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
5800900000030

第30章 底蕴丰厚,彰显才气 (1)

一 文化底蕴技巧点拨

有文化底蕴的作文通过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例如,浙江省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栖息江南》有这样一段对江南的描述: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三,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而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

这段文字通过对传奇女子三毛、江南巨贾沈万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文化古镇周庄的描写,使江南浓浓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的厚重感跃然纸上。这样的文字,怎能不打动读者的心?

有文化底蕴的文章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有善引名言或历史故事;新解历史、人物或经典著作;巧借故事新编,借古讽今等。从作文的形式,主要有:巧选句式,善用修辞;妙语连珠,凸现睿智哲理;模拟古白话、古文体等方面。这里给出几种很实用的技法,供你在写作时借鉴。

1.句式灵动

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最常见的句式有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是字句、肯定句、否定句、常式句、变式句、单句、复句、口语句式、书面句式、整句、散句、长句、短句。所谓“句式灵活”,就是指根据文章所写内容的需要灵活变换多种句式,这样能使语段灵动生辉,变幻多姿。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句式灵动呢?简单来说,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选用最适合的句式;在平时,可以经常练习用不同的句式造句,或几种句式夹杂,写成简单的文章。

2.历史翻新

“历史翻新”是指选取历史故事或历史名著中的一些情节,在它的基础上,加以嫁接移植,进行续写、扩写或改写等。在写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化的眼光写出新意,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详细、周密的观察和评价,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根据作文所需,撷取历史典故或诗文中的精要部分,集中表达对古代英雄的看法。我们也可以移花接木,对一个个单一的材料进行改造、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人,或将几件事剪辑组合为一件事,达到集中刻画的目的。我们还可以将平时积累的材料,哪怕是一句短短的诗词、一个小小的故事,通过合理想象或虚构,演绎成一篇文章,如高考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阿Q新传》、《永远的苏武》等都是典型的演绎成文。

我们还可以变换角度,另立新意。例如,高中课文《报任安书》中有一个精彩段落:“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我们不仅能从中挖掘“逆境成才”的立意,而且还可以挖掘更多的新意,如“意念”、“信心”、“选择”等。

3.化用名句

所谓“化用名句”,也就是说不指明出处,直接将名句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这种引用不露斧痕,最受青睐。“化用名句”也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借用式”,即借用名句的句子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苏轼的“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句,便是借用了《汉书·杜钦传》中的“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表意已有所不同。二是“引申式”,即发挥名句的原意,在原有意思上引出新意来。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之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不难看出,这篇记叙性散文的情节,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原行吟江畔”和屈原《涉江》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的诗句申发而来。

化用名句,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4.关照文化

所谓作文要“关照文化”,是指在写文章时,要通过叙事写景,来谈古论今,反映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等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质等。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关照文化。例如,在文章里多处引用名人名言或历史典故,新解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经典等。

5.连缀诗词

苏轼的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被后人千古传颂,并奉为作文的典范。的确如此,古典诗词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在文章里巧妙运用古诗词,就能使文章散发出浓郁的古典韵味。

将诗词连缀成段,不仅能使文章出彩,而且使文章更上一层楼。它还能透露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非凡驾驭语言的能力。当然在写文章的时候,要依具体情况而定,不能见了诗词就生搬硬套,反而弄巧成拙。

6.意境悠远

所谓“意境悠远”是指“意”与“境”完美结合,相互融合。有时是景物描写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有时是象征隐喻,意味深远;有时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想写文章达到这个境界,可以采取一些方法:

1)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营造出一幅颇有意境的美景,与此同时,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的想法,这样便可以达到意境悠远的境界。

2)寓哲理于抒情之中。在描写抒情时,暗含一定的哲理。

3)借鉴虚实相生的艺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任凭思路纵横驰骋。

二 创新满分作文大讲堂

1.句式灵动

脸·人·精神

某考生

千变万化的世界,掩映着千变万化的脸,蕴藏着千万种精神。

——题记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贝尔加湖畔,你是否看到那张透着铮铮之气的脸庞?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苏武牧羊,边塞生活十九年,去时的符节早已脱掉了光亮的色彩,年轻的使臣也已白发斑斑。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改变的是那一腔报国之情,不为名利所诱,不向淫威屈服,始终保持着一颗心的清洁,大丈夫的铮铮铁骨与拳拳赤子之心。

那张瘦削的脸也因满载报国之意,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灵辞典之中。

笔谏时政,心系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光,然而白居易何以穿越千百年的时光,让后人永久地瞻仰和敬佩?精神,那张苍白的脸上透露出精神,敢于把世间疾苦写入诗篇的精神。在一个世俗世界,在精神屈从权贵的世界中,他独守着心灵的清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历史记住了他,创造历史的人们记住了他,发黄的史书蕴涵着人生的芬芳、心灵的光芒。

那张苍白的脸有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是谁弹响了史家的千古绝唱,是谁吟出了无韵之《离骚》?是那张充满刚毅之气的脸。

曾经身处那样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的痛苦,太史公凭着自己的奇崛神笔,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书写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于是,他的名字便与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载入史册,那张悬着两滴清泪的脸也与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光辉评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暗淡的灯光下,那张脸布满了离愁别绪,都源自对祖国、对朋友、对亲人的爱……于是那丝丝的愁绪便全都溶入了这绵绵的雨中,显得格外空灵。

雨打蕉叶的声音,总会让人体味出一点淡淡的忧愁和感伤。在诗人的窗檐上,雨滴落下,激起的水花总是旋即破碎,人的心灵也总是脆弱的,经不起太多的离散。在这个寂寞的雨夜里,祖国、友情、亲情是诗人心灵唯一的慰藉。在那个遥远的夜晚,在滴答滴答的雨声中,诗人那张刻满离愁别绪的脸正昭示着对祖国的爱,对朋友、亲人的思念。

【创意点评】

本文在形式和语言上很具特色:题记将主旨浓缩于其中;正文分成四个小节,每小节采用一个小标题,使得文章内容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本文语言整散结合,时而简洁整饬,时而文意流动,别有一番韵味,生动活泼。

2.历史翻新

告子书

河南某考生

子瞻、子由吾儿:

暌违久矣,深为记挂。近悉汝兄弟二人学有所成,欲往京中应试,父深嘉许之。欣慰之余,以数言遗汝二子,当再三体悟,深为自谏。

前秦苻坚,劳师南征。弃精熟马军不用,反以步易骑,以水代陆,此何异于邯郸学步,以短击长乎?坚拥带甲百万投鞭断江,气势如虹,一时无二。苟非自弃所长?诚如谢玄之勇,谢安之谋,亦自难阻挡。诚如此,则衣冠尽墨,华夷相泯尔!国如此,人亦然。父以书遗汝,乃使汝知。人各有所长,欲为天下大事者,不必尽力于短,困窘之际,当思扬长弃短,多向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