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孩子的100招(实践版)
57439600000003

第3章 好妈妈不吼不叫,走进孩子的内心

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意图

在生活中,妈妈们可能会说自己的工作太忙,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太少了,或许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妈妈们不了解孩子、误解孩子。所以说,妈妈们应该尽量多抽时间来和孩子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多听听孩子要说的事情,听听孩子的心声。

在很多时候,妈妈们希望用有限的时间来教育孩子,将自己所有要说的话都表达出来,但是从来不去想孩子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对自己说,而在这个时候妈妈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变得被动,听自己的“教导”,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妈妈的关心和聆听。

因此,妈妈们不妨给孩子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这样妈妈们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意图,这样就会减少误解的产生,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帮助的。

聆听孩子的讲话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够减少隔阂的产生,从而孩子会觉得妈妈是最理解自己的那个人,便会主动和妈妈亲近。相反,如果总是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想法,那么最终妈妈的教导只能是一厢情愿,对孩子的成长起不到任何的帮助。

有一位13岁的男孩,已经几次离家出走,他讲述了自己与妈妈的关系:“我和我的妈妈现在已经到了相对无言的地步,无论我说什么或者是表达怎么样的思想,都无法得到她的理解,她总是能够找出理由来反驳我,我感觉在她的面前毫无发言权。”

小男孩儿继续说道:“有一次,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学习……’还没等我说完,也没等我说出原因,妈妈就说:‘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学,就是希望你有一个好前途,你竟然说不想学习了。’我原本想和妈妈说说心里话,谁知她根本就不了解我,也不去了解我的真实想法,甚至还对我大嚷大叫。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向妈妈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了。”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很多孩子在妈妈面前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不愿意向妈妈敞开心扉,遇到烦心的事情,他们宁愿和自己的同学去说,也不想跟妈妈说。究其原因,是妈妈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一般的家庭中经常会出现“父母说,孩子听”的情景,从来没有留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时间,妈妈们似乎也没有心情去听孩子说话,感觉只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就足够了。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从不听孩子说话,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治疗才能恢复其自尊心。

因此,妈妈们要改变那种“我们说,孩子听”的方式,要学会鼓励孩子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因为要做一个高明的诉说者,不如先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进而走进孩子的心里。

1.妈妈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很多时候孩子放学回到家中,总是希望能够跟妈妈说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比如说“妈妈,我们班今天发生了一件事”。

在这个时候妈妈们可能会因为心情不好或者是正在做家务,会打断孩子的话,说道:“好了,好了,尽关心那些和你没关系的事情,你要是能够把心思都用到学习上,学习成绩早上去了,赶快去写作业吧!”

这样的场景也许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孩子还没说两句话,妈妈们就开始打断孩子的话语,认为孩子说的都是一些没用的话。然而,当孩子什么都不对妈妈们说的时候,妈妈们又开始指责孩子。其实,这一切都是妈妈们亲手造成的,因为妈妈们根本没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时间。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诉说的机会,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这样父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并对孩子不正确的思想与做法及时进行纠正与引导,使孩子一直走在健康快乐的身心成长之路上。”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当孩子认为妈妈会倾听的时候才会向其敞开心扉倾诉,将心底的想法说出口。只有这样,作为家长的我们才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及时给予孩子所需的帮助。所以说母亲们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机会,一些可以向你敞开心扉的机会,这样会让孩子把妈妈当作自己的知音。

2.不打断孩子,耐心听他诉说

当妈妈们在倾听孩子的心声时,最重要的是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最基本的就是在孩子倾诉的过程中,不要去打断孩子的话,不管孩子说得对还是错,都要耐心地倾听他的心声,听孩子将话说完。

一天,5岁的一一和小朋友发生了摩擦,回到家中之后,他生气地向妈妈诉说了自己的心情。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坐在一一的身边,耐心地听他讲话。不一会儿,一一就恢复了平静。随后,一一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他突然跑到自己房间,拿出了玩具对妈妈说:“妈妈,我约了小朋友在楼下一起玩,我先下楼了,等吃饭的时候叫我。”说完,一一就高兴地跑出了家门。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一一情绪上能够有如此大的变化,这完全要归功于妈妈的聆听以及妈妈的态度。妈妈没有打断一一讲话,而是耐心地倾听他内心的烦恼,让一一把内心的不高兴一吐为快。

其实,在很多时候,孩子向妈妈倾诉自己的心声,并不是要妈妈们提供帮助,而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去打断孩子讲话,要学会耐心地倾听以给其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3.用诚意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主动向妈妈们倾诉的时候,作为妈妈一定要拿出诚意来,善于用肢体语言和眼神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话感到愉悦和有兴趣。

在孩子诉说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眼睛注视着孩子,不时加上一些话语,比如:“发生了什么事情,大胆地说来听听。”“哦,原来是这样啊,然后呢?”我们也可以用一些肯定的语气来回应孩子的感受,比如“嗯”、“哦”等等。这些话语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安慰,当我们表现得如此感兴趣的时候,孩子才会更愿意与妈妈交谈,然后说出他的心声。

小贴士

妈妈们聆听孩子思想时应该做出的表现:

1.关注孩子的眼神;

2.不时地点头,表示自己的认真;

3.给孩子好的建议和评价。

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孩子的感受

美国教育家塞勒·赛维若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差异、身份差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

这样的一句话用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是非常合适的。想要与孩子达成共识,首先要做的便是换位思考。

不管是因为年龄的原因还是经历的不同,子女的很多的想法与父母是不一样的,只有当妈妈站在孩子的角度的时候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只有当妈妈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她做出的教育决定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生活中妈妈们究竟要如何去做呢?

1.妈妈在与孩子沟通时,不要武断下结论

有一天,8岁的小然然放学回到家,难过地对妈妈说:“妈妈,这次语文考试,我考得不太好,只考了77分。”

“77分!怎么考得这么少呢?最近你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又贪玩了?是不是上课没认真听讲,以后不许再随便出去玩了,现在马上回屋去学习!”

看到妈妈这样的态度,小然然什么也没有说,心里很难过,他心想:妈妈也不问青红皂白,就直接判定自己没有好好学习,这是不公平的。其实,然然还没来得及告诉妈妈,真实的情况是这次老师出的考卷偏难,班上只有3名同学考了75分以上。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日复一日地上演。确实有很多的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会经意或不经意地将孩子的话打断,并且武断地下自己的结论。虽然每一个家长都知道自己的主观主义不一定对,甚至很有可能还与事实背道而驰,但还是忍不住会提前下结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冤枉了孩子,也会让孩子心灰意冷。

有的家长会问:“要怎样才能减少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家长不要依靠成人的经验武断地下结论,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将话说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还可以让孩子对妈妈既信任又尊重。

2.妈妈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

有一天,10岁的小志放学回到家,把书包一丢,气呼呼地对妈妈说:“今天真是气死我了,李明把我的玩具给弄坏了。”

妈妈说:“哦,他把我儿子的玩具弄坏了,儿子一定很难过吧。”

“是啊,那个玩具就是上次我生日的时候爸爸送给我的那个汽车模型。”

妈妈平静地对小志说:“妈妈能够理解你的心情,不过,你也不要太难过太生气,我想李明也不是故意弄坏的。玩具坏了妈妈帮你拿到外面去修理一下,或者等下次逛街的时候再给你买个新的,但如果因为这个原因而影响了你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很不值得的。”

小志想了一会儿,说:“嗯,妈妈,你说得有道理,我明白了。”

从心理学角度讲,当孩子因为某件事情受到了委屈,或者是在情绪上产生了一些波动,他最需要的或许只是妈妈的认同和理解。

小志妈妈的做法是值得妈妈们学习的,面对小志的问题,她首先考虑了小志的感受,而不是玩具怎么样,然后给予了关心和引导。这样一来,小志才能听进她的话,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不论自己的孩子犯了怎样的错误,妈妈们都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并且将自己的理解与认同通过言语传达给孩子,对孩子加以引导和帮助。这样不仅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有利于赢得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3.妈妈们应该抛弃成人的主观偏见

孩子是有自己的世界的,孩子在生活中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成人来讲,孩子的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和纯洁。

但是,妈妈们作为成年人,考虑事情已经不再简单纯洁,常被很多世俗的观念所左右,这是难以避免的,这样在有的时候会将很多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如果妈妈硬是要用成人的眼光和观念去对待孩子的单纯,势必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甚至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不论发生什么事,妈妈们都应该学会摆正自己的心态,摒弃一切主观偏见,然后再尝试着用孩子的思维眼光来了解真实的事情。只有这样,作为母亲才能够感受到孩子内心的世界,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小贴士

妈妈们体会孩子感受的意义:

1.更好地去理解孩子;

2.选择更为有利的语言来教导孩子;

3.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

对于孩子的感受,一定要及时做出回应

做善解人意的妈妈,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体贴,并学会体谅孩子,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在乎孩子的感受,并做出应有的回应,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感受无动于衷。一个会说话的妈妈,会很容易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并乐于向她倾诉!做一个有见地的妈妈,能够让孩子感觉到你的良苦用心,孩子会努力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普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而且“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多数父母,爱孩子都超过爱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父亲母亲的伟大。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便学过这样一句诗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然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慈母逐渐被“严母”所取代。“要去做什么”“不许做什么”这样的命令时常会出现在家庭中,孩子的抱怨声没完,家庭的和谐氛围也没有营造成功。孩子们总是听到母亲说“我这是为你好”之类的话,可是又有几个孩子能够真正明白家长这样做的苦心呢?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少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对家庭的氛围产生恐惧。

其实,这样的家庭,不一定是缺乏爱,而是妈妈爱孩子爱得不得当,在爱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回应孩子的感受。

曾经有这样一个国王,他很爱他的子民,甚至胜于爱他自己。于是他想到一个方法,他收集了全世界最好的黄金及最珍贵的珠宝,然后用这些东西打造了一张床。

虽然这张云集了万千珠宝的黄金大床已经是史无前例的华丽与完美了,但是这位国王并没有满足。他穿越时空,将来自未来的电脑、电视等等先进的东西搬回并配备在大床上,并且国王决定要用最好的美食来供养享受这张大床的人。国王是一个很爱自己子民的人,他不愿意一个人享受,于是决定让他的子民轮流享受这张堪称完美的豪华大床。

起初,国王的子民总是会兴奋地盼着来皇宫里享受这绝世奢华的大床和最珍贵的美食。然而当他们躺在床上的时候,国王还会不辞辛苦地前来检查。追求完美的国王不能允许自己完美的床上睡着不完美的人。所以,每当躺在床上的人矮了的时候,国王便会让大力士把这个人拉长,拉到和床一样长为止;而若是这个人太高,国王就会让刀斧手将超出床的部分砍去。就在这“拉长”、“缩短”的过程中,每一个百姓都苦不堪言,无一不在叫喊着“救命”与国王的手下做斗争。每当这时,国王也会饱含着泪水说:“我这是为了你们好,你们早晚会知道我是对的。只有这样做,你们才会和这张床一样完美。”

子民们看到睡过这张床的人变得或是瘫痪或是无法行走,渐渐地都不再争前恐后地想要来睡这一张床。可是国王却不能理解:自己分明是为了百姓好,为了他们的完美,而为什么他们却不能理解呢?于是便开始强行抓百姓去享受黄金豪华大床,百姓们开始焦虑、恐慌到最后不得不举家搬走。不久,整个国家的人全部都走光了,连那些大力士和刀斧手也离开了。

国王一个人空守着整座城,心中非常难过,其实除了难过之外还有苦恼。他不明白为什么那样奢侈的大床给百姓享受他们还会觉得不好,为了完美才将他们“拉长”“缩短”,他们还要逃走。

孤零零的国王一个人看着自己都舍不得睡的黄金床决定自己睡一会儿。当他自己在床上躺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腿脚也太短不能够到床边。这时候国王才醒悟,原来自己的身材也并非如这张床一样完美。可是即便是如今明白了,却为时晚矣,再没有一个子民愿意回到他的王国了。

对于妈妈来讲也是一样的,虽然你所说的事情、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你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没有,并且在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你到底有没有回应过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感受有没有分析过呢?日常生活中,当孩子的表现在妈妈眼里“不够好”的时候,妈妈们是不是也需要先反省一下自己,要觉察、看到你心里是不是有一个“标准的床”,再看看自己是否对孩子的感受做出了回应和思考。那么在生活中,妈妈们要怎么样去回应孩子的感受呢?

1.用语言去回应孩子的感受

很多妈妈没有耐心,在孩子表达完自己的思想之后,根本不去回应孩子的感受,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那么多事情,但是却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希望自己的感觉能够得到妈妈的尊重。这个时候,妈妈们不妨用言语来回应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安慰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关心和在意。

2.拥抱孩子是不错的选择

孩子虽然还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在生活中,他们也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妈妈们应多多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用拥抱来回应孩子内心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帮助的。

小贴士

妈妈们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时应注意:

1.不仅回应孩子正面的感受,更要关注孩子负面的情绪;

2.对于孩子的爱一定要让孩子明白;

3.不要轻视孩子的感受。

了解孩子的感受,不妨替孩子说出来

妈妈们要学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接纳孩子的感受的关键就是要和孩子产生“共情”。可以说“共情”是与孩子交流最基本的起点,这就要求妈妈们认真地去聆听孩子的话语和内心感受。妈妈们很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感受能力是十分不错的,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不妨去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替孩子说出来,比如用“嗯、哦、是这样啊”来回应孩子的感受;说出他们的感受,帮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思路,把其感受说出来;也可以用幻想的方式来实现孩子的愿望。这一点,可能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讲是十分适合的。

理解是一切沟通的基础所在,理解在亲子沟通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更应该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尝试着从孩子的立场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与孩子产生共鸣,然后帮助孩子讲出他们的感受,最终达到理解孩子的目的,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化解内心的感受。一旦妈妈拥有了对孩子的理解就等于拥有了开启孩子内心世界的那把金钥匙,要知道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应该理解孩子的人。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理解他人感受的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能够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那么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关键的一点是,妈妈们自身要先理解孩子的感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妈妈们作为成年人,都有过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者是痛苦的感觉。在这样的情绪中,激动的时刻也是常有的,但是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对我们成年人是这样,更何况是对孩子来讲呢?我们要学会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然后理解孩子的感受,替孩子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并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理解和尊重。

如果妈妈们能够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就会向孩子传达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对妈妈是十分重要的,妈妈也是十分尊重和理解自己的。说出孩子的感受,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也是妈妈们不可忽视的方法。

一天下午起床后,玲玲突然发现自己的鞋子不见了,于是班里其他孩子都帮助她找,五分钟之后,鞋子终于找到了。可当老师走出卧室的时候,发现玲玲正坐在凳上伤心地哭泣,很多同学都围着她,纷纷对玲玲说:“准备上课了!”但是玲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不停地哭泣。作为老师的小李先让其他孩子去上课,她独自陪着玲玲,问:“玲玲,你怎么了呀?”玲玲一边哭一边回答想妈妈了,可小李能够看出,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让玲玲如此地难受。小李继续试探性地问玲玲:“是不是因为刚刚鞋子的事情啊?”整个过程中玲玲都在哭,并用“我想妈妈了”来回答小李所有的问题。

于是,小李安静地抱着玲玲,回想了一下起床后的情形。鞋子找不到的焦急应该已经过去了,因为在玲玲刚穿鞋的时候,她是那么平静愉悦,就在要去上体育课的时候,她的情绪才突然发生了转变。小李想起前几次上体育课玲玲都很少参与,而刚才大家纷纷提醒她去上课,她自然是不开心的,突然间小李意识到是什么让玲玲如此伤心并且有压力了。小李刚一说出:“玲玲,告诉老师你是不是不想上体育课呀?”她立刻停止了哭泣,说道:“嗯!小超总是要拉我去上课,我不愿意去上体育课。”

小李抚着她的背说道:“嗯,宝贝,你不想去上体育课,而他们一直提醒你要你去上课,这让你感觉到很不舒服,所以你觉得很委屈,然后就哭了,是吗?”她点了点头,小李说:“那你明白要怎么去解决这个事情吗?”玲玲回答道:“我知道的,只是刚才人多,我没法说,我知道小超也是好意,她是班长,工作就是提醒大家去上课。”当玲玲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小李知道,她已经放下了这件事。

不管是老师还是妈妈,在孩子感到苦恼、害怕、困惑或者痛苦的时候,妈妈们很自然地会匆匆给出评价和意见,其实妈妈们不用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后帮助孩子说出自己不想说或者是不敢说的感受就可以了。对于孩子来讲,很多感受都是他不想表达的,而很多时候孩子希望通过妈妈的口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那么在生活中,妈妈们要怎么样来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呢?

1.妈妈要认真聆听孩子的感受

有一个6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突然对妈妈说:“我很不喜欢自己的老师,她今天对我大喊大叫的。”听完孩子的话,如果妈妈对孩子说“老师大吼大叫肯定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事,不然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冲你吼叫呢”,孩子可能就会为自己辩护,然后对妈妈的话进行反驳,而且心里也是很不高兴的。如果妈妈说:“老师当时批评你,你一定觉得不好意思,是吗?”然后再和孩子讨论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肯定会和妈妈详细说明白这件事,然后孩子也会表明自己错在哪里。

其实,许多时候,孩子要的并不多,也不是妈妈的一些结论性的话。他只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平静认真地听听他的感受,哪怕妈妈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回应自己,只要是表示对自己的关注,孩子心里就会很高兴。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时候,父母无意中也会忽略孩子的感受。所以,要学会聆听孩子的感受。

2.理解孩子,并做出榜样

妈妈要想让自己的孩子理解别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榜样,让孩子觉得应该这样去做。如果在孩子遭遇困惑或面对负面影响的时候,就要真心地理解和感受孩子的意愿和态度,抓住孩子内心真实的信息和感受,然后表露出自己的关心,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从而促进亲子间的进一步沟通。当孩子难过的时候,妈妈可以说“宝贝,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这样能够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在乎和关心,也能够更好地让孩子做自我的表述。比直接问孩子“怎么啦”或者“你为什么会难过”的效果好得多。为了更好地实现亲子之间的沟通,让孩子拥有一颗永远阳光健康的心,妈妈就应该真正理解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小贴士

妈妈们帮助孩子说出感受的关键步骤:

1.观察孩子的情绪;

2.先让孩子说,并认真聆听;

3.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4.帮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并进行耐心疏导。

做一个有幽默感的妈妈

当妈妈们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因为沟通方式有很多种,而具体的沟通方式总结起来不外乎这三种:心平气和、大吼大叫和风趣幽默。孩子可以拒绝平和的说教,也可以去拒绝严厉的批评,但是绝不会拒绝幽默的交流。可以说,风趣幽默是妈妈们与孩子交流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妈妈们懂得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能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阐述人生的道理,那么,就会令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妈妈们的良苦用心,也会让妈妈们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当孩子们犯下了错误时,妈妈们可以用幽默的方式让其去改正错误;当孩子遇到沮丧的事情时,妈妈可以选择用幽默的方式让孩子破涕为笑;当孩子出现自卑的情绪时,妈妈又可以借助幽默的交流方式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

如果妈妈时常能够用幽默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就十分有助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幽默的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不愉快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而且还可以让孩子将快乐带给他身边的人。具有幽默感的孩子会拥有更多快乐和更积极的人生,那么妈妈们就要尽量让自己充满幽默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感染到自己的孩子。

要做一个有幽默感的妈妈,就要学会用幽默的交流方式与孩子沟通。那么,妈妈应该如何做一个有幽默感的妈妈呢?

1.学会用幽默去激励孩子

其实,对于孩子来讲,其内心都渴望得到妈妈的鼓励和赏识。但是,如果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妈妈们总是用几句熟悉的话语来激励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形成“听觉疲劳”,妈妈们激励的话也就变得没有力量了,孩子也会因为听腻了妈妈的话而不再感受到被激励的兴奋。因此,妈妈的激励方式自然要有新意和创意。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玩完玩具之后,就自动把玩具收起来了。妈妈这时候就可以对孩子说“玩具一旦被送回家,就可以好好地去睡觉了,等到你睡醒后,再跟你玩”;等到孩子把房间收拾干净了,妈妈自然就可以对孩子说“是灰太狼帮你收拾的吗?灰太狼的本领还真大,把房间收拾得还真干净”,等等。这样的话,久而久之,不仅能够让孩子获得劳动后的快乐,而且也可以激励他下次做得更好。

2.用幽默去应对孩子的问题

有一天,妈妈在给上二年级的女儿检查作业,发现她有3道语文题只做了2道。然后,妈妈问道:“你的语文作业留了几道题?”

女儿立即答道:“3道题。”

“那你怎么只做了2道题呢?”妈妈问道。

“第一道做了,第二道题也做了,第一加第二不就等于第三吗?”

妈妈很明白,女儿是故意不想做语文题,于是此时妈妈什么也没有说。过了一会儿,妈妈买来两瓶果汁,对女儿说:“爸爸喝一瓶,妈妈喝一瓶,你就喝第三瓶吧!”

女儿眨了眨眼,不解地问:“就两瓶果汁,哪来的第三瓶啊?”

妈妈紧接着说道:“第一瓶加上第二瓶不就等于第三瓶吗?”

听到妈妈这样说话,女儿突然想到了什么,一下子“扑哧”笑了起来。然后,女儿马上回到了书房,把剩下的那道语文题做完了。

无疑这位妈妈是很聪明的,她正是运用了这种幽默的沟通方式,触动了女儿那种活泼的天性,这不仅让女儿主动完成作业,还避免了母女之间发生不愉快。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聪明的妈妈们完全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来代替那种生硬的命令、批评,用幽默的说话方式或行动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更好的效果。

3.幽默也要把握尺度

真正的幽默并非调侃,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妈妈们选择的幽默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笑声中感受到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以及宽容,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如果妈妈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幽默的尺度,那么就会弄巧成拙,也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嘲笑和讽刺了,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上比较敏感的孩子。

8岁的龙龙浑身脏兮兮地从外面跑回了家,妈妈看到儿子这么脏,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对儿子说道:“你可真是干净啊!身上一点儿尘土都没有,比妈妈都干净。”话音刚落,龙龙就气呼呼地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这位妈妈本来是想要用幽默的语言来教育孩子的,但是她的语言在龙龙看来,是在讥讽自己,是在嘲笑自己。所以,妈妈要把握幽默的尺度,千万不要让自己幽默的话语变成嘲笑或者是讥讽孩子的“利剑”。如果妈妈们真的不知道如何把握幽默的尺度,最好不要轻易使用幽默。

小贴士

拥有幽默感对教育孩子的好处:

1.减少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2.孩子更容易接受妈妈的观点和意见;

3.减少孩子的叛逆心理。

善于用肢体语言与孩子沟通

谈到与孩子沟通的话题,妈妈们的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一个场景:妈妈在不停地说,孩子在乖乖地听。我们一直都认为,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就是语言。其实则不然,即使妈妈们不说话,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对孩子传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那就是肢体语言。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经研究指出,在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语言沟通并非是整个全部,而不过是仅仅占了7%,剩下的93%都是在以其他的方式表达。其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依次是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一类的肢体语言,它们占55%。余下的部分都是由说话时的音调来表现的。

研究发现,妈妈们在和孩子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注重自己的语言和声调,而重要的部分是肢体语言。当妈妈们的肢体语言表现得比较得当的时候,与孩子的沟通自然会显得比较自然,孩子也会更好地和你进行交流,而如果你不能够很好地通过肢体交流来感染孩子,那么最终你也无法实现你的教育目标。因此,妈妈们应该掌握孩子的心理,学会运用最常用的肢体语言的沟通方式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在生活中,妈妈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肢体语言:

1.经常给孩子灿烂的微笑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经这样说过:“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的确如此,当妈妈们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的时候,孩子既能从中体会到一份浓浓的爱意和关怀,又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妈妈的认可和鼓励。日常生活中,妈妈们要经常给孩子灿烂的微笑,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妈妈们可以借助微笑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样孩子会更愿意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当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妈妈们如果能够以微笑待之,孩子会更加努力地去做;当孩子感到十分伤心难过时,妈妈们选择微笑,孩子的内心会慢慢恢复平静;当孩子犯了过错时,妈妈们以微笑待之,孩子会因惭愧而努力改正错误,避免以后再次犯错。

2.给孩子温暖的拥抱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报告指出,有70%的孩子喜欢妈妈的拥抱,并且有大约30%的孩子认为人的一生是需要妈妈的拥抱的。与此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肤饥饿感”,在妈妈与孩子进行接触的过程中,拥抱是最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当孩子做对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要给孩子一个赞扬的拥抱;当孩子因为某件事情产生了沮丧心理时,妈妈如果能够给他一个安慰的拥抱,那么孩子的情绪会瞬间变得积极和主动。拥抱可以拉近妈妈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这是毋庸置疑的,拥抱的作用可以代替表扬、鼓励、安慰、理解等等,所以说,妈妈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有机会多去抱抱你的孩子。

3.用眼神与孩子交流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他的文章《父母们的眼神》中写过这样一段令人难忘的话:“我不忍心看中国父母的眼神,那里面饱含着关切和担忧,但缺少信任和智慧,是一种既复杂又空洞的眼神。这样的眼神仿佛恨不能长出两把铁钳,把孩子牢牢套住。我不禁想,中国的孩子要成长为独立的人格,必须克服多大的阻力啊。”

这段话值得妈妈们去认真地思考,妈妈们不应该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阻力和不利影响,而是应该给孩子带来足够多的动力。所以说,妈妈们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既饱含着关怀又充满着智慧和温柔的眼神。孩子受委屈了,妈妈们不妨用关切的眼神温暖他;当孩子遇到困难胆怯时,妈妈们要用充满力量的眼神来激励孩子;当孩子调皮地无理取闹时,妈妈们要用严肃的眼神来约束孩子……孩子能够读懂妈妈的眼神,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妈妈这种温柔的教诲,所以,妈妈要学会用眼神与孩子进行交流。

4.轻拍孩子的肩膀

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个简单的拍肩动作比其他的沟通方式都要有效。比如,当孩子遇到了挫折、失败时,妈妈们可以拍拍孩子稚嫩的肩膀,孩子会因妈妈的举动振作起来;当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妈妈们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他会感受到妈妈的认同,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对于孩子而言,妈妈轻拍孩子肩膀的动作是一种无比大的力量,当妈妈轻拍孩子肩膀的瞬间,孩子会变得更加勇敢。

5.用双手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妈妈如果能够和孩子手拉手,那么孩子会觉得妈妈是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来自妈妈的鼓励、期望,而孩子也会在无声无息中感受到妈妈的认可、支持以及肯定。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妈妈可以拉起孩子的手,传递给孩子关爱和温暖;当孩子尝试做某件新鲜的事情时,妈妈如果能够拉起孩子的手,那么孩子会感受到来自妈妈的鼓励。无论在什么时候,妈妈都要主动拉起孩子的手,通过这种方式来缩小与孩子心灵上的距离。

小贴士

妈妈们通过肢体语言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1.适当的场合选择适当的方式;

2.不要忘记几个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

3.先确定孩子当时的心情,再选择正确的肢体语言。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自己的感受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妈妈们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想帮助孩子去面对自己的感受,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去接受他们自己的感受。因为妈妈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只有感受到孩子的心态,才能够帮助孩子去接受现实。

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妈妈们不要轻易给孩子的感受下定论。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是有直接联系的,孩子有了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一旦孩子有了负面的感受,那么妈妈们要怎么样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负面感受呢?同时又怎么让孩子恢复好心情呢?

妈妈们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对孩子负责,帮助孩子面对他们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强大。因此,妈妈们不妨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神来应对面临的问题。

李红和儿子在看电视,李红觉得电视节目很精彩,时不时地发出笑声。坐在一旁的儿子却说:“妈妈,这节目太没劲了。”李红回答道:“没有啊,我觉得挺好看的啊。”儿子接着说道:“有什么好看的啊,真是一个烂节目。”妈妈听着不高兴地说道:“不许这样说,这么好看的节目,总比看那些武打片有意思得多。”

或许这样的对话也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有多少妈妈会去反思:为什么只是在看一个节目,也会引起争吵呢?问题就出在,妈妈反复地告诉孩子应该依靠妈妈的判断而非相信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件多么不正确的事情。当孩子的感受被妈妈磨灭掉的时候,孩子就不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了,这也是妈妈们不愿看到的。

后来,李红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问题后,她决心改变自己的言语和观点。

后来,看电视的时候,儿子的态度依然没变,还是感觉很无聊。李红对儿子说:“儿子,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儿子说道:“是的,我觉得这个节目没有科技含量,太差了。”李红接着说道:“这只是一个娱乐节目,目的就是为了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给人们以短暂的放松和快乐。儿子,你没有感觉到主持人有的话很逗吗?”儿子回答道:“这点倒是,看主持人的打扮就挺搞笑的。”

这件事情让妈妈重新看到,孩子的大部分感受都是应该被妈妈接受的,因为接受了孩子的感受,才能够更好地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才能够让孩子去面对自己的感受。所以说在帮助孩子面对自己感受的时候,妈妈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全神贯注地倾听

当孩子在向妈妈叙述他们自身真实感受的时候,妈妈千万不要嘴上说在听,其实却心不在焉,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气馁和妈妈的不关心。如果妈妈真正打算去倾听孩子的叙述,那么就要专心致志地去聆听,此时,当孩子感受到妈妈的认真,自然就能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妈妈们只是需要聆听,就能与孩子产生共情。

2.用简单的话语回应孩子的感受

有时,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之后,妈妈可以选择简单的话语对他们回应,哪怕只是一些语气词,这样能够表明妈妈已经感受到了孩子的感觉,自然也就会让孩子拥有被尊重的感觉。被尊重之后,孩子也会想方设法来面对自己的感受,即便是不开心,孩子也会勇敢地去面对,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感受已经得到了妈妈的认可和支持。

3.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帮助孩子勇敢地去面对

有时候,妈妈们会觉得很奇怪,妈妈们的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自己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更加难过,而且妈妈们还会担心自己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

其实妈妈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很多时候妈妈可以说出孩子的感受,因为有很多感受是孩子不愿意面对的,在你说出来之后,孩子会感觉到妈妈对自己感受的重视,自然也就会变得勇敢起来,即便是挫折,孩子也会勇敢地去承受。想要帮助孩子面对自己感受的妈妈,不妨试试这种方式。

小贴士

妈妈们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时要注意:

1.妈妈要能够正确感知孩子的感受;

2.表示理解和关心是最佳的方法;

3.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现实。

与孩子交流时应当少说多听

在教育孩子或者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妈妈往往会把自己错置于主角的位置,而忽略孩子。有的妈妈只管自己不停地“谆谆教导”,以为孩子只要全盘不动地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他的发展一定就完全没有问题。而有的妈妈在自己没有什么要“教导”孩子的时候,就只顾着自己忙自己的,孩子有话想给妈妈讲,妈妈都没时间听。其实这两种方法,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如果爸爸妈妈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能够做到少说多听,那么爸爸妈妈就很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教育起孩子来就轻松得多了。

一个刚上高中的小女孩,在学校军训完成以后趁着假期回家。因为离家一段时间,对爸妈特别想念,又刚刚接触新的同学和新的环境,有非常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讲,所以见到爸爸妈妈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但是讲了半天,爸爸妈妈一点反应都没有,还是在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对她的讲话内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女孩心里想也许爸爸妈妈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就想换一个更加吸引人的话题,她就把声音提高了几分,说要讲一个很有爆发力的新闻事件,想引起爸妈的注意。这时候她就把心里憋着一直想讲但又觉得有点敏感的事情装作神情很平常地讲了出来,原来是班上发生的一件关于早恋的事,但是这件事的主角却是两位女同学,因为一个女同学长得太像男生,被另外一个女同学误认为是小帅哥了,还给她写了情书,于是在班上闹了一场笑话。

女孩讲完后就哈哈大笑起来,但她笑过之后却发现爸妈还是一点反应都没有,当时那感觉就尴尬到了极点。而从这一次过后,她每次回家都只跟爸妈客套地打个招呼就做去自己的事情,有什么事也不拿出来和爸妈分享了。

斌斌是个有些沉默的孩子,他做事很认真,但是反应稍微有点慢。平常放学回家他都是一声不吭地把书包放下自己去写作业,不吵不闹,学习成绩也很好。邻居总是在斌斌妈面前夸奖他,而这时妈妈总是不管他是否在跟前,都摇头叹息地说:“这孩子没用,平常话都不知道说一句,将来没出息呀。”斌斌每次听完心里都很难过,他决定改变一下。

这天放学回家他和平常不一样,放下书包就跑到妈妈面前,很兴奋地要跟妈妈讲他下午和同学们打篮球的故事。可是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我这边忙得喘不过气来你还跟我讲这些没用的,学习才是正事,赶紧写作业去!”斌斌听后眼含泪花满腹委屈地走开了。

当然,为了避免妈妈再骂他,他没敢让他妈妈看见眼泪。后来他在日记本里写道:我会尽一切力量努力学习,尽管我总是觉得压力很大,但是为了妈妈开心,怎样辛苦都没有关系。只是,好像我怎样做妈妈都不满意。

这时候的斌斌才10岁,孩子的心里话让人觉得好心酸。

从这两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常常苦恼:孩子怎么什么都不跟我们讲,我们对他们的情况什么都不了解。其实,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听得太少,或者说得太多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说得太多还是听得太少,对孩子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妈妈很少听孩子讲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尊心很受伤。他们可能从此就会把自己的心事甚至只是一些平常的事情都藏在心里,把自己包裹得紧紧的。而这种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太常见了,妈妈们一边想把自己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希望他们有出息,又总在这种巨大的期待下狠狠地伤害着孩子。所以,妈妈们必须改变了。

其实学会倾听的技巧很简单,只是需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去注意纠正自己的不良做法,并且不断地练习。

1.积极地、全神贯注地倾听

当孩子给我们讲一件事的时候,即使我们正在忙碌,也一定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说的事情上,要适时地看着孩子的眼睛,不时地配合一些肢体语言,比如点头或者通过眼神传递给孩子信息:我在认真听着,你可以放心地讲。

2.要给予孩子回应,适当陈述出孩子的感受

少说多听,并不是就只听着,孩子说完了我们也当左耳进右耳出就没事了。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不仅在听他讲,还真的很关心他。如果说认真地听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那么给予孩子积极回应就表示我们对他很在乎。

积极地回应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附和两句“哦,原来是这样”,或者“嗯……那真的是很辛苦”“那你一定觉得很委屈”等等,根据情境适当发挥。

3.注意你所有的表现,一定要有诚意

绝对不可以表现出敷衍孩子或者不耐烦的神情。孩子虽然很小,但是孩子很敏感,他完全能够感受得到妈妈的行为,所以不要以为是小孩子就去敷衍他。相反,正因为是孩子,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对待,用心去回应他。事实上,只要积极地跟孩子沟通,多一些倾听和肯定,少一些责骂和吼叫,孩子会自动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的。

小贴士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妈妈应该是孩子最信赖的好朋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做妈妈的不要总以家长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动辄打骂孩子,伤孩子的自尊,而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与孩子进行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成为孩子不设防的朋友。

有一些妈妈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是家长,去压制自己的孩子。有的妈妈会觉得那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其实不然,越是极力压制孩子、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做法,越是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和认同。那些预期的教育效果更是不可能达到的。其实孩子也是十分渴望得到平等对待的。

彤彤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一次老师留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最好的朋友》,全班只有彤彤写的最好的朋友是她的妈妈。

彤彤为什么会说妈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呢?原来,彤彤的妈妈每天都会和彤彤聊天,聆听彤彤讲述在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每当这个时候彤彤就很开心。有什么事情都告诉妈妈。当然,妈妈也会对彤彤讲自己的事情。彤彤相信自己的妈妈,妈妈也信赖彤彤。

彤彤在作文中写道,有一次自己考试成绩不好,她告诉了妈妈,妈妈非但没有责备彤彤还鼓励彤彤,妈妈说她相信彤彤会努力学习,也相信彤彤以后会有进步,并且向彤彤保证绝对不将这次成绩的事情告诉爸爸。当时彤彤就觉得妈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果然妈妈没有将那次成绩的事情告诉爸爸,爸爸知道的是彤彤第二次考得比较优异的成绩。

年龄这把锯子不断地将孩子与母亲的距离拉开,长大了的孩子渴望与母亲站在平等的台阶上对话,而非仰视。然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里,这样的平等总是很少的。孩子由于觉得不能够自由飞翔而觉得母亲的爱格外沉重。这时候的孩子是宁可将自己的心事与朋友诉说都不愿意与母亲分享。有些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迫切地想知道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其实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只要母亲努力地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那么,问题便迎刃而解。

1.尊重孩子,让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

每一个人在孩提时代都是渴望得到尊重的,所以,妈妈切不可以家长的身份压制孩子,应该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虽然说在家庭中孩子是子女,应该尊重和孝敬父母,但尊重是互相的。只有当妈妈与孩子之间建立了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孩子才会向妈妈敞开心扉,与妈妈成为知心好友。

2.建立信任关系

妈妈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教育好孩子的重要保证,因为不信任会使亲子互动中出现抵触现象,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合格的妈妈还必须经常用正直和诚实的行为去获得孩子的信任。要获得孩子的信任,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骗孩子。对孩子的提问,包括像“死”和“性”等传统禁忌的话题,也应诚实回答。另外,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孩子往往会将成人的许诺当作誓言,如果许下了承诺却没有做到,就会有损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严重的还会让孩子不再相信妈妈。

孩子到了懂事的年龄,妈妈就应当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以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妈妈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这样说:“你所说的确实是真的吗?”或“不要对我撒谎!”这样会让孩子恐慌,还会产生一种不被信任的愤怒。即便他们撒了谎,也不要用怀疑、责备的目光看他们,要相信他们是诚实的,并慢慢引导他们说出真相。孩子信任妈妈的标志,是遇到问题时能找妈妈解决,把妈妈作为知心朋友对待。因为他们知道妈妈很信任他们,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孩子才会把他们内心中的秘密透露给妈妈,并乐意让妈妈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妈妈对待孩子态度的一致性,是孩子对妈妈信任的基础。孩子们都有这样的天性:当他们能够预料到妈妈的意图以及妈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时,就会觉得比较安全。只有他们觉得与妈妈在一起比较安全,才会信任妈妈,也才会把妈妈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3.用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往

有很多的妈妈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只关注自己的想法感受却常常忽视了孩子是否能够真正接受自己。如何让孩子真心接受自己呢?真诚便是首当其冲的要素,只有妈妈真诚、恳切地和孩子交流,孩子才能够在妈妈面前将心扉打开。不仅仅是孩子,即使是成人,我们都是愿意和真诚的人去做朋友和真诚的人去交流的。当我们坦然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孩子才能够真正与我们沟通。

4.做孩子的心理保健医生

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要在生活与学习中注意观察,在经常与孩子沟通的基础上,随时掌握孩子的心里感受、情感波动,用正确的心理知识引导孩子、疏导障碍,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

小贴士

妈妈们成为孩子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的方法:

1.经常和孩子谈心;

2.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3.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

对于孩子来讲,成长是需要安抚的,父母的爱就是受伤孩子的安慰剂。不要耻于表达“孩子,我爱你”。要勇敢地说出来,在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大声地说出来。因为这样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也就能够让孩子感到安全。

孩子需要安全感,所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妈妈们不应该忽视给孩子创造安全感,同时,当妈妈表达对孩子的爱时,孩子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一来他们便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间接地也就增加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妈妈对自己的爱,最终也会打消孩子做事情的信心和勇气。

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一位身穿学士袍、头戴学士帽的女孩激动地从校长手中接过学士学位证书。然后,她跑到一位中年妇女的面前,与这位妇女紧紧拥抱在一起。那中年妇女眼里充满了泪花,颤抖地说:“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这本是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很普遍的情景,然而,你也许无法相信,这对母女却曾是一对流浪女,在她们成功的背后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女儿苏珊娜从小由母亲带大,两人一直靠社会福利金生活。

小时候,苏珊娜并不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母亲给她带来许多欢乐,然而,苏珊娜每次和母亲一起到福利机构去领食品券,工作人员都会投来怜悯的目光,她越来越感到尴尬与沮丧。苏珊娜渐渐地以一种严酷的眼光审视世界,她突然意识到原来世间还有贫富之分。她不再编织美好的幻想,甚至有点讨厌梦想了……当看到别的女同学戴着漂亮的手镯和发夹时,苏珊娜心里想:为什么我没有?

每天上学她都经过一家卖各种玲珑小饰品的商店,在一个朋友的唆使下,苏珊娜再也禁不住那美丽手镯的诱惑,偷了一只塑料质地的仿真手镯。母亲很快发现了手镯,向她询问手镯的来历,苏珊娜小心翼翼地说是捡来的,母亲并没有怀疑她。

有了第一次,苏珊娜的胆子越来越大,她和朋友开始策划如何将那雪白的毛绒衣穿在身上。虽然她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她还是去偷了。这次,店主抓住了她们,并把她们送到警察局。朋友的母亲来到警察局,对她的朋友大喊大叫。苏珊娜心里害怕极了,不知母亲会怎样对待她。而苏珊娜的母亲来时,却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眼角流露出失望的神情。苏珊娜的心随之沉了下去,她感到自己失去了母亲对自己的信任。从此以后,苏珊拉再也没偷过东西。

母亲是个喜爱流浪生活,且爱凭一时冲动办事的人,她似乎永远也不能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为了逃避无尽的流浪生活,苏珊娜开始不停地读书,因为,只有在故事中她才可以暂时弥补自己生活中的缺憾,找到慰藉。然而,当她走进校园,和那些有家、有欢乐的孩子们在一起时,苏珊娜就感到自己的生活是那么与众不同,觉得自己被别人孤立起来了。

苏珊娜开始讨厌母亲怪异的行为,厌倦流浪的生活。在心情不好时,她甚至还会嘲笑母亲,说她连份工作都保不住。终于有一天,苏珊娜向母亲正式提出不上学了,母亲的脸色立刻变了,但苏姗姗仍说下去:“在学校,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不和我交朋友,这都因为你,我讨厌你,讨厌学校……”后来母亲让苏珊娜去姨妈家居住一段时间,苏珊娜发现,姨妈是多么地爱她们,尽管她们是流浪女。姨妈说:“你的母亲是我妹妹,你是我的外甥女,虽然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减少我对你们的爱。”这使苏珊娜受到很深感触。从那时起,她在流浪生活中积聚下的愤怒情结逐渐散开,她开始认识到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尽力想给自己幸福,只是有时事与愿违。

苏珊娜又开始上学了,后来苏珊上了大学,在大学里,苏珊娜刻苦学习,连续四年取得优异的成绩,并最终获得了儿童研究专业学士学位。苏珊娜感慨地说:“今日的成功并不是完全凭借我个人的力量获得的,是母亲的奇思妙想、无微不至的关爱与指引鼓励我去思考、去学习、去拼搏的,是爱让我获得了今天的一切。”

“孩子,妈妈很爱很爱你,你是妈妈独一无二的宝贝”,本是一句平常的话,却有着神奇的力量。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都是渴望大人对他们这样说的。这是他们在失意,或者是遭受挫折的时候最想得到的安慰。告诉孩子,你很爱他。经常用行动让他感受到你的爱,比如拥抱。父母所付出的爱的多寡,都由接受人——孩子判定。如果要表达对孩子的爱,就要让他真正感受到。那么妈妈们让孩子感觉到被爱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1.孩子会从内心感觉到有依靠

孩子年龄还小,需要依靠妈妈,如果妈妈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爱他的,那么孩子会觉得妈妈就是自己的依靠,也会更加在乎妈妈,从而便更懂得理解妈妈的心情,所以要大胆说出你的爱,让孩子知道他并不孤单,有妈妈可以依靠。

2.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人保护

当孩子犯了错的时候,他内心会感觉到害怕或者是紧张,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能感到被爱,那么他们自然会减少内心的恐怖心理,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3.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有的时候妈妈会为孩子做很多事情,孩子难免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没什么价值,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那么他就会明白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自己有能力做很多事情,起码自己有妈妈的爱来做支撑,因此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会变得更加有自信。

小贴士

妈妈让孩子感觉到爱的技巧:

1.说出你的爱;

2.对孩子多说鼓励性的话,比如“宝贝是最棒的”等等;

3.在人前夸赞孩子。

你接纳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才会接受你的建议

感觉指的就是通过感观接受到信息,而感受则是通过接受到的信息产生的体验。感受就是从内向外散发的,一个人的情绪。在生活中,妈妈们要学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因为只有接纳了孩子的感受,才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内心的愉悦,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接受你的建议。

妈妈们在孩子面前,要真实地表现自己,千万不要虚伪。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是可以拒绝的,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语言与情感是一致的。当然在妈妈们拒绝孩子的要求的时候,也要懂得去从孩子的角度想想,然后理解孩子的思想,同时表示理解,这样孩子在遭到拒绝之后也不会有怨言。

当然,妈妈们不要想着快速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只是要缓解一下情绪,或者,他会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不是家长做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够得到你所期望的结果,千万不要抱着功利心去要结果。因为,只做自己该做的去帮助孩子,在做事情之前,自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让妈妈来帮忙。

有些时候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疏导和理解是尤为重要的。当孩子感到心情压抑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孩子们的泪水和倾诉是一种发泄的方式。当孩子发泄完了之后才有足够的精力投入下一个事情。在孩子的发泄过程中,并非只需要母亲的倾听,还需要母亲的帮助。妈妈们在接受孩子感受的同时也将积累下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当孩子信任和尊重妈妈的时候自然而然也会用心倾听妈妈的建议。

制止孩子过分的行为但不伤害他,妈妈不要附和孩子不合理的想法,可以对孩子说:“宝贝,我不希望你这么说……因为……你可以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想呢?”在你感受孩子感觉的时候,要懂得分辨,这样也是间接地接受孩子的感受,自然也能够表达出你的思想,孩子自然也会尊重你的建议。你先接纳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然后再去教育他指导他。

这两天微微的心情很不好,不但学习上很不顺利,就连在学校里交友也出现了很多困惑。微微、齐齐和彤彤三个孩子关系一直不错,小溪看到三个人关系那么好,有些忌妒,最后小溪故意制造了点误会造成微微和齐齐谁也不理谁了,彤彤因为害怕齐齐会不高兴,在表面上也不敢和微微说话,只能私低下和微微说话。齐齐的个性比较鲜明,属于那种我说了算的性格,他喜欢操纵别人,微微在和他玩的时候曾经被他咬得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但是微微觉得齐齐比自己小一岁也没说什么。彤彤是一个处事比较温和、性格也比较顺从的人,做事情不喜欢得罪人,所以现在三个人的关系有点微妙。微微虽然也很喜欢出头,但是与齐齐相比,她的脾气性格还是比较柔和的。

昨天,微微的妈妈和微微走路回家的时候,微微跟妈妈说:“齐齐老是不讲理,总是又霸道又喜怒无常,明天放学之后,我要告诉彤彤,如果她想继续和我玩,那么就不要再理齐齐了。”妈妈问道:“和一个必须按照他的话做事情的孩子交朋友,你的心情会开心吗?”“不,一点儿也不开心,而齐齐就是这样的人。”微微的语调高了很多,妈妈自然是看得出她内心的那种愤恨。

妈妈说:“那微微你要求彤彤不能和别人玩,这点儿和齐齐有什么区别呢?”微微虽然没有说话,但她心中的那团怒火并没有消退。妈妈轻轻地继续说道:“你自己不想做的……”还不等妈妈说完,微微恨恨地说道:“这一切都是齐齐挑起来的!”妈妈看到微微生气的样子说道:“你现在是很生气,因为你希望得到朋友的重视。现在齐齐已经不理微微了,而彤彤因为害怕齐齐所以也不敢和你说话了,所以我们家微微很伤心。”此时,微微在大街上突然抱住了妈妈,眼泪哗哗地掉下来,哭个不停。妈妈紧紧地抱住微微,她知道自己做对了,妈妈继续说道:“微微,回家吧,路上风大,会把脸给吹皴的,我们家微微最听话了。”微微眼睛红红的,说道:“我先给彤彤打个电话,然后问问她明天来不来找我玩儿。”妈妈知道孩子心中的怒火因为她的理解已经缓慢熄灭了。

通过这个事情可以看出,孩子在很多时候需要的并不是妈妈的建议,也不是那些大人们的处事的大道理,而是妈妈对他们感情上的理解。在生活中,我们要怎么样来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让孩子接纳自己的建议呢?

1.感受孩子的情绪

不要害怕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在痛苦受伤的时候,他最希望妈妈能够接纳他的情绪。害怕情绪通常是害怕局面失控,这个时候妈妈要先接纳孩子不好的情绪,这才是对孩子的支持,当孩子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妈妈一定要理解孩子。

2.正面、负面的感受都是正常的

正向接纳可以开启孩子巨大的潜能,如果妈妈总是无法接纳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会变得封闭,甚至可能会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先倾听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先去判断事实和事情的对与错。如果妈妈在这期间处理不当,很可能会使孩子形成永久的心理障碍。所以说妈妈们要想让孩子接受自己正确的建议,那么不妨先接纳孩子的感受,即便孩子的感受是不正确的或者是负面的,妈妈都要用自己强大的内心先去接受,等到孩子感受到妈妈已经能够支持自己的感受之后,他会冷静下来,然后再次感受到妈妈的付出,自然在这个时候,妈妈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建议,孩子也会大胆地去接受的,这对孩子来讲并非是一件坏事。

小贴士

妈妈们接受孩子感受,提出自己建议时,应注意:

1.体谅孩子的心情;

2.语气要委婉平和;

3.和孩子不一致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有了好感受,才能有好行为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总是有着说不出的爱,以至于对孩子成长赋予极大的期望,然而这些期望却总是以轰轰烈烈的形势表达出来。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寒冷、畏惧。这样的感觉会让孩子穿上抵制的外套。每当家长与孩子敌对的时候,总是不能够很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让孩子有良好的表现十分简单,只要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感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

对于妈妈们来讲,孩子的感受总是很容易被忽视,在妈妈看来孩子还很小,哪儿有那么多的感受。其实不然,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希望自己的感受能够得到妈妈的尊重,与此同时,希望自己能够有好的感受。妈妈们应该尽量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表现良好,从而成为优秀的孩子。

郭女士很担心她12岁的女儿丽丽交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因为她在丽丽的衣橱里发现了一份6瓶装的啤酒。郭女士拿着啤酒走到女儿面前问:“这是什么?”她的口气表明她并不需要回答,只是准备开始一番更深的盘问及训斥。马上,女儿站在防御线上:“这是我收起来的半打啤酒。”“别和我耍小聪明。给我讲讲这是怎么回事。”丽丽做出很天真的样子说:“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我在你衣橱里发现了这个,你最好给我解释解释。”

丽丽很快地想了想:“噢,我忘了,我是帮一个朋友藏的。”“真的?你以为我会相信?”丽丽很生气地说:“我不在乎你是否相信。”说完走进她的房间,“嘭”地一声关上了门。郭女士十分生气,认为自己完全是为了女儿好,但女儿却不领情。

这里问题的关键是郭女士的提问方式及语气并没有足够地表示出她对女儿的关心,显露出更多的是对女儿的怀疑与愤怒。郭女士该怎么办呢?她认真地反省了自己的态度,意识到由于先入为主的观点与审查的态度,可能导致女儿对妈妈的出发点的怀疑。于是,她决定与女儿好好谈谈。

第二天,丽丽一回到家,郭女士看着女儿说:“我们能聊聊吗?”“聊什么?”女儿的态度很冷淡。郭女士很有准备地保持着镇定。“我猜想昨晚我因怀疑那些啤酒冲你喊叫时,你认为我所关心的根本就不是你,而是想挑你的毛病,对吗?”

她说中了丽丽的心,丽丽一下哭了起来,哽咽地说:“是的,我觉得我对你只是一个累赘,只有我的朋友才真正关心我。”

“你是对的,当时,我充满了恐慌和愤怒,我仿佛看到你同一些不适当的朋友搅在一起,你当然感觉不出任何的爱。”丽丽终于缓和下来,郭女士接着说:“我真的很抱歉,昨天不该向你发那么大的火。”距离和敌视被亲近和相信所代替。“没什么,妈妈,我真的是为我的朋友藏着那些啤酒。”“那好,丽丽,我担心你会做什么伤害你自己的事,这种担心有时会让我反应过敏,你能给我一个机会吗?让我们重新开始交谈,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好吗?”“当然,妈妈,我赞成。”郭女士觉得非常高兴,因为建立在爱和合作基础上的气氛完全改变了她们之间的关系。

这次谈话的最大收获是丽丽懂得妈妈的询问是出于对她的爱与关心,并非对她的个人权利的侵犯。丽丽的防范心理就此消除,为妈妈下一步的教育工作开辟了道路。

对孩子成长的热切希望,常常使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过于激烈、偏颇。这种表现给孩子们一种冰冷的感觉,在父母发火的这一瞬间觉得父母充满了敌意,而无丝毫爱的温暖。孩子的这种感觉将他们推向抵制的边缘,他们当时所考虑的是如何抵御,激化了矛盾,这对亲子关系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妈妈们要怎么样来让孩子有好感受呢?

1.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细心去观察,便能够感受到,于是作为妈妈应该让孩子用心去感受这一点,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才能够让孩子变得快乐。当孩子快乐的时候,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美好。

2.让孩子拥有乐观的心态

一个乐观的孩子即便是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也能够勇敢地面对,摆正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感受,然后想办法去应对这件事情。而对于一个比较乐观的孩子来讲,自己好的感受往往是其前进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会促使他做出好的行为。

小贴士

妈妈们帮助孩子保持好行为的关键方法: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做事思想;

2.帮助孩子完善做事情的思维和步骤;

3.鼓励孩子勇敢地挑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