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音乐厅遇见贝多芬
56258100000007

第7章

直面人生中的挫折

坚韧的心,在挫折面前永不退缩——贝多芬

他的父亲嗜酒如命,暴躁无常,为了把他培养成神童,整天地打骂他,无休止的练习充斥着他的童年。在这些困难面前,他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即使在后来耳聋了,也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在挫折面前丝毫没有退缩,从而促成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对于真正的贝多芬,我们可以从他的音乐中读到他温柔的内心,也可以从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中感受到他的善良、羞怯和坚强。贝多芬值得每一个人花时间去了解!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父亲是个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嗜酒如命、喜怒无常;母亲是宫廷厨师的女儿,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贝多芬一家有好几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辛,加上当时神童莫扎特已经享誉欧洲,糊涂的父亲就产生了要贝多芬成为“莫扎特第二”的愿望,想将儿子变成自己的摇钱树。

为了把贝多芬练成音乐神童,父亲经常打骂他,并且迫使他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地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邻居们经常听到贝多芬家里传来醉酒的父亲的打骂声和孩子的哭泣声,有时就是在半夜,也能听到贝多芬父亲可怕的吼叫声。

有一年,镇上来了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却被贝多芬的父亲视为良178

师,两人常常喝得大醉之后,回家把小贝多芬拖下床,从半夜上课到黎明。

为了使贝多芬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将他的年龄隐瞒了2岁,在他8岁时,把他带出去当作6岁的孩子开个人音乐会。尽管费了很多精力拉拢关系,但贝多芬的第一次登台没有收到像莫扎特那样轰动的效果。父亲对他很失望,变得更加暴戾。

莫扎特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是愉快而安静的,他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溺爱他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父亲打骂他,家庭生活窘迫,从小就要承担养家的重担。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

贝多芬换了一个又一个老师,直到他遇见宫廷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尼费。尼费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他友善,受过良好教育,遇到他这对贝多芬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不考虑送贝多芬去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自从和尼费一起学习音乐之后,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尼费不仅教音乐,还教他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学费,当尼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做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14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剧场的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师了。童年的不幸使他养成了暴躁的性格,有人甚至相信,他的耳聋与父亲的打骂有关。

很多人都相信贝多芬之所以创作了绝世无双的音乐,是因为他耳聋以后,可以听到上帝的声音,并将其谱写成旋律,让人们听到了福音。当我们了解了贝多芬对音乐的态度之后,也许就不会这样猜测了。

一天,贝多芬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有了创作的灵感,拿起餐桌上的菜谱就作起曲来,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十分投入,便不敢去打扰他。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忍不住问:“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梦初醒,立刻掏钱结账。“可是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解释,他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就冲出了饭馆。

贝多芬不仅随时抓住灵感,对已经完成的稿子,也是不厌其烦地修改。曾有一份贝多芬的手稿被公之于众。只见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竟贴上了12层小纸片。最后人们发现,最初的构想竟然与第十二次改写的音符完全一样。贝多芬对音乐的推敲达到了杜甫所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有时候也不是捕捉灵感就可以完成的。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曾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有十几种不同的构想。由于耳聋,他不想和别人交谈,因为他害怕别人把他当成聋子对他大声吼叫,于是他常常独自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记录想法,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的“掉书袋”的诗人李贺。

晚年时,贝多芬有一次听到自己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演奏者回答说。“我的?我会写这么笨拙的曲子?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

歌德曾评论席勒:“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这句话也同样适合贝多芬。

贝多芬曾被一位公爵邀请去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奏,当他知道公爵意在炫耀的本意后,就没有答应。公爵拿出贵族派头,变“邀请”为“命令”。可是贝多芬更有“派头”,他不仅坚持回绝,回家之后,还把公爵以前送给他的一尊胸像找出来摔得粉碎。事后,他给这位公爵写了一封信:“您之所以成为一个公爵,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靠我自己。你这样的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

贝多芬很瞧不起附庸风雅的人。在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收藏名人贴身物品。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贝多芬索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贝多芬竟用纸包了一束山羊的胡子将那贵妇打发了,而那位伯爵夫人还以为真的得到了宝贝。还有一次,几个贵族请贝多芬演奏。起初,贝多芬的兴致还不错,可是当他发现这些贵族们并没有欣赏自己的音乐时,立刻盖上钢琴,怒气冲冲地说:“我没有兴趣对猪弹琴!”然后拂袖而去。

贝多芬青年时接受进步的思想,也很崇拜拿破仑的改革魄力,他曾为拿破仑写过一首赞歌。但是当他得知拿破仑背叛了最初建立民主国家的目标,自封帝王的时候,非常气愤,从乐谱上扯下自己的赞歌,把它揉成一团扔在地上,并且不许别人捡起来。

我国的诗人李白曾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贝多芬身上也正闪耀着这种不肯违背自己良心的倔强品格,就像他自己说的:贝多芬只有一个!

走近强者

每个人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挫折,这是命运对你的考验。就如同一次考试,你以平常心来对待挫折,那么挫折在你面前也会非常的软弱无力,你将会克服它;如果你陷入了挫折给你带来的痛苦无法自拔,那么,你在挫折面前便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但是我们青少年要知道,命运既然会给你挫折和痛苦也就会给你带来快乐和温暖,如果克服不了挫折,那么你便也无法得到它,这样的话,你的生活也就陷入了一片黑色和茫然。

成大事者不畏荆棘坎坷——爱因斯坦

小时候的他说话比一般孩子都晚,以至于父母都以为他是个智障儿,在学校也是成绩平平,老师们甚至想把他赶出学校。少年时的他是个穷学生,但他却并没有抱怨这样的生活,就是凭着这样一份乐观的心态,在科学方面,他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境地。他被誉为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突出的眼睛、长长的头发、浓密的胡子,这是爱因斯坦的标准像,也成为孩子们对科学家的普遍印象。爱因斯坦在现代物理方面的造诣,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科学水平,他提出的理论对普通人来说犹如天书,却是今天诸多领域研究的基础。他的相对论,不仅仅是找一个参照物就能得出运动与静止这么简单的结论,还被运用到天文领域和哲学领域。或许他身上的科学光芒我们难以感受,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善良仁爱之心,与我们毫无二致。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和叔叔雅各布合开了一个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她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6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3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或是智障,曾带他去看医生。直到9岁,他讲话还是不流畅,讲每一句话之前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才开口。

在念小学和中学时,爱因斯坦成绩平平,加上他举止缓慢,不爱与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太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甚至想把他赶出校门。

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非常喜爱数学,是一个工程师。当小爱因斯坦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爱因斯坦。在叔叔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爱因斯坦的父亲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当地的穷学生来家里吃饭,改善他们的伙食。其中有一对学医科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来自立陶宛。他们很快就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成了好朋友。麦克斯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读物给爱因斯坦。他幸运地从这些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好奇的心弦也被拨动了,他更加勤于思考。

16岁时,爱因斯坦报考大学以失败告终,他接受了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这所学校要比其他大学自由、轻松得多,爱因斯坦在学校广泛地阅读了物理学大师的著作,通过自学,他培养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人都喜欢将自己的荣誉奖状和证书挂在家中显眼的位置,但是爱因斯坦对荣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他一生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但他把这些东西和诺贝尔奖奖状一起放在一个纸箱子里,如同处理废旧杂志一样。在朋友的眼中,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和往日一样平静,完全没有摘得科学界最高荣誉的激动。

少年时代,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是一个穷学生,平时只要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后来,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研究所给了他年薪16万美元的报酬,他却说:“怎么有这么多钱,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

在衣着上,爱因斯坦也不太在意,总是长年披着一件黑色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宽松的裤子既没有皮带,也没有背带,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他一面在黑板上写字,一面要扯住那好像要滑下的裤子!他那种“爆炸式”的发型,也绝不是刻意为之,只是他不善于修饰。他在“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中简直是个异类,那些风度翩翩的绅士们常常劝他“看在上帝的分上把头发剪掉”。

对爱因斯坦来说,一切无用之物不必劳心费神,而一切有用之物都不应该浪费。他在草稿纸的两面都写上字,还把寄给他的信封裁开,用来计算。

对于社交活动,他也不是很热衷,一方面因为他要抓紧时间搞科研,另一方面他的风格也和上流社会格格不入。1909年7月,在日内瓦大学350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上,众人都是仪态万方、珠光宝气,应邀而来的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家常服装,戴一顶草帽。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一大堆柴禾,把搞这样铺张浪费的盛宴的我们全都烧死。”在他看来,追求安逸和幸福,可以称之为“猪倌的理想”。

在追求世界和平的道路上,他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在德国,他反对法西斯的暴行。在美国,他反对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积极为阻止日军侵华而奔走。当他从广播中得知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伤害了许多平民时,痛心疾首。后来,他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用来伤害全人类,而应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

走近强者

生活有太多的坎坷,太多的曲折,但终究会让人无话可说,因为所有的过错都应该怨自己没有善于把握,让机会一次一次地错过。

有的人经历一些波折便抱怨命运的坎坷,却从不在自身寻找过错,在抱怨声中让生命一点点消逝,一点点萎缩。

人生就像是在河边走一样,就像那句俗话所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一不小心一脚踩进了水潭,即是人生遇到了坎坷,这时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要学会坦然地面对!抖抖衣服继续往前走,不然越陷越深,继而全身都会湿透!

奋斗方向,弯路变通途的法宝——马克思

青年时期的他曾经是狂热的黑格尔的信徒,在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之后,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勇敢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他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成为一种精神和信仰的代名词,而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和对错都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其实属于马克思的不仅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样的定义,值得一说的还有他少年时代的理想、与朋友之间的分合,以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奋斗。

17岁时,马克思中学毕业,他写下了一篇文章,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章的最后一句说:“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写作这篇文章距今已经100多年了,正如少年马克思当时所想的,他的事业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并将永恒地存在。面对马克思的骨灰,所有高尚的人都会洒下热泪,他一生都在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温暖的社会而奋斗。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父亲出色的职业能力和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使马克思拥有了一个幸福的童年。马克思小时候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母语德文,还精通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

读中学的时候,他的成绩就非常优秀,这当然不仅是因为他天资聪颖,更因为他好学。马克思喜爱读书,他可以整日闭门不出,废寝忘食地看书、思考。17岁中学毕业时,他写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这是他在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时的所思所感。“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经过慎重思考,他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为人类而思考、献身,并且相信,从事这样的职业“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17岁立下的志愿,马克思从来没有忘记,他勤于阅读和实践,并将自己的想法酝酿成成熟的理论。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里,至今保留着一个当年马克思每天去看书的“专座”,在专座的地毯上,留有明显的两个脚印,那是马克思研究大量文献和珍贵资料的历史见证。

没有人天生就是思想者,绝大部分人都是随着生活的脚步而成熟的。我们常在生活中产生种种奇思妙想,但生活本身很少改变,而有远大志向又能积极行动的马克思,从少年时代起,就在掌控自己的生活。

走近强者

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生活我选择!不要再迷茫,不要再虚度,要坚持向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这个世界上没有了谁,地球依然会转动,太阳依然会升起落下。不要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中,每天醒来你会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时间,让我们好好利用时间,好好利用自己的长处争取活出自己的味道、自己的精彩。趁我们还有时间,趁我们还有精力,凡人可以拥有不平凡的生活,好好利用这些本钱去创造我们的幸福吧!

挫折是潜能的导火索——霍金

他在轮椅上坐了40多年,现在全身只有面部肌肉会动,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他手不能写,口齿不清,却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他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他就是是20世纪享有国际

盛誉的伟人之一——霍金,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及“宇宙之王”。

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那一天刚好是西班牙的“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霍金小时候总是话很多,而且比一般的孩子学会阅读的时间晚,他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母亲将小时候的霍金称为“自学者”,他总是只学习他想要了解的东西,如果不需要,他就不愿意学。父母经常把他和妹妹带到博物馆去,他喜欢留在科学博物馆,而妹妹喜欢留在自然历史博物馆。

霍金很喜欢跳舞,有一回他提议晚上跳苏格兰舞,并负责组织朋友们一起聚会。他买了一些唱片和一本教跳舞的书,并且坚持大家要穿西装、打领带。大家玩得非常快乐,霍金也觉得很满意。

考上牛津大学之后,霍金和很多人一样不怎么用功读书。“我上大学前考了一次试,然后在牛津过了3年,最后参加了一次毕业考试。”这是霍金对大学的回忆。他计算过自己在牛津的3年中,总共大约学习了1000小时,也就是平均每天一小时。“这就是我和大部分同学共同的态度:一种百般无聊的心态,而且觉得没有任何事情值得争取。”

如果霍金像个普通的小伙子那样毕业以后继续读书或者工作,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诸多荣誉。事情总是会向着人们难以预料的方面发展。过完21岁生日之后不久,霍金进医院检查,被诊断得了ALS病,也就是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英国人称这种病为运动神经细胞病。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可以头脑清醒地感觉到自己呼吸肌肉失效,导致肺炎或窒息而死。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霍金估计自己活不到完成博士论文了。然而,一年以后,病情似乎缓和了,他还不需要轮椅,也不再觉得自己与死亡只差一步了。就在他感到沮丧的时候,一位女士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们订了婚。这下霍金有了活下去的目标——如果要结婚,就必须有一份工作。

病情恶化的脚步放缓之后,霍金开始关注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

28岁时,霍金在学术上声誉日隆,但是他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一直没离开过轮椅。

和很多人痛恨轮椅甚至痛恨生活不一样,霍金说:“生活是不公平的,你必须尽快接受它。”他离不开轮椅了,但他的研究越来越倾向广袤的宇宙和抽象的时空。

他在轮椅上努力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免不了有一些小插曲。在一次坐轮椅回公寓时,他被小汽车撞倒,头被划破,缝了13针,左臂骨折。但两天以后,他又回到办公室。他去乡间别墅,上坡时轮椅倒了,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也被地球引力扔进了灌木丛。

尽管身体不方便自由行动了,他还是尽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活动。他驱动轮椅的时候总是“横冲直撞”;在大家跳舞的时候,他也很活跃地转动轮椅来“跳”自己的舞蹈;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他想旋转自己的轮椅来展示灵活性,结果却轧到了王子的脚趾。他的一切条件只允许他成为一个思想家,于是,他研究宇宙、写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直觉告诉他,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3年的思考后,这一直觉变成了完整的理论。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人们将之称为“霍金辐射”。

1988年,霍金创作了自己的科普读物——《时间简史》。在这本书里,霍金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一系列晦涩的宇宙问题: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等。这本书很快成为物理学方面难得一见的畅销书。

翻开《时间简史》,霍金顽皮地说:“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每写一个方程式,都将使销量减半,于是我决定不写什么方程。不过在书的末尾,我还是写进一个方程,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举不致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2001年10月,他又创作了《果壳中的宇宙》。他还在科幻系列剧《星舰奇航记》中饰演过自己,并与爱因斯坦及牛顿一起打桥牌。看来轮椅上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

走近强者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让你却步不前,你软它就硬。对于强者,它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挫折,如果不能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挫折,那么必将造成心理上的意志薄弱者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感到烦恼、痛苦。面对挫折时,我们青少要试着激发潜在的能量去战胜眼前的挫折,困难毕竟是暂时的,当我们的潜能被挖掘出来时,那这些挫折也就如过眼云烟了。

不气馁,在失败中寻求起点——诺贝尔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开始接触火药,并对其兴趣日浓,将自己投入到火药的研究中。然而生活并不是波澜不惊的,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实验室的爆炸让他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邻居的信任。在痛失亲人之际他并没有放弃,最终成功研制出著名的诺贝尔安全炸药。现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诺贝尔奖,学术界把获得此奖项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很多学者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一奖项,然而创立这个奖项的人,却从不在意任何荣誉,也不觉得自己“值得”受到表扬。他就是诺贝尔。

诺贝尔的一生和炸药紧密相连,炸药带给他欢乐,也带给他痛苦,带给他责骂,也带给他赞扬。

诺贝尔的父亲就是一个炸药爱好者,很小的时候,诺贝尔就看见父亲研究炸药。父亲研制的水雷曾被俄军用于克里米亚战争,用来阻挡英国舰队前进。由于父亲经常换工作,诺贝尔所受的教育多半来自家庭教师。

17岁时,诺贝尔以工程师的名义到了美国,在有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当时正是采矿业发展的时期,对性能稳定的炸药需求旺盛,诺贝尔决定改进炸药生产。

在诺贝尔之前,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早已传到欧洲。但黑色火药的威力不够大,而另一种新的炸药又是个“爆脾气”,容易爆炸,制造、存放和运输都很危险,人们不知道该怎么使用它。诺贝尔的哥哥曾试图制造出更好的炸药,而造出的却没有实用价值。诺贝尔和他的弟弟一起建立了实验室,继续哥哥的研究。经过多次试验,诺贝尔终于发明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并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初获成功之后,意外却降临了。1864年9月3日,实验室发生爆炸,当场炸死了5人,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这场事故让诺贝尔不仅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邻居们的信任。再也没有人愿意让他在附近办实验室,诺贝尔只好把设备转移到一只船上。几经波折,诺贝尔还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硝化甘油工厂。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世界各国买了他制造的硝化甘油,经常发生爆炸事故:美国的一列火车,因炸药爆炸,成了一堆废铁;德国的一家工厂,因炸药爆炸,厂房和附近民房变成一片废墟;“欧罗巴”号海轮,在大西洋上遇到大风颠簸,引起硝化甘油爆炸,船沉人亡。世界各国都对硝化甘油失去了信心,但诺贝尔没有灰心,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硝化甘油不稳定的问题。

1867年7月14日,诺贝尔在英国的一座矿山上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他先把一箱安全炸药上点燃木柴,结果没有爆炸;再把一箱安全炸药从大约20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结果,也没有爆炸;然后,他在石洞中装入安全炸药,用雷管引爆,结果都爆炸了。这次实验,获得了完全的成功,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诺贝尔的安全炸药,确实是安全的。不久,诺贝尔建立了安全炸药托拉斯,向全世界推销这种炸药。

诺贝尔的一生仅炸药专利就达129种,他一生从未成家,陪伴他的只有满身的“火药味”。

走近强者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旅途。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灿烂的鲜花,也有密布的荆棘。在这旅途上每个人都会遭受挫折,而生命的价值就是坚强地闯过挫折,冲出坎坷!你跌倒了,不要乞求别人把你扶起;你失去了,不要乞求别人替你找回。

失败的终点往往是成功的起点。只要你敢于正视失败,敢于拼搏,一定会采摘到成功的鲜花——那朵远在天边的奇葩。

人生就象奔流的大海,没有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输了,把失败作为动力!

青少年应有宽广的胸怀,千万不要去计较那微不足道的创伤。

认清自己,人生可以随时开始——柳传志

他生于解放前,大学毕业之际适逢文化大革命,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似乎什么都做不了。他曾做了13年的磁带研究,虽然也获过奖,但还是默默无闻。40岁的他决定从头开始,尽管困难重重,他依然在这股创业大潮中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失败挫折都没有打退他。他就是联想现任董事长柳传志。

柳传志是一个创业的传奇。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领导联想由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激励。这个传奇让每一个创业青年都可以怀有这样一个希望——“如果我足够地努力,也可以像柳传志那样地成功。”

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柳传志非要从头开始的时候,已经整整40岁了。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柳传志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因为“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我们心里特别高兴。但就在这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和国外差得太远。这使得我坚决地想跳出来。”

1984年,科学院办科技展览,赵紫阳没有到会,科学院对此议论纷纷。柳传志也琢磨为什么赵紫阳不来看。“我觉得不来的道理是,赵紫阳更重视应用研究,更重视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但应用研究怎么能够推广变成产品,我当时也想不好该怎么走。但研究所的路,肯定行不通。”

柳传志领头办公司的背景是,当时,中关村街上哗啦一下办起了一片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也有人出去办公司,或者给人打工,验收机器,验一天收入三四十元。当时计算所一个月的奖金也就30多元,这对计算所正常的科研冲击很大。面对于此,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想:能不能计算所自己办个公司,积累点钱,上缴给所里,解决所里急需的实际困难。柳传志以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使曾茂朝觉得他是最佳人选。

至于想没想过失败,柳传志说:“当时的情况已经是最糟了,还能怎么糟?我真的去做一个一般的干部,我相信我也能做得好。我会分析,要升迁,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关系重要。”

1984年,“两通两海”已经挺立在中关村,而柳传志的名字却像今天中关村众多小公司老板的名字一样普通得让人容易忘记。但14年后,柳传志成了大事,使联想成了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而当年笑傲江湖的许多英雄,风流却被雨打风吹去。柳传志把这个鲜明的对照归结为创业之初是否立意高远。

“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战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着做,做到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做公司等于撞大运。当时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走私。拿到批文后,一台XT机器能卖4万多元。

“而我们不想这样做。1987、1988年的时候,公司高层就此发生过一次讨论。我们的办公室主任一心想要我们公司办成像科海那样──总公司下面一大堆小公司,每个公司都独立做进出口,虽然每个公司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但是每个公司都赚钱。我原本并没有强调‘大船结构’,当时提出‘大船结构’是为了反对‘小船大家漂’。”

柳传志对立意高低有一个比喻:“北戴河火车站卖馅饼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馅饼做得外面挺油,里面没什么馅,坑一把是一把,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锡福鞋帽店做的是回头客,所以,他的鞋怎么做也要合适。”

仅仅仰仗职权对下属施加影响的领导终将成为过去。真正的领导必将对应着一批心甘情愿的追随者。没有追随者的领导,除去职位威严的外壳和驱使手下犯下的错误以外,所剩下的无非是用一官半职吊吊别人的胃口。不可否认,一官半职也能吸引不少追随者,但这属于官僚机制中的权术范畴,不在我们讨论的企业领导行为之列。确立领导地位其实就是争取追随者。柳传志争取追随者的方法很简单——取信于下属。

柳传志的能耐在于始终有办法让下属相信,跟着柳传志干联想一定能成功。这个“信”字很重要。“信”了,才会一呼百应,团结进取:“信”了,才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信”了,才会令行禁止,服从大局。

领导人争取追随者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要使追随者相信将要为之奋斗的事件有意义;二是,要使追随者相信,这个领导人有能力带领他们完成此项事业。

现代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有时间性的过程,不是一个终生制的职位。意思是说,领导是对某个事件的领导,当这个事件完成以后,此次领导行为也随之结束。这以后,如果你还想做领导,那么,你就必须为下一个事件重新争取追随者。

柳传志之所以能执掌联想帅印14年,和他立意高远、总能为联想提出新的发展目标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柳传志和柳传志的追随者们始终认为,联想的远大事业尚未完成,所以,柳传志的领导行为也不会结束。

除此之外,他还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鸵鸟理论是为提醒自己应有自知之明,提醒我们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当两只鸡一样大的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你比他小;当你是只火鸡,人家是只小鸡,你觉得自己大得不行了吧,小鸡会觉得咱俩一样大;只有当你是只鸵鸟的时候,小鸡才会承认你大。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力量估计得过高,你一定要站在人家的角度去想。你想取得优势,你就要比别人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才行。所以,当我们还不是鸵鸟时候,说话口气不要太大。”

走近强者

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而,能否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却不容易。要么,何以自古就有“人贵有自知之明”之说呢!其实,这种自知之明就是发现。

能发现自己的卓越与缺陷,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以自己的条件决定去干什么,不去干什么,用理智的方略选择目的或理想,其成功的几率就高得多了。

青少年朋友,不论何时,当你认清自己,你的人生可以随时开始新的旅程。

意志不灭,就还能反败为胜——阿里

他是贫民窟中长大的穷小子,然而这样的出身并没有成为他成长的羁绊,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下,阿里最终成为20世纪拳坛诞生的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他一生打了62场职业比赛,只输了5场。他是第一位三次夺得世界重量级冠军的人,主导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量级拳坛。他备受崇拜和尊敬,不仅仅是因为他令人赞叹不已的拳技和在拳台上“飞来飞去”的蝴蝶舞步,更是因为他一生都在为种族歧视而战,为自由而战。1996年,患有帕金森症的阿里用颤抖的双手点燃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圣火,点燃了体育、和平的梦想,那幅画面让亿万观众热泪盈眶。

穆罕默德·阿里,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人们认识他是在拳击擂台上,那个勇猛的拳击手,曾无数次击败自己的对手。阿里的拳击天赋和高超的技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能让他始终保持获胜者姿态的是他打不倒的意志。

阿里的一生遭遇过无数的对手,每次他都打得对方难以招架。阿里第一次获得世界重量级冠军是1964年对“魔王”利斯顿的挑战。开局阿里打得很轻松,并在第1回合中就占了优势。可是第4回合结束时,教练用海绵给他洗脸,却不慎把药油渗进他眼中,他什么也看不清了,但他仍继续拼搏。利斯顿抓住战机,攻势凌厉,直攻阿里的要害,阿里有些难以招架。下面也有人高喊:“利斯顿,打死那黑鬼!”这种侮辱的叫声,激起了阿里的斗志,他在模糊的视线中用敏捷、清脆的短拳连打利斯顿的头部,阿里用拼死的精神夺得胜利!第7个回合的钟声响后,利斯顿再也没有走出来,他中途放弃了比赛,阿里用顽强的意志第一次夺得了“世界拳王”的称号。

阿里一生最经典的战役,是1975年对阵拳坛猛将弗雷泽。在比赛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精疲力竭,濒临崩溃的边缘,用解说员的话说:“这个时候一片羽毛落在他身上也能让他轰然倒地。”就是这样,阿里也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誓不低头的气势,使对方以为他仍保持着体力。弗雷泽放弃了,裁判当即宣布阿里获胜。这时,保住了“拳王”称号的阿里还未走到台中央,便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上。弗雷泽追悔莫及,为此抱憾终生。

阿里并非天生就是拳王,他的获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有一种打不倒的顽强意志和精神。顽强的意志可以让一个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20世纪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阿里因为反对战争,拒绝服兵役。一年后,美国地方法院以拒绝服兵役的罪名,吊销了阿里所有的拳击执照,没收了他的护照,阿里还将面临5年的监禁处罚。从此以后,拳王阿里赋闲在家。1970年,反战呼声越来越高,阿里作为反战的代表获得了更多的支持,美国最高法院被迫恢复了他的拳手资格。经过两年多休整的阿里,终于重出江湖。

这两年中,阿里虽然从没间断训练,但是因为没有参加过正式比赛,再加上年龄和体重的增长,复出后的阿里表现得出乎人们的想象,曾经像蜜蜂刺人一样犀利的拳法和轻盈、灵活的蝴蝶舞步都很难在比赛中施展。

1971年5月8日,阿里作为挑战者,在比赛中两次被当时的拳王弗雷泽击倒,挑战宣告失败。

1973年5月31日,他又以点数输给了诺顿,又一次失利了。

人们开始怀疑,阿里的时代真的结束了吗?还有人讥笑他,写信劝他退出拳坛,但阿里坚定地说:“失败一定就是结局吗?失败会是我最有价值的经验!”

1974年10月30日,阿里挑战经历了40场连胜的拳王福尔曼,虽然与福尔曼的实力相比他处在下风,但是阿里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和渴望胜利的姿态,让他干净利落地赢得了这场丛林大战,也夺回了阔别7年的拳王金腰带。此后,他又10次蝉联“拳王”称号,创造了世界拳坛的神话。

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看一个人有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再次崛起的决心。阿里做到了,他不相信失败就是结局,用信心和勇气再次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阿里不仅是令对手生畏的拳王,在赛场外,他也是一个反抗种族歧视的斗士、一个社会活动家。阿里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原名卡修斯·克莱,这个名字是奴隶主随便起的。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是,白人开的饭馆他们是不能进去的,周围的有钱人都是白人,黑人和白人有太多的不平等。阿里从小就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一切。

1960年,18岁的阿里获得了罗马奥运会轻量级拳赛的金牌。回国后,他感受到了人们的热情,眼前的荣誉让阿里以为,他已经用胜利改变了人们对有色人种的偏见,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从奥运会归来的一天晚上,阿里和朋友走进闹市的一家餐馆,但是白人老板拒绝让他们用餐。阿里说自己是奥运冠军,依然被赶了出去。愤怒之下,阿里将金牌丢进了大海。

1964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穆罕默德·阿里。从改名字的那天开始,他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叛徒,宣告了自己抗争的开始。

60年代末,阿里公开拒绝了美国服兵役的征召,拒绝参加越南战争。他说:“我们想要公正,你们不给;我们想要自由,你们不给;我们想要平等,你们也不给。而你们却要我们去万里之外谋杀那里的穷人,我是做不到的!”为此,阿里被吊销了拳击执照,被禁赛,还被判了5年监禁。

1974年,阿里与福尔曼的比赛在刚果首都金沙萨举行,这场比赛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这场比赛让西方摆脱了对非洲“黑暗大陆”的偏见,非洲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也表明了阿里对超级大国垄断的蔑视。

种族歧视是阿里一生最难对付的对手,但他从没放弃过,就像马丁·路德·金一样,为争取黑人的自由、平等而奋斗着!

走近强者

坚强的意志衍生坚强的毅力。

青少年朋友,在奋斗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勇敢地往前闯,不到最后,决不轻言放弃,勇于面对生活的无情磨难和艰辛。

坚强就是勇于突破,就是希望,就是创造,就是追求。

人生是无法设计的,不知道哪朵云下有雨,不知道理想会哪里碰壁,也不知道相扶的朋友啥时会弃你而去,但选择了坚强,你就可以无敌!在顺境中不沾沾自喜,在逆境中不自暴自弃,相信一切会有转机。

接受失败的勇气,助你攀越高峰——乔丹

曾就读于惠明顿高中,一年级时多次被停赛,只是因为那5英尺11英寸的矮个子而被篮球校队排斥。但最终他还是成为棒球队、篮球队和足球队的优秀学生,卓越明星。四年级时,他入选麦当劳全美队,并成为历史上唯一获得三双场均29.2分,11.6个篮板,10.1次助攻的高中生。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尤其是得分后卫要有这样的品质:卡特的强度、科比的柔度,关键时刻要和米勒那样像一个杀手;视野最起码要和基德一样广阔;传球不仅要有斯托克顿的准度,还要和白巧克力一样具有观赏价值;速度方面,百米要在10秒5之内,至于抢断要有莫里斯·奇克斯的水平……这样的人NBA只有一个,他就是乔丹。

迈克尔·乔丹不仅是一名球艺精湛的著名球星,还是一位胸怀宽广、欣赏自己的对手、善于向竞争对手学习的人。

很多年前的一场NBA决赛中,NBA中的另一位新秀皮蓬独得33分,超过乔丹3分,因而成为公牛队中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比赛结束后,乔丹与皮蓬紧紧拥抱,两人泪光闪闪。

开始时,由于皮蓬是公牛队中最有希望超越乔丹的新秀,他自己也时常流露出一种对乔丹不屑一顾的神情,还经常说乔丹在某方面不如自己,自己一定会推翻乔丹在公牛队的首席位置之类的话。但乔丹并没有把皮蓬当作潜在的威胁而排挤皮蓬,而是以欣赏的态度处处对皮蓬加以鼓励。

有一次,乔丹对皮蓬说:“我俩的三分球谁投得好?”皮蓬有点心不在焉地回答:“你明知故问什么,当然是你。”因为那时乔丹的三分球成功率是28.6%,而皮蓬是26.4%。但乔丹微笑着纠正:“不,是你!你投三分球的动作规范、自然,很有天赋,以后一定会投得更好。而我投三分球还有很多弱点,我扣篮多用右手,习惯地用左手帮一下。而你,左右都行。”这一细节连皮蓬自己都不知道,他深深地为乔丹的无私所感动。

从那以后,皮蓬不再把乔丹当成对手,两人彼此欣赏,成了最好的朋友。

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就算是一心在校园读“圣贤书”的孩子们,也要面临考试方面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在这种压力下,成绩相当的人之间也会出现一些矛盾。当有人要为难你的时候,看一看乔丹是怎样做的。能否具有欣赏别人的眼光和接纳别人的胸襟,是决定一个人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包容别人,让对手超越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做得到。

乔丹真正成名是在1982年的大学生篮球联赛(NCAA)冠亚军决赛上,乔丹所在的北卡罗纳大学与老牌劲旅乔治敦队角逐。那天晚上,6万多名观众到场观赛。

上半场乔丹表现平平,但是到了下半场,他犹如苏醒的睡狮,成为全场的焦点。在自己的团队最后5个投中球中,乔丹一人投中3个,还有2个球是他从对手手上“偷”来的。离比赛结束还剩32秒时,北卡队落后一分,乔治敦队以密集防守将北卡队堵在外围。教练决定将这个胜负的机会交给乔丹。在几番倒手后,乔丹面前出现一个空当,在离篮板5米以外的地方,乔丹果断地投出了手中的球,只见球像一道闪电一样越过了对手头顶,球进了!那一夜,迈克尔·乔丹这个名字响彻全美国,乔丹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篮球生涯。

可以说乔丹的成名,与他大胆投球是分不开的。他曾说:“只要有一次你出其不意地跳起投篮,球应声入网了,那你就能一直这样打下去。因为你成功过,你有了信心。”

信心是一切事情顺利开展的保障,即便是在不顺利的情况下,信心也可以帮我们扭转局面。在2004年的一次比赛中,乔丹正发着高烧,但他没有因此打退堂鼓,他果断地做出决定:上场,而且是充满自信地上场。回到球场的乔丹不是病人,而是“篮球之王”。他以完美无瑕的篮球技艺征服了观众,篮球史上又添了一个最经典的时刻——最后一刻,全场犹如只有乔丹一个人,就像是上帝在表演一样,所有的动作都完美无缺,充满自信的一球定乾坤,好莱坞导演都对此惊叹不已。

无论到哪里,和什么样的高手对决,也无论在每场比赛中的处境如何,乔丹一直有意使自己随时保持一种自信的状态。每一次比赛前,他的准备几乎一成不变:寻找自信心,积蓄自信心。

虽然不能说乔丹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他的自信,但自信无疑使他的球技更出神入化,让他的身体进入最佳备战状态。而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充满自信的时候,就能发挥出超常的水平。

自信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20世纪90年代,耐克公司聘请迈克尔·乔丹做其产品形象代言人,将这一举动作为回应另一运动品牌的招数。而当时耐克的国际知名度远不如它的对手。

随后几年,迈克尔·乔丹建立了他一个人的篮球时代,他的“飞人”地位无人可动摇,他拥有上至美国总统、下至平民百姓的无数球迷的敬仰和喜爱。有篮球的地方就有迈克尔·乔丹,有乔丹的地方也就有耐克的影子。有乔丹签名的运动鞋甚至引发了“抢鞋帮”的问题,乔丹一人就挽救了一个品牌!而这正是凭借他身上充满自信的王者之气。

一个人可以长相平平,可以成绩一般,但不能没有信心。每一个人一定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如果没有信心,就很难发现与众不同的自己。有信心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没有信心一定会失败。与其坐等失败,为什么不像乔丹那样,迅速地投出自己手中的球呢?

走近强者

青少年朋友,如果失败迎面击来,你会怎么办呢?

如果一言不发,就会从此一蹶不振;如果暴跳如雷,就会损毁一切。

到底该怎么做,其实你我都知道,因为这个道理很简单:欣然地接受它,之后,踩在它的脸上,微笑地去迎接成功。

失败就像是一团阴霾笼罩着我们的生命,但它的上面终究还是温暖的阳光。如果你能欣然地接受这点阴霾,很快就会突出重围,光芒四射。

塞翁失马,在挫折中寻找转机——罗纳尔多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区,从小就对足球甚是喜爱,自此走上了足球之路。他一路走来享遍荣誉,然而就在这人生精彩的时刻,他却受了重伤,不得不离开赛场。就在人们快要将他忘记时,他带着独有的坚强又回到了绿茵场上。他是唯一一个效力过皇家马德里、巴塞罗那、国际米兰、AC米兰四大豪门的球员。他曾获得过世界杯金球奖、金靴奖、世界杯历史最佳射手的称号。同时,他还是三届世界足球先生和两届欧洲金球奖得主。在他的带领下,他的队伍曾获得两届世界杯冠军、一届亚军。一生有无数精彩进球的他,被人们称为“外星人”,他就是罗纳尔多,一个时代的球王。

1976年9月22日,罗纳尔多出生在里约热内卢郊外贫困的本托·里贝罗区,从小,爱好足球的他就在街头踢球。1982年,罗纳尔多代表里贝罗少年队参加比赛并且破门进球,从此踏上足球之旅。

1990年,14岁的罗纳尔多进入克鲁塞罗队,16岁时,他在巴西17岁以下国家队的进球率就已经达到57场59球,一颗新星开始升起。

1994年,罗纳尔多加盟荷兰埃因霍温,开始闯荡欧洲,之后的故事,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1994年世界杯,身穿18号球衣的他,坐在草地上,露出两颗兔牙,伸出手比划着V字,灿烂地享受第一次世界杯之旅。那时罗纳尔多还未满18岁,是队中最小的球员。

罗纳尔多的足球生涯充满传奇,他凭着惊人的球技,一次又一次在赛场上叱咤风云。但“外星人”也有失意的时候,1999年11月,罗纳尔多脆弱的膝盖受重伤,远离赛场4个月。然而不幸再次发生,在与拉齐奥的意大利杯决赛中,罗纳尔多替补登场6分钟后,在没有身体接触的情况下突然倒地。这一次,他需要休战的时间是18个月。

2000年,对于罗纳尔多来说是空白的,似乎人们已将曾经的“外星人”忘却。2001年下半年,罗纳尔多才重新登上绿茵场。饱受伤痛折磨的“外星人”已经平添了几分小心,人们再也见不到他单骑闯关连过数人的场面。

如今,在人才济济的绿茵场上,“外星人”熟悉的背影已消失,他已经告别赛场。虽说新星层出不穷,但始终没有一人可以替代罗纳尔多在足球史上的位置,他传奇的足球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虽然他也有许多被人们不愿提及的一面,但作为一个足球运动员,人们永远都不可能用挑剔的眼光去评判。

走近强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碰到挫折,不要畏惧、厌恶,从某方面说,挫折对我们青少年朋友来说是一件历练意志的好事。唯有挫折与困境,才能使一个人变得坚强。生命不轻言放弃,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谁也难免要经历挫折和坎坷。被挫折历练后的人更顽强、更成熟、更勇敢,也就能看到近在咫尺的成功。

人生中,快乐带给我们愉悦,痛苦则能带给我们回味。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的快乐,我们很难想起,但痛苦却往往难以忘记。既然痛苦不可避免,我们又无法抗拒,为什么不学会面带微笑迎接痛苦的来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