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带队伍: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
5640900000014

第14章 项目的决策与考核(2)

但如果一个企业总是先去满足员工的利益,也无法形成凝聚力,因为他人的利益就是无底洞,做多少都无法满足人性的贪欲。所以,想要真正打造出有凝聚力的团队,找到劳资关系的平衡点是必需的,只要领导层和员工的利益分配平衡了,员工的内心也就平衡了。其实,每个员工的内心都很清楚,自己的利益是永远不能和领导层持平的,员工只求公平合理即可,自己多劳多得,别人少劳少得,自己贡献大,企业就给奖励,别人出了错,就应该受罚。只有员工的心理平衡了,才能理性地看待问题,也才能有热情地去努力工作。

当然,造成企业缺乏凝聚力的因素不仅仅是劳资关系,还有许多方面:

1.管理者目光短浅

有些管理者只注重短期利益,看不到长期利益,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做好企业未来规划等深层次、长期性工作不感兴趣。如果一个管理者只是玩短线,下属必定心寒,认为在这样的企业中不会有发展,人心思走是不可避免的。

2.管理者急于求成

人人都希望成功,还都希望快速成功,可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秦帝国也不是一代人就能实现统一的,都是不断努力的结果。有些管理者,特别是初出茅庐的新手,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没有经过仔细推敲便将头脑中幻想的美好规划付诸行动,导致任务落实难度太大,时间久了,下属会变得心浮气躁,经常产生挫败感。

3.管理者自以为是

很多管理者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仿佛自己的能力超越一切,在给下属分派任务或者解决问题时,一副目空一切的状态,不根据事实做决策,而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臆断做决策,也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对实际执行中的困难估计不足,所做的决定严重脱离了实际。

4.管理者拒绝担责

在企业或团队出现问题时,聪明领导的做法是,即便是下属犯了错误,也会在第一时间将责任揽在身上,以减轻下属的心理压力;如果是自己犯了错误,就更应该做深刻检讨,向大家道歉,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大家做了无用功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但很多领导的所作所为正好相反,在下属有了错误后,劈头盖脸进行批评,毫不留情,一副不赶尽杀绝誓不罢休的气势。若是自己犯了错,不仅不承担,还找一切理由推脱责任,将责任推给下属,这样的管理者怎么可能凝聚人心呢!

5.管理者朝令夕改

命令是决策执行的信号弹,不能随意更改。大家听到命令后,都认真投入工作,没想到几天后决策改了,要求大家执行新命令。这时,员工依然可以认真工作,毕竟对决策做出偶尔的修订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三番五次地对决策进行修改呢?员工还能剩下多少积极性?

6.管理者缺少规划

任务规划是管理者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但一些管理者因为不重视或者不擅长规划,导致为下属分配任务时,常常顾此失彼,不是有失公允就是考虑不周。这样做会让员工觉得不平衡,阻碍员工的执行力,在员工怨声载道的同时,也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培养。

7.管理者乱开会议

有些管理者简直就是开会控,有了事情就开会,没有事情也要召集大家说两句。其实,在需要做重大决定时,开会讨论是很好的方法,但如果不分事情大小,常常开会,会破坏原本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产生惰性。当员工变得懒散拖沓、得过且过时,团队凝聚力也就随着丧失了。

8.管理者不懂沟通

很多管理者不懂得与下属沟通,也不想与下属沟通,张嘴就是官腔,命令下属做这做那,下属迫于级别压力不得不做,但内心一定不服。这样的管理者是不可能和下属形成良好关系的,也就不可能形成团队凝聚力。

9.管理者缺乏合作

管理者没有为企业注入精神力量,一个没有精神的企业,员工很难有饱满的工作激情。这样平淡乏味的企业,是不会给员工带来成就感的,当然也不会使团队产生凝聚力。

10.管理者意气用事

管理者凭借个人好恶做事,个人没有原则,公司没有制度,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管理者同心同德,这样的企业也不可能有凝聚力。没有凝聚力的企业就是一盘散沙,随时会被商海的洪流所冲垮。

著名企业管理学家约翰·波特兰德做过一项调查,他发现凡是优秀的管理者,都能将企业或团队带领得生龙活虎,企业或团队的每一个组成个体都有着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当这些单兵组合在一起时,形成的合力简直超乎人的想象。

约翰·波特兰德为我们总结出了打造凝聚力强悍的团队所需的四点要素:

第一,树立核心精神。管理者和所有下属的心中,都必须达成共识——我们是企业或团队的一员,但不是全部,我们要以团队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第二,找到每个人适合的角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管理者要让团队成员的能力互补,而不是发生冲突。一个互补的团队,才能提高个人价值,而团队价值也会发挥到最大;而一个内部有冲突的团队,个人价值必定减小,团队的价值也会缩小。

第三,发挥大家的能力。凝聚力强的团队中,每个人都应积极发挥个人领导力,并将个人领导力和管理者的领导力有效结合起来。而优秀的团队管理者,起到的应是一个主持人或乐队指挥的作用,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家的能力。

第四,做合格的团队带头人。打造凝聚力强的团队,核心在团队带头人。带头人若能做到完美,团队必定具有强悍的战斗力,带头人不合格,团队也将毫无战斗力。合格的管理者是团队的脊梁,可以让成员自觉团结在他的周围,并且他也能让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使团队成为一个融合的“同心圆”,不断成长壮大。

必要时就做力排众议的“霸王”

作为领导者能够放下身段征询下属的意见,这是非常好的习惯,毕竟“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合众人的智慧是最高明的管理方式。一个领导者即便能力再强,也需要他人的辅助,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长久的。

但也有一些领导者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征求某件事情的意见的时候没完没了,甲说这样的方法好,乙说那样的方法好,丙说两个都不错,丁说两个都不好。领导者看着下属各执一词,拿不定主意,便反复和下属讨论,希望下属之间能先达成一致,然后他再做出决定。其实,领导者征询下属意见,是信息收集和智慧汇总的过程,而不应让下属替自己做出决定。领导者要在下属提供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对企业最有用的信息,再提炼出下属的意见的精华,最后经过自己的整合,做出最后的决策。也就是说,决策一定要领导者自己做,这是领导者的职责。

除了领导者自己的内心不坚定会影响决策的制定外,一些外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企业高层元老的建议,合作方领导的意见,外部因素的压力……这些干扰因素都会让领导者迟迟难以下定决心。当遇到此种情况,就要求领导者用缜密的思考找到最正确的方案,再用广阔的胸怀包容所有反对者的意见,最后以强大的魄力力排众议,推行自己做出的决策。

秦孝公继位时只有21岁,当时的秦国经过秦献公的治理,已经摆脱了衰弱之势,但依然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专横的贵族,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落后于中原各国,这让年轻气盛又雄心勃勃的秦孝公非常焦虑。他认识到必须变法革新,才能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于是,秦孝公向全国颁布了求贤令,他告诉天下人,秦国要变法图强,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就可以做高官。商鞅此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听说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后,便来到秦国。秦孝公与商鞅先后交谈四次,认定商鞅提出的变法方案可行,立即重用商鞅。

秦孝公知道改革一定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遭到他们的反对。果然被秦孝公料中,当王公贵族听说要变法了,他们的利益要受到冲击,全都找到秦孝公表示反对,反对最激烈的是三朝老臣甘龙。但秦孝公决心已定,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秦孝公颁布法令,自新法推行之日起,举国上下必须实行新法,商鞅有权依法处理一切违法者,即便宗室权贵犯法,也与庶民同罪。

商鞅变法对王公贵族的利益冲击太大了,他们时刻想找机会扳倒商鞅,以图阻止变法。一些奴隶主贵族暗中串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挑动太子犯法,企图破坏变法。商鞅依法惩办,将公子虔割去鼻子,将公孙贾刺面文身。这下捅了马蜂窝,王公贵族成群结队来找秦孝公,说商鞅大逆不道,惩罚太子的师傅就是在惩罚未来的国君,这是谋反之罪。但秦孝公毫不动摇,依然坚定地支持商鞅,并警告大臣们要遵守新法,否则都有可能受到重罚。

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十余年,反对者层出不穷,但秦孝公始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支持。

变法几年后,秦国的百姓都富裕了起来,秦国迅速成为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军力强盛的强国,大秦帝国的雏形已渐渐显露出来。

商鞅变法的主角虽然是商鞅,但背后真正的推手是一国之主——秦孝公。如果没有秦孝公坚定不移的支持,商鞅变法绝不可能成功,也就没有日后雄霸天下的大秦帝国了。

作为领导者,我们就应该在必要的时候做不讲道理的“霸王”,不能顾虑太多,只要认定决策正确,有利于公司发展,即便阻力再多也要坚定实施,并且坚持到底。

意识和行动都比对手快一步

在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成功,尤其是管理者,更希望带领自己的企业走向辉煌。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总是有人先获得成功。于是有人会问:“我不比别人傻,我也不比别人笨,别人的成功怎么看起来很容易,我想成功怎么就那么难呢?成功到底有什么秘诀呢?”答案很简单,成功就是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也就是意识和行动都比对手快一步。

成功与失败,生存与死亡,有时只差一步。作为管理者,想要获得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微笑、王者的风范,就必须永远比对手快一步。

战国时的李斯,不甘于一辈子做普通人,便拜儒学大师荀子为师,修帝王之术。学成后,李斯便思考到哪里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李斯对当时的战国七雄逐一做了分析,将各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做了比较和分析,他认为韩国、燕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覆灭只是时间问题;魏国和赵国因为紧挨着秦国,战争不断,实力大损,没有机会复兴,也难逃灭亡的命运;齐国曾是过去的霸主,虽然远离秦国,但已经江河日下;楚国虽然地域辽阔,比较强大,但国君没有作为,前景渺茫。

经过分析后,李斯认为,只有秦国,无论是国家的综合实力,还是国君的个人能力,都堪称当世第一,到了秦国一定可以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他来到了秦国,经过一番努力,做到了丞相,最终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李斯无疑是意识和行动都更快的人,在当时的乱世中,他通过冷静的分析,看出来秦国将是未来一统天下的国家,便立即行动来到秦国。虽然他到秦国的最初几年很不顺利,但历史证明李斯的选择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