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赤条条的纯净的自己,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外在的、我们被迫接受的东西越裹越厚罢了,其作用只不过是让自己看起来跟别人更相似。但是人生要想更有意义,只有下决心去掉杂质和伪装,尽可能做回那个真实、自然的自己。
1.找回那个迷失的自我
佛教文献记载:“人的肉体内,住有一位真人,那是没有地位、没有头衔的真实自己。他可以从人的任何部位自由进出。”这里所说的无位真人,也就是哲学上的灵魂,是属于形而上的。
有一次临济禅师向弟子们传授了这段经之后,一个弟子提出了疑问:“何谓真实的自己?”
临济拍拍他的胸襟,说道:“你认为呢?”
弟子正要回答时,临济微笑地说:“傻瓜!你就是真实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就是真正的自我。人们活着,不知道还有另一个自己,这就如同鱼天天在水中游着,却不知有水一样。有一位诗人曾说:“要爱自己,只有时时刻刻凝视着真实的自己。”然而,当代人在看自己时却模糊不清,原因是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如果你能每天花几秒钟仔细看看自己的眼睛,你将发现真实的自己。
著名畅销书作家泰德曾经写过一本书《为自己活着》,一经出版立刻造成轰动,迄今创下销售70余版的记录。
泰德在书中阐释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鼓励每个人无须跟从世俗标准随波逐流,而是应该依自己的方式去选择有价值的人生,使自己活得快乐,活得自由。
你活得快乐吗?自由吗?读这本书的人都觉得“心有戚戚焉”,因为他们的心事被看穿,他们发现自己这辈子为了父母而活、为了配偶而活、为了子女而活、为了房屋贷款而活、为了取悦老板而活、为了身份地位而活……总之,有各种“为别人活”的理由,却始终没有为“自己”好好活过。
为了别人而活,经常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过着不快乐的生活,做着不合志趣的事,即使是他们当中不乏外表看起来功成名就的人,但他们心中仍有一种想“冲破现状”的欲望。
你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感受?虽然职位愈升愈高,薪水也日益上涨,但这并不是你想过的生活。纵使人人羡慕你,但其实那些表象只不过是生活无趣的“安慰品”罢了,你心里想的很可能只是散散步、种种花、饲养动物、看几本好书、和好友把酒言欢这些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而已。
歇尔女士是美国有名的心理专家,同时也是《热情过活》的作者。歇尔经常受邀为企业做生涯咨询。她发现,尽管很多人生涯发展的步调快速,却愈来愈失落,因为这些人未找到正确的生活轨道,所以常常会感到焦躁不安。歇尔比喻:“这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往错误的方向加速前进,但又不见回转道。”
歇尔同时发现,很多人都犯了相同错误:误以为“能力”等于“快乐”。但是,一人“能”做的事,并不一定就是他“想”做的事。例如:一个“能”赚两百万年薪的人,他“想”做的也许只是陪心爱的小女儿游戏。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相关调查,其结果出乎意料,竟然有高达98%的人工作不快乐,而他们之所以继续呆在原来的位置,并非完全是受制于经济因素,而是不知道自己还“想”做些什么。即使他们“想”为自己活,却找不到“着力点”。
要找出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其实并非难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你的兴趣中寻找线索。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曾经有哪些令你振奋的嗜好?假设说,维持基本的物质需求无虞,你会把剩余的时间、精力用在哪里?你是不是花了太多的力气去追逐身外之物,或者为了满足别人,而把自己内心的真爱丢弃不顾?
想为自己活,就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穷毕生之力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谈何“为自己活”?
有一本书《与成功有约》,书中的一段话使人感悟颇深:“每个人在做任何事的一开头,就应该要有结束的图像在脑海里。”作者柯维举了一个例子:你能想像将来在你的丧礼上,你周围的人如何描述你吗?也许你很想听到的是:太太描述是一个忠诚、体贴的伴侣,女儿称赞你是一个关心子女的好爸爸,朋友说你正直,同事则说你乐于助人……总而言之,希望自己是一个多方位成功的人。
泰德还在一家电脑公司工作时,一度为“找不到自己”而苦恼。他将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从头想了一下,发现自己每天把工作当成第一,深夜加班如同家常便饭,致使他与家人的关系日渐疏离,每天与女儿相处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生活已偏离他理想的轨道。
后来,他决定离开原来的公司,选择做一名弹性上班的自由工作者。
泰德觉得,现在的他比以前快乐,有比较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更重要的是可以陪伴家人,至少三个女儿不再把他当成“陌生的父亲”,而是可以替她们洗澡,陪她们玩耍、睡觉的“亲爱的爹地”。泰德说:“这点的确让我感觉舒服多了!”
2.假面具会让人当断不断
我们时常感叹活得累,这里的累不是因为在忙些什么,而是因为每个人都以两种面孔在活着。当一个人需要换一副面孔时,需要尽力把另一副表情和心态压抑下去,这当中,人们不知不觉间再也分不清找不到那个真实的、自然状态的自己了。但是,如果想活出自我,就得毫不留情地把那一半虚假砍掉。
有一位著名的精神病专家曾经说过,人们都是戴着假面具度过一生的。那假面具,不但希望别人喜欢看,自己看了也很得意。
人们为什么不愿以自己的本来面目相对,非要以假面具示人,因为人们从小就感到自己是弱小的、卑微的,所以要用假面具来面对生活。自己越是感觉低微,所戴的假面具越是觉得魁伟。但是,你的假面具越是魁伟,维持生活便越是困难,这是势所必然的事。不是吗?那又高又大的人戴巨人的假面具,比起那又矮又小的人戴巨人的假面具就方便得多,因为那矮小的人足登高跟鞋,头戴高顶帽,双肩填高,便处于更大的危险之中,会给人察出他其实是个骗子。倘若被人察出假面具,势必被人撕破,后果是丢了面子,不再为人所信任。像这个伪巨人地位,不是更加难堪了?
生活上存在各种困难的问题,需要人们用全部能力、勇气和训练去解决。所以必须使自己的心境明晰,眼光锐利,手足灵活,才可以应付这些困难的境遇。当这些困难的问题出现在那伪巨人的面前时,他必定心慌意乱,手足无措,难以决断,最终敷衍了事。
假设一个伪巨人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小孩正在街上游戏。突然间,一匹惊马以非常危险的速度直冲到这条街上来。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是需要勇气、自信、独立的思想和行动的。伪巨人的社会责任感鼓动他去营救这小孩,而他的假面具却阻止他去,因为他如果冲到街心去救那小孩,他势必要失去这面具,而露出他的真面目来,有被人证明他只是一个矮人的危险。
这个可怜的伪巨人,介于营救小孩和维持假面的两种欲望之间,左右两难,无法当机立断。同时他那假面具,又要支持他那巨人的资格,因为倘是一个巨人,在这个时候,他是应当勇敢地跑到街中心去勒住那惊马,所以他要做一些表面行动。他脸上的神情十分苦恼,右脚上前一步,随后又缩了回来,左脚上前一步,也同样缩了回来,看上去似乎很紧张很忙碌,实际上却并没有干什么。在这时候,那惊马快要冲近小孩,他更觉心如刀割,感到万分痛苦,然而结果如何呢?道德的苛责虽在他的良心上激荡,但是维持假面的欲望最终战胜救那小孩的欲望。
惊马未曾踏到小孩,危险总算是没有了。伪巨人长叹一口气,放下心来了,他的道德心得到了安慰,于是他自言自语,露出得意的神情,妄自尊大地说道:“我本要救助那孩子的!”这样,他的假面遂得以保全。
如果结果并不是这样,狂奔的马一旦踏伤了小孩,他会如何呢?他也许会跑到街心去,借以表示他的好意和哀怜,不但有了道德上的安慰,假面具也未被识破。
其实,事到临头,按照你的本心去做,即使出错又何妨?一个错误的解决办法,一种错误的行为,比之只是为了敷衍别人而戴着面具做事要轻松和自然得多。所以说,因循敷衍,不肯下决断的人,自以为在保全自己的面子,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做回真正的自己,才能永远保住自己的面子。
3.自我怜悯不解决任何问题
事业不顺、婚姻不顺、生活不顺……种种不顺一时间都让你碰上了。这时,如果你一味地顾影自怜会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人。于是,从此在别人面前或者内心里,你成了一个自怜并需要别人同情的可怜人,于是你变得真的可怜,而那个真实的自己就这样被掩盖起来。
如果你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外加你在钢琴上下了10年的苦功,使你成为大众公认的音乐家了,你用你音乐的才能,赚到了进大学的费用;你在大学医科选定了外科的专业,专心研习,希望将来在社会上对于患病的人是一个良好的服务者,同时,你又热心地希望用音乐做你的副业,而对于人类也有服务的机会。然而你正在这样热心地期待着将来的事业成功的时候,你不幸地遭遇车祸,你的双手被撞坏,在你的专业与爱好上都无法发挥作用。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倘若你除音乐的才能之外,还有演说才能,当对外科与音乐都绝望时,你日夜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演说家、教育家。经过几年的训练和研究之后,你居然做到了,并且赚了很多钱,却在这时候,你又得了严重的胃溃疡住进了医院。经过半年多的时间,病虽然好了,但大病初愈还须休养才能恢复。这时候,你又该怎么办呢?
以上的两个问题,都是梅森先生亲身经历的。
上天既赋予梅森先生音乐和演说的才能,同时又赋予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他虽在这两种悲惨的情形之中,却从没有过自暴自弃的念头。虽然在这两种情形之中,他也曾有失望,这正如一个人倾尽所有投资于一家工厂,等到工厂要开工的时候,正与保险公司洽谈的过程中,忽然半夜被人唤醒,他所有的一切都在半夜的火焰里化为灰烬的情形一样。
但是,自怜是于事无补的,在这时候,他得到了在小时候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情的帮助。他在幼小的时候,他母亲先患伤寒,继之肺炎,最后又患脑膜炎。医院和医师的记录可以证明在医药史料之中,他的母亲所经过的昏迷状态算是时期最长久者之一。他希望母亲醒过来,认得他,可母亲一直没有知觉。有一天晚上,父亲先后请来了几位医师,都说母亲的病无望了。将近半夜的时候,他们的家庭医师告诉父亲说,母亲的生命维持不到天亮了,让父亲预备后事。他听到这悲惨的消息哭叫一声,跪在父亲的脚边,抱着他的踝骨哭了起来。他的父亲立即抱起他来,要他站着,父亲看见他站也站不住只是哭个不休,于是正色望着他,对他说道:“儿啊,这是人类不得不勇敢地站起来去对付的困难事件之一。”
梅森先生在儿童时期,父亲曾有多次对他加以体罚,想给他生活上的教训,但是,在他一生所受到父亲的许多积极的教训之中,无过于在母亲的性命垂危的那夜所得到的了。
隔了13年,他被汽车撞坏了双手,对于他理想中的前途完全绝望,他的心不知不觉回到了母亲临危的那夜里,竟忍不住哭了起来。但是他的耳朵里忽然听到父亲的声音:“儿啊,这是人类不得不勇敢地站起来对付的困难事件之一。”
多少年以来,梅森先生到处演说,到处播音,他曾遇到了很多的男女老少来他这里畅谈他们的不幸和悲伤,其中有许多人说:“实在没办法了,我只得预备自杀!”但是,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事实上不过甘心自弃罢了!掀掉这个自我怜悯的假面具你会发现:还有一个比自己想像得更坚强的自己。
4.舍弃虚伪的谦逊
谦逊的人使人觉得有教养,因为谁都知道,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你不可能包打一切。就平常人来说,你的能力和家底大家平常都看在眼里,自吹自擂、高傲自大只会惹人厌烦。所以,一个人尽他的能力诚恳地去干他本分以内的工作,尽他的智力去研究他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偶有所得,偶有成就,他绝不夸张,因为他知道他的所得和成就和过去别人的所得成就比较起来,真是微乎其微,毫不足道。这样积极的谦逊的人,才是人群中最高尚最可钦佩的人。
然而真的谦逊是很难得的,因而成了一种宝贵的东西,也就出现了一些假冒的东西,而这些假冒的东西正是大家最不喜欢的“虚伪”!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竭力攻击人类装腔作势,用假的优胜来弥补他们的缺点,用虚伪的自尊来掩饰他们的卑劣。所以他对于穿着漂亮的衣服在穷人面前摆架子的学生,会叱责其行为的荒谬;相反,一个富有而且心里也以富有为荣的人,却在穷人面前装出一副穷酸相来,他也要叱骂他的虚伪。
虚伪的谦逊,其卑劣比自夸更为厉害,因为自夸是自私自利的直觉,而虚伪的谦逊者的卑劣行为,他还自认是一种“美德”!
虚伪的谦逊如何判断?起码有一点,拒绝帮助别人的谦虚必定是虚伪的。比如,你和别人在儿童时期犯了行为上的错误,你因此抑郁不快,感觉惭愧。而当别人长大成人之后,谈过恋爱,结过婚,把儿童时的事情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的时候,你却无法从罪过中自拔并为此自责不已,你就不敢走到人群社会里去。如果有人希望你在一桩慈善事业上帮一点忙,你也会双手拒绝,因为你自以为这种高尚的事业是不配你参加的,无论别人如何恳请,都不能使你动摇,改变你的决定。
你的这种做法貌似谦逊实是虚伪,不过是拒绝和社会合作的一种掩饰罢了。你本可以伸出手为社会做一点好事,可是你情愿在“谦逊”中过着寂寞的生活,因为你要避免你不体面的回忆再现,这样,你就心安理得,觉得自己很高尚。然而,你的谦逊不过是表示了你的虚荣、利己、不合作的心理罢了,于社会于自己毫无好处。
世上没有一个人谦逊到甚至不能帮助他人的程度的,如果有,便是虚伪的谦逊,是需要放弃的虚伪。
虚伪的谦逊,是一种恶习,他借此可以逃避一切义务和责任,推托一切合作。真正的谦逊,用不着过多的表白,是从他的力量和成就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何不撕开那一层虚伪的面纱,露出真实的自己——可能有阵痛,这样可以活得轻松而有意义。
5.摒除内心矛盾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内心的矛盾所困扰:进与退、爱与恨、走与留等等。有矛盾就有痛苦,人内心的矛盾有的是人所共有,你也就不必过多地为此烦恼,有的则是个人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矛盾,既然是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靠自身的力量努力化解。矛盾少一分,我们就多一分快乐。据心理学家分析,每一个正常的人,包含着三个“我”。
第一个我是“动物的我”。现代科学告诉人们,人到世上,并不是腾云驾雾的天使,他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他虽已进化成为人,但动物的根性却还未完全消失。它——“动物的我”有两个目的必须达到:一个是保存自己,另一个是保存种族。为了保存自己所以他要吃,为了保存种族所以他要性爱。它又为了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至今还遗传着丛林生活的定律,就是如果使之孤独的时候,它会打、会爬、会残害、会杀伤。
第二个我是“社会的我”。倘若“动物的我”是孤独的,人类绝不能久存,不到现在便早已灭绝了,因为他们在孤独的时候,会互相破坏,互相残杀的。所以不能不合群而组织社会,“驯化动物的我”,才能使人类有秩序地生活而继续不绝地存在。“动物的我”是不知有慈悲、爱情和合作的,所以我们在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就是驯化我们的“动物的我”,这种驯化的产物,就是“社会的我”。
第三个我是“个人的我”。这是心灵的产物,因为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所得到的生活的经验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对于安全和快乐的观念也各有自己的特性。而每个人的品性和人格就是发展每个人个人的安全和快乐的工具。
一个正常的人,都是由上述的三个“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目的之人。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自己有某种动物的特性,因为你必须要吃,必须有配偶。但也有必须改变原始性的需要,而符合人群社会的道德标准,比如不可以盗窃别人的食物和妻室。
事实上有很多人是不曾完全驯化,所以不能合作,要吃、要恋爱的时候,也不愿遵照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去做,因此犯下各种的罪恶。所以说到底罪恶是人的内心的矛盾,是“动物的我”和“社会的我”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而“动物的我”占了上风。
有些人,因为他们的“个人的我”不能和现实调和,内心也充满着矛盾带来的苦闷。例如一位年轻的女人,她感到自己是一个低贱的人,她要弥补这个缺点,她要做一个圣人。她定下做圣人的标准,非但和她的“动物的我”不相和,而且和她的“社会的我”也是相矛盾的。于是在她的内心就起了食色的欲望和做圣人的需要的决斗,因为她必竟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天使。
内心的矛盾——各个我之间所发生的矛盾——不单是表现到矛盾为止,它还会变成情感过激的病相。假设有一位年轻的女人,她有一种强烈的扩张自己势力的本性,她知道必不可偷盗,偷盗是违反“社会的我”的罪恶,然而她为她的欲望所支配,她要取得别人的东西,只能用一种侵掠的手段显示自己的权力。这便不仅是个人内心的矛盾,进而已成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障碍。
人生矛盾分很多种。“动物的我”的欲望和“社会的我”的标准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自己的立身和对于父母、国家的责任之间,也存在矛盾。此外如自己是残暴的却想得到人家的爱;拼命赚钱而又拼命花钱;又要勇敢而又要安全……凡此种种都是相互矛盾的。
人一旦内心产生了矛盾,生活便十分苦恼和不幸,常会发生神经衰弱、不消化、失眠、怕见别人、怕和有权威的人交谈以及意志消沉等等的情形。所以你倘若要使你身心快乐和健康,便非解决你内心的矛盾不可。
避免自相矛盾的最好办法,必先完全明了矛盾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去着手。有许多人对于自己的矛盾是不注意的。他们以为完全是年龄的关系,只要年龄增长,内心的矛盾自然而然就会消失。其实不然,要解决一个真正的心理上的矛盾问题,只有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否则它势必会污染或干扰你的精神。
承认使你生存的动物本性,再让个人的欲望适应现实的环境,矛盾会渐归平息,人的心灵才会趋于安宁。
6.虚荣是一剂慢性毒药
“谁都有点虚荣心,这没有什么。”你可能会这样想,但如果虚荣的枷锁越来越重,把你禁锢得无法自由行动时,就不再是“没有什么”了。像优柔、虚伪等附着物一样,虚荣与人的本性天然地混合在一起,人为其所累又不易察觉,自己的眼睛往往看不到、看不清。但这不应该成为姑息虚荣的理由,因为虚荣让你不再纯净,其危害常在无形中影响你的一生。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哲学家和诗人,都为反对人类的虚荣而说教,可是,虽然有了很多的教训,而人类的虚荣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减。时至今日,研究精神病的学者才告诉人们:虚荣是人生的矛盾,人类的特征,它很可怕,而且这可怕的范围几乎是无限的。
如果在世界寻找一个毫无虚荣的人,就等于寻找一个内心毫不隐藏低劣感情的人一样困难。这也可以说明两者之间,必有一种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我们的推测并没有错,虚荣,不过是人们想借它来遮掩他们低劣的心理罢了。哲学家和诗人之所以猛烈攻击虚荣,为的是它不但使个人直接受其损害,而且整个人类的文明莫不间接蒙其践踏。
人与生俱来有一种懦弱性,他不能离群独居,必须互相帮助,互相关爱,才能抵抗一切危险的侵袭,得到生活的安全。可是我们会常看见两个小孩的争辩,可以说他们都是弱者,然而他们都要占上风。约翰讥笑杰克,原因是他拥有一头红发,很不体面的颜色,而对于自己的黑发,很觉得光荣。杰克受了侮辱,很不痛快,他便设法挽救,竭力寻找约翰的弱点,于是他反驳道:“我的头发虽然是红的,可是我的父亲有一辆凯迪拉克的高级汽车,而你的爸爸却只有一辆普通的福特车。”结果是约翰和杰克成了对头。正常的社交关系,也都为了虚荣而丧失了。
从古至今,生活中人们重复上演着同一个故事。男人自夸是强者,女人自夸柔能克刚;富人自夸他的财富,穷人自夸他的清高;执法者自夸权威,罪犯自夸无畏……虚荣的圈子是整个儿的,无怪敏感的诗人要说:“虚荣,虚荣,世界上一切都是虚荣!”
俄国沙皇时代的贵族,他们的虚荣是坚不可摧的,他们追溯远代的祖先以及历史上无稽的英雄,用以威压善良的平民,这样,他们自以为他们高贵的地位,总不至于动摇了。“骄者必败”,这些得意的贵族到了现在,只好在君士坦丁堡污秽的酒店里洗菜碗!有一个女子,以为她自己是美丽的,特别骄傲。忽然她的面部长了一个毒疮,医生虽然救了她的性命,可是,从此她的面部便留下一个疤痕,不能再因美丽而傲人了。又有一个好斗拳的人,无意中踩着了香蕉皮滑跌一交,跌伤了脊骨,现在,他再也不能用他的拳术来自傲了。总而言之,无论哪一种自大,都没有绝对的安全。
家长为了炫耀自己教导有方,把孩子当做一件艺术品来保护,后果是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无可救药的神经病患者。虚荣是一种特性,是取攻势不是取守势的,所以虚荣的人,就如同拿利刃刺进他自己的低劣感情,而且还要把他的刀头掉转,去刺别的人。因此凡是虚荣的人周围很容易树起仇敌,使他自己在生活上无法享受到互相帮助的快乐。
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十分普遍而难以铲除。但是只要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便可以自我引导。你的虚荣于己于人都无好处,可是,你可以把你的美貌作工具,去感化犯罪的青年,把你的财富拿出来经营一种事业,使社会多一种安全的保障,你还可以干脆以原面目示人,告诉他们这就是你自己,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7.依赖久了会变成无赖
人们都明白“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其中的道理,但真正能做到“求己”而“不求人”并不容易。
有的人一生中的很多注意力都会放在“求人”上,那么“求人”好不好呢?当然,有时候好像挺不错的,尤其是当你的“要求”被满足的时候。但是,大多数的时候,“求人”让你感觉到自己比人家矮半截,以至于当你的“要求”被拒绝的时候,你会变得愤怒、失望、沮丧、挫折,甚至觉得备受屈辱。
如果你觉得工作出色,便向老板提出加薪,可老板却拒绝了,你是不是会愤怒,会失望甚至会痛苦呢?你努力了半天恳求客户给你的一笔生意,结果客户拒绝了,你是不是心情十分低落,就好像是一只斗败的公鸡?你要求一个人爱你,但他却表现出一副漠视你的态度,仿佛根本无视于你的存在,是不是令你伤心欲绝?
每当“求人”时,你自己也许没有意识到,此时你已经产生了一种“依赖别人而活”的心理。你觉得你的生活满足与否,是由于别人的关系。也可以说,你把你自己交给了别人,让别人来操纵你。
“求人”,你必须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希望换取别人的施舍,这样做就失去了尊严,故而你便扭曲自己,掩盖了本来的面目,这反而会使你脱离了自我,距离真实纯真的自己愈来愈远。更可怕的是,当你真的缺少了别人的帮助便不能活时,你就会成为死乞白赖地要去依赖别人的无赖!
想要活得有尊严,就要学习“不求人”,并且反过头来“求自己”。怎么“求自己”呢?很简单,就从“爱自己”开始做起。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你好像处于不得不“挨打”的局面,“我真是厌恶我的工作到了极点,但是,为了养家糊口,我只好忍气吞声继续做下去……”“老板不给我升官,实在太可恶了,我为公司付出那么多,得到的却是别人的一半,实在太不公平了!”
问题是,不管是你的工作、你的老板、你的伴侣、你的客户,甚至你的生活,都是你自己决定“选”的,是你自己当初所“爱”的,他们没有什么不对劲,不是他们让你失望,而是你对自己的“选择”失望。如果你自始至终忠于自己的选择,爱自己的选择,你就能包容、体谅,并且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更不会去苛求什么。
“求己”的人,通常会很诚实地接受“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可以为自己负责”、“如果我对现状不满意,接下来,我还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求己”的人,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自怜自艾,嗟叹自己“为什么那么倒霉”。
如果你花掉太多的时间在“求人”上,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即便你能得到所“求”,你还是一直会缺少安全感,因为你不知道哪天它会消失。纵然你苦苦“求”了一辈子,最后很可能还是徒劳无获。所以,不要管别人了,还是回头“求自己”吧!
在情感的路上,不论是已婚还是未婚的男女,很多人总是不自觉地把期望放在另一半身上,希望对方多在意自己一点,多爱自己一点,如果对方做不到,就会产生怨恨与摩擦。
现在身为一家杂志社主编的劳伦承认自己曾经也如此,总是觉得配偶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在外人眼里这是个“幸福的组合”、标准的“模范夫妻”,但劳伦却愈来愈不满意自己的伴侣,她一直渴望有一个深厚感情的婚姻,彼此更贴近对方,然而她感觉自己始终得不到,因而情绪受到很大的煎熬。
34岁那年,是劳伦很大的一个人生转折点,她断然放弃了婚姻,恢复单身。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比较快乐,依旧感到沮丧、挫折,她知道自己出了问题,便开始反省自己:“我到底有什么不对劲?”
劳伦认识到,自己在感情上不顺遂,是因为对别人一直有很大的“期待”,总是认为别人“应该”如何对待她,而当对方不是那样的时候,她就觉得失落,失望,甚至绝望,更有时会变得歇斯底里。这时候的女人在男人眼里也就成了不讲任何道理的“无赖”——虽然难听,却是事实。
她发现在累积愈来愈多绝望之后,她开始逃避,并且拼命为自己编织谎言:“你看,果然不出所料,他们都遗弃你,你就是得不到你要的,你就是不可能被爱!”
劳伦费了很大的功夫才终于弄懂,原来,自己一直在“求”人,而且,她以为那些东西迟早会“求”到,总有一天会自动从天上掉下来。其实,她是大错特错。
她决定开始练习“不求”人,并且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我能不能多爱自己一点?多给自己一点?”她悟出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毕竟,我的生命不应该是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应该靠自己独立完成。”
走过了这一段漫长的历程之后,劳伦对自己认识得更清楚,处理感情也变得更成熟。目前,她有一个很要好的男友,两人维持稳定的关系,互相关怀接纳,同时也尊重彼此是独立的个体,不把不当的期待加诸在对方身上。
现在,你若问劳伦,“不求”人的滋味如何?她会很肯定地回答你:“没有负担,而且,自己变得更快乐!”
不再依赖便不再有负担,这就是放弃它的最好理由。
8.返璞归真会觉得更轻松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拚命想用‘加法’过日子,一旦步入中年以后,反而比较喜欢用‘减法’生活。”
所谓“加法”,指的是什么都想要多、要大、要好。例如,钱赚得更多、工作更好、职位更高、房子更大、车子更豪华等等;当进入中年之后,很多人反而会有一种迷惘的心态,花了半生的力气去追逐这些东西,表面上看来,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可是,自己并没有变得更满足、更快乐。
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的东西自然也会有变化。
每个人在来到这个世上时都是两手空空,没有任何东西,因此重要的事情也只是“吃喝拉撒睡”。
随着岁月流逝年纪越来越大,生活也开始变得复杂。除了一大堆的责任、义务必须承担之外,身边拥有的东西也开始多了起来。
至此之后,便不断的奔波、忙碌,肩上扛的责任也愈来愈重。而那些从各处弄来的东西都是需要空间存放的,所以,需要的空间也愈来愈大,当我们发现有了更多的空间之后,立刻毫不迟疑地又塞进新的物品。当然,累积的责任、承诺以及所有要做的事也不断地增加。
曾有这么一个比喻:“我们所累积的东西,就好像是阿米巴变形虫分裂的过程一样,不停地制造、繁殖,从不曾间断过。”
那些不断增多的物品、工作、责任、人际、财务占据了你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这些事情,累得早已喘不过气,几乎耗掉半条命,每天甚至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活着。
拚命用“加法”的结果,就是把一个人逼到生活失调、精神濒临错乱的地步。这是你想要过的日子吗?
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减法”了!
这就好像参加一趟旅行,当一个人带了太多的行李上路,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惟一可行的方法,是为自己减轻压力,就像将多余的行李扔掉一样。
著名的心理大师容格曾这样形容,一个人步入中年,就等于是走到“人生的下午”,这时既可以回顾过去,又可以展望未来。在下午的时候,就应该回头检查早上出发时所带的东西究竟还合不合用?有些东西是不是该丢弃了?
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不能照着上午的计划来过下午的人生。早晨美好的事物,到了傍晚可能显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了傍晚可能已经变成谎言”。
或许你过去已成功地走过早晨,但是,当你用同样的方式度过下午,你会发现生命变得不堪负荷,窒碍难行,这就是该丢东西的时候了!
用“加法”不断地累积,已不再是游戏规则。用“减法”的意义,则在于重新评估、重新发现、重新安排、重新决定你的人生优先顺序。你会发现,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因为用了“减法”,负担减轻,不再需要背负沉重的行李,你终于可以自在地开怀大笑!
9.不堪重负何妨归零
归零就是清除所有的数字,从零开始。有时候归零是那么难,因为每一个要被清除的数字都代表着或实在或精神上的某种意义;有时候归零又是那么容易,只要按一下键盘上的归零键就可以了。
年轻的时候,赫莉比较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拚了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13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黑地,她形容自己:“简直累得跟狗一样!”
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赫莉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她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
1995年“灾难”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四五千万美元,交往了7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就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
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没有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她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运转起来。
历经这些挫折后,反而让赫莉体悟到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反而是一旦放空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能量。
她学会了“舍”。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了150平方米的大房子。索性以公司为家,挤到一个10平方米不到的空间里,汰淘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还有两只作伴的狗儿。
赫莉赫然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朋友不解地问她:“你为什么不爱自己?”她回答:“我现在是从内在爱自己。”她得到一个结论:简单一点,人生反而更踏实。
10.工作要进得去出得来
“一头栽下去”,是很多人恋爱时都要经历的过程。但是你可知道,就像爱情一样,工作也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你每天的工作不一定只有8小时。虽然说,一般认为上班族的工作时间是早上9点到下午5点,但是,不遵守“规定”的大有人在。你只要放眼望去,随处都可以发现许多的企业老板、律师、会计师、中介经理人甚至自由工作者,在他们的时间表里,绝对没有所谓的“准时下班”。
在这个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里,制造了无数对工作狂热的人。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整日把自己置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中。每天只要睁开眼睛,就有一大堆工作等着他。
你如果要判定这个人是不是“工作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假。因为,有很多工作狂最讨厌节日,尤其是放长假,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只要一闲下来,他们就会闷得发慌,恨不得赶紧逃回办公室里。
其实,工作狂不单单指做事的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据心理研究人员分析,具有工作狂特质的人大都是目标导向的完善主义者。一切以原则挂帅,他们企图从工作中获得主宰权、成就感与满足感,任由生活完全受工作支配。他们相信只有工作才是一切意义的所在,休息、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讲都是无关紧要的。
表面看来,工作狂似乎别无选择,他就是无法让自己停下来。他们以为,一旦妥协就是投降,表示自己认输。他们这种心态,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周围共事的人,都造成相当严重的困扰。
美国有位专门研究工作狂的心理医师杰·罗里奇,根据他的观察:绝大多数沉溺于工作的工作狂,往往不是那些需要殚精竭虑、必须靠出卖劳力以求生存的人。
当走进社会,从第一天工作开始,吉列公司香港区经理麦斯礼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希望自己在30岁的时候能得到一个好的位置。由于急于求表现,他几乎是拚了命工作。别人要求100分,他非要做到120分不可,总是超过别人的预期。
29岁那年,麦斯礼果真坐到主管的位置,比他预期的时间还提早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慢脚步,反而认为是冲向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工作态度变得更“狂”了。
那段时间,麦斯礼整个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不论吃饭、走路、睡觉,几乎都在想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过问。对他而言,下班回家,只不过是转换另一个工作场所而已。
拚命工作的结果不仅使他与家庭产生了距离,与员工更是形成对立的局面。而他自己,其实过得也并不快乐,常常感觉处在心力交瘁的状态。
当时,麦斯礼不认为自己有错,觉得自己做得理所当然,反而责怪别人不知体谅,不肯全力配合。不过,慢慢的他也发现,纵然自己使劲了全力,却老是追不到自己想要的。
35岁以后,麦斯礼才开始醒悟,过去的态度有很大的偏差。处处以工作成就为第一,没有想到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虽然,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别人,但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追求虚荣的借口。
麦斯礼不否认“人应该努力工作”。但是,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不应该舍弃均衡的生活,否则,就称不上“完整”的人生。
重新调整脚步之后,麦斯礼发现比较喜欢现在的自己,爱家、爱小孩,还有自己热衷的嗜好。他没想到这些过去不屑、认为浪费时间的事,现在却让他得到非常大的满足。对于工作,他还是很努力,至于结果,一切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