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自己,任何考验都得忍受;为了解决纷争,任何责任皆得担当。
性格也是一场修行
【智慧分享】
有的人天性淳朴、与世无争,走到哪里想的都是成人之美;有的人睚眦必报、斤斤计较,无论与谁相处都觉得自己吃了亏。前者人见人爱,见之忘俗;后者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一句话,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前途、什么样的未来。
简言之,性格决定命运。
【人生道场】
在《包容的智慧》中,星云大师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性格:“也常有人问我:‘是什么力量,使您在这么多的横逆阻难下,还能屡挫屡起,永不灰心?’我想,这与我生来容易感动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很容易被一个人、一件事所深深感动,所以,有了感动,就能心甘情愿;有了感动,就能不怨不悔。尤其,从事推动佛教文化和佛教教育的人,更要具有永不消失的热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正是这种容易感动的性格造就了星云这位普度众生的佛者。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生就是性格的悲喜剧。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得先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挑战命运,首先要从挑战自己的性格开始。
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大弟子子路身上得到证实。子路性格豪爽正直,为人耿直,在众多弟子中常常只有他敢顶撞他的老师,而子路的为人也是令后世之人敬重他的重要原因。只是可惜,他的刚烈性格造成了他的不幸结局。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子路的死状: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这段话是说,子路在被攻击之时,帽子的簪缨断了。他谨守礼法,想整冠之后再战,然而,敌人并没有等他,他眨眼之间被对手剁为肉酱。在人们眼中,子路的这番举动凸显了一种君子风范。有的人可能对古书中动辄君子如何、君子之风如何一向少有真实的敬意,但看到子路正冠而死时,你无法不真正地被感动。但无论如何,子路却因他的君子之风而丧命,这又不能不说是他的性格所酿成的悲剧。
星云大师说得好:性格就是性能,性能不好则不易被人接受。可是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如何优化我们的性格呢?首先我们可以从影响性格的两大要素,环境和教育来着手。
影响性格的第一要素是环境。例如同样是属多血质(活泼型)的人,如果他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家庭,而又没有很好的教养,只是从小被娇纵惯了。那么,他就会形成轻浮、散漫一类的性格;如果他的家庭环境很困难,迫使他从小就得帮助家庭做事,应付各种各样的人物,于是他就会形成机智、灵敏等性格。
影响性格的第二个要素是教育。所谓教育,不一定是指学校教育,而是泛指一切的教育与影响。例如,一个人不幸处在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劝他忍受、安分,久而久之,他会养成安分守己的性格,遇到什么不幸,他也是安分守己;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鼓舞他去战胜困难,久而久之,他会形成乐观、坚强的性格。
我们知道,内心的冲突是性格难以转变的重要原因。如果本着朴实的纯真之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去期待性格的改变,性格可能会奇迹般地改变。性格就是自己做事的一种倾向性,而其根本乃是外向性与内向性。如果能坚持外向性的做法,对自己的性格、感情都能顺其自然,可能性格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自然的转变。
由此可见,性格的形成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相关的,因此,我们不能把性格作为借口来为自己进行辩解。而且我们的行为将对我们的性格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以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来替代以前有缺陷的“行为方式”,直到它变为一种习惯,那我们就有了一种新的性格。而随着我们的性格向着好的或者坏的方面改造,我们的命运也在发生转变。
【星云开示】
性格就是性能,性能不好则不易被人接受。
忍耐是一种智慧
【智慧分享】
从某种程度上说,忍耐是成就一项事业的必需,忍耐能让你在清净沉寂中体会生命的幸福。人要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必须学会忍耐。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幸福。”
【人生道场】
星云大师所说的“忍”,是修行佛道必须具备的心里姿态。这其中的忍是智慧,是力量,是认识、担当、负责、化解的意思。佛教讲“忍”有三个层次:即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所谓“生忍”,即是一个人要维持生命,必须能忍。所谓“法忍”,就是除了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外,还要活得自在,所以心理上的贪嗔痴成见,都要能自我克制自我疏通。对于时间上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功名利禄人情冷暖等,不但不为所动,而且要能真正地认知处理化解消除。
以平常的话来说,佛教所谓的“忍”,即是能够克制各种欲望,使自己心态平和,继而得到心灵上的自在。忍之于追求佛道的人来说,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看似不适合普通人,但其实常人如能领会“忍”的意旨,对日常生活将会大有裨益。
我们平时所说的忍,通常即是忍耐。忍耐是一种很高的智慧,缺少忍耐常常使事情难以圆满解决,甚至会因一时愤怒酿成大错或大祸,这在现实生活中绝非少见。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人在盛怒下常常会作出不理智的行为,他说:“愤怒从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培根则告诫道:“无论你怎么表示愤怒,都不要作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忍耐是保全人生的一种谋略,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为风物长宜放眼量。忍耐是一种弹性前进策略,它是人生的延长线,就像战争中的防御和后退有时恰恰是赢得胜利的一种必要准备。
但是,“忍字心头一把刀”,不是意志极坚强者,很难把这个写起来极简单的字做到位。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于长庆中期被封为光王。在他即位之前,贵为王公的李忱却不得不离京出走,这得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李忱的母亲并不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妃子,她作为当时叛臣的罪孥进宫,结果邂逅了当朝皇帝,生下了李忱,可惜在李忱的幼年,宪宗皇帝就被宦官暗杀了,留下这一对母子,既不能母凭子贵,也不能子凭母贵。
公元820年2月,李恒(李忱之兄)被宦官扶上皇位,是为唐穆宗;4年后穆宗服长生药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
在这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三朝皇叔李忱的地位既微妙又尴尬,他只能以黄老之道,韬光养晦,装傻弄痴。尽管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但光王的特殊身份,还是让他逃避不了侄儿们猜忌、排斥、挤压的命运。文宗、武宗两位皇帝更是对他心存芥蒂,非但不以礼相待,还想方设法地迫害他。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时,李忱为避祸全身,便“寻请为僧,行游江表间”,远离了是非之地。应该说,李忱当时作出的这一抉择,当属大智若愚、达人知命的明智之举。而流放底层,阅尽人世沧桑,也为他将来修成大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法号“琼俊”的李忱虽然隐居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并他并没有一心向佛,忘却心中之志。握瑾怀瑜的他,效法孔明抱膝于隆中、太公钓闲于渭水,准备待时而动。在唐武宗统治的6年间,他不停地通过秘密渠道打探宫内情况,积极从事夺权的活动,以实现“归去宿龙宫”的宿愿。
虽然他一直隐藏自己的这一志向,在福建境内的天竺山真寂寺的三年间,他大智若愚、言行谨慎,不露端倪。但在一次与当时的名僧黄蘖和尚观瀑吟联时,他那深藏于心的雄才大略却通过一联对表露无遗。
一日,两人在山中闲话,面对悬崖峭壁上的一条飞瀑,黄蘖来了雅兴,对李忱说道:“我得一上联,看你能否接下联?”。李忱也兴致盎然,说道:“你道来我听,我必对得上。”黄蘖于是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几乎是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黄蘖听了,赞赏有加。
没有深沉的寂寞,哪有动地的长歌?李忱就像那瀑布,经历“千岩万壑不辞劳”的艰险后,终将飞珠溅玉、石破天惊。公元846年,深谙权谋、忍辱负重的李忱果然在太监们的拥戴下,从侄儿手中夺过大位,成为唐宣宗,时年37岁。由于他长期在民间阅世读人,深知黎民疾苦,故躬行节俭,虚怀纳谏,颇有作为,号称“大中之治”。
李忱能忍人所不能忍,终于忍而后发,摆脱了曾经的屈辱,并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可见要做大事,要成大事,关键在于一个“忍”字。
生活中我们同样要有忍耐精神,因为人生纷扰不断,若总以“得理不饶人”的心态去面对,自然会让自己处于一种孤立的境地,因此,应该学会忍耐。
贝多芬曾说过:“几只苍蝇咬几口,绝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每一位优秀人物的身旁总会萦绕着各种纷扰,对它们保持沉默要比寻根究底明智得多。
生活中有些事情或许你永远不会习惯,但这样的日子你还得一天一天地过下去,所以你必须学会忍耐。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你就必须忍耐、适应,等一切都过去了,剩下的就是美好了。
当然,忍耐不是单纯的品格个性,它是一种谋略。善于利用忍耐有助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反之就会恶化,所以说忍耐并不是逆来顺受,屈服于命运。生活的艰辛在人们的心中埋下了太多的隐痛,忍耐却可使人相信,风雨过后必见彩虹。忍耐虽然仅仅是佛家的“忍”中智慧之一,但若能融会贯通,足以叫常人受用一生。
【星云开示】
能够拥有“生忍”,就具足面对生活的勇气;能够拥有“法忍”,就具备斩除烦恼的力量;能够拥有“无生法忍”,则到达了处处桃源净土自由自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