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大业正炙手可热的时候,他娶了一位年青貌美的妻子,这就是清太宗皇太极之母叶赫纳拉氏。努尔哈赤同叶赫纳拉氏可称为一对佳偶。
长期以来,在女真各部的酋长间,经常以互相通婚作为彼此联合的一种方式。据记载,“大抵斡朵里酋长不娶管下,必求婚于同类之酋长,或兀狄哈,或兀良哈,或忽剌温。”婚姻在他们那里是政治的附庸,结婚与其说是爱情的结晶,不如说是政治的需要。努尔哈赤起兵以后,也无意改变这种传统的习俗,至少放任自流,顺其自然。
当年叶赫的酋长为清佳砮、杨吉砮兄弟。杨吉砮是一个颇有政治见解和善于识人的人。哈达王台极盛时,他们兄弟恭顺地依附于王台,还把妹妹温姐嫁给了王台,杨吉砮又娶了王台的女儿,以亲上加亲,促成政治上的联合。但是清佳砮、杨吉砮对哈达部首领参与杀害自己的祖父的事情日生不满,念念思报先世之仇。王台晚年,清佳砮兄弟已经脱离其控制,至王台死后,势力更加强大,清佳砮对王台诸子进行离间和个别拉拢,力图反过来控制他们。
杨吉砮在建州、海西(扈伦)女真内部和彼此间激烈的火并中也想寻求支持,出于眼前和长远利益的考虑,他看中了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时,努尔哈赤为了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曾到叶赫去,杨吉砮见到这位未来的大清朝奠基人,看出他是个“非常人”,主动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杨吉砮有两个女儿。他向努尔哈赤提亲时说:“我有一个小女儿,等长大成年,情愿让她去侍奉你!”努尔哈赤到叶赫去的目的就是建立友好关系,摆脱他当时尚处于的孤立的状态,尤其是避免于树敌过多,以便集中力量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结亲是达到交好的一种手段,发起又来自对方,当然努尔哈赤是不能拒绝的。不仅如此,努尔哈赤还将计就计,以急于求成的心情对杨吉砮要求说:“你既然要同我缔结姻盟,为什么不把年长的大女儿许配给我为妻呢?”杨吉砮马上对他解释:“我不是有大女儿舍不得许配给你,是恐怕我那个大女儿不合乎你的心意,我这个小女儿容貌出众,品德高尚,把她许配给你,那才算得上真正的佳偶。”努尔哈赤听他这么一说,觉得杨吉砮完全是一片好意,就同意接受他的小女儿为未婚妻,于是送过聘礼,定下了这门亲事。
万历十一年(1583年)十二月,清佳砮、杨吉砮因在边界与明朝发生冲突,总兵李成梁等设计,一次斩杀了两兄弟。之后清佳磐之子布寨、杨吉砮之子纳林布禄继承叶赫首领之位,又遭到李成梁的攻击。接连发生的这些重大变故,因主要在明朝与叶赫之间,对努尔哈赤与叶赫早已定下的这门亲事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努尔哈赤基本削平建州各部,统一大业初具规模,又一个喜事临门了。纳林布禄亲自陪送胞妹来努尔哈赤这里成婚。为了表示重视,努尔哈赤本人率领诸贝勒、大臣前往迎接,然后在费阿拉城里努尔哈赤的住处举行盛大宴会,正式结婚。这时努尔哈赤已三十岁,这位新娘只有十四岁。她后来成了清朝追谥的孝慈高皇后。
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母亲结婚时,努尔哈赤至少已经有了五位妻子。但是,自从这位叶赫那拉氏来了以后,以前的那几位似乎都有些失宠了。论长相、品德,待人处事,谁也比不上她美丽、端庄、彬彬有礼。她聪明伶俐,待人宽厚,遇到逢迎,不为此高兴;听到诽谤,和颜悦色像平常一样。她从不接近奸佞小人,也不干预闺门以外的政事,把全部精力用在侍奉努尔哈赤身上。这一切深得努尔哈赤的欢心。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在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乡烟筒山下,费阿拉城(即老城一片)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景象,一个新生的男婴呱呱坠地。这个新降生的婴儿,满面红光,眉清目秀,天真活泼,他就是皇太极,未来的清太宗。
他降生之前,父亲努尔哈赤已经有了七个儿子,论序齿,他排列第八。大哥叫褚英,二哥叫代善,三哥叫阿拜,四哥叫汤古岱,五哥叫莽古尔泰,六哥叫塔拜,七哥叫阿巴泰。年长的比他大十余岁,年幼的只比他大三四岁。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他的哥哥们个个都出类拔萃,或为能征善战的悍将,或为治国的能臣,为父亲创立的基业建树了不朽的功勋。特别是代善以下六位兄长,还尽力辅佐他完成了入关前的统一大业,留下了赫赫功绩。
皇太极降生时,父亲已经踏上了统一女真的征程。九年前,也就是万历十一年(1583年),父亲努尔哈赤年仅25岁,就以十三副铠甲,率领不到百人的队伍,毅然起兵报仇。原来,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即皇太极的祖父和曾祖父,因受到一个叫尼堪外兰的女真人的挑拨和唆使,被明朝军队在一次攻城战中给杀害了。战后,真相大白,明朝知道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是被误杀,纯属冤枉,为表示歉意,下令找到他们的尸体,让努尔哈赤认领,返回本部落安葬;同时,还给他30匹马,允许他承袭父职——都指挥使的职衔。明朝以为给他这些待遇,可以补偿他父亲、祖父的被害,使他得到安慰,了结此次事件。
但是,当努尔哈赤清楚地意识到尼堪外兰是杀害其父亲、祖父的罪魁祸首时,怒不可遏,顿时在心中燃起了复仇的怒火。他明知明朝对尼堪外兰很信任也在所不计,当机立断,以攻打尼堪外兰为理由,乘时起兵。
那时,努尔哈赤的势力很弱小,仅有父、祖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兵不满百人。相比之下,尼堪外兰既有明朝支持,又有哈达等部女真人的帮助,连本族的人都不赞成他攻打尼堪外兰。努尔哈赤曾同明朝交涉,要求把尼堪外兰交出来。他对明朝边臣说:“杀我父、祖的原因是尼堪外兰的唆使,你们把他捉拿给我,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边臣断然拒绝:“你祖父与父亲的死,是被我兵误杀的,所以给你敕书、马匹,又赐给都督敕书,这事已经了结。现在你还这样无休止的提出要求,我们将要帮助尼堪外兰在嘉班筑城,让他当满洲国主。”
努尔哈赤没有屈服。他坚定不移地向尼堪外兰发动了进攻。艰苦的斗争,充满了种种风险,历经三年的生死战斗,终于把仇人尼堪外兰打得抱头鼠窜,失去立足之地。最后,取下了尼堪外兰的头颅,为父亲、祖父报了仇。
努尔哈赤攻打尼堪外兰,本是报仇,但实际上已变成对建州女真统治权的争夺。他达到报仇的目的后,并未结束军事行动,而是,却马不停蹄地四处征战,各个部落、部族纷纷向他俯首称臣。到了起兵的第六个年头,也就是万历十六年(1588年),原先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建州部,被他统一起来。父亲的事业从此才日益兴旺发达,向着全部统一女真大业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努尔哈赤武功超群,英勇善战。他跃马挥刀,率领军队,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敢于同他对抗的强敌,胜利接踵而来,成功已胜利在望。
随着事业的迅速进展,努尔哈赤考虑建一座城,作为他事业的基地。万历十五年(1587年),他把计划付诸实施。他选择了周围群山环抱,呼兰哈达山下东南约三里的二道河子,建筑了费阿拉(旧老城)。城建在首里河与夹哈河之间的山坡上。山的东、南、西三面为断崖绝壁,只有北面平坦,形势很险要。刚建时,筑城三层还建了一座楼台。城分内城与外城,外城周有十里,内城周要小得多。努尔哈赤和他的亲近族人都住在内城。他的将领们和本族人都住外城,而在外城的外面,是他军队的住处。
皇太极就诞生在内城的一处简陋的宫殿里。他在这里度过了幼年的时光。后来,他随父亲迁到新建的老城,再迁至辽阳,最后定都在沈阳,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他最终成为沈阳宫殿的主人。
努尔哈赤的艰难创业,还有其诸兄的辅助,都为这位未来的大清皇帝第一人开辟了锦绣前程,替他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努尔哈赤在开始创业之际,就得到了他的第八子——皇太极,当然很高兴,不过,他无法想象这个骄子就是他的事业直接继承人。
皇太极本姓爱新觉罗(满语,汉译为“金”)。据说,爱新觉罗这个姓氏还是仙女生下他的祖先后赐给的。从此,这个姓氏一直沿用到清朝亡国,但他的后裔们有的继续沿用,有的已改用汉姓。
也许因为姓氏字多,人们一般都省略姓氏,而直呼其名。如,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顺治)、玄烨(康熙)等,都是名字,却都省去了姓氏,连清朝统治者也习惯称名字,一般都不使用姓氏。这并不是说姓氏不重要,只是图个使用简便罢了。
皇太极这个名字,是父亲给起的。在不同史书,或不同的民族,对“皇太极”就有不同的写法,如有的写作“洪太主”或“黄台吉”。在李氏《朝鲜实录》及其他朝鲜学者的著述中,又写作“红歹是”;有的历史记载说他叫“黑还勃烈”,据说“勃烈”可能是“贝勒”的谐音。还有人说他本名阿巴海,大概是从蒙古那边取来的名字。他有这么多名字,不过,清朝人还是习惯叫他“皇太极”。毫无疑问,这是他正式的名字。
因为他后来即位,又当了皇帝,于是就对他的名字有了种种推测和解释。
按照清朝官方的解释,“太极”的谐音“台吉”,蒙古人把王公贵族的继承人叫“台吉”,在“台吉”前面加个颜色名,如“黄”字,是他们的习惯。汉族把皇帝的继承人叫皇太子,同皇太极的发音也相似。这样说来,无论从蒙族,还是从汉族的习惯上,都说明皇太极是他父亲的继承人。努尔哈赤给自己这个最喜爱的儿子取名皇太极,就是有意让他将来继承自己的大位。这些说法,无非是证明皇太极做继承人是“天意”,也就是上天决定的。但是,其中有的说法距离历史实际太远,如,把皇太极的名字说成是来源于皇太子,连清朝官书也否认有这种可能。
不管叫什么名字,皇太极的确是得到了父亲努尔哈赤的喜欢。这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皇太极的母亲叶赫那拉氏长得很美,很得努尔哈赤的喜欢。子以母贵,母亲受到宠爱,有地位,她所生的儿子也自然受到重视。这就是爱乌及乌的意思。因此,皇太极就格外受到父亲的喜欢。二是皇太极从小就聪明过人,只要听过的就不会忘掉,一见到的马上就认识。这让父亲怎么能不喜欢他呢?
在皇太极出生后,他的弟弟们又陆续出世,父亲去世前,他总共有16个兄弟。他们大多都很有才干,都具有当继承人的条件。但是,唯有皇太极力胜诸兄弟,取得了父亲汗位的宝座,应该说,靠的是才能和实力,这和皇太极的名字并无关系。所以,也有些人推测皇太极这个名字是他即汗位后叫开的,目的是说他即位前就是天意暗定的皇太子,父亲的合法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