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57437500000019

第19章 王之涣

王之涣(约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太原),高祖时迁绛州(今山西新绛)。自小喜欢行侠仗义,与侠义之士交往甚密,也因此直至中年都未曾任一官半职,后自觉年华虚度,开始用心于文学。曾任衡水主簿,职内因受到诬告而辞官还家。后十几年中游历全国各地,见多识广。晚年任文安县尉,卒于职上。其人性格豁达开朗,常舞剑而歌,其作品经常被乐工制为歌曲加以传唱,因此闻名一时。与高适、王昌龄等关系甚佳,风景、边塞题材诗作尤为著名。其作品保留至今的只有六首。

登鹳雀楼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落日渐渐在山的尽头西沉,黄河水滚滚东流。要想欣赏更远处的风景,必须再上一层楼。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诗句朴实简练,言浅意深,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首句写遥望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呼啸奔腾、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向大海。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在用词上,“依”字意为“依靠、依存”,把白日拟人化,构思巧妙,修饰生动。而“黄河入海流”中的海是诗人的想象,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和宽广的“视野”,由眼前的黄河看到了远方的大海,描绘出滚滚河水奔腾如海的壮观景象,气势雄浑。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地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紧密。诗句里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胸襟开阔的情怀,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这首诗是全篇用对仗的绝句。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寓情于景,是千古名篇。

凉州词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1]山。羌笛[2]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形容极高的高度。

[2]羌笛:古代羌人发明的管乐器,笛身有两个孔。

【译文】

黄河奔流不息,好似流入白云之中。一座城池孤零零地立于万丈山峰之下。羌笛何必吹奏出凄凉的《折杨柳》呢,难道是因春风忍受不了苦寒不愿越过玉门关?

【鉴赏】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即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开元年间的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来到旗亭饮酒,其间偶遇梨园伶人唱曲,三人私下以伶人唱词中所含的各自诗歌的数量来一较高下。刚开始时,两首是王昌龄的诗歌,一首是高适的诗歌,而王之涣的诗歌却无人唱诵。直到轮到伶人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时,她所唱的竟是《凉州词》。此事虽不一定是真的,但足见《凉州词》在当时已经是广为流传的佳作了。

前两句刻画了边塞壮丽的自然风光。黄河远流,仿佛流入天上的白云之间。万丈高的峭壁山峰下,依傍着一座“孤城”。不似其他作品中的黄河气势宏大,这里对黄河的描写恬淡隽永,有绵绵不绝之感,突出的是边塞之地的广阔无垠。后一句对孤城的描写是本句的重点,凉州城突出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画面之中,身后万丈高山更显其所处地势的重要。

后两句由所见至所想。唐时有折柳送别的风俗,因而杨柳也是离别的象征。边地驻守的战士听到羌笛所奏的《折杨柳》,难免心生离愁。一个“怨”字诉说出多少心中凄凉苦楚。用词甚是精妙,点明主题。而“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进一步描写了边塞之地的艰苦环境,令人更能体会征夫的心境。

整首诗风格深沉委婉,画面壮阔雄浑,寓情于景,是千古传诵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