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口才课
57439100000005

第5章 对话口才:“先肯定,后反驳”是对话的基本原则

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不管什么人,部长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所谓“配”,就是让对方感到‘你懂我说的话’。这样,在日后的采访中,能让别人把你当回事,还是一个“配”字。你更加“配”,他就会更重视你,采访出来的东西就会更客观、更准确。

——董倩,毕业于北京大学,央视著名主持人

“yes, but”法则

所谓“yes, but”法则,就是当一个人在批评或指出对方错误时,应该首先认同或表扬对方,然后再批评或指出其错误,这样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先说yes,再说but,就好比在味道苦涩的药丸外面裹上了糖衣,这样就比较容易打开对话的入口。同样,委婉表达拒绝,也比直接说“不”让人容易接受。

当你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或是当你企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改变他人的想法和态度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假如当场就直接否定别人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样说出的话就显得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这样,一方面让对方下不了台,另一方面激发了对方“就是要跟你对着干”的情绪。毫无疑问,这样的沟通是失败的,这样不仅无法说服对方,反而会造成对方的逆反心理,更会影响你和他的关系。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提出的意见遭到全盘否定后,自己的自尊心理往往使自己难以顺利地继续进行对话。相反,一个人在提出自己的意见后,一旦受到某种程度的肯定和重视,人的自尊心理会引导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兴奋优势,这种兴奋优势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亲善体验和理智上的满足体验。当我们需要否定和拒绝他人的时候,不妨先对对方的想法表示肯定和接受,然后再否定或是拒绝。

谈话中,一定要让人觉得“跟你讲话永远有希望”,而不要一开头就把事情讲死。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在否定或拒绝他人时,都应该先用“yes”表示对对方的同情和理解,以此创造一种较为融洽的气氛。在缩短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后,再讲“but”,这样一来,由于你对对手的一些看法的大加赞赏,会使对手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你还是欣赏自己观点的。这时,在他眼里你是与自己站在一起的,尽管你也在赞扬的意见后表达了不同意见,但这不表示你们俩的观点处在对立的位置。

小刘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保险推销员。他是个说话高手,同事们在进门之前就被客户拒绝了,而他通常能跟客户聊好久,他的业绩在同事中也遥遥领先。

于是,有很多同事向他取经。他说到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话的时候要懂得“先肯定,后反驳”,当客户对你产生质疑时,你不要一味地反驳客户,比如,经常有客户会说:“我对保险不感兴趣!”很多销售人员就被客户的这句话拒之门外。但是小刘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会接着顾客的话说:“您说得有道理,谁会对保险这种关于生、老、病、死这类躲都躲不及的事情有兴趣呢?我也没多大兴趣。”

这时,很多顾客往往会反问:“既然你没兴趣,为什么要做这一行呢?”这就给了小刘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之后,他便把保险对人的重要性娓娓道来:“虽然咱们都对保险不感兴趣,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

如果小刘开始就不同意顾客的观点:“你错了,保险很重要……”那么,顾客只会对他反感,必定不会给他继续说下去的机会。正是由于小刘懂得先认同(“谁都对保险不感兴趣”),再表明不同的观点(“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们无法预料……”),才缓和了说话气氛,然后自然地为自己争得了说话的机会。

其实,“yes, but”的应变之道,不仅在沟通的时候适用,应用在待人处世上,也有它的圆融周到之处,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陈涛夫妻俩下岗后,自谋职业,利用政府的优惠贷款开了一家日用品商店,两人起早摸黑把这个商店办得红红火火,收入颇丰,生活自然有了起色。陈涛的舅舅是个游手好闲的赌棍,经常把钱扔在了麻将台子上,这段时间,手气不好又输了,他不服气,还想扳回本钱,又苦于没钱了,就把眼睛瞄准了外甥的店铺,打定了主意。一日,这位舅舅来到了店里对陈涛说:“我最近想买辆摩托车,手头尚缺五千块钱,想在你这借点周转,过段时间就还。”陈涛了解舅舅的嗜好,借给他钱,无疑是肉包子打狗。何况店里用钱也紧,就敷衍着说:“好!再过一段时间,等我有钱把银行到期的贷款支付了,就给你,银行的钱可是拖不起的。”这位舅舅听外甥这么说,没有办法,知趣地走了。

陈涛不说不借,也不说马上就借,而是先说自己同意借钱,但现在没法马上就借。要过一段时间,等支付了银行贷款后再借。这句话含多层意思:一是目前没有,现在不能借;二是我也不富有;三是过一段时间不是确指,到时借不借再说。舅舅听后已经很明白了,但他并不心生怨恨,因为陈涛并没有说不借给他,只是过一段时间再说而已,给了他希望。

先答应对方的要求,然后又说“但是”为自己推脱找借口,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世谋略。

富贵权势之家从新科进士中挑选女婿,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中也有内心虽不乐意而迫于权势不得不应允者。

一天,某权贵之家看中一名年轻进士,便派10名家丁去强行相邀。年轻进士没有推辞,跟随而来。到这家之后,立即引来不少人围观。

一会儿,衣着华贵的主人出来,对进士说:“我膝下只有一女,相貌倒也不俗,愿许配给郎君,不知意下如何?”

进士先鞠躬,后答道:“我出身贫寒,能高攀贵人,深感荣幸。不过,这件事要等我回家与妻子商量之后才能答复,你看如何?”

众人知其早已成亲,无不大笑,主人则满面羞惭。

这名新科进士,对于权贵之家的冒失逼婚,不直接推辞,而是恭敬地应允,然后借口说要与妻子商量,不仅表明了自己有妻室,而且还显示出对妻子的尊重,大有“糟糠之妻不下堂”之势,自然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拒绝之意。

事实上,人们在反驳他人的观点时总是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一开始就把双方分歧的局部凸起出来,这样一来很轻易地使彼此疏忽很多共识的成分,因而很容易导致争论升级。如果采取“yes, but”这种先同后异的对话方式,更可能使双方获得同一的意见。因此,在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中需要反驳他人的观点时,我们可以先不直接否定别人的观点,而是先顺着对方的思路对其看法予以肯定,接着再婉转地提出与对方意见不同的见解。这样往往就能让他人忘掉争执,而比较顺利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从而改正思维成见,达成共识。这一点也是合乎人的心理法则的,因为当一个人说“不”的时候,他全身的神经、肌肉体系都会处于紧绷状况,而采取抵制态度来防守外力的烦扰;但是当一个人说“是”、“对”的时候,却是处于松弛状态,此时他能以开放的襟怀接受新的意见。

总而言之,即使你再不认同对方的观念,想一口回绝对方,也要尊重别人。人都是要面子的,如果你能顾全对方的颜面,把对方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甚至让对方有一种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他才能敞开心胸,接受不同的想法;否则对方可能会变得更加顽固。“这事绝不可能!”“你绝对是错的!”这样的说法会让对方难以接受,开始就让你们的关系进入僵局,为你说服他增加了难度。不如换个说法:“你说的这种事情也不是不可能,但是目前来说,发生的几率很小……”“你的做法也许是对的,我可以理解,但是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太实用。”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察觉对方未表露的期待

“沟通”二字,用来代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贴切又形象。“沟”正表明了人与人之间不可弥合的距离,所以要想彼此接近,就必须“通”,可达到真的“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知人心者说话,便能使人欢喜。知人心即知对方的意图与心思。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中,人们不可能将自己所有想说的话无所保留地说出来,如果不懂得他的意图或期待,我们就只能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一样,进退慌张,没有章法。只有学会善于察觉对方未表露出的意图与期待,我们说话的时候才能投其所好,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或成功达到交流的目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很多都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那么,在对话时就不仅要听对方的语言,而且要学会察觉对方未表露的期待。注意对方的表情,比如看对方如何同你保持目光接触、说话的语气及音调和语速等,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站着或坐着时与你的距离,从中发现对方的言外之意。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个没有察觉对方真正意图的对话的范例,看他是怎样丢掉自己的乌纱帽的。

清朝时期,有一位举人经过三科,最后终于谋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当他第一次去拜见他的顶头上司时,由于紧张,以及对上司的脾气秉性等不是特别了解,他谈话间一时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他觉得实在尴尬,于是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老爷着实是十分吃惊,勉强告诉他自己姓某。县令听到这个姓,低头想了很久,突然说道:“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没有。”这时对方更加诧异不已,微微不悦地说道:“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连忙问道:“不知,大人在哪一旗?”对方回答道:“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贵,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此时这位老爷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道:“广西。”

对方回答:“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听了之后才发现对方满脸怒气,惊慌失措,急忙告辞出去。第二天,他的县令职位便丢了。

这位举人县令本来拜见他的上司就是为了讨好,稳住自己的官位,结果因为他自己不会说话丢了乌纱帽,说来也并不屈,设身处地地想,谁处在这位上司的位置,都会对这位糊涂举人动怒。因为这个举人竟然没有察觉,自己在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县令早已面露愠色。交谈时,不能只是一味地说,要随时对对方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了解对方的意图和心思,才能随时改变话题,以便占据主动。

很多时候,我们没必要急着开口说话,在开口之前多观察,可以看出很多语言交流中听不出来的东西,这也便于你更好地与对方交流。

我们在与他人对话沟通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类似这位县令的情况。很多时候对方想说的话不一定只是从表面上理解的那样,话中或许还蕴含着许多尚未表露的期待。

某上市公司从成立到至今,虽然面对全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但业绩一直呈直线上升,这与市场开发部对市场的努力开发密不可分。

周二那天,市场开发部召开例行会议,开发部王主任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说:“……现在我们公司市场占有率已经遥遥领先,全国只有青海、西藏两个省份没有入驻……”

林强是市场开发部主任助理,平时处世灵活机动,擅长揣摩领导的心理,他知道王主任喜欢下属有准备地回答,听到此话,他灵机一动:“主任,我们正在做西部市场的开拓策划,倘若下半年在西部两省能够开拓市场,那么业务会遍布全国了,您觉得可行吗?”

“哦?你们已经行动了?”王主任赞许地把目光投向林强,林强点头。

王主任很高兴:“做市场开发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要有把握全局的战略意识,这一点,林强做得很好。其实,拓展西部市场正是这次开会我要通知大家的事情,根据公司的长远规划,我们将于年内开拓西部两省。”

其实,林强对于西部市场的拓展,只是有想法,并没有进行具体策划,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们部门加班连夜赶出策划,在第二天便将策划报告呈送到有关部门。

领导看到摆在眼前的策划很高兴,一致认为既然小林早有准备,就由他全方位负责吧。于是择天召开会议,提升林强为开拓市场新任务的主管,并号召大家要配合他的工作。

在接下来半年的市场开拓中,林强工作很是出色,得到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上例中的林强,正是凭着自己平日对王主任的了解,提前觉察出了王主任没有表露出的想法,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以策划为支持,赢得领导的好感。

正如“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说的:“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不是去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要做到察觉对方未表露的期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别提太多的问题。问题提得太多,容易造成对方思维混乱,谈话精力难以集中。

第二,别走神。有的人听别人说话时,习惯考虑与谈话无关的事情,对方的话其实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这样做不利于交流。

第三,别匆忙下结论。不少人喜欢对谈话的主题作出判断和评价,表示赞许或反对。这些判断和评价,容易让对方陷入防御地位,造成交际的障碍。

不仅要听懂对方在说什么,还要与之产生共鸣

我们都知道,与人聊天应该做到互相理解,只有理解对方谈话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但仅仅做到理解对方是不够的,你能理解对方说的话,只代表了你听懂了对方说话,要想让对方对你开诚布公,不仅要听懂对方在说什么,还要与之产生共鸣。这样的谈话会让双方都产生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

情境同一性原理是由亚历山大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每个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于该情境的同一性,故称为情境同一性。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交往过程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如果在交往过程中我们能进入对方的情绪状态,和他同喜同悲,那么我们就建立起了与对方共鸣的情境,也就能赢得对方的热情回应。心理学认为这种现象是“情境同一性”原理的妙用。

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思想有共鸣的人。如果你总是反驳对方:“话虽这么说,但是……”“可是……”“不对……”慢慢地,你的朋友就会疏远你。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多给朋友帮助和鼓励,同时,你也会在朋友的帮助和鼓励中达到双方感情上的沟通。要学会先表示自己也有同感,然后鼓励,与他同忧同喜,这样自然就可以顺畅交流了。

吴倩以十分认真的语调告诉她的好朋友李蓉,她想自杀。李蓉不问她为什么,也不板起脸孔说教一番,而是说:“是啊,我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想法,记得是那天发生的一件事,使我看到了人为什么要勇敢地活下去……”结果吴倩就轻松地谈起了她的烦恼与苦闷。李蓉边听边点头,表示理解和关注。后来吴倩不但勇敢地活下去,并且做出了成绩。她和那位善解人意的李蓉的友谊愈来愈深了。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是交往得以维持并向更为密切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情感沟通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共鸣”,即对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具有相仿的态度及相仿的内心体验;二是“振荡”,即由于“共鸣”而双方情绪相互影响,以致达到一种比较强烈的程度。前者是找到共同语言,后者是掏出心来,心心相印。

所谓“同感”,就是对于对方所述,表示自己有同样的想法和经历。

要想达到与人情感沟通,就要注意对方。当对方对某一事物表露出一种情感倾向时,你就要对他所说的这件事表达同样的感受,而且激烈些,于是你们就谈到一起了。

情感沟通的程度,以每当回忆起这段交往时所导致的兴奋程度为标准。比如,当你读到友人来信中的下面这段话,你俩的感情就绝不会变得冷漠:“不知怎的,你在上次谈论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竟是那么清晰动人。真的,我很高兴与你一起度过了那个下午……”当对方联想到这段交往时,就伴着愉悦的心境,则这种沟通也就达到了。

无论是谈论一件高兴的事情,还是悲伤的事情,在谈论的同时都会带有自己的感情和体验,这使谈论的内容更容易打动人。倾听也是一样,想想看,对方在谈论一件让自己感到很悲伤、很难以接受的事情,而作为听者的你却是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那对方除了认为你在幸灾乐祸不会想到别的了。所以,我们在听他人说话的时候,不仅要听懂,还要学会体验说者的感受,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如此才能和对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做到听懂他人在说什么的同时,给予他人情感上的“共鸣”回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你多付出一分感情,就能多得到一分回报。情感的往返交流是自然的、真诚的,任何矫揉造作或夸张,都不能收到情感交融的效果。因为“同感”不是违心的附和,而是朋友间的理解,是心灵的沟通。

要做到和对方情感共鸣,还需要注意语言策略,要把话说到对方的心窝里:

1.用情感法向对方传递共鸣情绪

在交谈中顺着对方的情感变化,表现出如赞叹、颂扬、钦佩、遗憾、伤感、悲壮、愤怒、仇恨等强烈情感,从而引起对方的共鸣。例如,当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知道那段艰难的日子我是怎么挺过来的,哎,你肯定不能理解的!”这时,听话的人可以先表示遗憾,然后这样说:“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你的那种艰难时刻,但是我多少对你的那段日子是了解的。”

听到你这样说,对方就会感到你是理解他的。

2.用存异法向对方传递共鸣情绪

假如有人对你说下面这样的话:“我很担心我的孩子,他祖父、父亲都很矮,恐怕由于遗传因素他也矮。”这时,你可以用存异法回答他:“遗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成长环境更重要,加之现在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孩子肯定不会矮。”这样一来你就说出了对方心里所想,巧妙地传达了与对方共鸣的情绪,使其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3.用放大求同法传递共鸣情绪

任何事物只要你把它放大到一定程度,它们都在一个空间里了,500年前是一家,这就是放大求同的意思。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对方:“你们两个从小是同学,现在你读名牌大学了,工资高,而我儿子由于家境困难没能上大学,现在学了点技术,在外给人打工。”

己方:“没读大学,只要有一技之长也能很好生活,我读大学花了那么多钱,耽误了几年时间,现在不也是在给别人打工吗?他在技术上比我发展潜力大,工资也会升得快。算起来是差不多的。”

对方听了这样的话心理就会平衡些,和你要说的话也就多了起来。总之,在交谈时,不要只想着自己的观点,要听出对方的潜台词,发掘双方的共同之处,并在共识的基础上继续谈话,才能更好地引起对方的共鸣。

4.用顺向求同法传递共鸣情绪

对方:“我高中时成绩一直很好,但由于高考失利,只考了个普通大学……”

己方:“你确实很聪明,失利不等于失败,今后可以用考研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其实对方的潜台词是“他有能力”,当我们顺着他的意思往下说时,可以快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心理共鸣。

5.用提问法向对方传递共鸣情绪

当对方陈述某件事或某种观点后,多问对方一些问题,从而让对方觉得自己很有能力,也是引起共鸣的好方法。

“你的观点很新颖,能说得再详细一些吗?”

“对于你刚提到的……,你能不能再解释一下?”

其实,引起心理共鸣的方法还有很多,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应善于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与对方自然地进入情境同一的氛围中。

耐心是对话进行的基础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耐心对人生很重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来说,耐心是对话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耐心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尊重别人的行为,耐心可以使人们更多地倾听对方,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当我们与他人对话交流时,千万不能喋喋不休地谈自己。而应该选择抱着一种开阔的心胸,耐心地听他人说。能够对谈话保持耐心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欢迎。

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帝为何给我们两个耳朵一张嘴?我想,意思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倾听,你倾听得越长久,对方就会越接近你。”假如你想让大家都喜欢,那么就尊重别人,耐心地听对方想要说的话,满足他的成就感。

一个有耐心的倾听者必须足够沉着,有着过人的忍耐性,即使面对挑衅者像一条大毒蛇吐出毒物的时候还能保持沉静。

多伦多电话公司多年前受理了一个凶狠、蛮不讲理的顾客,这位顾客在投诉问题的时候态度恶劣,他先用恶毒的语言辱骂接线生,辱骂完了之后才说出问题。他说自己接到电话公司寄来的假账单,因此他拒绝交费。他同时声称要把这件事投诉到媒体,向公众服务委员会提出申诉。这引起了电话公司高度重视。

电话公司先打算派出一位富有经验的调解员,去拜访那位有点野蛮的顾客。调解员到了之后,并没有开口说出电话公司的立场,而是静静听着那位喜欢争论的顾客喋喋不休地发泄他的满腹牢骚。“调解员”对他的质问都是简短地回答“是!是”,并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对他所举的每一点理由都表示赞同。调解员对这位顾客连续不断地大声说话并没有显示出一丁点不耐烦,而是静静地听了三个小时。

像这样的调解,这位调解员一共做了四次。在前三次中调解员对他所要求的事,不提一个字,到了第四次,调解员成功地结束了整个案件。他付清了所有的账款,并且撤销了对公众服务委员会的申诉。在第四次调解结束后,这位顾客邀请调解员加入他创始的电话用户保障会。调解员成为除这位顾客外的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会员。

这位挑剔的顾客表面上无疑的是为社会公义而战,不遗余力地保障公众的利益,实际上他是用挑剔抱怨来使他的自重的需要获得满足。如果你毫无耐心地拒绝他这种抱怨,无疑会使他的自重感受到了挑衅,变得更加的挑剔。而当他从电话公司调解员身上得到这种自重感后,那些不切实际的委屈也消失了。所以,耐心是收服挑剔的人的一剂良药。

耐心不仅能帮助你解决棘手的问题,还能帮你获得感激、信任等一切美好的心意。耐心,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修养,更是职业化员工在工作中应有的职业态度。

苏宁电器在成都的一家门店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客人来店购买电器,选中电器到收款台交钱的时候,收银员傻眼了,这位客人竟然提来了5口袋硬币。

怎么办?不收,客人肯定不干,这不是人民币吗?收银员立即报告了店长,店长毫不犹豫,一方面邀请这位客人到会客室休息,另一方面则组织了十几位工作人员在会客室耐心地清点硬币。结果,花了将近3个多小时,硬币清点完毕,不仅顾客对苏宁的服务非常满意,而且也没有耽误其他的客人交款。

耐心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是一种无声的服务。对客户要耐心、细致地解释,把公司产品的信息准确、简练地传达给客户。尤其是那些新客户,他们对公司产品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对公司也没有建立信任关系,他们想了解和考察产品的各个方面,以便做出正确的购买决策,站在他们的角度,这是可以理解的。耐心细致地讲解不但能够显示你的专业,而且也能建立客户对你的信任。同时不要忘了抓住客户感兴趣的方面,重点宣传,吸引客户,激发他们对产品的兴趣,促成他们的购买。

耐心地听别人说话,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才能为人所重视。虽然面对一个喋喋不休的人,会难免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但如果你能够耐心地听完他(她)的话,并帮忙分析问题,会比你打断他(她)起到更好的效果。不吝啬你的耐心会帮助到对方,也会帮助到你。

总而言之,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谈话家,就做一个耐心听话的人。说话是为了交流,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明白问题的实质,需要耐心地静听,不要认为对方的唠叨是幼稚或无知的行为。耐心会让人感觉你的态度是理解、接受、赞同。当你的态度得到认可后,信赖和真诚就会在双方之间达成。

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讲话的人表示称赞。这样做会造成良好的交往气氛。对方听到你的称赞越多,他就越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你在听话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就会引起对方的警惕,对你产生不信任感。

(2)全神注意倾听。你可以这样做:面向说话者,同他保持目光的亲密接触,同时配合标准的姿势和手势。无论你是坐着还是站着,与对方要保持在适宜的距离。

(3)以相应的行动回答对方的问题。对方和你交谈的目的,是想得到某种可感觉到的信息,或者使你做某件事情,或者使你改变观点,等等。这时,你采取相应的行动就是对对方最好的回答。

(4)别逃避交谈的责任。作为一个听话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如果你不明白对方说出的话是什么意思,你就应该用各种方法使他知道这一点。

比如,你可以向他提出问题,或者积极地表达出你听到了什么,或者让对方纠正你听错的地方。如果你什么都不说,谁知道你是否听懂了?

(5)对对方表示理解。这包括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情感,可以使对方感到亲切,受到鼓励。

让对方把话说完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对方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你就打断了他的话,并大加评论。如果有的话,请尽量想想:你真的听懂对方的话了吗?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没有听别人把话说完就贸然下结论,这样武断的做法很容易出现谬误,甚至会影响到一件事情的成败。所以,不管是谁都要养成让别人把话说完的良好习惯。

在美国,有一位知名的主持人叫林克莱特。一天,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自己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现场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孩子,想看看他是不是个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就是听的艺术。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要让对方把话说完。每个人在滔滔不绝时都希望周围的人是自己忠实的听众,而自己就是谈话中的主角。这时,突然边上有人不断地插话会让我们的主角不满甚至生气。所以出于最基本的礼貌,我们不要轻易在他人谈话时插嘴。除非真的有必要一定在别人讲话进行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对方说话内容很多,或者由于情绪激动等原因,语言表达有些零散甚至混乱,你也要耐心地听完他的叙述。即使有些内容是你不想听的,也要耐心听完。千万不要在别人没有表达完自己的意思时,随意地打断别人的话语。当别人流畅地谈话时,随便插话打岔,改变说话人的思路和话题,或者任意发表评论,都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江永在镇上盖了一套三层的楼房,当该房子的第三层刚封顶时,几个朋友在他家吃饭。席间,突然来了一位专门安装铝合金门窗的个体户,与江永一见面就递了张名片。其实这个体户的店铺门面也在本镇,虽和江永平时也见过面,但因没有业务往来,他们都不认识。后经与那个体户交谈,他们彼此觉得非常熟悉。轮到江永做决定是否将铝合金门窗的业务让这位个体户做时,江永说:“虽然我们以前不认识,但通过我们刚才的一席话,得知你对铝合金门窗安装的经验丰富,假如我房子的门窗让你来安装,我相信你能做得很好。但是在你今天来之前,我们厂里一名下岗钳工已向我提起过,说他下岗了,门窗安装之事让他来做……”

江永的话还未说完,那个体户便插话了:“你是说那东跑西走的马强吧?他最近是给几家安装了门窗,但他那‘小米加步枪’式的做法怎能与我比?”

哎!这话不说还好,一说便让江永顿时改变了主意,接着说:“不错,他尽管是手工作业,没有你那先进的设备,但他目前已下岗在家,资金不够丰厚,只能这样不断完善。出于同事之间的交情,我不能不让他做!”

就这样,那个体户只得怏怏离开了。

后来,江永对别人说:“那个体户没听懂我的意思,把我的话给打断了。本来,我是暗示他,做铝合金门窗的人很多,不止他一个上门来请求安装。我已打听到了他做门窗已多年,安装熟练且很美观,但他的报价很高,我只是想杀杀他的价格,没想到他那么没有礼貌。打断了我,还攻击同行,这让我怀疑起他的人品,我宁愿找别人,也不要让他来给我安装门窗。”

贸然打断他人的言谈,不仅是不礼貌的事,而且什么事也不易谈成。

在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只听到一半或只听一句就装出自己明白的样子。听人说话,务必有始有终。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有些人往往因为疑惑对方所讲的内容,便脱口而出:“这话不太好吧!”或因不满意对方的意见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当对方有些停顿时,抢着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这时,由于你的插话,很可能打断了他的思路,使他忘了要讲些什么。再者,当事情还没听到结局便急于发表见解,所发表的看法也未必正确,而总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反而不能耐下心来把事情听清楚,或是不能真正把道理听懂,这样,不管是在为人处世,或是在自身的修养,都是很有妨碍的。凡事应在微小处注意,能够时时提醒自己尊重他人,哪怕是听话这么一件小事,也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轻易打断别人。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一致提出人际相处的一个最根本的信条就是“不打断对方,让对方把话说完”,并且,要完全倾听对方的谈话,这样,才能使对方开怀畅谈。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同样也应该注意尊重对方,而尊重对方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话,让对方把话说完。这样你耐心去听对方在讲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结局如何,反而更能听明白一些道理。因此,当我们打断别人说话时,其实除了对他人不够尊重外,也在培养自己一颗自以为是的心,长此以往,对自己的损害将是很大的。由此可见,如果想成为好的对话者,就应做一个善于倾听别人讲话的人。根除随便打断别人说话的陋习,在别人说话时千万不要插嘴,让对方把话说完。

照顾对方的情绪

在谈话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总喜欢让别人当听众,而忽略了听话人的情绪。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失误。在与人交流时理应注意照顾对方的情绪,最好不要只顾自己说,要让对方也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在对方说话时最好表现出认真的样子。

只顾自己讲话而不照顾对方情绪的人,容易给人一种自以为是、盲目自大的感觉,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同时,自己也会因为得不到回应而感到沮丧。正如林语堂所说:“一个人要想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要能服役于别人,忘掉自己的利益,而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所以,在谈话时照顾对方的情绪不仅能取悦别人,也是在取悦自己。

李教授到火柴厂做报告,他在谈到某些违反职业道德,不讲产品质量的问题时,提出了经常看到半盒火柴在市场上销售的事例。作为火柴厂的职工听了这话当然不高兴了。听众神色暗淡,小声议论,讲话者已经感觉到了,很后悔不该在这个场合说这种话。为了挽回影响、照顾听众的情绪,他便有意讲了希腊神话中关于普罗米修斯冒犯宙斯神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故事,以此来赞颂火柴厂的职工对社会的贡献。然而,他的这番好话,听众依然难以接受,反应冷漠。

案例中的李教授在一开始没有照顾听者的情绪,将火柴厂职工作为演讲的反例,自然让听者感到厌烦。这就说明讲话者在讲话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图去说服对方,而是要从说话的场合和听话的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照顾到听众的情绪。只有照顾好对方的情绪才能恰如其分地作出反应。

那么怎样才能在对话中照顾他人情绪呢?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很多时候只要说话者在语言表达方面多花些心思就行了。例如,某厂长为一位来企业参观的外商介绍自己的企业,而对方在介绍的时候表现出了不耐烦,厂长及时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为了照顾对方的情绪,厂长完全可以运用适当的谈话技巧,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说一些外商关注的事。

丽丽毕业后,如愿以偿地到一家报社当记者。在试用期里,她一直保持着淑女般的矜持,从不随便讲话。不过让她感到困惑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同事们喜欢议论编辑部主任的私生活。这让丽丽很反感,但她又只能忍着。她心里清楚,这些同事工作经验丰富,能力也强,倘若说出自己的感受,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私下里,丽丽一直都很苦恼。考虑到自己现在所处的情况,她明白如果要让其他的同事不在自己面前谈主任的私生活,就必须直接告诉他们不要在自己面前说,而且说的时候必须要照顾好对方的情绪。这一天,静姐又在与她大谈主任的私生活,丽丽于是趁机用温和的语气说道:“静姐,我是新人,有些话你们敢说但我不能说。如果我说了,在单位就很难待下去了,所以以后你就照顾一下我,不要再跟我说这些了,好吗?”

自此以后,再也没人在她面前谈论主任的私生活了,最后她也如愿以偿地留了下来。

丽丽说的话虽然简单,但却抓住了静姐的老员工心态,在说话的时候将自己放低,对静姐动之以情,照顾了对方的情绪,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丽丽自命清高地制止他人的闲谈,她一定会在无形中得罪同事;如果丽丽与无聊的同事同流合污,倘若传到上司那里,吃亏是自然的事。

著名推销员克里蒙·斯通说:“起初,我一直试着向每一个人推销。我赖在每一个人面前不走,直到把对方累垮。而我在离开他之后,也是筋疲力尽。”很显然,这样做的效果对于推销业绩无所助益。

后来,克里蒙·斯通决定:“并不一定要向每一个我拜访的人推销保险。如果推销的时间超过预定的长度,我就要转移目标。为了使别人快乐,我会很快地离开,即使我知道,如果再磨下去他很可能会买我的保险。”

谁知这样做竟然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克里蒙·斯通的订单竟然与日俱增。因为有些人本来以为他会磨下去的,但当他愉快地离开他们之后,他们反而会来找他,并且说:“你不能这样对待我。每一个推销员都会赖着不走,而你居然不再跟我说话就走了,你回来给我填一份保险单。”

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喋喋不休地向自己宣传,也不希望对方夸夸其谈,毫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在有些场合,你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其实决定权在对方的手中,因为他是受众,当他肯定了你的言论,你说的话才是有效可行的。喋喋不休只会让人心烦,对你失去信任与耐心,由此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所以如果你经常啰嗦不已,就要记得提醒自己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在谈话中照顾对方的情绪是谈话顺利进行的保障。照顾到他人情绪的谈话者,才能避免在谈话中伤害到他人。然而,很多人都在谈话中忽视了对方的情绪。一味只顾自己说话,将谈话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只谈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甚至把对方想说的话也抢来说的人,会让对方产生不尊重自己的感觉,令人顿生厌恶之感。因为不懂得照顾对方情绪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在与他人进行对话时,我们要学会照顾对方的情绪,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分寸,千万不可因忽略了对方的情绪而让对方对你产生敌意。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的人说话,会让人有如生吞苍蝇,恨不得把对方的话全部奉还回去;有的人说话,则让人如沐春风,不仅悦耳,而且悦心。要想让自己说出的话更悦耳、更悦心,我们在说话时就要多斟酌,注意听话者的心理与情绪,以己之心去度人之心,自己希望听到什么样的话、厌烦听到什么样的话,别人也是同样的心思。三思而后言,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与心理,这样说出去的话,才能入耳入心,打动他人,才能为我们赢得更融洽、更紧密的人际关系。

用理解和认可让对方敞开心扉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认可是最珍贵的,人们总是更愿意和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在一起对话聊天。因此在与对方沟通时,多用理解和认可的话,才能让别人听着顺耳,才能让对方打开心扉与你交谈。如此,不仅能使他人快乐,也能使自己快乐。

用理解和认可的话与对方交谈,你会发现,你跟他有了共同语言,他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变得可以理解甚至显得可爱。在各种交往中,你都可以从容应对。许多人不懂得如何理解和认可他人,这是导致很多事情做不成功的一大原因。

多说理解和认可的话,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说话方式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成功的人际交往,有赖于发现对方的真实需要,并且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给对方指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某精密机械工厂生产某项新产品,将其部分部件委托另外一家小型工厂制造,当该小型工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示总厂时,不料全不合该厂要求。由于迫在眉睫,总厂负责人只得令其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厂负责人认为他是完全按总厂的规格制造的,不想再重新制造,双方僵持了许久。总厂厂长见这种局面,在问明原委后,便对小厂负责人说:“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方面设计不周所致,而且还令你吃了亏,实在抱歉。今天幸好是由于你们帮忙,才让我们发现竟然有这样的缺点。只是事到如今,事情总是要完成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是有好处的。”那位小厂负责人听完,欣然应允。

也许你会质疑:“理解和认可对方说来容易,实际要做的时候却很难。”没错,理解和认可对方确实不容易,但却不是不可能。许多口才不错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若不如此做,谈话成功的希望就可能是很小的。真正会说话的人,善于努力地从他人的角度来设想,并且乐此不疲。然而,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做得很好,而是从一次次的说服过程中吸收经验、汲取教训,最后才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只要你愿意,这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说话讲究技巧,一般来说,在你和要说服的对象较量时,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使说服成功,你就要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如何消除防范心理呢?从潜意识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作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那么消除防范心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理解和认可对方的。借此向对方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种种方法来进行:嘘寒问暖,给予关心,表示愿给帮助等。

陈波工作十分尽责,为公司的业绩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觉得目前的薪水与自己的贡献不成比例,于是找到上司对他说:“老总,在公司干的这段时间是我进入社会以来最开心的一段日子,只可惜……”

上司猛然醒悟了过来:“你要走?”

陈波装作很不情愿地点了点头,然后一脸痛苦地说:“出来这么多年,给家里也没做什么贡献,老婆孩子爹妈几张嘴,都要靠我一个人养,有时候也觉得挺难的。”

上司若有所思地望着陈波拍了拍他的肩,说:“我明白,我明白。”说着上司陷入了沉思……

最近公司要争取一个大订单。上司又一次把陈波叫到了办公室,一进门他就拍着陈波的肩膀说:“你是公司的骨干,这次是大业务,你可要发挥你的水平出来。”陈波见上司没提加薪的事,一脸淡漠,上司这时就压低声音说:“你放心,你的事我一直放在心里,我准备让你做公司的副总。不过,公司还有其他一些股东,我得让他们对你的水平有所了解。这次这个订单你要用心去做,做出了成绩,别人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听了上司的话,陈波感到自己还是被公司需要和重视的,于是他的一颗心安定了下来,他决定要好好做出点成绩来……

案例中上司用理解和认可的语言向陈波传递了“公司需要你、公司会为你提供发展空间”这样的信息,迎合了陈波的心理,让陈波感到自己还是被需要的。这告诉我们只有理解和认可对方才能让对方敞开心扉和你说话。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往往能让人非常感动。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理解万岁”,一个人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没人理解,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那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如果说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理解和认可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如果你与别人意见不一致,假若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你也许会发现自己错了。如果你肯主动承认错误,就会使矛盾很快得到解决,还会在诚恳中使对方建立起对你的信任。

对话中切忌粗俗无礼

一个人说话的态度,可以凸显其教育基础和风度。如果一个人谈吐有礼,自然说明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显现的气质也倍显高雅,在与人交谈时,倾听者才会对有礼者肃然起敬。

“礼”影响着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我们甚至可以把“礼”看作为现代生活交际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任何人都不敢轻易挑战它的权威,尤其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一旦有人违反了这个准则,那么他很快就会自尝苦果。

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路过一位老汉,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正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见到那位老人,他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你已经把客店错过了,前方路程尚远,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讲礼貌的重要性。“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与得体的礼貌将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假如有人冲着你横眉竖眼,恶语中伤地骂道:“你这个人两面三刀,专门告我的黑状,想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没门!”如果你心中无愧,完全不必大发雷霆,倒不妨解嘲地反诘:“哦!是真的吗?我倒要洗耳恭听。”然后诱使谩骂者说下去,直到对方找不到言语了,你再“鸣金收兵”。在这种情况下,你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方式笑迎攻击者,显然比暴跳如雷、大动肝火要好。

对话中切忌粗俗无礼。不仅指在与他人对话的时候不用低俗的语言表达,也指在他人说话时要保持一种礼貌的态度。

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和一些社会名流参加道奇夫人的家宴。不一会儿,就出现了宴会上经常发生的情况:人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而且同一时间讲话,慢慢地,大家把嗓音越提越高,拼命想让对方听见。

马克·吐温觉得这样有伤大雅,太不文明了。而如果在这个时候突然大叫一声,让大家都安静下来,其结果肯定会惹人生气,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怎么办呢?

马克·吐温心生一计。他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我要让这场吵闹静下来,法子只有一个。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装成对我讲的话非常好奇的样子,我就这样低声说话。这样,旁边的人因为听不到我说的话,就会想听我说的话。

“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你就会看到,谈话会一个个停下来,最后,除了我叽叽咕咕的声音外,其他什么声音都没有。”

接着,他就低声讲了起来:“11年前,我到芝加哥去参加欢迎格兰特的庆祝活动时,第一个晚上设了盛大的宴会,到场的退伍军人有600多人。坐在我旁边的是××先生,他耳朵很不灵便,有的聋子通常有的习惯,不是好好地说话,而是大声地吼叫。他有时候手拿刀叉沉思五六分钟,然后突然一声吼叫,会猛地吓你一跳。”

说到这里,道奇夫人那边桌子上闹哄哄的声音小了下来。然后寂静沿着长桌,一对对一双双蔓延开来,马克·吐温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下去:

“在××先生不做声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人对他邻座讲的事快讲完了……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把揪住她的长头发,她尖声地叫唤,哀求着,他把她的领子按在他的膝盖上,然后用刺刀猛然一划……”

这时候,餐厅里一片寂静。马克·吐温见时机已到,便开口说明他玩这个游戏,是要请他们把应得的教训记在心头上,要讲礼貌,顾念大家,不要一大伙人同声尖叫,让一个人讲话,其余的人好生听着。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只是个个脸上的表情都有些尴尬。

“礼”存在于任何谈话场合,粗俗无礼只能让人感到厌烦。要想达到言谈有礼地与他人交流对话,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不说脏话。脏话最容易把别人激怒,一旦双方因此产生误会,不但谈话难以进行,彼此还会结仇。因此,在和他人说话时,切记不要冒出脏话。

(2)维护他人尊严,不揭人短,不论是非。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别揭短。这一点及其重要。

(3)不要口是心非。如果真的发现他人的错误,可以委婉指出。

(4)控制情绪,不说气话,不要一句话断绝了彼此的关系。倘若他人生气时,我们也应从友好的愿望出发,在语言上给予劝慰和忍让。

(5)切忌粗鲁。说话时要有礼貌,注意举止与表情,要在说话间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6)真诚相见。与他人说话时,要发自内心的真诚,以心换心,说真话,讲实话,切忌用不切实际的话来欺瞒领导。

此外,在和他人说话时,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如果要征求领导的意见,要以商讨的口气、温和的语调,用容易被领导接受的言辞与之交谈,达到成功交谈的目的。

谈话中不要让自己陷入被动

与别人进行交谈时,被动地回答不如主动去了解情况,然后巧妙说服别人。从心理学上讲,主动出击就是力量所在。比如我们正在谈话,突然有人向我们走过来,非常有礼貌地问:“对不起,请问你现在有时间吗?”我们是被要求回答问题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继续谈话,必须先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一定不要让自己陷入被动,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把握对话的脉搏。

有一年,武汉某家电器厂就引进新设备的问题与美国电器公司开始了谈判。谈判的过程当中,在全部引进还是部分引进的问题上,双方相持不下,形成僵局,美方坚持全部引进的方案,而该公司为了既引进新设备,又为国家节约外汇的原则,坚持部分引进生产线的方案。为了缓和气氛,武汉公司首席代表微笑着变换了话题说:“贵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师是世界第一流的。你们用最好的设备帮助我们成为全国第一,这不但对我们有利,而且对你们更有利!但是我们外汇有限,国内有的就不需要再引进。现在其他国家也准备在我国北方的厂家投资,如果你们不尽快和我们达成协议,那么,你们势必会失掉中国的市场,别人会笑话你们公司的。”

这几句话产生了奇妙的作用,僵局打破了,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协议。在谈判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局面。对手从一开始就先发制人,不接纳你的任何言辞,用“赶快回答我的问题”等言语,逼迫你回答某些不好回答的问题。这时,如果你不回答,对方就会指责你毫无诚意!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给予及时的回答,但同时又不能轻易接受对方的观点。这时,可以在回答完对方之后,主动提出新的话题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另外,当他人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该拒绝的就应马上拒绝。因为一旦你将说话的主动权交给对方,再想拒绝就会很难,因为对方不一定会再给你机会了。

日本成功学大师多湖辉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中。某大学的教室里正在上课,一群学生运动积极分子闯了进来,使上课的教授手足无措。当着班上学生的面,教授想显示一点宽容和善解人意的风度,就决定先听一下学生讲些什么之后再说服他们。

结果与他的善良想法完全相反,学生们乘势向他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把课堂搅得一团糟,再也上不成课了。并且这之后只要他上课就有激进派的学生出现在课堂上,就这样毫无宁日地持续了一年。

从这一教训中,教授悟到一条法则,即若无意接受对方,最好别想去说服他,对方一开口就主动地拒绝他:“你们这是妨碍教学,赶快从教室里出去,与课堂无关的事,让我们课后再说!”

假如再发生同样的事,教授能否应付?就算他显示出了拒绝的态度,学生也会毫不理会地攻击他。如果一点也不听学生的质问,一开始就踩住话头,至少不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也不致弄得一年时间都上不好课!

交往过程中的交流应该是互动的,每一个人都应善于寻找合适的话题打破沉默,不管这种沉默是无意的还是有意设置的。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也是一种能力。让人下不了台的事大多发生在人们料想不到的时候,但是,只要能及时、主动地转换角度,巧说妙解,不但能给自己找个台阶,甚至能为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有一对夫妻因小事争执不下,在家吵闹不休。正当妻子向丈夫大吼时,有一位朋友来访,丈夫尴尬得无地自容。好在妻子也顾及到丈夫的面子,看朋友到来连忙改口,但丈夫终究一时无法从窘境中摆脱。朋友见状,笑着说:“听你俩交流还挺热烈,我来得可真不是时候啊!”此话一出,其妻先红了脸,无语离去。丈夫马上调侃地对朋友说:“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刚才是在打情骂俏呢!别看她刚才那么凶,其实正表示她对我的关心,不信你问她。”这时,他的妻子从里屋出来也与朋友打哈哈,争吵便化为云烟。

丈夫的“打是亲骂是爱”,把他和妻子的争吵说成是一种“亲”和“爱”,朋友自然不会信以为真,但这样转换了角度,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让自己不再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一来,反而让人感觉争吵为夫妻二人的生活增加了一些生活情趣。朋友走后,估记他们也不会再争吵了。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主动打破沉默,就能避免尴尬,与人相处起来就很愉快。

通过话题导航成为交流的舵手

生活中,当我们同他人在沟通中出现分歧时,硬碰硬是最不可取的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中总是徘徊着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一旦我们与对方在某一件事上存在分歧,那么双方之间就是对立的关系。如果想要双方达成一致,只有靠更有说服力的道理和更强的气势来压制对方。但是,如果你真的对上司或客户采取这种强硬的方式,那么后果也就不堪设想了。我们若能改变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局面也许就大不一样。

阿尔弗雷德年事已高,公司根据有关规定,决定劝说他离休。可这位老人不太愿意,他对来劝说他的布朗大发牢骚:“我年纪是大了点,但我有丰富的经验,还有不输给那些小子们的热情。辛苦了几十年,就这么退下去,我想不通!”布朗接过他的话说:“不错,我们这些人,过去的确为公司付出了许多,吃过不少苦,但我们还有一个责任,就是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恕我直言吧,在我们领导下的一些人,如果至今还没有人胜任我们的工作,那就说明,我们是不称职的;如果有人胜任我们的工作,而且比我们做得更好,那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争这份热情呢?”

听完布朗的话,阿尔弗雷德无言以对,接受了退休的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转移焦点,改变话题,以获得谈话的主动权。而在改变话题之前,你应该先迎合一下对方的话语——就像布朗说服阿尔弗雷德时所用的方法一样。当谈话刚一开始的时候,双方就在阿尔弗雷德退休的问题上发生了矛盾,这矛盾看起来似乎不可调和。这时,布朗出招了。阿尔弗雷德认为自己还能继续胜任工作,布朗首先就认可这一点。不过,随后布朗的话锋一转,提出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必须承担的责任。而对阿尔弗雷德来说,要承担这个责任,就应该选择退休。这样,布朗把阿尔弗雷德和继任者之间的对立转化成他自己的矛盾,并最终让后者心服口服。

这其实是一种明显的话题转变,但如果布朗一开始就说:“你没能培养出有能力的下属,还好意思说自己称职并赖在这个位子上不走?”——恐怕阿尔弗雷德不仅无法接受,还会被气得暴跳如雷。

迎合对方,可以逐渐将对方的注意力从双方的分歧点上引开,从而提高双方达成共识的几率。其实,迎合气场还可以通过让别人畅所欲言,为你提供插话的最佳时机。当你去迎合对方的气场时,你的气场就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是的,你说的都很好,我很感兴趣,请接着往下说吧。”每个人都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当你表现得像一个在积极倾听的人,就会激发对方的倾诉欲。这期间你再顺势插话,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对话的方向。

另外,插话时机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但是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插话都应该在对方改变了说话的状态和内容的时候进行,而不应在对方讲得意兴正浓的时候打扰。当说话的状态和内容改变时,对方的话语就会稍稍变弱,就像汽车过弯道时要减速,而你也就正好在此时把握时机打方向盘;如果对方正在兴头上,气场正强,你却来干扰,对方就会明显感到压抑,你也就别想把下面的话说完了。

除了插话的时机外,我们还要注意插话在内容上要尽量体现出中立而不是对立。所谓的迎合,就是避开分歧甚至不要产生分歧——即使一定会产生分歧,你也不要刻意说出来强调它。另外,不要使用评论性的语言进行插话,即使你认为自己的评论也是在迎合对方也不可以。不过,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并不相同,所以,也许你的“迎合”可能在对方听起来并不是那么合拍。因此,在获得话题主动权之前,你应该将插话时保持中立作为一条重要规则。

以迎合对方来回避双方的矛盾点,并适时改变话题,使交流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最终说服对方——这是一种复杂而又简单的沟通方式。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标准,必须在面对不同问题和不同人进行沟通时随机应变;说它简单,是因为人的话语都存在一些共性,当你逐渐认识到这些共性,你将发现与他人进行话语交流是如此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