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学
57454000000003

第3章 金融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读点金融学

我们的财富去哪里了——个人的“资产流失”

“新财富500富人榜”于2003年首度发布,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富人排名,是透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最佳窗口。2009年已是第七度推出“新财富500富人榜”,经历了“中国经济最困难”的2008年,各项财富指标首次出现下降趋势。

2009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榜富人的财富总额为16285.6亿元,较2008年的26027亿元大幅下降37.4%,蒸发9741.4亿元;上榜富人的人均财富由去年的52.1亿元下跌到32.6亿元。2009年的上榜门槛也由2008年的13.5亿元略微下降至13.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以2008年上榜的500名富人(剔除14位目前财富状况不明者)2008~2009年的财富数额变动计算,其总财富更由2008年的25625.2亿元下降到2009年的13511.4亿元,缩水幅度达到47.3%。

超级富人的数量同样大大削减。2008年财富超过300亿元的富人有8位,而2009年首富沈文荣的财富也只有200亿元;2008年财富数额达到或超过200亿元的富人有26位,2009年只有1位;2008年身家达到或超过百亿元的为53位,2009年仅为17位;2008年有366位富人财富达到或超过20亿元,而2009年的数据是337位。这些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富人们经历了一场空前的财富蒸发过程。

有些人能够守得住自己的财富,有些人却失败了。《福布斯》杂志从1982年公布“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以来,到今天,只有50位富豪依然榜上有名,也就是说高达87%的富豪富不过一代,甚至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就像网络泡沫的蒸发,他们的钱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挥发掉了。想当初,他们的财产也是经过千辛万苦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应该说他们很善于理财投资,但是为什么却最后坠落?《福布斯》杂志的调查显示,除因为投资失败带来的财产蒸发,多数失败者并没有在生活上时刻注意,他们的钱时刻被一些昂贵的奢侈品花去,交付巨额物业管理费用,转移财产被爱人或情人侵蚀了。

当大家在拼命攒钱的时候,你是否曾想过,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资产,正在被其他东西无声无息地侵蚀掉?这种你在拼命赚钱,但不断被扯后腿亏钱的感觉实在很不爽。一提到“资产流失”这几个字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在生活中,一不小心,你的资产便会不知不觉地流失。想让个人财务正常运转,就从找出财务漏洞开始吧!个人因为财务漏洞导致的资产流失的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领域:

1.储蓄流失增值机会

如果你每年的花销超过了资产的7%,那么20年后,你花光所有钱的可能性高达80%,原因很简单,就是“通货膨胀”。很多人经常有意无意地忽略“通货膨胀”的因素,其实“通货膨胀”是财产的强“腐蚀剂”。20年后,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人们手中的钱将贬值20%,这还算是乐观的估计。

因此我们提倡“适度”储蓄,过度储蓄将可能使财产增值机遇流失。经济专家有观点认为,中国人的9万亿储蓄存款,假如相对于同期的国债之间1%左右的利息差(斟酌到存款的本钱税和国债的免税因素),那么中国人将会在每年流失掉900亿左右的资本增值的潜在获利机会。

对大多数居民来说,避免这类散失,最好的办法是将银行储蓄转为同期的各类债券。从目前来看,不仅有交易所市场还有银行柜台市场都能够很便利地实现这类交易,而且流动性也很强。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应该尽力地辛劳工作,也理解节约节俭、储蓄和爱护财富,但咱们不应该只是“擅长”储蓄,还应当“善待”储蓄,合理的储蓄才能将财富发挥到增长的最大价值。

2.股市缩水几千亿

中国股市十几年的发展成绩斐然,按较保守估计,中国股市的实际参与者至少应在2500万户左右,涉及近亿人群,这其中不乏数量庞大的新兴的中产阶级。但是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股市陷入了长达一年半的下跌和疲软状态,到目前为止根据这十几年来的相关统计,股市中共投入资金约为23000亿元,这些资金换成了股票的资金,因为股价下跌、缴纳各种税费等,如今的证券市场的流通市值只剩下了13000亿~14000亿元。也就是说十几年来股市黑洞共吞噬了近万亿的资金,如果排除其他背景的资金损失,那么中国普通老百姓家庭的资产在股市上至少流失了数千亿元。

3.过度和不当消费

消费的原因多种多样,很多时候你逛完商场时看到手里拎着的大包小包,回家一看却发现,有些东西其实不买也可以。这就是所谓的“过度”与“不当”的消费,它们也会让资产无形流失。所以,花钱买什么,一定要想清楚。

过度消费可以分解为“情绪化”消费或“冲动性”消费。例如,看到打折商品就兴奋不已,在商场里泡上半天,拎出一大包便宜的商品,看似得了便宜,实际上买了很多并不需要或者暂时不需要的东西,纯属额外开支。特别是在对大件消费品上,比如楼盘、汽车、高档家电的一时冲动,往往会造成“过度”消费。这样,不仅造成家庭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且会导致家庭资产隐性流失。

不当消费是指为了“面子”而不是因为需求的消费。在消费上总喜欢跟别人较劲,人家能花的我也要花,不论有没有必要。

4.理财观念薄弱

中国家庭的活期储蓄总是太多,这让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白吃了大把大把的息差,其实只要稍加运作就能有效地减少利息损失。对单个家庭来说,“不当”储蓄的损失可能十分细微,但由于基数的宏大,中国家庭因此而流失的资产就是个天文数字,且仅对单个家庭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累计损失也是无比大的。资产流失很多时候都不显山露水,但只要稍一放松就可能造成大量资产的流失。所以,只有不断地强化理财意识才能成功积累财富。

不注意平日里的财富漏洞,即使你是富翁也不免要沦落到穷人的下场,何况作为平凡人的我们本来就没有多少财产,就更应该提防财富漏洞,将财产的流失防患于未然。

为什么钱也会嫌多——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讲就是钱太多了,乍一听,是件好事,钱多了还不好吗?俗话说,物极必反,金钱也是一个道理,虽然有钱是好事,但是太多了,也会带来危机。比如说现在市场上只有价值10元的商品,按道理国家只发10元的钞票就足够了,但是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市场上有20元的钞票,如果大家用这20元买了10元的东西,结果原本值10元的东西其价值就是20元了。

通常意义的“流动性”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即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流动性过剩”一词,是指市场上的钱太多,大大超过了长期资本的数量,至于多到多少才算“过剩”,似乎并无统一的定论。现在研究者对“流动性过剩”的识别,大多是从结果和原因来判断:“流动性过剩”的结果是资产市场泡沫严重,具体说就是股价、房价虚高;“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般则归结为货币升值预期下的外汇涌入,为控制汇价导致央行大量投放货币,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

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富人获得社会财富的比重将更上一层楼,而穷人则只能获得“做大的蛋糕的更小份额”,而富人的消费倾向很低(因为相对穷人,该买的都买了),让富人获得了更多蛋糕,他们却不会拿来消费。为了追求保值增值,他们只好将资金投向资本市场。根据上面的论述,这会使得投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最终会形成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经济萧条或者“经济危机”。提起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大家应该都深有感触,而这场危机的源头,正是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流动性过剩可由多个原因单个或共同导致。总的来说包括了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手段包括调降准备金率和利率,回购国债以放入资金到市场),经济周期的变化,汇率制度的缺陷,热钱大量涌入等。这些因素皆可大大提高流动性,当过度时,便会引起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也可理解为伴随通货膨胀或者源于通货膨胀,即部分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可能引起流动性过剩。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这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因素来看,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按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与此相关的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

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0663亿美元,而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8万亿元,这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内部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一度普遍实行低利率政策,导致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空前增长,出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下,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原因。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经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隐患,是影响金融稳定的核心因素。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股市波动,这些都与流动性过剩密切相关。

1.经济过热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外商投资不断加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大量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而这些多余的资金,必然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

所谓经济过热,是指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资源供给不成比例。当经济的发展速度高于资源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原材料因供给不足而产生的物价上涨,可以理解为商业投资加大导致了商品生产增多,从而使得生产商品的资源供货短缺,并带来原料资源的物价上涨,也就是生产成本的提高,这样一来,成本的提高自然也就带来物价的全面上涨。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社会的需求总量不变,长时间的生产过剩,商品卖不出,投资没有回报,就会产生经济危机。

2.通货膨胀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股票价格和不动产价格急剧上升,但物价指数却相当平稳,因而没有提高利率,紧缩银根。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激活了处于冬眠状态的沉积货币,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也重返流通领域去追逐商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前兆,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只有一步之遥。

流动性过剩不仅能够造成一国的经济危机,甚至能够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点,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股市波动

在股票市场,我们提到流动性就整个市场而言指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已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账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或交易资金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话,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很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钱。

针对于股票投资的个股而言,流动性是指股票买卖活动的难易,也就是说投资者买了这只股票后是否容易卖出,我们常说这只股票流动性很差,就是指很难按理想价格卖出,所以流动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盘股或高度控盘的股票,是不适合大资金运作的,即便买完之后股价涨上去了,但卖不掉,对于大资金风险更大,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流动性很好的大盘股里运作,那里交投活跃,大量买卖也不会引起股价明显变动。不过中小投资者就自由多了,由于资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选择。

货币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代替社会发行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负债。信用货币表明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流通纸币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债券。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货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这表明,持有货币的债权人希望尽快把货币与其他商品交换,实现自己的债权。由于所有的债权人都希望用货币换回其他商品,货币就出现了贬值的压力。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贬值压力越大。这时,如果货币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无法得到等值的偿还,就会发生抢购风潮,物价飞涨的现象,整个社会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农副产品“疯涨”背后的甲流金融学

继“蒜你狠”“豆你玩”“姜一军”“苹什么”“糖高宗”之后,盐王爷终于来了。随着3·11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所谓的碘盐抢购影响,盐价开始飙升,流行语“盐王爷”出炉。

“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5元一包了”“货架空了?!”~~在路上、在超市里时不时能听到关于诸如此类的买盐对话;而在网络上也诞生了诸如“盐如玉”“盐王爷”的热词。2011年3月15日,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因此引起一些市民疯狂抢购食盐。

无独有偶,从2009年起,大蒜批发价格从4月份的每公斤0.2元,到5月份的每公斤0.3元,到6月份的每公斤1元,到8月份的每公斤2.5元,再到12月份的每公斤4元,直至2010年年初的每公斤19元,一路猛涨。

以前去小饭馆吃顿饭,大蒜可以免费吃,东西不值钱,可现在最起码得要一块钱一个了,最贵时已经飙升到每公斤19元,于是有网友就送给了大蒜一个外号叫“蒜你狠”。同样表现不俗的还有“豆你玩”的绿豆等,它们带来的是新一轮的农产品涨价。平时“老实巴交”的农产品领域,为何一改往日的淳朴形象,同时走上了“疯涨”的路子?

这还得从2009年3月出现的甲流(甲型H1N1流感)疫情说起。那时,国内就盛传大蒜具有预防甲型流感的功效,甚至有媒体称美国专家也把大蒜列为九大消毒蔬菜之首。虽然其间有政府和专家出面解释:大蒜的抗甲流作用并未有临床证明,也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期间,不单是中国,国际上也出现了“一蒜难求”的局面,从2009年多个国家开始加大大蒜进口力度,其中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大量向中国采购大蒜,使得中国的大蒜出口量大幅增加。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出现如此疯狂涨价的局面?

物价变动是指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不同于它们以前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物价是商品或劳务在市场上的交换价格,有输入价格和输出价格两种。输入价格是为生产或销售目的而取得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输出价格是作为产品销售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企业按某一输入价格购买一项商品,再按较高的输出价格售给客户,这种情况不能视为该项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动,只有同是输入价格或输出价格增高或降低,才算物价发生了变动。

从2007年以来物价就一直走高。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涨幅与1月份持平,大大超过3%的警戒线。粮、肉、蛋、菜等产品上涨幅度较大,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这些问题都直接与民生相关。通胀压力加大,物价普涨,不涨价的商品越来越少。消费者会紧盯这些价格低廉和平稳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并随时采取抢购和囤积行动,这其中就包括食盐。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本来并不值钱的农副产品,一夜之间,身价百倍,成为了精贵的东西,被百姓一路追捧。

物价变动的原因,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某种商品生产率普遍提高,该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则价格就会相应上涨。二是技术革命。技术进步,一方面使有关产品中凝结的人类复杂劳动增多,从而导致其价值增加,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使原有产品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价值受贬,价格下跌。三是货币价值的变动。货币所表现的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即商品价值量同时发生等方面等比例的变动,商品的价格不变。但如果二者任何一方的价值单独发生变动,都会引起价格的涨跌。如果货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提高,或者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如果货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降低,或者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商品价格就会下跌。四是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供求情况的影响。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供给就会下跌。五是竞争和垄断。竞争引起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促使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通常为价格下跌。垄断引起商品价格的操纵,使物价发生变动,通常为价格上涨。

防止物价过度变动,保持物价平稳,已经成为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第一要素。确保物价平稳,尤其避免物价暴涨,不仅是重大民生,而且是当今最大的政治。

中国古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物价上涨是全球性现象,原因错综复杂。各国为稳定物价,都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零售物价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其稳定物价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生活必需品供给的稳定

日本提出,确保市场上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对于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蔬菜为例,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状况极易受气候影响,价格波动的频度和幅度远大于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日本的各种经济组织,一方面指导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上市有计划地进行;另一方面,当出现菜价一定程度或大幅度上升时,“稳定蔬菜供给基金”等组织,根据市场的有效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市场增投蔬菜,扩大供应,保证需求,从而平抑菜价。

2.政府紧握流通的批发环节,调控生产和市场,稳定物价

在日本,农产品批发业主要是经营粮食、蔬菜、果品的批发。农产品批发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考虑到分散交易很难看准市场的动态和价格变动的走向,只有当众多的交易对象聚集在一起时,才能通过“供求竞争”形成合理的价格。因此,政府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批发市场的作用,促进流通,调节供求,稳定物价。为此,大藏省和东京都联合出资兴建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以便于政府对东京整体市场进行有效监督和调控,并促进市场的繁荣,进而为稳定物价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和信息系统,及时公开经济信息,引导消费,稳定物价

日本不仅把统计和信息系统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把及时公开经济信息作为强化民众监督、防止“搭车涨价”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加以运用,尽可能迅速地向国民提供有关商品供求、价格变动的正确信息,引导消费者保持合理的消费行为,防止因抢购、囤积等不正当的行为引起物价上涨。在经济企划厅物价局设置“物价热线电话”,倾听消费者对物价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消费者的投诉,解答消费者的咨询等。可靠信息、有效传递,是稳定民心进而稳定物价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什么次贷危机的根源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受华尔街金融风暴拖累,全球经济陷入泥淖,不能自拔。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曾放出惊人之语,说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则干脆把美国房地产泡沫归咎于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的高额储蓄。

2008年12月26日,《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美元的移动:美国人口袋空空如也的时候中国人口袋厚厚鼓起”的分析文章说,在过去10年里,中国利用规模庞大的对美贸易顺差向美国的安全资产投资。中方花费约1万亿美元购买美国财政部债券和美国政府提供担保的抵押(住宅担保贷款)证券。这使美国国内利息下降、消费扩大和住宅市场出现泡沫。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曾表示:“如果早点(通过人民币升值)改善国际资金流向的不均衡,就能大幅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仅仅依靠美国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实现。”

《纽约时报》报道说:“美国现在才知道依靠从外国借来的资金无法支撑过分的消费生活,但即便如此也很难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金融危机并扶持经济,现在反而要从外国借更多的钱。”美国现在如同瘾君子一样,正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说:“谁都不想断这个药。”

自美国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后,美国认为是中国纵容了美国的高消费,美国国内舆论企图将制造经济危机的罪名嫁祸给中国。

美国经济研究专家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陈宝森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根本是美国在推卸自己的责任,没有任何道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过度消费观念不是在和中国打交道之后开始的。他们这种消费理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所有发生的问题,都是美国人自己造成的。而且,美国指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购买美国国债过多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都是双方的自愿行为,如果美国认为这样有损其利益可以不卖。美国《纽约时报》的文章完全可以看出其是在推卸责任,并在为自己找替罪羊。

孔子说过:“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使在美国国内学术界,也有观点认为美国的储蓄率持续下降,经常项目长期恶化,是美国自身的原因。在诸多原因中,被人们广泛诟病的就是长期的低利率造成的全社会超前消费的习惯,市场监管的缺失导致的金融衍生品的滥用等一系列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走出经济衰退以来,美国一直以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长期保持低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很明显,低利率是美国多年前就开始奉行的政策,那时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都还没有多大的贸易顺差,也谈不上高额储蓄。因此,保尔森关于新兴市场国家造成低利率的说法刚好颠倒了因果。

被称为“世上最伟大央行行长”的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恐怕没有想到,在退休两年多之后,对他的“清算”之声来得如此凶猛。

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就金融危机作证时,承认他过去抗拒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做法,有部分的过错。格林斯潘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承认,他任职期间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可能助长了美国房价泡沫。

1992~1995年,在美国经济一片向好的情形下,格林斯潘未雨绸缪,7次提高联邦利率,为经济适度降温。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扩散到全球,格林斯潘又在10周内连续三次减息,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快的减息速度,稳定了经济。同样在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恐怖分子袭击美国后,格林斯潘在短短一年内将利率从6.5%降至1.75%,刺激经济增长。那些悲观论者曾经认为恐怖袭击后,美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将出现负增长,但当年美国经济增长达到了3.5%。

格林斯潘当初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正是当年颇有成效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了房地产泡沫以及次贷危机的爆发。

应该承认,造成这场危机的原因里包括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不平衡,但因果关系必须搞清楚,是美元在美国监管层纵容下的过度投放,致使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才最终使得美元低利率政策难以为继。

当一个人陷入困境,如果他诚实本分,就必然会先从自身找原因;而如果他一贯自以为是,就会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

回头看看,当美国的房地产商、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像传销一样玩弄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品的时候,当华尔街的“精英”们把泡沫吹大从中捞取数千万美元乃至上亿美元年薪的时候,保尔森或者伯南克在哪里?号称全球最先进最健全的美国金融体系的监管者又在哪里?

追本溯源,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美国自身造成的,美国不应该埋怨别人,而更多的应该责怪自己。

经济危机带来投资的良机——大环境决定小投资

2008年年初的时候,美国金融市场陷入恐慌,股市接连出现暴跌,美国联邦储备局连续六次降息,希望挽回投资市场的信心。但收效甚微,反而使美林、花旗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投资市场缺少内在的投资动力,只能被动地依赖美联储出台的救市措施,市场随时可能出现大盘探底的局面。小布什政府连夜召集经济学家紧急召开会议并决定向金融机构调拨1600亿美元,而此前的金融机构大多亏损严重,这些资金对经济的缓和作用并不太明显。可见,这次危机已经“病入膏肓”。

到了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这个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倒闭无疑给金融投资界带来不小的地震。与此同时,美国大型投资银行已经有三家破产,剩下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投行也面临着高风险。高盛公布了年度财务报表,报表上表明高盛在第二、三季度已经出现了亏损。由此可以看出,美国金融业百年一遇的灾难发生了。

危机的危害性在于它绝对不会按规定的方式出牌,因此危机可以随意地给投资者带来致命的打击,无论是你创办的企业或是你购买的股票,都可能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巴菲特曾经说过:“金融投资中处处都有机遇,市场情况良好的时候,会有投资机会,市场出现低迷的时候,同样也会有机遇,只不过此时的投资者由于过分害怕风险而忽视了这些机遇,从而使自己与投资收益擦肩而过。”

金融大鳄索罗斯曾经这样说道:“虽然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希腊债务危机又接踵而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下跌,我所投资的伊朗石油项目也出现了亏损情况。这些虽然让我的投资受到了一些损失,但我及时调整了我的投资策略,下一步我会更加关注于发展中国家,我会把精力更多投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投资者首先是要提高自己认清金融大环境的能力,提高自己应对危机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地审视自身存在哪些可能诱发危机出现的薄弱环节。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助于科学的预测何时会出现危机。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对竞争对手的防范也是必不可少的。竞争对手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对自己造成无法规避的打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详细搜集的应对危机的信息。只有在日常就建立起危机的预警机制,做好应急方案,锻炼抵抗危机的能力,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降临时,从容不迫,抓住危急中的有利点,化逆势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