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学兴趣乐吧
5678600000058

第58章 陈景润听故事证明(1 2)

陈景润自幼喜欢数学,在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对数学更加痴迷。从而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进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时,陈景润的班主任是现在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沈元先生。

有一次,沈元老师向学生讲了个数学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教室里像开了锅的水,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了。他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由此激起求知的欲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陈景润胸怀希望的种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功课,演算习题,决心打好基础,希望有一天能突破这道难关。

陈景润不仅能准确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愿意多做习题。有一次,老师布置了33道题,让同学们选做10道,而陈景润的作业本里,却工整地做好了33道题。他学习数理化不满足于学懂,还把概念、公式、定律一字不漏地记住,认为这样才有利于学会弄懂,运用自如,触类旁通。

陈景润还特意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本来背大量英语单词已叫不少人头疼,但他还下苦功夫,把一本化学书背得滚瓜烂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

陈景润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提前完成学业,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经过10年的准备,陈景润向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发起了冲击。

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易、我国数学家潘承洞和王元先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 6)、(1 5)、(1 4)之后,1965年又有3名外国数学家证明了(1 3),其后此项研究又告停顿。

陈景润多年来用筛法研究“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等的成功实践,使他相信可以用筛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只是需要进行大量的繁琐计算。外国科学家证明(1 3)用的是大型的、高速的计算机。

现在,陈景润证明(1 2),却全靠自己的计算。这行吗?陈景润就有这样一种拼劲,决心已定,要用毕生的精力去摘取这颗明珠。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陈景润的生活路线变为“两点一线”:宿舍和食堂。在他那间小小的宿舍里,桌面上、地板上、床铺上、木箱上,放满了他的计算稿纸。他运算用过的稿纸就更多了。他把这些稿纸小心翼翼地装进麻袋里,堆在床铺底下。

经过不懈的努力,陈景润终于登上了到达顶峰的必由之路,踏上了(1 2)的台阶,写出了200多页的论文。1966年5月,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已经证明了(1 2)。陈景润,这颗难探的数学新星升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