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五台山有一位高僧,由于年事已高,所以想找位徒弟做接班人。无尘与慧尘都是他比较中意的弟子,但一时之间难以取舍,经过反复思考后,高僧终于想出了一个考验办法。这天,他带着无尘与慧尘来到一座悬崖下面,然后指着陡峭无比的悬崖说:“你们谁能从这里攀登上去,那么我就将衣钵传给谁,谁就能坐到我的位置。”
慧尘是个极有野心的人,急不可耐的他自告奋勇要第一个攀岩。他挽起衣袖,吐了两口唾液,然后抓着绳索往上爬。无奈,峭壁非常陡,尽管他身体健硕,但不一会儿还是从高处摔了下来。可喜的是他丝毫不放弃,继续尝试。他心里默默想着:“无论如何也要爬上去,只有这样才能继承师傅的衣钵。”可是无一例外,他都从峭壁上摔了下来,尤其是最后一次跌得异常惨重,从高处摔下的他当场就晕了过去,无奈,高僧只能让人把他抬走。
接着轮到无尘了,他看了一眼峭壁,像慧尘一样开始攀登,但结果一样,他也从峭壁上摔了下来。一连尝试了几次,还是无果。后来,无尘不经意看了一眼山下,紧接着拍拍衣衫向山下走去。在一旁观看的僧人们议论纷纷,并暗暗猜度,难道他这就这么放弃了?只有高僧一个人,看着无尘远去的背影会意地笑了。
无尘想:“那么高的峭壁,无论如何我是爬不上去的,所以只能放弃,然后找找其他途径。”他坦然地在峭壁上下兜兜转转,后来果然找到一条顺流而上的小溪,他心中大喜,然后沿着溪流一直逆流而上,不一会儿就到达了悬崖顶端。
无尘有些担心,师傅会不会因为他胆小怕事而把他赶出寺门呢?事实上,高僧并没有惩罚无尘,而是决定让他继承自己的衣钵。高僧意味深长地对众人说道:“那个悬崖是无论如何都爬不上去的。无尘懂得低头放弃,证明他懂进退。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有名利,那么他看见的只有峭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设牢。不懂得放弃,不懂得低头,只会伤心伤体。”
慧尘无法放弃心中的欲望,所以眼里只有面前的悬崖峭壁,结果却被摔晕过去,失去了继承资格。而无尘却能做到放弃心中执念,用超脱的心态去发现新的出路,并最终得到了师傅认可。能囚禁一个人心灵的,只有自己,能让自己不快乐的也是自己。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坦然生活,才能活得自在。
用超脱的心看待得失的人往往拥有感恩的心。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外界、对自己都会很宽容。他们内心丰裕,对外界的要求不多。关键是这种心中有爱的人永远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开口抱怨,而是懂得珍惜所拥有的幸福。面对放弃和失去,他们也能一笑置之。带着平常心去生活,你的生活会平静幸福。将心放平,才能将欲望放下,才能看淡得失。生活中,得失是最平淡的事。花无百日红,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地生活,其间总会有不如意出现。我们要学会看淡这些,保持平常心。
无论遇到什么,都应该理智地生活。人在冲动时容易做错事,尤其是面对不如意时。因此,要学会用理智的方式去生活。你可以告诉自己,既然必须舍弃,那么伤心难过必然于事无补,那为什么还要伤心呢?放远眼光,放开得失,把世俗的得失看得轻一些,才能让心变得澄澈,才能洒脱无羁地生活,才能享受安然岁月。
4.人生不仅要学会承受,也要学会释怀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见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都会对心灵有一种撞击。无论是灾难还是困难,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是人们所不愿面对的。然而我们又能如何呢?在能改变的时候努力去改变,在无法改变的时候何不带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这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禅语中常说,人生不仅要学会承受,也要学会释怀。承受是一种忍耐,一种担当,一种宽容;而释怀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承受需要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感和宽广的胸怀;释怀却需要淡然的心态和勇于放下的态度。内心的强大使我们学会了承受,内心的空灵使我们懂得了释怀。承受使我们强大,释怀使我们无敌。
如果说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灾难和困惑是一种生活的担当,那么放下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则是一种境界。在如今生活压力倍增的今天,我们需要给自己减压,而减压的最好方式就是心灵的疏导——承受和释怀。天下没有不能承受之痛,也没有无法释怀的烦恼。
凡能承受之人,世界充满了希望和未来;凡能释怀之人,世界便是一片净土。与其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折磨自己,何不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明天?阿姆斯特丹有一家15世纪的老教堂,在它的废墟上留有一行字:事情既然如此,就不会另有他样。这句话听着很简单,回味起来却意味深长。
“不会另有他样”,便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既然无法改变就只能接受。坦然地接受也是接受,猥琐地掩藏起来接受也是接受,然而心境却不同,前者大方、勇敢,后者则有着害怕面对的紧张与不安。同样都是面对,为何不选择前者呢?
现年32岁的黄晓娟长相甜美、性格开朗,是一名优秀的小学外语教师。自2002年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开始任教至今,连续几年,她将学校的外语教学水平带动提升了一大截,成了学校英语学科的带头人。不仅如此,她还是学校有名的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校的各项活动也都少不了她的影子,可称得上学校教师队伍里的佼佼者。
工作发展得不错,个人问题也不能落后。2005年年初,经人介绍,年方24岁的黄晓娟与身在同行发展的马辉恋爱了。两人一见如故,又同在教育行业,也算得上才子配佳人了。相恋一年后,两人准备登记结婚,双方亲友也很是欢喜。然而,就在黄晓娟和马辉正在为婚礼做筹备的时候,噩耗传来……
马辉被医院查出了喉癌,没多久便离开了人世。此时的黄晓娟正在憧憬着美好未来,却不料未来成了泡影,那个原本准备携手未来的心上人突然离世,黄晓娟承受不了沉重的打击,向学校申请了特殊假期,终日在家不思茶饭,不与人交流,甚至不能听见结婚、癌症等字眼。不到半个月就面黄肌瘦不成人样。父母为之着急得头发都白了,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2006年夏天,也就是黄晓娟休假两个月时,黄晓娟的妹妹黄晓蓉也大学毕业了,同样进了她所在的小学教语文。见黄晓娟整日如此,妹妹便常陪她聊天,给她讲一些让她振作起来的故事。渐渐的,黄晓娟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情绪也平稳了好多。没过多久,她便重新回到学校任教,工作也是充满了激情。不久后,黄晓娟买房装修,并与设计师日久生情,最终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故事中的黄晓娟痛失爱人之后,一直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此话并非不近人情,而是生活中有太多我们不想面对却又无法选择和改变的事情,让逝者安息,活着的人还要继续坚强地活着。封闭只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是不愿面对甚至不敢面对的表现,事实却依旧不会改变,而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情感和精力,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又能利用这些情感和精力去创造新生活。我们只能在这两者中间选择其一。黄晓娟选择了后者,最终坚强地从悲痛中走出来,并勇敢地面对生活和未来,生活也同样回报她一个美好的笑脸。与此相反的还有一类人,就是不自量力去抵抗,最终精神崩溃,这就如同拿着鸡蛋碰石头,与其把鸡蛋撞碎,不如拿去孕育新生命。
有一个开货梯的人,他的左手齐腕被砍断,有人问他少了那只手会不会觉得难过,他说:“不会,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它。只有在要穿针引线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件事情来。”手对每个人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它可以完成我们意识中的很多动作,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根本无法想象缺少一只手该是怎样的境遇,而那个开货梯的人用一只手完成着工作,似乎已经忘记了另一只手的残疾,对于人生中的不幸他做到了释怀。
人非圣贤,每个人都脱离不了凡人的界限,谁也没有脱胎换骨之术,但我们的心可以变得强大。只要意志是强大的,那么,在不幸面前我们比灾难更强大,不幸便无法对我们造成伤害。“对必然之事,且轻快地加以承受。”这句话从耶稣基督出生前399年就流传开了。在这个充满忧虑的世界,今天的我们比以往更需要这句话。
5.吃亏决不亏,惜福才有福
人生,就是行走在得与失之间。你拥有青春的同时也在失去青春,你拥有财富的同时也在失去财富,你拥有健康的同时也在失去健康,你拥有家人的同时也在失去他们……人生没有绝对的得到,当我们拥有时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些人和事物终将离去,失去时才会追悔莫及。然而,失去也并非绝对失去。当你失去一个老友,又将会拥有一个新朋友;你失去一份工作,又将会收获一份新工作;你失去一朵玫瑰,又将会得到一朵百合。你失去的从来没有停止,但是你也从来没有缺少得到。每个人的人生都在不停地经历得与失,当你明白得失时,便能够学会坦然面对。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不要因为得到而得意忘形,也不因为失去而落落神伤,面对得失,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佛说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看重得失,让人徒增几分烦恼,不计得失,我们反而活得豁达、轻松。法师说:“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二者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执念于失去的东西,就不能得到放下的欢乐。
有时失去的并不代表丧失幸福,而是让我们更好地拥有幸福。有时失去了悲伤的痛苦,我们能让心灵走出阴霾,拥有海阔天空的明媚;有时失去贪婪的欲望,我们能让自己更珍惜所拥有的,尝到知足的快乐;有时失去仇恨的恶念,我们能更关心身边的人,获得爱与被爱的滋味。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失去的意义,放下对失去的执着,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学会珍惜拥有的,享受拥有时的美好,生活就会更精彩、更洒脱。
既然失去是一种常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坦然面对吃亏。不管是财富还是权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际上很多人意识不到这种斤斤计较反而是舍本逐末,不愿意吃亏,不愿意失去,注定也就无法获得更多。真正的智者从来不会在乎表面上的吃亏,他们更注重实质性的福报。俗话说,吃亏是福,因为能够吃亏的人,能够坦然面对失去的人,往往拥有一颗平和心,自然就能轻松享受美好生活。
有一位老音乐家已经满头华发,但依然精神奕奕,如果不是老人亲口讲述,我们完全看不出在他身上究竟经历了什么。**********期间,而立之年的他被下放到农村,一个对音乐痴迷的知识分子,一个养尊处优的艺术家,却干起了铡草的工作。众所周知,在这场运动中,有不少被下放到农村的知识分子,因为承受不了生活的巨大落差,而选择自行了断。然而他却坦然接受,为农村的牲口铡了整整十年草。
失去了曾经的优越生活,失去了表演的机会,失去了自己无比爱好的音乐,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打倒他的武器。在音乐家看来,有失必有得,虽然没了优越生活,但却体会到了农村的新鲜生活,虽然失去了曾经演奏的乐器,但谁能说劳动不是一种快乐呢?
十年过去了,终于等到了平反,当他回到家乡时,已经年近四十岁,然而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想象中的憔悴与衰老,看起来仍然像三十岁刚离开的样子。当人们询问其中的原因时,这位音乐家说道:“我怎么会憔悴呢?每天铡草我都是用4/4拍铡的。”他面对失去的快乐心态使他感到劳动蕴含着音乐,铡草声是一首4/4拍节奏的乐章。无独有偶,电影《芙蓉镇》里那个被打成****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的知识分子,他也是每天清晨扫大街,双手挥动扫帚,脚踏华尔兹舞步,活得挥洒自如,自得其乐。
再反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虽然提高了,却有太多的人在抱怨:一日三餐的操劳、子女读书就业的困难、物价上涨、房价攀升等等,面对生活的挑战,许多人都说活得真累。为什么一个失去地位、甚至失去尊严的老人,能在恶劣又艰难的环境中,活得快活自在呢?为什么被打成****去扫大街的知识分子,仍然能活出乐趣?这些人无非是看破得失,不在乎失去了什么,更看重拥有了什么,如果你仅仅因为失去原有地位和名声,就郁郁寡欢,那么不是这些击垮了你,而是你自己打倒了自己。
现在的人们觉得累、觉得烦,是因为心里过多地计较着得失,人们想得到的太多,常常忽略了要珍惜现在的拥有。放下这些得失的计较,面对复杂环境,一定要明白人不仅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改变心境靠智慧,我们要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热爱生活,无论你失去了什么,都不要忽略可以得到什么,用良好的心态面对一切,人生就能活得潇洒,活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