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57437500000018

第18章 张九龄

张九龄(约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中宗景龙初年中进士,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为人耿直,以直言进谏闻名于朝,是著名的良相。文学上,其诗风朴实,意蕴深厚,对于诗歌的发展有很大贡献。玄宗二十四年(736)因被李林甫排挤而贬为荆州长史。

望月怀远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1],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1]遥夜:长夜。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吹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送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鉴赏】

这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历来被人传诵。需要说明的是,诗中的“情人”指多情之人,也就是诗人自己。“相思”、“佳期”等指怀念等人世间常有的感情,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爱情。

首联起句高华浑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友人,此时此刻正与自己同望。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颔联写思念之怨,“情人”对“相思”,“遥夜”对“竟夕”,对仗工整,描写细腻。

颈联是颔联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描写不眠的情景渲染思念的气氛。诗人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用词新颖,娓娓道来。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愉的约会。这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细致表达,情景交融,意境感人。

全诗描写层层深入、毫不紊乱,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甚是动人。

感遇

【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兰花枝叶翠绿茂盛,秋天里的月桂皎洁盈枝。好一派生机勃勃,好一个佳节良时。谁曾想到山林隐士闻到了幽香心生喜悦爱慕,草木的幽香来源于自然天性,没有必要人来采佩才显风华。

【鉴赏】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荒废朝政,宠信奸臣。张九龄对此非常不满,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写了《感遇十二首》。这组诗歌朴素遒劲,寄寓深刻。这里选取的是第一首,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歌开篇就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在《九歌·礼魂》中写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那里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用“葳蕤”来形容兰,是茂盛的意思;用“皎洁”来形容桂,桂叶深绿,桂花嫩黄,二者相映自有皎洁之感。

接下来用“欣欣此生意”一句总结,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自尔为佳节”中的“佳节”回应开篇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显示出它们的生命力。一个“自”字,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

“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隐士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产生了爱慕之情,“坐”,显示出爱慕之深。“闻风”二字源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把“闻风”借用而来,用得恰如其分,用得自然顺畅。

结尾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隐士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如果有知觉,应该愿意接受隐士的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而下,别出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不是为了供人折取欣赏。在这里,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建功立业,只是一个人的本份,而不是用此来博得外人的赞赏,谋求富贵荣华。诗歌主旨,到此点出,行文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和“草木有本心”相互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和“美人折”遥相呼应。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意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