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学
57454000000004

第4章 大家都在讲的CPI是什么——每天读点金融学名词

这年头没有人讲中文了,都讲CPI

有人曾经列举了30年前的1元钱与现在的1元钱之间的区别:

30年前,1元钱能做什么?

交一个孩子0.6个学期的学杂费(一个学期1.6元),治疗一次感冒发烧(含打针),买20个雪糕、7斤大米、50斤番茄、20斤小白菜、20个鸡蛋,到电影院看5次电影,乘20次公交车。

现在的某个不特定时间点,1元能够做什么?

乘公交车1次(非空调车)、买2个鸡蛋,夏天买0.5斤小白菜、0.8斤番茄、0.7斤大米,看病挂号1次(最便宜的门诊),缴纳小孩学杂费的1/800,看0.05次电影。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简单地说,是由于物价(CPI)上涨了,钱不值钱了,所以1块钱买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了。

经济危机之后,普通居民对物价的感觉是更贵了,CPI恐怕是大家谈论最多的经济词汇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大家对CPI的关注归根结底还是对日常生活所需品的价格变化,比如说猪肉的价格变化、面粉的价格变化、蔬菜的价格变化等的关注。那么CPI能如实地反映出老百姓最关心的日常生活费用的增长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CPI。

CPI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缩写。我国的CPI指数是按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这八大类来计算的。这八大类的权重总和加起来是100。其中,食品占比重最大,包括: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

在每一类消费品中选出一个代表品,比如,大多数人是吃米还是吃面,是穿皮鞋还是穿布鞋等。国家统计局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品,把这些代表品的物价按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年折算成物价指数,定期向社会公布,就是我们所说的官方的CPI指数。

CPI就是反映市场物价的一个最基本的术语。在中国现实的社会中,物价是和柴米油盐息息相关的,物价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物价指数计算的基本方法,是以计算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乘以计算期各种商品的销售量,再除以基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乘以基期各种商品的销售量。即: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CPI是反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品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也被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CPI在过去的12个月中上升了2.3%,那么就表示当下的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要高出2.3%,这无疑是不被欢迎的。而当生活成本提高时,你的金钱价值也随之下降。如果CPI在12个月内上升了2.3%,那么去年的100元纸币,今年只可以买到价值97.7元的商品或服务。所以,CPI升幅过大,就表明货币贬值幅度过大,通货膨胀就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因此,CPI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有力指标。一般来说,当CPI增幅大于3%时,就已经引发了通货膨胀;而当CPI的增幅大于5%时,就已经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了。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举措,但这种举措有可能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

编制物价指数的目的,是为国家分析物价变动对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而制定有关物价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物价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企业作出相应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物价上涨,有可能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1.市场的波动

市场的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某一种商品或者很多商品的价格上涨。

最明显的例子是石油价格上涨,比如,由于伊拉克打仗或者伊朗的形势紧张,导致市场参与者预期石油的供应可能会紧张,这会推动石油价格上涨。但是,这种上涨跟通货膨胀没有关系。

2.价格的自由波动

这种涨跌恰恰就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常出现商品长期短缺,但在市场机制下,如果一种商品短缺,价格就会上涨。很快就会有很多企业去生产这些商品,短缺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由于市场格局变化引起的物价上涨,实际上是市场启动了自己校正自己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驱动资源的重新配置。市场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通过价格信号进行的。把这种物价上涨当作通货膨胀而对它进行调控,结果就是市场重新配置资源的机制被打断,只能扰乱市场秩序。

3.通货膨胀型物价上涨

奥地利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就是由于货币供应量持续、过快地增长,导致物价上涨。在奥地利学派看来,通货膨胀型物价上涨不一定是物价的普遍上涨。在通货膨胀期内,不同行业、不同商品、不同服务的价格,会在不同的时间上以不同的幅度上涨。这样,每一类的商品、服务上涨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最后累计上涨的幅度也不一样。物价上涨并不是同时发生物价的普遍上涨,而是呈现为一个波浪式的上涨过程。

这就如同向水中扔进一块石头,涟漪从中心向四周扩散,而且,可以说,最早上涨的那些价格就必然会一直领先于其他价格。因为,在特定时期,新增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些行业。相反,越往后,价格上涨的幅度会越小,相关企业及其员工所能获得的收入增加就会越少。

相对来说,价格最晚上涨的,肯定是距离权力最远的企业和行业。而所有这些价格上涨会波及较为重要的最终消费品——食品。应当说,距离权力最远者,比如农民,也可能因为猪肉、粮食价格上涨而享受到一点好处,但在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上涨之前,其他商品与服务价格早就涨上去了,而彼时,他们的收入却并无增加。更重要的是,一旦这些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就已经成熟,政府必然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干预价格,于是,他们本来要得到的好处就流失了。总起来看,他们是通货膨胀的净损失者。

国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GDP

小镇上,一个荒淫的富人死了。全镇的人都为他哀悼,当他的棺材被放进坟墓时,四处都是哭泣、哀叹声,就连教士和圣人死去时,人们都没有如此悲哀。第二天,镇上的另一个富人也死了,与前一个富人相反,他节俭禁欲,只吃干面包和萝卜。他一生对宗教都很虔诚,整天在豪华的研究室内学习法典,当他死后,除了他的家人外,没有人为他哀悼,葬礼冷冷清清。

一个陌生人对此迷惑不解,就问道:“请向我解释一下这个镇上的人为什么尊敬一个荒淫的人,而忽略一个圣人。”镇上的居民回答说:“昨天下葬的那个富人,虽然他是个色鬼和酒鬼,却是镇上最大的施舍者。他荒淫奢侈,整天挥霍自己的金钱,但是镇上的每一个人都从他那儿获益。他向一个人买酒,向另一个人买鸡,向第三个人要奶酪,小镇的GDP因为他不断增长。可死去的另一个富人又做了什么呢?他成天吃干面包和萝卜,没人能从他身上赚到一文钱,当然没有人会想念他的。”

那么什么是GDP,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GDP是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gross,即毛的、总的;domestic,即国内的;product,即产值,翻译成汉语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在经济学中,GDP常用来作为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GDP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而得到各部门的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为: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

GDP=各行业增加值之和。

也可以表示为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2.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创造收入的角度计算GDP的一种方法。即各常住单位的增加值等于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项之和。这四项在投入产出中也称最初投入价值。各常住单位增加值的总和就是GDP。计算公式为:

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3.支出法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GDP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GDP的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从生产角度,等于各部门(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从收入角度,等于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从使用角度,等于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之和。

现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非常关心经济增长。因为没有经济的适当增长,就没有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富强,就是因为它的GDP增长迅速,同其他世界大国相比,在经济总量、GDP大小上,中国已经位居世界前二。

2011年2月,日本内阁府公布2010年全年经济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低4000多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2010年日本实际GDP增长3.9%,名义GDP增长1.8%。其中第四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3%,这是日本经济五个季度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公开表示,对日本GDP被中国赶超表示欢迎。他还表示,人均GDP方面日本仍然是中国的10倍多,重要的是日本应当如何汲取其活力。为了将发展优势传给下一代,日本将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战略。

GDP是目前衡量国民财富总量无可替代的指标。中国在古代社会和农业社会一直位列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行列,自清代中后期以来才在工业革命浪潮中落后。上世纪初,中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最后二十位,现在终于上升到世界第二,说明中国国力的增强。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表示。

按照国际标准,中高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才4000美元左右。刘霞辉表示,即便中国今后一直保持8%的增长速度,人均GDP要达到发达国家的高限标准——人均GDP1.2万美元以上,也需要15年到20年的时间。

GDP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盲目崇拜GDP的增长。没有发展的增长和虚假无效的增长,短期行为的增长,不可持续的增长和结构失衡的增长都将破坏社会经济的和谐与发展。

体现国家的经济水平:GNP

1929年,爆发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破坏程度如同是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是奇怪的是,当危机爆发之时,人们却浑然不知,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甚至认为经济形势正在转好。

我们没有理由嘲笑当时人们的无知,因为当时除了苏联统计机构有尚不完善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之外,有关国民经济的统计几乎是空白,所以人们当然不知道经济形势已经坏到什么地步。这次危害巨大的经济危机激发了人们对国民经济状况的了解的渴望。于是,美国参议院财经委员会委托西蒙库兹涅茨,建立一系列用来统计核算一国投入和产出的指标,由此发展出“国民收入账户”。这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的雏形。1933年,当1929年~1932年的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公开时,人们才发现这次经济危机竟是这么可怕。

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个国家常驻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驻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驻机构单位。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驻机构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差。

随着外商注入中国市场,我国GDP增长率逐年上升。但外商投资(外国国民)在中国的产出计入中国的GDP,却不是中国的GNP。因此,外商投资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的GNP将明显小于GDP,GNP的增长率也会低于GDP。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输出国(如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如果长期存在这一现象,中国经济的前途和社会福利将受到长远深刻的影响;如果中国自己企业的竞争力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持续提高,而只是单纯地依靠比较成本优势,甚至只是向跨国公司提供我们的比较优势资源,那么,即使中国的制造业规模有很大的扩张,也将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世界工场”,而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

在发达国家,GDP与GNP比较接近,因此常用GDP来衡量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用GDP而不是GNP看中国国力,其中的巨大差异则会导致对中国国力与财富创造能力的严重高估。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银行用平价购买力一算,就与原来的差别那么大的原因。

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有所区别:一是核算范围不同,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国民生产总值对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都进行计算。二是价值构成不同,社会总产值计算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即增加值,不计算中间产品和中间劳务投入的价值,国民收入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也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只计算净产值。

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率)。

在现代金融生活中,只有正确评估国力,才能提高经济发展、开放效益和对外谈判的主动性。不论GNP或GDP,都只是我们眼前能够看到的经济增长或变化,是近期能够切实感受的经济数值、经济水平,但要考虑到今后我们的下一代、甚至是子孙后代经济发展时,是不是应该计算“绿色GNP”了呢?“绿色GNP”即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添加上资源的损耗和可再生资源的恢复。

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我们的生活发展,生活最根本的则是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是生命。如果有一天我们迎来了资源的全面枯竭,那将毫无疑问意味着经济发展的结束,甚至生活的衰竭、生命的完结。而“绿色GNP”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国家经济的“体温计”:PPI

2007年PPI统计数字显示: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8.5%。

这一年某地农民张某种了约20亩棉花,由于夏天的雨灾,收成比去年下降了1/3。此前一年棉花价格的上涨让他笑逐颜开,但这一年棉价的下跌又让他有些失望。“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减少了,化肥、人工等成本却比去年提高不少,如果价格再上不去,估计明年棉花的种植面积还会下降。”

在这个故事中PPI跑赢CPI,说明生产者的成本增加速度明显超过了终端消费品的提价速度,这无疑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经营压力。虽然每月国家统计局都会发布PPI,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PPI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PPI到底是什么?代表了什么呢?

PPI是生产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它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来观察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物价指数,反映了生产环节价格水平,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PPI可以称得上是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体温计”。通过PPI的变化,我们就能大体判断国家经济的运行状况,并可由此预判未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一个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它是统计部门收集和整理的若干个物价指数中的一个。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高,表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低,则表明有通货紧缩的风险。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

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二是中间阶段:商品尚需作进一步的加工;三是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续。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在我国,PPI一般指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包括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涉及调查种类186个。其中,能源原材料价格在PPI构成中占较大比重。通常情况下,PPI走高意味着企业出厂价格提高,因此会导致企业盈利增加;但如果下游价格传导不利或市场竞争激烈,走高的PPI则意味着众多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整个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也将受到考验。

因此,PPI可以用来对通货膨胀进行初期预测。理由很简单,企业成本上升时,企业通常会提高价格。一般而言,当生产者物价指数增幅很大而且持续加速上升时,该国央行相应的反应是采取加息对策阻止通货膨胀快速上涨,则该国货币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

美劳工部会在25000多家企业做调查,得出产品价格,根据行业不同和在经济中的比重、分配比例和权重、PPI能够反映生产者获得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等情况,推算预期CPI,从而估计通胀风险。总之,PPI上升不是好事,如果生产者转移成本,终端消费品价格上扬,通胀上涨。如果不转移,企业利润下降,经济有下行风险。

在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的资料搜集由美国劳工局负责,他们以问卷的方式向各大生产厂商搜集资料,搜集的基准月是每个月包含13日在内该星期的2300种商品的报价,再加权换算成百进位形态,为方便比较,基期定为1967年。真正的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对PPI的关注,从而正确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这是由于食物及能源价格一向受到季节及供需的影响,波动剧烈。

对于老百姓来说,P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食品价格因季节变化加大,而能源价格也经常出现意外波动,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体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一般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剔除,从而形成“核心生产者物价指数”,进一步观察通货膨胀率变化趋势。

生活水平的衡量尺度:恩格尔系数

34岁的章先生是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从事经营工作,家庭年收入在30万元到40万元之间。说起记账的初衷,章先生说,记账习惯与年龄无关,他五六年前就开始记账,是因为觉得只有把家庭生活经营好了,才能把自己的经营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做家庭账本和做公司的账一样,我每个月都要把家里的收入、支出、存量做平,对支出记账还要进行分类。”

“以我们的家庭收入,在西安应该还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章先生说,他们一家三口,孩子上幼儿园,现在已经不喝奶粉了,比起那些小孩喝奶粉的家庭,他们减少了这项支出。孩子每月托费1200元,平均下来每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就是2000元左右。其余的支出,除了吃,大项支出就是养车、房贷。每天记账,可以及时了解家庭支出的合理性。他以记账情况得出的结论仍是:食物支出过大,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过去,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通常是:“吃了没?”由此可见食物对人们的重要性。消费支出是指一个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八大类。消费支出反映了居民的物价消费水平,是很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变量,被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之一。这里我们所讲的恩格尔系数就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动提出这一看法: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将会下降。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经济越富裕。反之,如果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的经济越困难。当然数据越精确,家庭或国家的经济情况反应也就越精确。

人民网网友曾提问:近些年来致力于农村恩格尔的系数是一直像预期那样的直线下降呢?还是有波动的?这些数据对我们来讲有没有意义?是否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相对富裕的行列,还是只是小康水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回答,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消费支出之中,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它所代表的含义,一般是用来反映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恩格尔系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会下降。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的恩格尔系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恩格尔系数都是往下走的。不排除个别年份,因为物价水平的变化,恩格尔系数稍微有一些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往下的。从农村来讲,基本上在42%左右。从城市来讲,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以下,充分说明我们国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变化,已经摆脱了原来以吃、喝、穿这种生存意义的消费结构,正在进入以住和行消费为引导的消费升级的新阶段。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与1978年的57.5%相比,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这是居民消费结构改善的主要标志。这表明,我国人民以吃为标志的温饱型生活,正在向以享受和发展为标志的小康型生活转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花在食物上的支出相对于以前已经多出不少,但是食物支出占整个家庭支出的比例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花在住房、汽车、教育、娱乐等其他方面的支出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这就是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但不排除在某一特殊时期会上升,如金融危机时期、通货膨胀时期,前面章先生的食品支出加大就是通货膨胀所造成的。

在使用恩格尔系数时应注意:一是恩格尔系数是一种长期趋势,时间越长趋势越明显,某一年份恩格尔系数波动是正常的;二是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应注意可比口径,在中国城市,由于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存在大量补贴,因此进行国际比较时应调整到相同口径;三是地区间消费习惯不同,恩格尔系数略有不同。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然,恩格尔系数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家庭都完全适合。如自诩为美食家的人,以吃尽天下美食为己任,他花在食物上的消费比例肯定比其他消费多,但依此断定他贫困或富裕就有失偏颇。在适用恩格尔系数进行国际比较时,由于各国的价格体系、福利补贴等方面差异较大,所以,要注意个人消费支出的实际构成情况,注意到运用恩格尔系数反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会产生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