涨到一个很高的价位时,我们才把手中的股票抛售出去。这不也是一种智慧吗?很多时候,我们同样需要引而不发。

老鹰哲学之三:坚持不懈

老鹰没有因游客的出现而放弃这次捕食,它坚持了下来,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食物。

人难道就不是这样的吗?苏武牧羊几十载,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他的坚持不懈;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她没有放弃,与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最终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成为残疾人心目中的偶像,这是她的坚持不懈;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些都是他们的坚持不懈;八年抗战,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也是坚持不懈……

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平凡人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坚持不懈是一种智慧,这便是老鹰的哲学!有了它,老鹰得以捍卫自己的领空,称霸一方,无人匹敌。

学习老鹰的哲学,我们便能驾驭老鹰的智慧,长出一双坚强的翅膀,以一双锐利的双眼和坚硬的鹰隼,自由搏击于苍天之上。

【创意点评】

本文层次分明,广泛举例,将老鹰哲学的三个特点阐述得通俗易懂,明晰透彻,内容充实。文章语言朴实,用词贴切,干净利落,读起来很顺畅,显示出作者不错的写作功底。本文选题另辟蹊径,从老鹰身上挖掘到符合题意的因素,见解独到。

考题9:2007年北京卷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满分佳作欣赏:

沉默的父爱

北京某考生

六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习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十六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热烈的人群中,唯独没有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退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创意点评】

作者立意于“父爱”这个话题,将其写得既真实自然,又诗意盎然。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将十几年的父子情巧妙地串联于短文里,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孩子在父爱的默默沐浴与滋润下,健康成长的过程,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全文细腻地描画出沉默的父爱引领着“我”一步步成长,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如山一般的男人,表现出父爱的深沉、质朴。结尾点睛,凸现主题,使文章得以升华。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北京某考生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到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么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么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情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开启了词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