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代人的心事:名家文集(套装共9册)
57495800000020

第20章 华人文坛最风光的作家

近年来,华人文坛最风光的作家,不是别人,正是金庸。他写于五六十年代的新派武侠小说直至今日,仍备受瞩目,举世争说,以至海峡两岸传媒美其名为“金庸年”。金庸小说近半个世纪盛行不衰,可见文学生命如同江河流长,令人想起三国曹丕的一句话:“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著名红学研究家林以亮曾说过以下的话:凡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其实,金庸小说发展到今天,即使在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有金庸了。

据韩国高丽大学教授许世旭兄透露,他曾通过汉城一家大出版社—信永出版社的董事长安在实先生做了一项调查统计,调查显示全韩国有十二家出版社盗译了金庸的作品,不少是韩国第一流的出版社。

东南亚读者在七〇年代已为金庸作品所吸引,这个地区已先后推出越南文、泰文、印尼文、柬埔寨文、马来文等版本,流布广泛。

在日本,德间出版社更要以五年时间来出齐日文《金庸全集》。第一阶段先出精装文库版,再出平装。去年第一部《书剑恩仇录》日文文库版出版后,很快便售罄再版。

目下,英译本不多,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于一九九三年出版的《雪山飞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及一九九四年为配合查良镛先生赴澳洲参加作家节出版的缩本《鹿鼎记》,只是由闵福德教授(Prof.John Minford)和霍克斯教授(Prof.David Hawkes)联合翻译的两个章节。闵福德后来还在他任教的香港理工大学组织翻译《连城诀》《侠客行》及《射雕英雄传》,并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于一九九七年陆续出版。牛津将于今年先出三卷(原五卷)压缩本的《鹿鼎记》。

武侠小说源自明清及民初的传统章回小说形式,与东方文化的欣赏心理十分合拍,所以在东南亚特别受欢迎,西方读者可能有一个接受过程,金庸作品的欧美译文也只是刚刚开始。以闵福德等人在翻译界的崇高地位及其精湛的翻译技巧,相信可以解决金庸作品面向英语读者的障碍。

金庸小说创作是建立在通俗文学模式上,但因他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因素—如儒释道文化及伦理思辩、人性冲突等等,再加上他用整整十年工夫进行修改和文学提升,完成了一场严肃文学精神的洗礼,使文学更具典雅的魅力,使人读后不把它当一般通俗小说看待,只感到小说虽通俗,但偏又脱俗、超俗,分明享受到鉴赏雅文学的愉快。这也就是罗孚先生在一篇文章提到的雅俗共处于一身了。通俗小说而不庸俗、媚俗,这是金庸的过人之处。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今年五月举办以“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题的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中外学者、专家对金庸作品提出了不少新颖甚至具突破性的见解,我们特摘要选载了其中一部分,以飨读者。

(原载1998年8月号《明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