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孩子的100招(实践版)
57439600000002

第2章 好妈妈不吼不叫,必须掌握的教育智慧

把“不吼不叫教育孩子”当作一种使命

近些年来,家庭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和平处理,我们现在经常会听到的一个词——“零吼叫”,也就是说用不吼不叫的方法把孩子教养好。这个“零吼叫”的教育方式,和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同,它强调的是妈妈们应该把教育孩子时的关键点放在如何安抚自己的焦虑情绪上,而不是用近似吼叫的方式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作为妈妈,肯定会怀疑这种不吼不叫的教养方式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它会胜过吼叫吗?只要能够起到教育孩子、警示孩子的作用,那么还何必一定要控制自己不吼叫呢?这种质疑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

在教育孩子时,某个特定的时段,妈妈们的一声吼叫往往会比轻声细语管用,因此,有的妈妈开始怀疑这种“零吼叫”的教育方式。“零吼叫”或者说“不吼不叫”的教养方式到底有什么优点呢?我们为什么要把这种教育方式当作教育孩子的使命呢?这些都是现代妈妈们要思考和学习的,毕竟“使命”意味着无条件地承担,妈妈们有必要把“不吼不叫”的教育方式当成是使命吗?

妈妈们可以静静地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吼叫?一般又在什么情况下会吼叫?当然,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妈妈们吼叫完之后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妈妈刚从菜市场买回来新鲜的鸡蛋,正打算放进冰箱,这个时候女儿跑了过来,然后趁妈妈不注意,拿起了一个鸡蛋,她只是好奇鸡蛋为什么会颜色不一样,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此时此刻,妈妈看到了女儿的“大胆举动”,然后对女儿吼道:“哎呀,别拿鸡蛋,你会把鸡蛋打碎的。”女儿听到妈妈的吼叫,先是一惊,这一惊可不要紧,手中的鸡蛋一下子掉到了地上,随后女儿哭了起来,并哭着说道:“妈妈,以后我再也不碰鸡蛋了。”

看到这个简单的例子,妈妈们应该去思考一下:故事中的妈妈为什么会吼叫呢?是因为害怕女儿会一不小心打碎鸡蛋,还是不信任女儿,觉得女儿会闯祸,而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形,妈妈还会对女儿吼叫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吼叫起到了作用,虽然最后鸡蛋也打碎了,女儿也被吓哭了。

当然在生活中,妈妈们除了想制止孩子的行为之外,当孩子调皮地将妈妈们惹得暴跳如雷时,妈妈们会惯用大吼大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当时的情绪,而此时的大声吼叫变成了妈妈们发泄自己情感的方式;当妈妈们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孩子却屡教不改时,她们自然还是会选择这种方式来教导孩子,因为她们觉得这是最好的办法,当然也是无奈之举。

由此可见,引发妈妈们大吼大叫的根源通常是孩子的所作所为完全不符合大人们的心意,激发了妈妈们内心的愤怒情绪,而妈妈们又急切地希望孩子能够服从指令、顺从教导,于是妈妈们就会音量增大了,语速加快了,面目也变得十分吓人了。

所以说在一般情况下,愤怒的情绪和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往往会使妈妈们不得不吼叫。久而久之,妈妈们便习惯用这种吼叫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反应和感受。孩子一般会有什么反应呢?

1.行动服从,但是心不服

当我们对孩子吼叫的时候,孩子一般的表现是只会做出或服从或反抗的反应,有的时候妈妈的吼叫会吓到孩子,因此,孩子的情绪还会起伏。如果孩子服从了,妈妈会立刻尝到吼叫教育的“甜头”,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加大使用这种教育方式的力度和强度。但是妈妈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即便是孩子行为上服从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服从了呢?如果他口服心不服的话又该怎么办,等到他到了忍无可忍的那一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用更强烈的方式给妈妈以突然反击,以此来表达对妈妈的不满。到了那个时候,妈妈除了伤心难过之外,很难把孩子爆发的原因总结出来,更不会想到这是因为自己经常冲着孩子大吼大叫而造成的。

而且从此之后,妈妈往往也永远失去了能制服孩子的招数,不管自己怎么做,孩子似乎都不愿意听妈妈的教导了,此时此刻,孩子也就“名正言顺”地进入了逆反期。更为可怕的是,孩子此时的反叛情绪往往会伤及到其他人,比如说亲人、朋友、同学等等,从而成为别人眼中的坏孩子。

2.心服了,性格却变得懦弱了

如果面对妈妈的大吼大叫,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往往会为了避免听到妈妈的再次吼叫,而战战兢兢地生活,什么事情也不敢去触碰。孩子不会主动去尝试新鲜的事物,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挑战,他会害怕因为自己的积极主动而犯错或者是遭到妈妈的斥责,从而逐渐变得胆怯和懦弱,最后成长为一个懦弱、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所以说,用吼叫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往往会让孩子的性格走向极端,不是变成叛逆者就是成为生活中的懦夫,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零吼叫”教养当作使命的根本原因。

孩子的成长道路需要他自己去走,妈妈不要因为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正确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因此,妈妈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零吼叫”的教育方式,用善言柔语一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错误,也能够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当然,这个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也许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也许妈妈有时真的无法控制住情绪做到不吼叫。但是,只要妈妈有这个意识,不断地去鼓励自己、激励孩子,那么吼叫的频率就会呈现下降趋势,孩子的性格也会逐渐变好。当然,随着妈妈教育方式的转变,孩子也会逐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总有一天,妈妈会发现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了。

小贴士

妈妈们教育孩子的使命关键点:

1.不要总是斥责孩子;

2.吼叫让孩子性格出现两个极端;

3.以理服人最重要。

一个不吼不叫的妈妈胜过10个好老师

“妈妈”和“老师”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孩子的思想中,两者的地位都是十分关键的。不过,两者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无论老师多么重要,在孩子的思想中都无法替代妈妈。一个好妈妈的确可以胜过一个好老师,而不吼不叫的妈妈可能会起到10个好老师的作用!

当然,老师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并不是刻意地拿“妈妈”和“老师”进行比较,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调好妈妈的重要性。因为孩子从呱呱坠地然后到上幼儿园之前,“老师”这个名词对其来说是空白的,甚至是十分陌生的。但是,妈妈却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而在这段时间中,孩子虽然没有“老师”,但是依然在学习,学习的对象就是妈妈,妈妈的言行举止一直影响着他,感染着他。而等到孩子已经长大,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孩子本身已经在妈妈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甚至对一些事物的发展已经有了固定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讲,妈妈就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们要怎么去教导孩子呢?如果我们懂得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一定会对事物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对人对事也会有很好的心态。

在很多时候,妈妈们总是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但是,对于老师来讲,其精力是很有限的,毕竟在班级中并非只有一个孩子,老师要在同一时间中照看好几十个孩子,要想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必然也要依赖妈妈们的日常辅导。所以,与其希望孩子遇到10位好老师,妈妈们还不如让自己成为那个“以一当十”的不吼不叫的好妈妈。

另外,在孩子入学之后,他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庭,可想而知,如果孩子在学校被老师刚训斥完,那么在孩子回到家中之后,再面对妈妈的大吼大叫,他心里会是多么难受,这个时候孩子内心往往会有一种挫败感。如果这个时候老师能够柔声细语地给他讲道理,而妈妈却总是大吼大叫地斥责他,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自然而然会越来越低,他也会越来越不听妈妈的话,反而会听老师的话,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却很常见。所以说,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受到好妈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1.妈妈要善用温柔化解孩子的挫败感

小峰因为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并打了同学,被老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可想而知,小峰的心里是多么难受。小峰一回到家中,细心的妈妈便看出了他的脸色不对,妈妈心里明白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在妈妈的询问下,小峰把在学校和同学产生矛盾到打架的过程说了一遍。原来是因为同学玩他的小飞机,不小心将他的小飞机弄坏了,但是也不给他道歉,就这样一来二去,小峰就出手打了对方。

妈妈耐心听了小峰的描述之后,不急不慢地对小峰说:“妈妈很理解小峰的心情,以后和同学玩玩具的时候注意一些,即便是对方做错了,儿子你也不要动手打对方,你可以将这件事情告诉老师,老师自然会帮助你们解决的。老师批评你了,证明你也有做错的地方,起码你不应该先动手打人,但是妈妈理解你,不怪你,别多想了,洗洗手去,今天妈妈给你买了你爱吃的水果,妈妈洗给你吃!”

孩子被老师批评之后,他回到家中,最需要的就是妈妈的安慰,即便是自己真的做错了,他也希望妈妈能够理解自己。如果此时我们因为孩子做错了事,仍然不放过孩子,喋喋不休地大声斥责孩子,他一定会感到十分无助和伤心,会因不被理解而更加难受。所以,此时此刻妈妈可以用自己温柔的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让孩子明白他错了,但是妈妈也会帮他化解在学校的遭遇。

2.别让“吼叫”使妈妈丧失了威信

一天,小港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学校今天组织为山区孩子募捐图书的活动,我把上个星期你给我买的两本书都捐了,老师还夸奖我了呢。”

妈妈听到小港这样说,就大吼道:“你把新买的两本书都捐了?你知不知道,那两本书花了好几十块钱呢,再说你可以捐旧书,干嘛要把新书捐了,哪儿有你这么傻的孩子,你看谁像你一样把刚买不到两个星期的书捐了?你们老师当然会夸你,因为别人捐的都是不看的旧书。”

小港听妈妈这样一说,也大吼道:“没有,我们老师开始不让,后来知道我读完了他才同意的。我们班捐新书的还有好几个呢,再说我也把书看完了,这两本我看了两遍呢,人家还有捐5本的呢。”说完,小港转身跑开了。

小港的表现自然会赢得老师的夸奖,在了解小港的情况之后,支持他捐两本新书的老师是位好老师。可是妈妈的教育方式和老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不得不让小港更喜欢老师,而远离妈妈了。

话说回来,即使小港没有看完就将两本书捐掉了,妈妈也应该用柔和的语言,和孩子耐心地讲道理,告诉他这些书买得不容易,起码应该看完之后再捐献,这才有意义。用这种和气的方式教育孩子,他不但能听懂道理,而且会敬仰妈妈。如果妈妈们习惯了用吼叫的方式给孩子讲道理,孩子非但不会听进去,反而还会因为妈妈的态度过于恶劣而感觉生气,结果,妈妈的教育目的也没有达到,并且孩子会对妈妈的教育方式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孩子对妈妈产生了依赖感还是排斥感,完全取决于妈妈的教育方法和态度。

小贴士

妈妈们成为孩子好老师的技巧:

1.用温柔的爱代替斥责;

2.给孩子留有尊严;

3.让孩子在你的认真中感受到你的威信。

通过孩子这面“镜子”反思自己

照镜子恐怕是每个妈妈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在照镜子的时候妈妈们会发现自己衣着整齐,镜子里的自己就不会衣着凌乱,所以说“镜子”就成为了我们形象的真实反照。然而,妈妈们是否会知道,生活中本来就有一个“小镜子”,这个小镜子正在时刻反照着妈妈们,那就是妈妈们的孩子。

小岳岳已经8岁了,但是总是乱扔东西,根本没有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他放学回家,书包不是扔在鞋柜上,就是在沙发上,要么就是扔在妈妈的卧室里。他的衣服、鞋袜也是随处乱放,有时早上起来为找一只袜子,就要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

不仅如此,小岳岳总是因为忘记带书本或是学习用品而被老师批评。他妈妈自然也受不了孩子随手扔东西的习惯,毕竟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就冲小岳岳叨叨两句,而遇到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对小岳岳吼叫道:“看你又乱扔东西,去!赶快把你的东西放好!”小岳岳虽然会马上收拾,可是不出一天,家里还是会乱成一团,小岳岳的东西也会“乱跑”。

小岳岳的妈妈也经常丢三落四,不是把手机落在家里,就是把钥匙落在单位。就说小岳岳妈妈的提包,打开之后,里面什么东西都有,想要马上找出一件小物品,不把书包翻个底朝天,恐怕是很难找到的。再看看小岳岳妈妈的衣柜,所有的衣服都堆成一团,看上去十分凌乱。

原来,有其母才有其子啊!

这种场景也许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总是在不停地责怪自己的孩子,却从来不会问问自己,我们应该学着问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根源在哪里?”

可惜的是,我们做妈妈的总是只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道他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自身问题的反映,更是不会想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才导致了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惯的形成,妈妈们总是习惯将眼光定位在孩子身上,却不知道进行反观自省。更为严重的是,妈妈们一次次地对着孩子大吼大叫,而孩子也只能无辜地承受着!

1.通过孩子的言行,反思自己

小于月考没考好,于是,妈妈就开始着急地冲他嚷道:“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儿,每天就学习那么点时间,怪不得考不好呢!”

一开始的时候,小于没说话,因为他觉得可能是自己学习不好惹妈妈生气了,但是妈妈说多了,小于便突然冲着妈妈吼叫说:“谁说我就知道玩,我学习时间还短吗?难道我没有学习吗?”

妈妈听到孩子的抱怨愣了一下,没想到儿子会这样对自己说话,于是,她更加生气,再加上自己工作不顺利,便一巴掌打在小于的小脸蛋上,吼道:“谁教你这样跟我说话的?考不好你还有理由了。”

谁教会孩子这样跟妈妈说话的呢?谁教的?当然是妈妈自己啊!妈妈们要清楚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是会模仿的,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因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再加上孩子的行为多半是模仿大人形成的,自然孩子对于妈妈吼叫的方式也会模仿。我们“教”得不知不觉,孩子自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根源就是妈妈“教”错了。

所以说,如果孩子的言行举止让我们觉得不妥当了,让我们有不被尊重的感觉了,我们先不要急着大声责骂孩子,更不要去打孩子,而是反过来想一想: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和孩子很相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反思自己。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自己必须赶快改变,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转变。

2.通过孩子进一步认识自己

孩子在做事的时候,总是毛躁或者喜欢插嘴。此时此刻,我们这些做妈妈的应该开始反思了:我自己做事也不毛躁啊,也没有抢着说话的习惯,为什么孩子这样?其实,妈妈们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许自己的性格就是很急,说话也很快,走路更是急匆匆。这种火急火燎的性格自然会感染到每天在自己身旁的孩子,孩子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等不及别人说完话,做事时总想着尽快做完。可见,母子俩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根源却都是一样的心急。

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一定可以从妈妈身上找到原型,也许表现得不够突出,甚至是表现形式不同,但根源一定是相同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们怀疑什么,那么只能说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我们还没有把孩子的行为与我们自己的性格联系起来,我们一旦发现了其中的关联性,就会觉得孩子是十分无辜的!因为,孩子是在“学习”,他只不过是乖乖地学会了我们“教”他的东西,可是我们自己在运用这些东西的时候,不会觉得有什么错,一旦孩子学以致用,妈妈们却要指责他们,批评他们,他们岂不是太冤枉了!

请妈妈们在吼叫之前先忍一忍,然后进行一下自我反思,通过这面“小镜子”然后找到本属于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自然而然不会再吼叫了。妈妈们对孩子的每一声吼叫,其实就是在对自己进行否定。

小贴士

妈妈自我反思的意义:

1.发现自己的缺点,避免孩子也拥有这样的缺点;

2.先纠正自己的缺点;

3.给孩子时间来改正缺点。

妈妈以身作则,孩子“不令而行”

俗话说得好,“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人母亲者,着实不易。正人先正己,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以身示范,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如果妈妈都不在乎自己的行为,那么还有什么资格来要求孩子做好呢?要知道,妈妈的行为在孩子的内心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如果妈妈起不到榜样的作用,那么孩子怎么还会做好呢?

家庭是最容易培养孩子习惯的大环境,妈妈的习惯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不仅是指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妈妈的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们养成了某种特定的习惯。

丝丝的爸爸妈妈都是国家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她于2008年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而后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对于教育,丝丝的妈妈有着很独到的经验。

丝丝6岁的时候,她妈妈李梅女士的一位朋友遭遇了重大挫折,并打电话向李梅哭诉。李女士当时安慰道:“别哭了,擦擦眼泪,没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问题总可以解决的。”这件很平常的事情过去了不久,丝丝的幼儿园老师对李女士说:“每次在幼儿园有小朋友哭闹着要回家的时候,丝丝就会主动走上去劝人家,说不要哭了,很快就能够回家了,你看马上就到星期五了,马上就可以回家见爸爸妈妈了。丝丝一边劝其他的小朋友,还一边给小朋友擦眼泪,做得有模有样。”李女士一听,一下子明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了。

还有一次,李女士在与朋友交谈的时候,多次说到了“谢谢”一词。第二天,李女士在给丝丝顺手捡东西的时候,丝丝竟然大声说道:“谢谢妈妈!”

通过这两件事情,李女士意识到,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于是,她在生活中,就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因为她知道孩子接纳、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特别强。妈妈千万不要低估了身教的力量,妈妈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孩子自然会按照妈妈的做法去做,从而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我们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用要求孩子,他就会学着我们的样子行动起来;相反,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到,即使我们把嗓子吼破,他也只能充耳不闻。所以,妈妈们都应该明白到这一点,也就用不着大吼大叫地去要求他、控制他,妈妈需要做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上。

对于妈妈来讲,言传身教的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这位教育家说得很正确,身教虽然是无声的教育,却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有一个已经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他的爱好就是读书,如果每天没有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他就会觉得时间被浪费了,或者会很不开心。后来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读书,他道出了原委。原来,阅读是他妈妈的一大爱好,妈妈每天有空就会读书。她从来没有要求孩子去读书,可是孩子自己就爱上了读书。

类似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泡在肥皂剧中的妈妈总会吼叫着催促孩子去学习,而经常抽时间学习的妈妈,不用去催促孩子学习,他自然就去学习了。所以说,教育的真谛很简单,就是“榜样”二字。既然是这样,妈妈们就要立志把“吼叫教育”转变成“榜样教育”。

李峰总喜欢给其他同学起外号,因此大家都很不喜欢他。老师问他为什么总喜欢给别人起外号,他说妈妈在家里提起邻居、同事或朋友的时候,都是以代号相称的,也很少称呼对方的名字或者是尊称。于是,李峰觉得给同学起外号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年龄还小,对于好坏、是非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他自身并不知道什么话是应该说的、什么话是不该说的、什么事是不该做的。他看妈妈说了、做了,就认为那是正确的,是可以去做的,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是从妈妈的言行举止中获得的。

如果一位妈妈经常撒谎,就别指望她的孩子能够诚信做人;如果妈妈不能孝顺父母,也别指望孩子将来会孝顺妈妈;如果妈妈习惯冲别人吼叫,那么也就别指望孩子能够柔声细语地对父母讲话。所以说,妈妈们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自己就要先成那样的人。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妈妈们注重的并不是言传身教,根本不注重自己的行为,却总是用吼叫的方式来要求孩子,那么孩子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呢?只言不教的教育手段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在生活中,如果妈妈们无法接受孩子从外界带来的新观点或者无法尊重孩子自己的观点,那么势必会和孩子产生矛盾,影响到两代人之间的感情。由此可见,认为自己只靠说教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妈妈是在自欺欺人。

在生活中,以前妈妈们如果没有注意到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那么在今后应该注意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了。

1.妈妈们放下架子,改掉陋习

由于爸爸和妈妈本身就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所接受的教育可能也是不同的。因此,父母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摆架子,尤其是和孩子沟通一定要放下架子,做到合情合理。

与此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彼此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一定要给对方指出来,然后相互监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了妈妈身上存在的缺点,那么妈妈也应该去虚心聆听,并且接受孩子的建议,改掉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2.妈妈教孩子时,要给孩子讲明道理

孩子年龄还小,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孩子比较多的讲解,不要让孩子感觉到疑惑,要先给孩子讲明其中的道理,这样孩子才会愿意按照妈妈所说的去做。如果妈妈不给孩子讲清楚其中的道理,按照孩子的智商是无法理解的,自然孩子也就不会达到妈妈们的要求了。

3.做好榜样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要坚持下来

妈妈不要单纯地认为自己只要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情要怎么做就可以了,等到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去做的时候,妈妈就不用再去做榜样了,“做做样子就行”的思想是万万不能有的。妈妈们要懂得坚持,因为这是一种好的习惯,坚持做好会让孩子也主动去改善自己。

小贴士

妈妈以身作则的意义:

1.给孩子做榜样,孩子会心服口服;

2.自己做得不好的让孩子指出来,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

3.孩子会觉得妈妈是值得信赖的人。

给孩子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与社会相比,前者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因为家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和赖以生存的地方。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酝酿一种快乐和睦、温馨甜蜜的家庭气氛,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成长相当重要。

妈妈们自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开心快乐地成长,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妈妈们无法给孩子创造很好的家庭条件和氛围,那么孩子的成长也会变得不开心,有的母亲却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观点自然是错误的。家庭的和谐氛围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是妈妈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刘晓霞很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出息,因此在她看到和自己儿子一样大的小朋友都报了兴趣爱好班之后,她心里也开始着急了。以前孩子总是周六日在家中玩儿或者跟着自己出去逛街,现在她觉得孩子是在浪费时间,她决定给孩子也报一个周末的兴趣班。于是,她决定和丈夫商量一下这件事情。

晚上儿子在客厅里玩玩具,刘晓霞将自己的想法跟丈夫说了,丈夫觉得这是好事情,便表示同意。但是这个时候刘晓霞却发愁了,因为她不知道要给孩子报什么班,她希望孩子能学很多东西,恨不得所有的班都报了。因为孩子刚刚八岁,丈夫说儿子还小,可以学学儿童跆拳道,这样能够让儿子锻炼身体,并且以后还可以防身。而刘晓霞却不想让孩子学这个,她觉得学这个没有用,她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儿都是上的英语班或者是音乐班之类的,至此,她和丈夫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此时,在一旁玩儿的儿子似乎已经注意到父母的谈话内容。他看到妈妈和爸爸因为意见不合开始起争执的时候,他突然说道:“妈妈,我不学跆拳道也不学英语,我想学乒乓球。”当时刘晓霞愣了,因为她没想到儿子会说想学乒乓球。当然,刘晓霞是绝对不会允许儿子学这个的,因为她觉得学乒乓球对学习毫无用处,又因为正在和丈夫讨论的气头上,于是,刘晓霞便对孩子嚷道:“学什么打乒乓球,学那个有什么用,只能是浪费钱。如果你不想学英语,就按照你爸爸的观点,学习跆拳道,从这两个里面选吧。”

最后因为这个事情,刘晓霞和丈夫发生了争吵,一气之下她擅自给儿子报了英语班,每周六她都送儿子去上课。但是在每次去的时候,儿子都哭闹着不想去,即便去了在班里也不好好学习,更是不会认真听老师讲课。渐渐地,刘晓霞发现儿子不再跟自己聊天了,更多的时候孩子宁愿看电视也不跟自己说话,她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儿子情愿在自己屋里玩儿拼图,也不喜欢跟自己出去逛街了。

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希望家庭能够和谐,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中更需要来自母亲的尊重。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来自妈妈的尊重,妈妈又只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那么这矛盾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母子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上面例子中的刘晓霞一样,她将自己的意愿强压给儿子,虽然她也是为了儿子好,但是她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最终,导致儿子慢慢疏远自己。一个合格的妈妈,不仅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更要为孩子创造和谐的氛围,让孩子感觉在家庭中地位平等,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这样孩子自然而然能感受到快乐。如果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平等,而是妈妈的强迫,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呢?

作为父母,我们该怎样为孩子营造一种健康的家庭氛围呢?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氛围是实施家庭教育的要素之一。为了孩子的将来,也为了全家人的幸福,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这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性格和为人处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任何家庭都会有矛盾,有争吵,但尽量不要把矛盾和争吵暴露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因此而对孩子造成伤害,尤其不要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和睦的家庭、轻松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父母的重视程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从小就生活在气氛紧张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较低,而且存在不少心理问题;而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心理都比较健康。

在夫妻恩爱、和睦温馨的家庭里,孩子过着无忧无虑、井然有序的幸福生活。父母经常带孩子散步、逛公园、参加体育锻炼、做游戏等,孩子可以接受全方位教育,从而使孩子热爱学习,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反之,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不仅无心照顾孩子,甚至还会将孩子当作出气筒。这种家庭的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压抑,健康和智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家庭环境是否和睦,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是无声的教育。比如一个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体验到一种浓浓的亲情、一份拳拳的爱心,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长的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可以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勤劳,感受到奋斗的乐趣。

2.营造平等、开放的家庭氛围

家并不是单单指一座孤零零的房子,而是由所有家庭成员组成的一个整体。现在的家庭已鲜少看见往日的四代同堂,大多为三口之家。中国人是含蓄的,“爱”字不轻易出口是很多中国父母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大多数的父母总是喜欢将这种爱埋藏在心底。很多的家长都认为孩子只要完成学业就好,并不会将家中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工作上的快乐与烦恼与孩子分享。在家长的心中不论孩子多大,他们都会觉得孩子终究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掌心里的宝贝、小不点儿。在这里建议父母把家里发生的事情以及工作上的欢乐与烦恼一同与孩子分享。因为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他也有权知道家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有的父母总是以为孩子太小理解不了,却忘了一句话:“以为,终究是以为。”父母这样做无非是想要保护孩子,当然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但却往往事与愿违地让孩子觉得自己与家庭格格不入,然后会导致孩子的孤独感产生。家庭成员中应该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并不以年龄、地位的高低来区分家庭地位。家庭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彼此的尊敬。

和谐的家庭氛围应该是父母鼓励孩子多说,即便看法不对也并不要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矛盾,让家人心心相印。

3.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

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分别比较家庭气氛融洽的家庭与家庭气氛紧张的家庭中孩子的情商与智商等多方面的发育之间的差别。调查结果发现,当家庭中笑声常驻时,孩子的情商与智商普遍偏高。

这项研究表明,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智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家庭氛围融洽、活跃的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开朗。在这样一个愉悦且轻松的环境中成长、生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脑细胞的发育,还会对孩子的交际能力有很好地锻炼。

有这样一句话:“与别人分享你的快乐,快乐总能翻倍。”当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将快乐带回家的时候,整个家庭中无疑会充满欢声笑语,而若家庭成员总是将不满的情绪带回家,家中的氛围也会可想而知。这并不是说回到家里的时候遇到不快乐的事也要强颜欢笑,而是说父母本身应多一份豁达与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快乐、轻松的环境。

每一个父母都有为孩子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的职责。

小贴士

生活中,妈妈要为孩子创建和谐的环境的注意事项:

1.避免在孩子面前和他人发生争吵;

2.关于孩子的事情,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3.对于一些事情,要学着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

多读一些教育类书籍,提升素养

妈妈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多去理解孩子,当妈妈的“心”听到孩子的心声时,自然就激发了自身教育的灵感,也就能够找到好的教育方法了,并且也能够从一些教育类书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此时,教育效果一定会很好。所以,借助书籍来提升教育心境,这才是妈妈们的学习目的。

一位新妈妈对教育孩子根本没有什么经验,她的儿子刚出生没多久,她就因为自己的工作忙,把儿子托付给了保姆来照看。自己只是在每天下班回到家以后,看看孩子,也很少跟儿子进行互动或者交流。为了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状态,在晚上儿子也是和保姆一起睡的。保姆人很老实,但是她唯一的一个缺点就是话不多,很少和这个孩子对话。渐渐地,这位妈妈就发现自己的儿子比同龄的孩子语言能力要差很多。

于是,她开始担心起来,她害怕自己的儿子以后会不懂得怎么样很好地与人交流,便开始翻看一些教育类的书籍。有些书中明确提到,在3岁之前的这段时间,往往是孩子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能够常常和孩子对话和交流,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很快提高。如果错过了这一关键时期,再想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妈妈们就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这位妈妈看到这里,心里十分后悔。不过,她没有放弃,从那之后,她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甚至请假陪孩子,后来,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很多。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虽然有一些人已经为人母,但是妈妈们对教育并不一定精通,甚至是一窍不通。妈妈们会因为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原因,根据自己的经验、习惯和心情来对孩子进行教导,而妈妈的经验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也不一定科学。如果用并不正确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导,我们真的无法预料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

所以说,妈妈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学习。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说阅读很多教育类的书籍,因为它们为妈妈们提供了大量可考证的、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可以说,这些书是妈妈们正确教育孩子的指南针和方向标。妈妈们只有通过读书学习,进一步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错误施教而产生的不良后果。那么,作为妈妈的你应该从教育书籍中学习些什么呢?

1.要主动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2岁多一点的玮玮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爱咬人,不是咬爸爸的胳膊,就是咬妈妈的手。每次,妈妈被咬疼了就会大声地呵斥他,以便让他知道咬人是不正确的事情。但是,玮玮好像根本不去改正,总会情不自禁地咬人。

如果妈妈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自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咬人,此时,妈妈们习惯大声地斥责孩子。其实,这个时候是孩子进入了用口探索环境的敏感期。此时,妈妈们需要做的是给他准备无毒无害又干净的东西去满足孩子咬东西的欲望,等过了这个时期他自然就不会再去咬了。

那么,妈妈们可能会问:这些有关孩子成长规律的知识是从哪儿知道的?无疑是从教育类书籍中。妈妈们如果了解这些知识,就很容易理解孩子处在某一阶段的特殊行为。理解之后,妈妈们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自然不会去吼叫孩子,而是用有效的方法帮他们度过每一个敏感期。

2.学会用好方法来教育孩子

有一些教育类书籍的作者对于教育孩子有一定的经验,他们或者是教养出优秀儿女的妈妈,或者是被学生喜爱的好老师,要么是有高度教育敏感度的教育专家等。他们往往会通过书籍,把好的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的感悟进行展现,以供读者借鉴。同时,他们也会把在教育实践中用错的方法或者是手段来写出来,避免妈妈们再次出错。因此,他们所呈现在书籍上的内容是十分具有科学依据的。那么,妈妈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些书籍,去思考并且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样,我们在教育的路上才会少走一些弯路,孩子的成长也才会因我们教育素养的提升而得到应有的保障。

3.妈妈们要以提升教育心境为根本

我们在阅读教育类书籍的时候,一定要知道的是,书中所有的例子和方法,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不能一味照搬,更不能盲目效仿。因为同一种方法,对于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作用,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所以要懂得因材施教。千万不要照搬照抄这些经验,要按照自己家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小贴士

妈妈在阅读教育书籍的时候,要注意:

1.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选择书籍;

2.经验应用要符合孩子的性格;

3.不要照搬书上所写的经验。

邀请孩子的爸爸参与到教育中来

古老的中华文化中孕育了“相夫教子”这样一个词汇,并且将这样一个词汇根深蒂固地种植到中华子孙的脑海里。很多父母都认为父亲的职责便是赚钱养家,而母亲的职责就是照顾家里人的生活起居和孩子的成长。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忽视了父亲对孩子作用。让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便会不仅仅依赖母亲还会关注父亲,也会在父亲身上去寻找一些男性该有的特制,甚至会学会坚强。若是父亲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的性格中便会缺少坚强的成分。

美国著名的婚姻与子女教育专家指出,与母亲相比较而言,父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不会把孩子的教育重心放在细枝末节上,爸爸们会让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成长。这种“大框架”式的教育方式或者是说“自由式”的教育方式,会迫使孩子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训练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技巧。由此,孩子的意志品质以及面对困难的能力就会得到充分锻炼。

其实,爸爸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智力方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格和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也都会受到父亲的影响。如果爸爸们很少与孩子进行接触,孩子的身高和体重发育速度会变慢一些,肢体平衡能力也会相对较差。另外,对于那些缺乏父爱的孩子来讲,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孩子也很容易变得怯懦,而且自尊心也不够强大,情感的自控能力也是比较差的,专家把这一系列的现象称为“缺少父爱综合征”。

既然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这么重要的作用,那妈妈们不妨邀请孩子的爸爸参与到教育中来,让其把男性特有的独立、果断、勇敢、坚强等好的特质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性格上更加坚强勇敢,同时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温暖。

1.可以请丈夫多花点时间来陪伴孩子

没有哪个孩子不渴望获得父亲的陪伴和关注,因为大部分的孩子都把父亲当成自己成长的偶像,如果孩子感受到来自偶像的关注,内心自然会无比喜悦和幸福。所以,妈妈们要建议丈夫多抽空来陪孩子玩耍和娱乐,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哪怕不做具体的互动,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关注。

而且,如果在平时,丈夫能够在孩子临睡前回到家,对孩子进行应有的照顾和安慰,那么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当然,如果丈夫能坐在孩子的床边与其寒暄几句,父子之间的感情会更加融洽。

2.请爸爸多与孩子一起吃饭

曾经有一个小孩儿一直等待着加班回来的爸爸,因为平时自己的爸爸很忙,很少有时间陪自己。这天爸爸回家了,他询问爸爸一小时能赚多少钱。当他得知爸爸一小时能赚20美元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向爸爸开口借了10美元。因为小孩儿自己已经存了10美元,加起来正好是20美元,他就可以买到爸爸一小时的时间了,他是多么希望爸爸能用这一小时的时间和他共进晚餐啊。

父亲一定要尽量陪孩子一起用餐,因为这样的环境是最有利于增进父子之间的感情的。妈妈们可让丈夫趁吃饭的时候,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关注一下孩子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类似的互动,孩子不仅能够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并且还能够把父亲的高大形象印在脑海里,孩子会很乐意按照父亲的要求做事情的。

3.父母应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妈妈和爸爸是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在合作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教育的问题,父母一定要学会经常沟通,尽量达成共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否则,孩子会产生困惑的心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听谁的。另外,当父母中的一方正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尽量不要去直接干预或者是表示反对的意见,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对方的不是,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会因父母良好的合作而更加顺利。

4.父母应一起提高教育素养

妈妈们为了爸爸们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平时可以把不错的教育类书籍推荐给孩子的爸爸,两个人可以一起学习,然后对孩子进行教育,然后彼此交流一下心得体会。随着学习的深入,教育理念就会趋于一致,这样,以后在教育时也就能够更加顺畅,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也会更加有默契。

小贴士

邀请爸爸加入教育孩子队伍的意义:

1.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爱;

2.对塑造孩子性格有帮助;

3.有利于父亲树立高大的形象。

教育孩子要有一致、持续的意见

妈妈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面前做事情要十分注意。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很奇特的现象,一个家里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了不一致时,很多妈妈就会进行自己单方面的教育,不会考虑到孩子爸爸的观点,甚至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最正确的。当然,孩子也会因为爸妈的态度不一致而产生困惑,因为困惑而犯错也成了孩子的家常便饭。如果孩子犯错了,此时父母双方的观点还不能够保持一致,这种情况自然会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

在生活中,常会出现妈妈经常会规定出孩子“不可以”做的事情,爸爸却在背地里偷偷答应、允许孩子去做的情况;然而孩子很有底气地按照爸爸答应的去做了,最终被妈妈发现后,却要受到妈妈的批评和指责。而这个时候,爸爸可能会觉得妈妈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此时,爸爸就要出来管教孩子,而妈妈却心疼孩子,便又会出来解围,替孩子说情,等等。这样,在一个家庭里,无形中就会呈现出双重标准,这不但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更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孩子根本找不到正确做事情的标准。爸爸妈妈们是否认真想过,在这样的双重标准要求下,孩子怎么可能会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做事标准呢?

孩子虽然年龄比较小,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察言观色的能力,他能够在生活中,准确地分辨出爸爸和妈妈之间对他的态度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很多时候是父母自动表现出来的。其实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看到,不是吗?爸爸妈妈们不妨仔细观察自己的生活,当孩子犯了一些错的时候,爸爸开始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往往会有满肚子的委屈,甚至会说“这是妈妈让我做的”,而妈妈们看到孩子哭泣,自然很心疼,也会出来给孩子解围,那么,孩子顷刻间就会哭得更厉害起来。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孩子发现了爸爸和妈妈之间的态度存在着不一致性,就会本能地去利用这一点希望能够逃避惩罚。

在生活中,爸妈的意见一定要保持一致,即便是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也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致,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自己做错了。等孩子不在的时候,父母再说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明白,自己所作所为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值得表扬还是要受到惩罚。

饭后洗碗成了豆豆的固定“工作”,虽然豆豆还很小,才上二年级。但爸爸要求他有一定的生活独立性,经过全家的一致商议决定,豆豆每天晚上在大家吃完饭之后,就要负责刷碗的工作,当然,在开始的时候,妈妈也会帮助他去做,但是在一个星期之后,这一项工作就全部交给了豆豆来完成。

可是豆豆很不情愿去做这件事情,他回到家中,对妈妈说:“妈妈为什么要我刷碗,隔壁的小强和琳琳都不用刷碗。更何况我还只是小孩子,为什么我就必须要洗碗呢?”这个理由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合理,妈妈不好反驳。不过爸爸却有办法,他问豆豆:“别人的孩子是否像你那样有那么多的自由,比如周六可以不去上补习班。另外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特点。”此时,豆豆觉得爸爸说得有点牵强,很不服气,于是又去问妈妈,说自己可不可以跟别的小朋友一样,不刷碗,此时妈妈却说:“爸爸妈妈不知道别人家庭的具体情况,别的小朋友可能不需要刷碗,他们的父母可能会给他们安排别的事情,比如去洗衣服、去擦地,不管怎么样你都是我们家的一份子,爸爸妈妈有义务去劳动,豆豆也有义务去为家庭做出点贡献,所以说你爸爸的说法很正确。”豆豆没有办法,只好按照爸妈的要求继续自己的刷碗活动。

但豆豆仍然表现出很不乐意去做的样子。当然刷碗也会很不认真,比如说在每次洗碗的时候,经常会将碗摔碎,或者是刷得不认真不彻底,还留有上顿饭的残迹。爸妈提醒了他好多次,可他就是改不了,没有办法,后来,爸爸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爸妈规定豆豆刷不干净的碗筷,就留给豆豆用。如果是白天妈妈没刷干净的碗筷,晚上让妈妈用。虽然这个措施有点狠,但是爸妈希望豆豆能够做事认真点。

周日,妈妈突然有了好心情,晚上包了饺子,还炒了豆豆爱吃的醋溜土豆丝。爸爸摆好了碗筷,准备用餐,但是却发现一双筷子用来吃饭的那头上,竟然还沾有大米糊糊,爸爸想起来昨晚吃的是大米饭,今天一天没在家吃饭。于是,他将这件事情小声告诉了豆豆的妈妈,并且说打算拿这件事情作为典型,跟豆豆较次真儿,妈妈自然也默许了。

爸爸用手指着大米糊糊告诉豆豆说,今天这双筷子就归豆豆用了,因为豆豆没有刷干净。此时此刻,豆豆很生气,他没想到爸爸会真的实行规定,于是就把筷子架在了碗上面,便往自己房间走去了。等了大约有十五分钟的时间,爸妈都开始吃饭了,豆豆还没有出来,等到晚上真的饿了,他只能去厨房里找吃的,发现妈妈给自己留了一盘饺子。从那次之后,豆豆在刷碗的时候很认真了。

对孩子好的事情,爸爸妈妈自然要推崇,即便孩子不认为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父母也应该向孩子解释。但是即便是这样,在实行的过程中,还是有可能会引发孩子的不理解,此时爸妈更要有统一的腔调,千万不要因为看到孩子不开心或者不吃饭,而放弃了原本的计划。如果在豆豆刷碗的事情上,爸妈不能够保持统一的思想,这样豆豆最终是不会接受的,也不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情。

吃饭时间到了,东东却又玩又闹,不好好吃东西。妈妈要管,爸爸却说:“随他去吧,小孩子,饿了就会回到餐桌旁的。”结果,饭后妈妈好不容易把一切收拾干净,一扭身却见儿子用一双脏手在厨房的盘子里抓菜吃。妈妈当然不能允许,爸爸却说:“饭还没有凉,让他去吃好了。”孩子认为爸爸才是自己的救星,妈妈居然不让自己吃饭,真不是一个好妈妈。以后每当做了不应该做的事都向爸爸求救,只要用祈求的眼神望着爸爸,爸爸就会为他解围,妈妈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位父亲所表现出的一切并不体现教育和指导的意义,而是有意偏袒、庇护,是一种溺爱。往往妈妈正费力纠正的毛病,被爸爸一个赞许的眼神给肯定了。孩子在爸爸的支持下挫败了妈妈纠正他错误行为的意图,助长了自身的错误倾向。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不能很好地沟通,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难以协调,孩子无形中对父亲产生过分的依赖,认为反正有爸爸撑腰,有爸爸管着、护着,妈妈也不能把我怎么样,从此更加任性。

有的家庭恰恰相反,父亲严厉管教,母亲却时时流露出对孩子的溺爱,父亲刚刚教训完,孩子哭泣的泪还没干,母亲就迫不及待将孩子叫到另一间屋中,又是发糖果,又是拥抱,仿佛孩子接受的不是教育而是无端的责难和惩罚。

无论父母哪一方过于严厉或过于放纵,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暴露出矛盾,都会带来副作用。那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若父母之间存在分歧该怎么办呢?

小迪是一个聪明却又十分好动的孩子。爸妈都是研究人员,他们对小迪有着很高的期望,但教育方法不同,爸爸提倡启发式教育,而妈妈却更偏重于高强度训练,打几下、教训教训是经常的事情。一个周末,爸爸正在院子里除草,儿子急急忙忙地跑到爸爸身边,叫喊着:“爸爸,妈妈要打我,快帮忙。”“为什么?”“说我的作业潦草。”“不要怕,让我和你妈妈谈谈,有我在,她不敢把你怎么样!”小迪放心了,很得意地跑掉了。

爸爸妈妈对教育方式有不同的看法,这一点小迪早已得知,而更让小迪认为有机可乘的是爸爸愿意为自己辩护,这样小迪可以用父亲做挡箭牌,为自己的行为做掩护。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意见一致、相互配合,是一件憾事,而因此引起争端,使孩子利用父母的矛盾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就更是可悲。事实上,大多数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看法有异,并非就一定会有坏的效果,关键在于父母双方怎样处理这种分歧。

需要明确的是,父子与母子之间的关系是有相对独立性的,虽然三者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但并非要按照同样的模式处理关系。父亲如果不同意母亲对待儿子的方式,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与其进行讨论,但决不该进行干涉。尤其不应该当面阻止和提出反对意见,伤感情不说,还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对孩子的教育父母都有责任与权利,但并不等于一方可以干预另一方的决定。而且尽管父母都可能认为自己的方式是正确的,但究竟是否完全正确,或谁的更正确,却是难以回答的问题。即使双方在基本点上的认识一致,遇到有些具体问题也可能产生分歧。

一般来讲,现代家庭中没有绝对的权威,父母可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而孩子应该懂得与妈妈之间的问题与妈妈解决,而不应去搬爸爸做救兵,这是对他自己和父母的尊重,而父母不应交叉参与相互关系问题的解决,也是对孩子的信任。在父母双方不同的教育观点下成长的孩子,应学会取舍,而不为分歧所迷惑。如果父母能尊重对方的观点,不加干涉,两种方式可和谐相处,而孩子可以从每一对关系中获取对自己成长最大的益处。

不干涉孩子与父母任何一方的关系,并不等于对孩子的求援耸耸肩,不予理睬。父亲可以帮助孩子分析一下为什么妈妈要打他,是不是让孩子自己有错却不自知。在这个例子中爸爸应指出作业潦草是不对的,如果将作业写得整齐就不会挨打了。这样直接走入问题的中心而避免因方式不同而起争执,使孩子无隙可乘,双亲的教育可谓殊途同归。

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们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思想和态度,那么究竟要注意什么呢?

1.父母做出某项决定的时候,要提前商量好

为了培养孩子的某种思想和品质,父母们需要做出一些决策,这些政策可能会让孩子暂时不开心,妈妈们千万不要心软,看到孩子不开心的样子而放弃计划。父母在决定这样做之前,一定要商量好怎么样跟孩子去解释,如果孩子接受不了,那么一定要耐心地跟孩子去说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保持一致的态度。

2.当孩子提出异议的时候,父母更要“联手”

在生活中,父母所做的决定,很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是不可理解的,那么在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父母的强大说服力,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去做,父母为什么要让孩子去这样做,并一起来教育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小贴士

爸妈保持一致的重要性:

1.树立威严;

2.更具说服力;

3.坚定孩子的思想。

好妈妈用爱的语言使孩子幸福

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妈妈能够善解人意,理解自己,温和而不是暴躁地对待自己,当然这样的妈妈会让孩子感觉到很幸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希望妈妈用自己的语言向他表达爱,这样往往能够让孩子更加开心。

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有它自己的含义。因此,妈妈们要注意自己的话语,让孩子通过与自己的交流,感觉到幸福和开心。一个能够通过语言使孩子感觉到幸福的妈妈,她的语言往往具有一定的魅力。

人们常说幸福感,可是幸福感究竟从哪里来?其实幸福感多数来源于情绪。一个成功的母亲会引导孩子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并正确对待自己。让孩子感到幸福便是身为母亲最大的成就。有人不禁会问:“那到底该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呢?”答案很简单——通过语言。因为妈妈的话语会在孩子的心中占有很重的分量,若是妈妈将自己的爱表达出来,孩子便会极大地感到幸福和快乐。

当然,孩子希望妈妈最爱的是自己,也希望妈妈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爱,当妈妈们表达爱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露出幸福的笑脸,在孩子的内心已经绽放出幸福的花朵,所以说不要吝啬自己的爱的语言,大胆地对孩子说出你的爱。

李珊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名叫乐乐,正如她的名字一样,乐乐总是表现得十分活泼,并且开心快乐。不管是在去上学的路上还是在学校与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她总是露出开心的笑脸,学校的老师们都没有见到过乐乐哭泣,更没有看到过乐乐愁眉苦脸。

当然,乐乐的同班同学也都喜欢和她一起玩耍,老师很奇怪为什么乐乐能够整天这么快乐。一次,老师好奇地问她的妈妈。李珊珊面对老师的疑问笑了笑说道:“其实很简单,我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她的,每次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我都会首先出现在孩子的面前,然后抱起孩子,对孩子说我爱她。即便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我也会先亲亲女儿,然后告诉她妈妈喜欢坚强的孩子,总之,就是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通过语言来促使孩子享受到快乐。”

李珊珊记得女儿还小的时候,她要出差几天,当时女儿哭着怎么也不让她走,李珊珊没有像其他母亲那样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她决定先不出差。等到女儿情绪稳定之后,她对女儿说:“乖女儿,你知道妈妈最爱谁吗?”乐乐眨了眨眼睛没说话,李珊珊继续说道:“妈妈最爱我们家乐乐,因为乐乐是最心疼妈妈的,乐乐也是最理解妈妈的人。”乐乐听到妈妈的话,心里自然是十分高兴,紧接着李珊珊对女儿说:“乐乐,妈妈出差是为了能够在回来之后有时间陪乐乐,妈妈保证即便是在看不到乐乐的这几天里,妈妈也会天天给乐乐打电话,因为妈妈肯定会特别特别想乐乐的。”乐乐听了李珊珊的话,说道:“那妈妈一定要给我打电话,我也会很想妈妈的。”

李珊珊按照约定每天给女儿打电话,女儿每天都乐呵呵地去上学。出差回来之后,李珊珊听丈夫说乐乐这几天很开心,因为她说:“妈妈在那么远的地方,竟然还想着乐乐。”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李珊珊在教育女儿的时候让孩子明白,自己是爱她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年龄还小根本不会想过多物质上的事情,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爱不爱自己。如果当妈妈们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跟孩子进行沟通,他们幼小的心灵自然会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这样自然会感觉到无比的幸福。那么作为母亲,要怎么样让孩子通过你的语言来感受到幸福呢?

1.不要羞于表达对孩子的爱

不管孩子是开心还是不开心,该表达对孩子爱的时候就要表达出来,比如对孩子说“我爱你”,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爱从来没有消失过,让孩子明白妈妈是永远爱他的。这样一来,即便是孩子不开心,起码有妈妈爱自己,他的内心也会变得幸福起来。

2.多与孩子沟通,关心他的思想

很多妈妈认为只要自己给孩子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就足够了,孩子也就能够快乐幸福。其实不然,孩子需要妈妈的理解,也需要理解妈妈,在这个时候,妈妈们不妨多和孩子沟通,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比如告诉孩子“妈妈理解你”。这样孩子自然也会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

3.支持孩子的正当行为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需要有人支持自己。在孩子做事情之前,他总是希望自己的妈妈能够支持自己,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说妈妈们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支持你”,这样孩子会有一种被关注和在乎的感觉,自然也会感受到来自己妈妈的爱和幸福。

小贴士

妈妈用爱的语言使孩子感受到幸福的小技巧:

1.多说“宝贝,我爱你”;

2.多表示对孩子的关心和理解;

3.“妈妈支持你”会增加孩子的自信。

好妈妈,要谨慎对待陪读问题

陪读家长越来越多,说明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这无疑是好事。但另一方面,陪读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从大的方面说,陪读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孩子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从小的方面说,陪读也很难真正起到促进孩子学习的作用。

上学读书做作业本来是孩子的事,然而在不少家庭,这却变成了孩子和家长共同的事。孩子读书,家长要陪读,孩子读书辛苦,家长陪读自然也不轻松,就像有的家长跟孩子说的“我为什么跟你一块儿受罪”,尽管这样,不少家长觉得自己为了孩子又必须受这个罪。

家长们陪读主要是“陪”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陪孩子上放学

家长一般是先送孩子上学,然后再去上班,下午下班时再到学校接孩子回家,来回都有家长保驾护航。在过去,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时,家长才接送,现在孩子上了中学,家长仍然每天接送的现象十分常见,有的高中生放学后,家里不来人接就不敢回家。

2.陪孩子做家庭作业

孩子做家庭作业,家长则在旁边答疑解惑,有的家长还亲自为孩子解题、手把手地教孩子写作业。再就是家长陪孩子读课外读物,这是名副其实的“陪读”,孩子读童话故事,家长也读童话故事,孩子读诗歌散文,家长也在一旁读诗歌散文,家长孩子共读同一本书。

3.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辅导班

在一些大中城市的不少特长培训班、辅导班门前,经常都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家长们在旁边陪练。教室里也经常坐满了陪练的家长,不仅教室里,教室外的草地、台阶上也坐满了家长。有的家长见自己的孩子动作不标准,还会临时客串一回教练,对自己孩子指指点点。还有陪军训的:有的中学对高一新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天气闷热,不少家长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军训生活,准备了饮料食品和毛巾,站在烈日下的操场边等候。

4.陪考

陪考当然更常见,高考就不用说了,像期中、期末考试、竞赛考试等稍具规模一些的考试,考试当日,考场外经常是家长云集,考生在考场里紧张地应试答卷,家长们则拎着各种饮料和食品在考场外徘徊、等待。

看了以上的各种“陪”,我们不禁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关于陪读一事,一个有趣的比例也许值得我们深思:在家长这方面,说要将陪读进行到底的,和呼吁“陪读无益”者,大约比例是8:2;而在孩子那方面,恰好是赞成陪读的占两成,不赞成者占八成。陪读能不能如我们父母所设想的那样出效益,关键不在父母是否舍得下工夫,而在于孩子是否甘心被陪、是否对这样近距离的监督有抵触情绪。一位在大学教书的父亲说:“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明了自己的责任,这比什么都重要,比今儿是否背了100个单词、做了100道计算题重要多了。”

有位名叫周俊彦的小朋友(11岁,上小学六年级)是这样看待父母的陪读的:

我上了6年学,我妈陪了我6年,我稍微打个呵欠伸个懒腰,都逃不过我妈的火眼金睛,她立刻会冲过来数落我一顿,什么“你这孩子到现在还没有一点紧迫感啊”,什么“你知道不知道考实验中学,少一分得交上万块钱呀”,什么“瞧我为你做出多少牺牲,人家的妈妈有饭局有酒宴,我呢,多少应酬我都推了,为了回来陪你这小祖宗!你怎么还不明白妈的苦心呢”。

这些话听得我耳朵都起茧了。有次我忍不住顶嘴:“我又没让您待在家,我自己的功课我自己有数。您也可以出去吃饭呀跳舞呀,只求您别天天在我耳边念‘实验学校’,别给我念紧箍咒就谢天谢地了!”为了这几句话,我妈打了我,还气得直哆嗦。我爸怒吼着要我跟我妈道歉,他们都说我“没良心”!可我只不过说了一句大实话,我们这儿最好的初中每年从6000人当中录取300人,录取率比重点大学还小呢,我不敢保证我就一定能考得上。爸爸妈妈给我这么大压力,我也很委屈,我现在每天已经花十几个小时学习了,还要怎么样?不愿意陪,可以不陪我,别给我这么大压力,也许我考上的希望还大一点。

适时适度的陪读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利的,但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陪读的分寸,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如下弊病。

1.助长孩子的依赖性

这主要是由于家长陪读过于细腻而造成的。每次完成作业或预习功课,都由家长管着,家长说开始便开始,叫停便停,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安排内容与次序,孩子完全没有自主性,只是一味地服从。久而久之,学习对于孩子便成了一种被动的机械活动,没有家长的呼唤,孩子便想不起主动地学习。这种依赖性一旦形成,便很快蔓延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使孩子成为一个懒散、无责任性的人。这种作业中的依赖性若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孩子就会变得懒于动脑动手,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

2.妨碍智力的发展

孩子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拓展了思维,锻炼了大脑,发展了智力。由于陪读过细而形成依赖性的孩子,会把这种依赖性充斥他的学习活动中,这样势必会影响他对知识的获取。另外,由于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对生活中的麻烦、小事情,孩子也不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而是逃避或依赖,这不仅不利于其培养自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智力的正常发展。

3.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读书,家长坐在一旁,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监视之下,稍有“越轨”行为便会招来一阵唠叨或训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约束感越强,心情的压抑和无可名状的烦恼就越多,这种消极的情绪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动力。

如果孩子年龄尚小,比如处于学前教育阶段或小学低年级阶段,家长陪读对于促进孩子的学习,其作用十分明显。比如家长陪孩子看书、识字、写作业,解答孩子的问题,这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融洽亲子关系,增加生活情趣。在这一阶段,陪读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陪读的时间和频率应逐步减少,直至减少到零。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他的自主意识、独立行为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学习就完全成了他个人的事。

在很多时候,孩子都希望能自己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比如制订学习计划和安排作息时间,希望能自己做主、自行其是,不希望受到家长的控制和干预,而且随着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他也希望回到家之后能缓释一放学习压力,如果家长陪读,家长的眼睛时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使他容易产生被监控、被强迫的感觉,这不仅不能缓释压力,反而更进一步增加了他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另外,很多家长名义上是陪读,但实际上自己在辅导孩子的学习方面,能力相当有限,初中或高中水平的作业题、考试题,很多家长根本就不会做,孩子学习上有疑难问题请家长解答,家长自己也摸不着头脑。这更让孩子感觉家长只是在监督、控制自己,不信任自己。所以不少孩子对家长的这种陪读十分反感。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家长再陪读就会吃力不讨好,对孩子弊大于利。家长所要做的不是陪读,而是要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包括着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充分信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还孩子学习的自由,而不是用陪读来限制这种自由。

小贴士

对待陪读问题好妈妈必须理清思路:

1.孩子总有一天要自食其力;

2.不要让孩子对父母有过多的依赖感;

3.不要因为过度关心而助长了孩子的惰性。

身教胜于言传,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孩子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良师益友”,所以说,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人父母者,着实不易。妈妈们肯定听说过一句话“正人先正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以身作则,多给孩子做好榜样,如果妈妈都不在乎自己的行为了,那么还有什么资格来要求孩子去做好呢?妈妈的行为在孩子的内心中往往会占有很重的分量,如果妈妈不能够以身作则,那么孩子怎么会做好呢?

家庭是最容易表露出习惯的环境,也是对孩子的学习起到影响作用的大环境,妈妈的习惯和行为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不仅是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也会对孩子的习惯和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也养成某种习惯。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妈妈注重的不是言传身教,而是只言不教,那么最终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如果说妈妈只是在对孩子说要怎么做、怎么去做,而自己却不做出榜样,那么孩子会很不服气,也不会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此时,妈妈们就会说孩子不听话,久而久之会让亲子关系变得很尴尬。由此可见,认为自己只靠说教而不以身作则就能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妈妈其实是在自欺欺人。

很多妈妈喜欢对孩子讲一些大道理,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道理其实是十分复杂的,道理也未必真的能够去支配人的行为,否则的话,世上会出现很多十分完美、全能的人。”由此可见,道理虽然是实情,但是却不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纳,因为孩子的年龄很小,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道理,所以说妈妈们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直观的影响,这样的方式才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打个比方,如果妈妈在一边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的同时,自己一边还在打麻将,那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妈妈需要以身作则,更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

丰风今天又被妈妈成欢批评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妈妈一直要求丰风将自己的东西整理放好,但是丰风从来都没有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过。成欢的儿子丰风已经上了二年级,他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每天放学回到家中,总是将书包、衣服随便乱扔。成欢每次都要跟在孩子屁股后面捡衣服,整理东西。她觉得儿子已经大了,这种习惯是坚决要不得的,于是,成欢给孩子定了一条规则,那就是自己的东西自己放好,但是儿子很少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

这天儿子又像平时一样,回家后,直接将书包扔在了地上,鞋子也不换,衣服往沙发上随便一扔,急急忙忙打开电视就看电视了,成欢很是生气。这次,她没有像平时那样跟在孩子身后捡东西,而是生气地走到儿子面前将电视关掉了,然后让儿子去整理自己的东西。但是没想到此时儿子并没有去整理,而是振振有词地说道:“妈妈为什么只要求我一个人呢?每次爸爸出差回来,都将衣服和书包乱扔到沙发上,公文包也是随手一放,每次妈妈都会耐心地将爸爸的东西整理好,为什么妈妈就不能帮我弄呢?爸爸不做的事情妈妈就会去做,为什么现在妈妈却要要求我做这些事情呢?”

面对儿子的质问,成欢不知如何去回答,因为她知道儿子说的是实情,每次老公出差回来,总是习惯将东西随手一扔。因为觉得老公工作很累,出差好几天一定很辛苦,成欢就没有说什么,自己跟在他的后面去捡。没想到儿子竟然将这件事情放到了心里,还当作了把柄。

当天晚上老公下班回家,成欢将儿子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老公,然后成欢对老公说,希望老公改了这个不好的习惯,也按照规定的去做,只有这样儿子才会觉得爸爸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从那之后,老公也按照成欢的要求去做事情,儿子自然也不敢再乱扔东西,他每天回家之后,都会将自己的东西摆放到该放的地方。

在现今社会,中国父母总是习惯把对孩子的智力要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于是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便允许孩子可以什么事情都不去做。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毕竟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书呆子。作为妈妈应该要求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也要保证自己能够做好,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一来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做这件事情,就如同前面例子中的丰风一样,当他看到自己的爸爸也按照妈妈的规定做事情后,自己也会要求自己去做,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如果妈妈只是在一遍遍地教导甚至是怒骂孩子,却不知道让大人做榜样,那么孩子也是不会服气的,甚至还会有叛逆思想的产生。妈妈要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想要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那么自身也必须养成好习惯才行。

在生活中,以前妈妈如果没有注意到通过身教来教育孩子,那么在今后的教育中,妈妈们要怎么发挥榜样的作用呢?

1.妈妈们应该主动放下架子,改掉陋习

很多妈妈都会觉得自己是孩子的妈妈,自己生养了他,所以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应该听自己的,并且,按照自己多年的经验来指导孩子的,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那就不行。其实,很多妈妈都会有这种想法,然而这样的想法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是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主动,那么妈妈们不妨放下架子,和孩子成为朋友,如果孩子发现了妈妈身上的缺点,那么妈妈也应该虚心地接受孩子的监督,然后接受孩子的建议,改掉陋习,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2.妈妈教孩子时,要给孩子讲明道理

孩子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妈妈们就要给予孩子比较多的讲解,要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孩子才会愿意按照妈妈所说的去做。如果妈妈不跟孩子讲清楚道理,按孩子的智商也是无法去理解的,自然也就不会达到妈妈想要的效果了。

3.做好榜样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要坚持

妈妈不要认为自己只要给孩子做了好榜样,让孩子明白到底怎么样来做就行,等到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的时候,妈妈就不用再去做榜样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不正确的。妈妈们要懂得坚持,毕竟这是一种好的习惯,不要只在孩子面前坚持,即便不是为了孩子,也应该坚持好的习惯。

小贴士

妈妈们在为孩子做榜样的时候应该注意:

1.不要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做法去做事情;

2.自己要坚持好的行为,孩子才会坚持效仿自己;

3.赞美孩子好的行为。

让孩子体验爱的力量

爱,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没有爱的世界是冷酷的,没有爱的世界是悲惨的,没有爱的世界是阴冷的。作为妈妈,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外界深深的爱。妈妈深深地爱着孩子,恰似大江大河的源泉,当孩子的生命面临干涸的时候,要学会给孩子希望。妈妈深深的爱,往往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温暖,驱走黑暗,让孩子生活在光明的世界里;妈妈深深的爱,恰似是激昂的旋律,如果孩子意志消沉时,要多给孩子一定的鼓舞;妈妈深深的爱,恰似激越的号角,当孩子失意的时候,妈妈的爱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知心姐姐卢勤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的确是这样的,如果让孩子时时刻刻成长在爱的心中,那么孩子就会生活在快乐和满足中,也就会用一种深深的爱意来感悟自己的生命,迎接挑战,健康地成长。

李嘉诚的父亲曾经就是这样对待李嘉诚的,他告诉李嘉诚爱要表达出来。

李嘉诚的家族治学风气很浓厚,可谓是知书识礼,李嘉诚的父亲知识涵养都很高,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可谓是德高望重。1943年冬天,对于14岁的李嘉诚来说是最沉痛的时期,他那慈祥温和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他了。但面对自己的人生,李嘉诚没有过任何的退却,而是鼓足勇气面对现实生活,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担负起家庭的重任,从而接受人生的挑战。

李嘉诚回忆说:“我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拥抱。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他是一位稳健而富有涵养的父亲,在父亲与我亲密接触的时候,常常会忍不住紧紧地拥抱我,并把我举得很高;父亲在世时,时常对我说,‘你是父亲的骄傲,有你这样的一个儿子是我这一生的自豪’。父亲把他满腔的爱心都倾注到我的身上,并培养我成为一个十分自信的、有主见的人。”

人生的启蒙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妈妈的拥抱和期待也是家庭教育最好的一招。经过调查表明,当今,有近70%的孩子喜欢妈妈的拥抱,而有近1/3的孩子认为自己的一生都是需要妈妈的拥抱的。

孩子在妈妈爱的浸润中成长,造就健全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孩子一切生活的基础和未来的认识都离不开初期妈妈对自己的爱,而早期的爱的教育是孩子的人格、心智以及道德等各方面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妈妈的爱可以说是奔腾的热血,也是跳动的诗句,同样也是陪伴孩子一生旅程的花朵。妈妈会让孩子感觉到开心和温暖,当然这也是孩子变得勇敢的动力。

用爱心去关爱孩子,就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也就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潜能。在妈妈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把对孩子的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为了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每一位妈妈都应该正确而适度地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体验到爱的力量,并且引导孩子走向新的成功。教育专家还指出,妈妈爱孩子一般会分为五种方式:

1.身体接触

对于孩子来讲,身体接触往往是最易于使用的爱的语言,这一点包括抚摸、拥抱和亲吻的动作,而经常被拥抱的孩子比那些被长期甩在一边无人碰触的孩子容易建立健全的感情生活和自信心。

2.言词肯定

作为孩子,他们希望能够听到来自妈妈的夸奖,并且对于孩子来讲,再也没有比听到妈妈在口头上肯定的话更加让人兴奋的了,这些话更能使他们感受到被爱的感觉。每个妈妈都应该每天适当地对孩子说几句夸奖和赞美的话,即使觉得自己不知道怎么去夸奖孩子,那最起码也要做到不挖苦、数落、讽刺孩子。

3.时刻关注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时刻关注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能够感到关注。这种关注会向孩子传达出一种信息,那就是:孩子你很重要,你是妈妈的骄傲,妈妈喜欢跟你在一起。这会使孩子觉得他对妈妈来说是最重要的人。他觉得真正被爱,因为他拥有了妈妈的爱。

4.赠送礼物

赠送礼物是表达爱的有力并且有效的方式,赠送礼物的效果常常会延续好几年。最有意义的礼物也将会变成爱的象征,而那些真正意义上传达爱的礼物,则是爱之语的一部分。赠送给孩子的所有礼物,全部都代表着妈妈的爱。

5.行动支持

孩子需要妈妈的行为支持,不是妈妈口头上说说就行的。很多时候妈妈应该对孩子进行行动支持,不仅是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爱,这种方式,还是给孩子以身作则的人生示范。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也是充满力量的,但是这种爱并不是每一个子女都能感受到的。有的妈妈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娇惯,于是就采取一种很严格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往往会处于负面阴影之下。这样的结果,也常常会引起孩子自尊心的缺失。自尊心是一种很难培养的德性,而独有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

小贴士

妈妈们让孩子体验爱的力量时应该注意:

1.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

2.让孩子体会到来自妈妈的爱;

3.让孩子懂得付出自己的爱也是一种幸福。

对孩子说“谢谢”

妈妈或许会想,孩子是自己的,自己为他做了很多事情,还有必要对孩子说谢谢吗?其实,如果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以后与人交往中能够懂得礼貌,就应该在孩子帮助了自己之后,向孩子表示感谢,当然表示感谢的方式有许多,比如通过语言、行动、眼神、微笑等,还有其他的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明白感谢的含义和懂得最起码的礼节。

不过,在妈妈对孩子表示感谢的时候,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表示“谢谢”不宜过滥,否则便会变成例行公事。在对孩子表示感谢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真诚的态度,千万不要太不当回事。

语言是我们最常用的感谢形式,妈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对孩子的感谢。例如,妈妈要求孩子帮助自己去商店购买油盐酱醋,当孩子买回来的时候,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宝贝真乖,谢谢宝贝帮妈妈这么大的一个忙,否则今晚全家就没有好菜吃了!”这样的感谢语言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同时也会有小小的成就感,这样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母亲节刚刚过去,许多母亲都还沉浸在收到孩子送的礼物的喜悦中。有的孩子送了妈妈鲜花,有的妈妈收到了孩子祝福的贺卡,妈妈们感到很幸福。

一位母亲说道:“母亲节那天,儿子想要用零花钱为我买朵花,我没让孩子去买,我觉得孩子能有这份心意就行了,这样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另一个母亲说道:“在母亲节这一天,儿子为我做了一张贺卡,说祝福我‘母亲节快乐’,并对我说谢谢我把他带到这个世上来。当时,听了孩子的话我很高兴,我的孩子真的懂事了。”

第三位母亲说道:“当我晚上下班回到家的时候,没想到儿子早就已在门口等候我了。见我回来了,他先是从背后拿出一枝康乃馨,说祝福我节日快乐。接着,又把我领到了他的房间,拿出了他用自己零花钱给我买的胸针。我当时真的感动极了,感觉自己很幸福,到现在为止我一直都带着孩子送我的胸针。”

又一位母亲说道:“母亲节那天,我没想到那么忙,也很累,晚上下班回到家简直一点也不想动了,我忘了那天是母亲节,老公的工作也很忙,还没有回来。可我的女儿却为我送上了一份母亲节的特别礼物——女儿为我做了一顿晚饭。晚饭虽然很简单,菜炒得也有些咸了,但我还是吃得津津有味,感觉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一顿饭。吃完饭后,女儿还给我倒了一盆热的洗脚水。那一刻,我感到女儿长大了,也懂事了。”

通过上面四位母亲的讲述,我们看到,有的孩子送给妈妈一枝康乃馨、一句祝福语,有的是一张贺卡、一枚胸针、一顿晚饭。孩子为妈妈做的一点的小事都会让妈妈感觉到幸福。同样,对于孩子为我们做的一切,作为妈妈也要表达自己的谢意。千万不要做羞于表达的妈妈,对孩子说声“谢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作为孩子,他们的确让我们操碎了心,也时常会惹妈妈们生气。但是既然孩子为妈妈们做了一些事情,也能够让妈妈们感受到快乐,那么这个时候,妈妈就应该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这也是对孩子的安慰和尊重。

那么在生活中,妈妈在对孩子表达谢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妈妈们要大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谢意

在生活中,孩子可能会在很多事情上帮助到妈妈,也会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帮妈妈去买袋洗衣粉、去关一下灯等等。这样的细节经常会发生,妈妈们可能经常会对孩子说“宝贝,帮妈妈把……”孩子也会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完成,虽然是一些小事情,但是妈妈也应该对孩子表达自己的谢意。而有的妈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能觉得对孩子说“谢谢”有点不习惯。

所以,妈妈们千万不要顾虑太多,主动地对孩子表达自己的谢意,这样就能够让孩子感觉到快乐,并且妈妈的谢谢也会成为一种鼓励的话语,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甚至会主动地去帮妈妈做事情。

2.表示感谢的时候一定要真诚

有的妈妈会对孩子表示感谢,却总是在说话的时候心不在焉或者是不正视孩子的眼神,根本让孩子感觉不到妈妈的真诚,甚至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在敷衍自己。妈妈们千万不要敷衍孩子,要郑重地表示对孩子的感激,这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满足孩子的成就感。

3.表达谢谢的时候要让孩子情愿去接受

很多时候,妈妈们总是命令孩子做事情,很多事情孩子不愿意去做,但是迫于妈妈的要求,他只能去做,而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妈妈对孩子说谢谢,孩子也不会领情,内心也不会感到开心的。所以说,妈妈在决定让孩子做某件事情之前,最好能够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去做,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到开心,更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价值的。

小贴士

妈妈们对孩子说“谢谢”的情形:

1.当孩子帮助妈妈做事情之后;

2.当孩子表示对妈妈观点赞同时;

3.当孩子对妈妈的行为表示赞扬的时候。

不要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高兴,常常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许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无原则的许诺是有百害无一利的。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许诺时一定要慎重。

乐乐有个坏习惯,每次玩完玩具,都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于是,妈妈有天对乐乐许诺说:“只要把玩具收拾整齐,放回原处,就带你去吃肯德基。”乐乐一听,马上来了兴趣,三两下就把玩具物归原处。妈妈很高兴,立即兑现了诺言。以后,每次妈妈让乐乐收拾玩具,乐乐就跟妈妈讨价还价。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他想得到你手中的手杖,转眼间又想得到你的手表,接着他又想要空中的飞鸟,想要天上闪烁的星星,他看到什么要什么,除非你是上帝,否则你怎么能满足他的愿望呢?”由此看来,无原则的许诺是有百害无一利的。作为家长,特别是年轻的父母们,切不可随意向孩子许诺什么。

一位五年级的学生“控诉”说:“假期前,爸爸说好了要带我去杭州西湖游玩的,为此我还特意读了一些写西湖的文章,感觉西湖特别令人神往,早就盼望着这一天了。可是放假了,爸爸却接受朋友的邀请决定去黄山了,并且什么解释也没有就跟着朋友去了。”这让他生气极了。

有些父母常常为了诱导孩子做一件事,就轻易许诺,而事后就忘记了。孩子的希望落空了,他发觉父母在欺骗自己,在向自己撒谎。比如,妈妈嘱咐儿子,在家要听话,如果表现好,就带儿子去动物园。结果,孩子努力去做,表现得很好,而妈妈星期天有许多应酬,就把日期推后,而且一推再推,最后不了了之。孩子因为妈妈的许诺没有实现,感到失望,并因受骗而愤怒。

有很多父母常常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不能始终如一。久而久之,就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打下父母的“禁律”是可以打破的烙印。父母对自己的言行都那么草率、那么不认真,又怎么去教育孩子认真地履行诺言呢?

教导孩子信守诺言,做一个诚实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要诚实、不说谎、信守诺言,才能够建立起自己良好的信誉;如果经常说谎,会令人觉得你的话不可靠,到你说真话的时候,别人也可能仍然不相信,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

教育孩子信守自己的诺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小培养孩子信守诺言的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1.父母要为孩子做信守诺言的楷模

如果孩子失信,这个时候,提醒孩子要信守自己的诺言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孩子对别人要讲信用,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要兑现;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仍没有做到,应诚恳地说明原因,表示歉意。

2.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不要许诺

父母们由于一时的兴致,往往喜欢说:“你要什么,咱们就买什么。”这会使孩子更加随心所欲,进而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就需要学会断然拒绝。有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撒泼耍赖,以此要挟父母。

父母一旦让步,孩子以后就会得寸进尺。解决的办法是,带孩子上街前就和孩子约法三章:根据我们的能力,今天只能给你买一件东西,你想好,买一件最需要的就是了。对这个诺言,父母要兑现,孩子再提出别的要求,就不予理睬。如果他违反规矩,就取消他下次上街的机会。

3.父母千万不要轻易许诺

许诺了的事一定要设法兑现,不能言而无信。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父母的随口许诺,孩子肯定会念念不忘,时时刻刻盼望父母来兑现,如果家长不守诺言,孩子就会有充分理由,认为你言而无信,撒谎骗人。“上行下效”,孩子不仅从此不再信任父母,对父母的话也不会再听从。

言行一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点滴培养。为此,父母既要做到“言有分寸”,又要做到“言而有信”。对孩子的要求要区分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如果孩子的要求是正当的,而且又有条件办得到,父母答应了就要做到。但有时候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父母也答应了,可是实际情况有变化,父母的许诺一时无法兑现。比如,孩子要一架钢琴,父母也答应了,可市场上一时买不到,父母就应该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许诺无法兑现的原因,使孩子懂得父母并不是言而无信。父母要用自己遵守诺言的实际行动来培养孩子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

小贴士

父母对孩子许诺需要注意的原则:

1.不对孩子随口承诺;

2.不做无原则的承诺;

3.信守诺言,绝不出尔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