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57437500000005

第5章 骆宾王

骆宾王(约640~684),字观光,祖籍婺州义乌(今属浙江)。幼时人称神童,七岁便能成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任礼郎。后被贬从军,于西域戍边,曾入蜀地征战云南。仪凤三年(678)入朝任侍御史,后被诬入狱。出狱后,曾游历于幽燕并再度从戎。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丞。光宅元年(684),随徐敬业于扬州参加兵变,十一月兵败,下落不明。

于易水送人

【原文】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当年荆轲就是在这里与燕国太子丹告别,他慷慨激昂,勇往直前去刺杀秦王。如今这些人都已不在,唯有这条易水河丝毫未变,河水依然那么冰冷。

【鉴赏】

骆宾王自幼才学出众,但仕途坎坷,数次被贬黜,一生命运多舛。对官场失意的悲愤,对武后王朝的不满,更坚定了其匡复李唐、成就功名的强烈信念。然而现实中经年累月难有建树,令诗人难掩心中痛苦,越发难以自解。这首《于易水送人》,就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苦闷之情。

诗人于易水边送别友人,随之想到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前两句借用这个典故,意欲抒发诗人胸怀大志却难有建树的悲愤心情。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为抵御强大的秦国吞并六国之势,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行刺秦王。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带领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等人,穿着丧服于易水畔相送。高渐离击筑(我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毕,“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文中的“此地”即指易水。“壮士发冲冠”,不仅准确地描述了当时群情激越的悲壮情境,更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敬佩之情。本诗突破了以往以送别为题材的诗歌的常用手法,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作为开篇,直接抒发内心激愤的情感,借古喻今,并为后文抒发感情埋下伏笔。

尾句是全篇的主旨句,诗人触景生情,以易水联结古今,借古人的强烈情感表达内心的愤慨。“已”、“犹”两个词作为连接词,使诗句富有韵律。整句流畅自然,深切的悲壮情怀令人感同身受。

在狱咏蝉

【原文】

西陆[1]蝉声唱,南冠[2]客思深。那堪玄鬓[3]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1]西陆:指秋天。

[2]南冠:即楚冠,据《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楚钟仪被囚于晋国军府时头戴南冠,后世遂用南冠指囚徒。

[3]玄鬓:玄,黑色。玄鬓即是蝉的黑色翅膀,在此暗喻自己正值盛年。

【译文】

墙外的秋蝉一声声凄鸣,激起我狱中人满怀愁思。怎能忍受秋蝉扇动着乌黑的双翅,来对我被诬人苦叹悲吟。清晨露水太重,蝉有翅也难飞进;黄昏冷风阵阵,淹没了蝉的叫声。没有人相信我高洁冰清,更有谁能代我表白冤情?

【鉴赏】

此诗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首句以蝉声开篇,描写秋末冬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蝉凄凉的鸣叫声。身陷囹圄的骆宾王听到蝉鸣后,不禁感怀伤情。此句对仗严谨,音律优美。颔联“不堪”与“来对”相互呼应,由蝉的现状联想到自己,表达内心的伤感和对朝廷黑暗的愤懑。“白头吟”是古时乐府佳作,其内容是描写一名被爱人抛弃的女子的哀怨心情,表现了她对专一爱情的渴望。诗人以此自喻,表明自己屡次被贬,仕途坎坷,多年来黑发渐渐斑白的凄凉现状。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的秋蝉仍是“玄鬓”,对比之下难免伤感。多年来,诗人为成就功业劳碌奔波,刚刚升任侍御史却再次遭人陷害,抑郁之情油然而生。抒发了诗人被朝廷冷落,贬黜入狱后的悲愤。

颈联看似说蝉,却也是托物言己,把诗人多年来的坎坷经历全然呈现。整句运用多处比喻,“露重”、“风多”即比喻周遭事物的不尽如人意;“飞难进”则是对诗人难以在官场有所作为的描写;“响易沉”暗喻自己的观点看法受到打压。结尾以一句设问点明,自己虽拥有蝉的高洁品质,但却含冤入狱,怨愤的情绪跃然纸上。

整首诗流畅自然,比喻精妙,托物言志,寓意深远,是咏物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