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初创时期,就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
1260年,忽必烈即位不久,就设立了十路宣抚司,命令十路宣抚司注意农业的丰歉,并挑选通晓农业生产知识的人当劝农官,掌握旱涝虫情,领导督促农业生产。
1261年,忽必烈又设立了劝农司,令汉人姚枢为大司农,以陈邃(suì岁)、崔斌等八人为劝农使,分头到各地去考察农业的生产情况,招集流民散勇,返回家乡,从事农桑。
1270年十二月,忽必烈下诏改劝农司为大司农司,增加官员,到全国各地去巡视慰问经过战争灾难的地区。命御史中丞孛罗兼大司农卿。丞相安童认为,孛罗是朝内重臣,兼大司农卿,有些大材小用。就上书给忽必烈,让调换个人。认为孛罗不合适。
忽必烈看了安童的奏折后,说:“管理农桑水利,这事非同小可!国家以人民为本,人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我深感农业丰歉对治国安邦至关重要。只有派重臣管理,才能引起朝野上下的重视,不致于轻农桑、缀耕织,造成国穷民困!我是经过仔细考虑,才决定让孛罗总领大司农司的!”安童听了,心悦诚服。
大司农司主要管理农桑水利事宜,并考察地方官的勤惰,申报提升在农业管理上有成绩的地方官,处治那些荒废农桑的官吏。
大司农司成立后,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忽必烈下诏书,专门组织人力,编写了一部适合当时农业生产的书籍《农桑辑要》。这部书成于1273年,是从古代农书中选择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再加上当时一些有成效的农桑种植经验编纂而成的。这本书对指导当时农业的生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水利建设也就引起了忽必烈的重视。
1261年,忽必烈就命令怀孟路广济渠提举王允中、大使杨瑞,招募民工,督领开渠治河,从太行山下沁口古迹处,开凿分水渠口,引沁水东流,经古朱沟流入黄河。这条大水渠可灌溉济源、河内(今河南沁阳)、河阳(今河南孟县)、温县、武陟等五县土地三千多顷。因收益比较广,所以就叫广济渠。
1281年,忽必烈为了解决运输灌溉问题,下令修通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首先开通了从泗水到汶水一段。接着,又修通了自东昌路须城县的安山,经过寿张到临清进入御河的一段。这段叫通会河。
1292年,都水监郭守敬建议开通大运河的最后工程。就是从昌平县白浮村开始,穿过大都,东至通州,与白河沟通。郭守敬还画出了详尽的施工图。
忽必烈看后,异常高兴地说:“好,马上动工!”在动工前一天,忽必烈命令满朝文武,自丞相以下,无论大小官员,都到工地劳动,挖土打坝。
1293年,这段工程竣工。至此,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又沟通了。
一天,忽必烈从大都往上都去。经过积水潭,见运河中大小船只来往不断,运输繁忙,非常高兴,就把这段运河叫通惠渠。
郭守敬是河北省邢台人。他的祖父郭荣是位精通数学和水利的人,对少年时代的郭守敬影响很大。郭守敬十几岁时,就跟他爷爷的好朋友刘秉忠学习。
刘秉忠通晓天文地理,精于术数,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他与张文谦都很受忽必烈的重用。
1262年,忽必烈急切需要懂水利的专家,张文谦就向忽必烈推荐了郭守敬。这时,郭守敬已经三十二岁。
忽必烈召见了郭守敬,询问水利方面的问题。郭守敬提出了兴修水利当时应急待解决的六件事,很得忽必烈的赏识,马上被任用,命他提举诸路河渠。后来,又加授银符、任命为副河渠使。
1264年,郭守敬随张文谦到西夏(今甘肃宁夏县)视察水利,修复了唐来渠和汉延渠。
第二年,忽必烈就任命他为都水少监,使他专心致力于水利建设。
早在元朝统一全国之前,刘秉忠就认为,祖冲之的《大明历》,自辽金以来沿用了二百多年,误差越来越大,很不适用。提出要修改历法。可是,还没等实施,刘秉忠就死了。
1276年六月,忽必烈诏命王恂和郭守敬主持修改《大明历》的工作。
忽必烈在修改《大明历》的诏书中说:如今天下大定,全国统一。从南到北一万多里,气候和时间有差别;东边到西边,同一天,日出和日落便不一样。我们自从取得中原以后,至今仍沿用《大明历》,从南北朝到现在已七百余年。旧历错讹较多,时令计算不准,耽误农桑稼穑。放牧掌握不住气候变化,航海辨不准方向。现在极需要测天候、量地极、观星象、计算时数。所以,特命郭守敬等测天量地、定准方位、校正时间,制定新历。
忽必烈又特地召见郭守敬,对他说:“国师刘秉忠一生有志于修改旧历,不幸早逝。临终时仍念念不忘这件事。你是国师的门生,理应担负此重任,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郭守敬说:“陛下,臣定万劳不辞,呕心沥血,编制新历。请陛下放心!”并建议说,“编制历法要靠实地测验。测验靠仪器,而我们现在的仪器都很简陋。像司天浑仪,是二百多年前宋仁宗皇祜年间,在汴京(今开封)制造的,与当今大都灵台(即天文台)的天度不相符合。测算南北极,大约误差四度。这些仪表古老陈旧,不可靠,需要重新制造。”
忽必烈同意了郭守敬的意见。并命张文谦与枢密张易、左臣许衡等,帮助郭守敬和王恂办好这件事情。
郭守敬自己动手,重新制造和改制天文仪器。他针对浑仪的缺点,制造了一种新的仪器——简仪。
元以前的浑仪很复杂。用它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地平线坐标的读数,每个系统都要有一个专门的圆环。这样,就有八九个大大小小的圆环相套,不但移动不方便,而且也妨碍观察。郭守敬大胆改造,精简了黄道坐标,而把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分制成两个独立的装制:一个是赤道装置,一个是地平装置。这两个装置构造既简单,使用又方便。
另外,郭守敬还制造了日食仪,月食仪,候极仪,日晷定时仪,日出永短图,量天尺(现完好地保存在河南登封郜城观星台)、以及玲珑仪、灵台水浑等,二十多种观测天象和表演天象的仪器。
一天,郭守敬把制成的仪器(包括量天尺模型。量天尺是大型天文仪器建筑,不能搬移),一件件都摆在宫内,请忽必烈过目。忽必烈很有兴致地看着,不时地问着。郭守敬详细地介绍每种仪器的原理和作用。忽必烈听得津津有味,简直入了迷。他整整不知疲倦地看了一天。
第二天,忽必烈在太和殿召集文武大臣,盛赞郭守敬学问渊博,制作精巧,有创造精神。
郭守敬奏道:“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法师,在开元年间,叫南宫说测量日影。从书中的记载看,当时在全国设有十三个观测点。现在,我们的疆域比唐代大多了。假若不设更远更多一些的观测点,则全国各处日月交食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长短不一样,各地与日月星辰的距离远近不等,这就测验不准。要想测准确,需在全国建造二十七个观测站,派人日夜守候。”
忽必烈非常支持他的意见,马上任命了十四名监候官,到各地观测点去,建站进行工作。郭守敬就以河南登封观星台为中心台站,东到高丽(今朝鲜),西去滇池(今云南晋宁县东),南过朱崖(今广东琼山东南),北至铁勒(在北极圈附近,相当于今苏联图拉河到黑海一带),纵横四海,跋山涉水,踏烂铁鞋,风餐露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规模宏大的测验活动。
郭守敬不辞劳苦,奔波于全国各地的观察站,收集第一手资料,日日夜夜守候在观测仪旁。经过四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在1280年编成了新历。忽必烈亲赐名为《授时历》。
1281年,《授时历》正式颁行全国。《授时厉》推算出:一年为365日5小时49分12秒。它比今天我们测量出来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这是世界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准测。《授时历》比国际上通行的格利哥里历早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