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代人的心事:名家文集(套装共9册)
57495800000006

第6章 岁首谈酒

中国各地过春节,无酒不欢。早一阵返故里泉州,在图书馆的地方志里,拈出闽人岁首饮酒作乐的一条记载:

除夕,人家更春帖,燃爆竹于庭。以豚糕相遣,曰馈岁。设酒食聚食,曰别岁,又曰团岁。达旦不寐,曰守岁。(《惠安县志》)

广府人过春节,与闽人大同小异,饮酒行乐为重头戏:

元旦拜年,烧爆竹,啖煎堆白饼沙壅,饮柏酒。小除祀龟。以花豆洒屋。次日为酒以分岁,曰团年。(《粤东笔记》)

饮酒,已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一对新人在婚宴上互敬酒,称“交杯酒”或“合卺酒”;赴婚筵,称“吃喜酒”;生日寿筵,称“生日酒”;中秋佳节,家人团聚,称“团圆酒”;重阳之日,人们还要“赏菊饮酒”……。中国古代有关酒的传说、记载,更多如牛毛,如“天子赐酒”“美人劝酒”“陶潜菊酒”“十朋祭酒”“佩刀贡酒”“烈士骂酒”“汪伦送酒”“李白抱酒”……

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与酒更是血肉相连,杜甫的《酒中八仙歌》,令人飘飘欲仙;刘伶的《酒德颂》,深得饮酒之三昧;李白的诗,张旭、怀素的书法,无不借酒助兴,所谓“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是也;乃至曹雪芹的《红楼梦》、陶渊明的人格,也是以如琼浆的酒浇育出来的。

有关饮酒的诗词之中,李白的《月下独酌》,固凄美豪逸,辛弃疾的《西江月》更令人如痴如醉,且看他: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中国喝酒历史,渊远悠长。相传大禹时仪狄已能造五味不同的旨酒。至于付诸文字,早在《诗经》便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记载。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北京前几年成立了中华酒文化人协会,并委托吴祖光主编了一本《解忧集》,汇集了几十位海内外文化界酒林高手的酒文章;台湾文化人更成立了“酒党”,“党魁”是台大教授曾永义,经常举办酒文化的活动。

酒能激发文思,亦能解忧。解忧者,古希腊有酒神,中国有杜康。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更是千古绝句。

酒能解忧,也能浇愁。岁次鸡年。此时此境,且甭管“两头风起”《黄永玉语》,大可仿效古人,借酒行乐,反仿效李太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或把纷纭尘事,折在一边,“徐步东郊,玩赏晴和天气。徜徉林薮,寻芳拾翠”。出外寻春去也。

本期“特辑”《岁时文化》,包括古人笔下的春节、年画的发展和文化象征、岁时风俗文化等等,饶有兴味。美中不足、独缺“酒文化”,故不揣浅陋,草成此文。

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在连续七年衰退后,近来大有复苏之象。最近《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片获准上映,被视为对第五代导演的肯定。《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奖,使大陆电影颇有一去颓势之概。与此同时,还涌现一批具突破性的“后第五代”电影人,令人瞩目。随着今年四月大陆电影发行制度即将改革,大陆独立制片是否从此崛起?未来大陆电影有什么新动向?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为此,本刊特约香港影评人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及撰文,以为本期的专题。

本期有多篇文章值得向读者推荐,如德意志银行集团驻亚洲资本市场第一副总裁高迪斯教授的《全球经济发展向亚洲转移》、李泽厚先生的《关于民族主义》、李欧梵教授的《欧洲文化神秘面的代表—重游布拉格札记》等。

(原载1993年2月号《明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