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3岁,孩子最佳的培养期
56256300000006

第6章 2岁前:宝宝迈出人生最根本的第一步

宝宝学走路的最佳时机

有些父母看到别人的宝宝已经会走路,而自己的宝宝还不会迈步,很是忧虑,怀疑宝宝是否有问题。其实,每个宝宝的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走路的早晚同样因人而异。

要学会走路,宝宝的肌肉需要达到一定的力量,并能很好地掌握身体平衡。宝宝的个性也决定着走路的早晚。有的宝宝性情温和、谨慎,没有自己要走的愿望,走得相对较晚;有的宝宝生性好动,8个月大小时便不肯在成人的怀抱里,喜欢被扶着腋下迈步,可能会行走的时间相对较早。体形也能影响宝宝走路的早晚,瘦一点的宝宝似乎开始走路比较早。另外,走路晚的宝宝在爬行、扶站、独站、行走的过程中缓慢而谨慎,按自己的节奏发展,等他终于可以走时,便能够走得很好。常被抱着,很少有机会运动的宝宝,往往走得相对晚一些。一般情况下,宝宝在1岁左右开始会走路,最晚不能超过15个月。

虽然学会走路是具里程碑意义的动作之一,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开始走路早的宝宝比走路晚的宝宝智力水平高。一般情况下,宝宝在1岁后开始学走就属正常年龄范围。具体到每个宝宝身上,学步的早晚又各不相同。但要判断宝宝学步的最佳时机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专家把宝宝走的动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0至11个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第二阶段是12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新妈妈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是12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是13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个阶段是13至15个月。这时的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宝宝开始走路是他们迈出的人生第一步,意味着宝宝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意味着宝宝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意味着宝宝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

在这人生的重要时刻,新妈妈们要依这五个阶段走路动作发展的不同,而给予科学的辅助方式:在第一阶段,新妈妈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在第二阶段,新妈妈要训练宝宝学习蹲站,如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在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在第四阶段,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在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大人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在帮助宝宝学走路时,建议新妈妈使用辅助工具,包括学步车、楼梯、木板、小椅子等。宝宝在使用学步车时必须注意:最好等宝宝7个月大以后,能够支撑颈部并平稳坐立时再使用;学步车的高度须适合宝宝的身高,不宜过高或过低;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分钟为原则;使用学步车应在大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整个婴儿期宝宝的动作发展是否正常,关系着生理健康及日后的认知发展,如果宝宝动作发展受阻,不但会影响日后的学习,也会形成心理的障碍,所以新妈妈该时时注意宝宝每个阶段的动作发展情形。另外,宝宝每个动作的发展都代表着一层意义,如果能在最佳的电动机给予适当辅助,对宝宝的动作发展将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用脚思考”的健身训练

每一个宝宝从出生,都必须经历躺、抬头、翻身、坐、爬、站的大动作发展。而到了周岁以后,由于身体发展的内在驱力,使得宝宝开始迈开步伐走路,从此,小家伙就变得独立了,同时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那么,从这时开始,到3岁之间的这个阶段,被称为“用脚思考”的阶段,宝宝在这个时期,可以自由地迈开两只小脚,想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探索到哪里啦。然而,这个阶段,正是宝宝动作发展的重点之一。所以,这时新妈妈一定要抓紧对宝宝的动作训练,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让宝宝越障碍。这种训练,对宝宝的大脑平衡知觉,以及空间知觉的发展大有好处。

新妈妈先在地上,平放六块砖,并且每两块间距5至10厘米。之后,让宝宝练习在砖上走,并且,要每步都踏在一块砖上。不过,新妈妈需要在旁保护,以防宝宝摔倒,磕碰在砖头上。

训练宝宝走直路。新妈妈可以在地板上画两条线,在两条线之间要有25至30厘米的距离,长约1.5至2米即可。然后,让宝宝沿着直线来回走,要反复地进行练习。

学走“S”形线。常进行这个训练,可以促进宝宝左右脑的健康发展。

做这个活动时,新妈妈要先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约10米长的“S”形线,然后,让宝宝踩着这条弯曲的线往前走,一定要走到头,还要始终能踩着线走,如果宝宝走得好,要给予赞扬。

登木箱。这个方法,可以训练宝宝的独立能力。

活动之前,新妈妈要准备一只高约10至15厘米的木箱。然后,在你的帮助下,使宝宝登上木箱。让宝宝在上面站立一会儿之后,你再帮助他从木箱上下来。如此反复练习,熟练之后,就让宝宝自己上下木箱。

玩沙子。玩沙子是促进皮肤触觉统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平时新妈妈可多让宝宝进行玩沙子的游戏。

给宝宝玩的沙子,新妈妈要先过筛子,将里面的石头和杂物去掉,然后再用水冲洗过。并且,在每次玩之前,还要将沙土稍微浇湿,以免宝宝玩时尘土飞扬而眯了眼。之后,就可以让宝宝用玩具小铲将沙土装进小桶内,也可以用小碗将沙土盛满,然后倒扣过来做馒头,这些都是宝宝最爱玩的。

鸟儿展翅飞翔游戏。新妈妈有时间,可以带宝宝到户外一些宽敞的地方去,同他一起张开双臂,当翅膀,学小鸟飞。同时,可以一面同宝宝唱歌,一面有节奏地使双臂上下运动,两腿快快地小跑和跳,使上下肢同时活动,让宝宝高兴起来。

学习倒着走。新妈妈可以带宝宝到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然后,牵着他的手,有意识地向后推着他走。不过,一定要注意清除宝宝身后的一些障碍物,以免宝宝摔倒。

把东西学倒来倒去。宝宝在这个时候,会用手泼水或用小碗或小瓶等装满水倒来倒去的。这时,新妈妈可以帮助宝宝将小瓶小碗装满水,让它们沉到水下面,之后再将水倒空,使小瓶小碗浮在水面上。

训练宝宝走路有哪些方法

一般来说,宝宝在12个月左右,开始学走路。但是,在宝宝刚开始学走路时,通常,新妈妈们都会牵着宝宝的小手,帮助他们蹒跚学步,殊不知这样学走路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因为在刚开始学走路,宝宝关节部位骨骼和韧带连接处还很娇嫩,一旦跌倒,很容易引起强烈拉扯,造成手腕或肘部关节的脱臼。

所以,让宝宝学走路应采取正确的方法,要明白宝宝学走路不是一下子的事,从扶着行走到独立行走,还是需要新妈妈多训练几次的。聪明的新妈妈可以根据以下方法,来训练宝宝爱上走路的乐趣。当然,当宝宝迈出艰难兴奋的第一步的瞬间,父母感觉异常的幸福、欣慰,但是请不要忽略安全和加强饮食营养问题。

扶着腋下。开始让宝宝学步时,新妈妈可扶住宝宝的腋窝,让他的双脚踏在自己的脚背上,然后,让宝宝随爸妈一起走路,这样可以减少牵拉宝宝双臂的力量,也可以让宝宝感受一下走路的体验。经过一个阶段训练,可以让宝宝双脚踏在地上,逐步过渡到地面走路。

多走少抱。想让宝宝早一天学会走,就不要总把宝宝抱着不放,或者把他困在一个地方。应多给他自由活动的机会,鼓励他四处游走探索。

推小车。这也是锻炼宝宝行走的一个好方法。先让宝宝站在小推车的后面,两只小手抓稳当,一开始大人要先将学步车的车速调慢,等宝宝熟练以后,就可以放手让宝宝自己推小车了。

面对面鼓励。让宝宝先扶着身旁的物品站好,爸爸或妈妈可以在宝宝的对面,张开手臂以欢迎的形式迎接宝宝向你走来,看着宝宝跌跌撞撞地向你走来,可不要刚走一两步就去抱住他。一开始可以只隔几步远,渐渐地,你可以拉开距离。

扶墙行走。练习扶墙走是宝宝学行走的开始。虽然宝宝这时独自站立还不稳定,但通过脚步的挪移,手脚和身体的配合,宝宝的平衡感正不断得到提升。

训练平衡感。宝宝走路还要有良好的平衡感,当宝宝能试着自己走路时,新妈妈可以运用声音或具有吸引力的物品,引导宝宝向前走,以训练他的稳定度与平衡感。此外,培养平衡感,你也可以站在离宝宝几步远的距离,张开手臂,引导宝宝向你走过来。

扶走训练。在平时,新妈妈多让宝宝在可以扶走的环境里活动,比如,让他扶着墙面、沙发、茶几、小床、栏杆等移步。

多鼓励。当宝宝不敢向前走的时候,新妈妈可以说“宝宝,你快来啊”、“爸爸或妈妈在这里等着你呢”,并加上微笑的表情,张开双臂,作出迎接宝宝的姿势,让宝宝乐于走向你。还要让宝宝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要性,可以说“宝宝,你做得真好”“我家宝宝真棒”等来激励他。给宝宝信心,让宝宝不再胆小、勇敢向前迈步,时时给宝宝鼓励是很重要的。

游泳锻炼是学走路的辅助方式之一,因为宝宝在水里奋力蹬腿,显然有助于走路能早日走稳走快。

宝宝需要锻炼身体力量和控制能力,只有这样,以后才能学着坐下、站立和行走。游泳能锻炼肌肉,激发宝宝的自信心,增加身体协调性,而且你会惊讶地发现,宝宝居然这么喜欢待在水里。新妈妈可以帮助宝宝在水中锻炼身体的弹性,鼓励他放松、建立自信。

新妈妈可以让宝宝从池底轻轻弹起再轻轻落下,或者把宝宝抱在胸前,让他学习使用漂浮工具和其他辅助用具,这些都将会是你和宝宝非常喜欢的运动,而且这些辅助工具不仅能帮你建立自信,还能帮助宝宝在水中维持平衡。如果宝宝非常喜欢在水中嬉戏,可以让他感受一下潜在水底的感觉。另外,他也会让你建立起自信,体会到在水中的乐趣。如果宝宝觉得不舒服了或者害怕。就把他从游泳池中抱出来,擦干身上的水,哄哄他。不论何时,游完泳之后都要给宝宝喂点热腾腾的东西。

安全环境的安排。学走路的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新妈妈可要费更多的心思。

比如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新妈妈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而导致危险;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防止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除了居家环境的安全外,新妈妈也可帮宝宝穿上防滑的鞋袜,以防止宝宝跌倒。

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在宝宝学习走路期间,均衡地摄入营养素非常重要,尤其是钙元素的摄入。宝宝从扶着走到独立行走,下肢骨骼需要承担很大的身体重量。如果此期发生营养不良、钙元素缺乏,容易使腿部变形,成为平时所说的“〇”形腿或“X”形腿。

宝宝是天生的乐天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他玩和学习的机会,从而建立自身的控制力,来认识世界。等宝宝吃好以后,可以按照宝宝的节奏,帮他做一些伸展动作,陪他玩一会儿。1岁以前的宝宝可能花10分钟伸展身体,或者按摩10分钟就已经足够了,但是等到了1岁以后,10分钟对他来说可能就太短了,兴许他已经需要半小时的锻炼了。

训练宝宝的自理自律意识

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可以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去训练宝宝,比如,教宝宝自己一手扶碗、一手用勺吃饭,搬小凳,收拾玩具,洗手,学上楼梯等,主要是实地操作,经常练习,宝宝才能一一学会。

新妈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训练宝宝的自理自律意识:

收拾玩具。故意将一些玩具分散在场地内,要求宝宝自己去捡回来。新妈妈可以将一些形象的玩具,比如,一些小动物,小汽车玩具,塑料玩具等,放在距宝宝不远的地方,然后,鼓励他去捡起来交给你。

吃饭有规律。由于定时进餐可以提高摄食中枢的兴奋性,使吃进的食物有规律地消化和吸收,促进食欲,因此,平时要让宝宝定时进餐,定量进食。宝宝如果不按时吃饭,很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进而影响食欲。

让宝宝独自玩。培养宝宝的生活能力,先要培养他的独立性。因此,在新妈妈可以观察到的范围内,可以鼓励宝宝坐在地板或地毯上自拿自玩,也可站着玩一些有趣的玩具。你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他喜欢的玩具,比如,积木、小动物、布娃娃、小汽车、图片等。不过,宝宝在玩的过程中,如果提出什么问题,要认真回答他,不能搪塞或敷衍了事。

学拿容易碎的东西。新妈妈平时可以让宝宝了解哪些东西是容易破碎的,告诉他在拿这些物品时需要特别小心,如果不慎打破,可能会伤及自己,还会将物品损坏。因此,应先指导宝宝试着摸一摸,拿一拿。开始只是拿至会儿,慢慢地宝宝就可以小心翼翼地拿这些易碎的日用品了。

文明进餐训练。平时吃饭时,要训练宝宝正确使用餐具,学会进餐时的文明礼貌用语,这是宝宝社会适应性的组成部分,包括吃饭时安静,不能大笑和哭闹,饭前要洗手、吃饭时保持桌面干净等。

锻炼灵巧的小手。为了促进宝宝手部动作的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平时可以通过游戏、手工、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玩积木、模仿画画、穿珠子等。

与玩具娃娃一起洗洗手。为了让宝宝学会洗手,可以先准备布娃娃及手帕一条。到了每次吃饭时,拿出布娃娃说:“宝宝,布娃娃要吃饭了,先去洗洗手吧!”然后就给布娃娃“洗洗手”,并擦干,之后再给宝宝洗洗手,再擦干;这时可以让宝宝伸出手,与布娃娃比一比谁的手洗得最干净。

不挑食、不偏食。宝宝平时吃饭时,要培养他做到不挑食、不偏食,饭前不吃零食的好习惯。要各种食物都吃,新妈妈应给宝宝说明食物的营养和好处,培养他对食物的兴趣和爱好,引起他的食欲。要知道,挑食和偏食都会妨碍宝宝获得所需的全部营养,甚至造成营养不良、贫血等。所以,平时要合理安排零食,以免影响正餐进食量。

学做家务。平时可以培养宝宝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每天坚持让他模仿大人做简单的事,如拿拖鞋、拿书报、搬小凳等,这样通过各种方式让宝宝知道家中日常生活用品存放的位置。若完成得好,就要表扬他一下,这样宝宝逐渐就养成了做家务的习惯。

学坐小椅子。有心的新妈妈可以为宝宝准备一把木制的小椅子。椅子背距地面高约为45厘米,椅子面距地面高约为20厘米,椅子面宽约为28厘米,长约24厘米。平时,有时间可以常把宝宝抱在上面坐着玩一会儿,也可以让宝宝自己趴在上面玩,这样渐渐地宝宝就可以自己坐在小椅子上面了。

学认衣服。在空闲时,新妈妈可以同宝宝一起收拾柜子,把他用的衣物放在柜子里。教宝宝把他的小东西放在抽屉里,袜子放在一边,帽子和手绢放在另一边,并且,要一面放衣服一面说衣服的名称。平时,可以让宝宝随同自己一起收拾整理自己的东西,从阳台收取洗干净的衣服后,学会迭好,分别放进柜子里。到了准备洗澡时,就可以自己去拿要穿的衣服。这样,让宝宝养成整齐有序的习惯。

吃饭不拖延也不过快。在宝宝吃饭时,新妈妈要培养他进餐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过快。如果吃饭过快的话,一些食物在口腔内还没有嚼碎就进入胃里,会导致消化不良,还会使食物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与呕吐:如果吃饭时间过长,则会使大脑皮层的摄食中枢的兴奋性减弱,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且,进食过快还不利于宝宝咀嚼器官的发育。

学上楼梯。新妈妈先牵着宝宝的双肩,不要用太大的力,叫他抬高一只脚,慢慢拉着他上几级不太高的矮台阶。然后,再牵着宝宝的肩部或肘部,让他慢慢地走下去。在反复练习过程中,你要一边鼓励一边做好保护。如此,锻炼一段时间过后宝宝就会自己上下楼梯了。

把玩游戏转化为能力

宝宝在1至2岁的学习发展是相当惊人的,所有的刺激对他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经验,而宝宝的智能也就在这些丰富的经验中开发与形成。因此,新妈妈平时应多鼓励宝宝去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多教他做一些动手游戏,如何把积木从大排到小、如何把瓶子盖好或打开等,从而让宝宝将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学到的转化为他的能力。

爱动手爱玩游戏是幼儿的本能和天性,对1岁多的宝宝来说,获取知识和经验的特点是通过“感觉加运动”的过程,因此,宝宝以后逐渐掌握的一切生存技能,无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得来的。所以,我们的宝宝就是在游戏中,才能感觉外部世界的特征,也是在游戏中通过运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才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聪明起来。

下面是一些宝宝智能全面开发的具体方法,希望年轻的新妈妈能陪宝宝一起玩、一起做:

学配盒盖与配瓶盖。这种看似简单的配盖的游戏,却可以促进宝宝“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快速发展,这些动作训练,不但能使宝宝学会许多操作技能,还可以大大地促进宝宝动作与大脑智能的快速发展。

有心的新妈妈平时可以将家里用过的一些带盖的盒子、瓶子、杯子,收拾好、洗干净,给宝宝当玩具玩。一开始,你先要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他看到你在摆弄这些瓶子与盖子,不过,这时宝宝看到后,可能只会拿起瓶和盖分别玩。然后无意识地相碰几下,还不会一对一地盖上。这时,你要耐心地给宝宝讲解,并一边让宝宝看着你是如何把一个瓶盖打开,再盖上的。几次之后,再将瓶子和盖子递到宝宝的手里,让他模仿你的动作,并且教给他如何打开,如何再盖上。这样,慢慢地训练几次以后,宝宝就能够偶尔把瓶盖放到瓶子口上啦。

等宝宝熟悉了这个玩法之后,你可以再给他一些不同大小、形状的瓶子、盒子、杯子等,都混放在一起,让宝宝自己挑选,练习哪一个盖子可以与哪一个物品配盖,从而让他学习认识不同物体的大小、形状的差异。这些练习都可以很好地开发宝宝的大脑智能,不过,当宝宝每一次成功地配上瓶盖之后,新妈妈都要鼓掌称赞一下,给予赞扬和鼓励。

捉蝴蝶游戏。这个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宝宝的自信心与克服困难的精神,还能培养宝宝走步的能力和平衡力,从而使宝宝能勇敢地面对挫折。

在让宝宝玩这个游戏之前,爸爸或妈妈可以在墙上挂一只纸做的彩色的大蝴蝶,高度要以宝宝伸手能抓到为宜,还要在离墙两米左右放一条彩带,并告诉宝宝这是一条“小河”。之后告诉宝宝说:“明明看,河那边有只很美丽的蝴蝶。你去捉住它,好吗?”说完就鼓励宝宝跨过“小河”走到墙壁边,取下蝴蝶。

如果宝宝有困难,新妈妈可先带领宝宝多练习几次,然后再鼓励宝宝独自跨过“小河”去取蝴蝶。当宝宝拿下蝴蝶后,你要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并为他拍拍手:“啊!宝宝真行,把蝴蝶捉到了。”然后,再鼓励宝宝拿着小蝴蝶跨过“小河”,把小蝴蝶带“回家”。

待宝宝将游戏玩得熟悉后,你可以适当地提高一下游戏的难度,比如将蝴蝶的高度提高,训练宝宝踮起脚来捉蝴蝶;也可以在地上设置其他种类的障碍,加大宝宝“跨河”的难度,如放置一些图画书、玩具等,让宝宝从这些障碍物上一个一个地跨过去。

垒塔游戏。玩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区分大小、上下、里外的概念,从而开发数学思维,因此,新妈妈一定要耐心地辅导。

先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大小不同的积木,然后,与宝宝一起先把大的积木挑出来放成一堆,再把小的积木拿出来放在一起。此后,就教宝宝先把大的积木放进盒子里,并且盖上盖子,然后,再把那些小的积木放在盒子上面。并帮助宝宝把它们一个一个地搭成塔状。

搭好后,再让宝宝看着从塔的上面取走一块,这时塔还在的,但这时还要告诉宝宝,如果从塔的下面取走一块,那么,塔就会垮下来。

在做这些动作的过程中,要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要让宝宝理解大与小的概念,先把大与小积木分成两堆;第二步要让宝宝分清里与外的概念,并将大的积木放入盒内;第三步要让宝宝分清上与下的概念,可以试着将塔上的积木取走一块,如果动作轻,塔不会垮掉;但是,如果从塔下面取走一块,塔就会垮掉了,这时一定要让宝宝明白:由于塔下面的积木是支撑塔的基础,你拿走了它,塔就会倒塌了。

学认识各种形状。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很好地发展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

做个游戏,新妈妈要先准备一些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形板,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洞穴内,并且,让宝宝仔细地看着。之后,你可以取出圆形的形板交给宝宝,并示意让他将形板放进圆形洞里。不过,开始模仿时宝宝可能放不准,可能会这里放一下、那里放一下,最后放了好多次,也总算放进去了,这时他可高兴啦,你也要随即夸奖他一下。初次成功的喜悦,会进一步促使宝宝继续将游戏玩下去,他会再接再厉去放方形、三角形。不过,放这些形状还是有些难度的,因此当宝宝放不准确的时候,你要协助他一下。

玩具回家。这个游戏,不但可以让宝宝学会收拾玩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训练宝宝克服困难,不依赖他人,从而发展宝宝的自我保护意识。

做这个游戏时,妈妈可以先把玩具放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椅子上,地上,沙发上,摇篮里,床上,桌子底下等,玩具放置的位置,要保证两点,一是要让宝宝能轻易地取到,二是要激励宝宝努力去取那些不易够着的玩具。一会儿之后,告诉宝宝,玩具累了,该让它们回家了。然后,就引导宝宝去把那些玩具捡起来,放在玩具箱内。

在游戏过程中,大人应鼓励宝宝自己去拿玩具,当宝宝拿玩具出现了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如果宝宝依靠自己的能力拿到玩具时,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和称赞。此外,还要注意宝宝的安全,要在宝宝身旁提醒,并加以适当的保护。

抓皮球。这个游戏有助于宝宝注视活动物体能力,能锻炼他接球与发球的动作。

做这个游戏之前预备一只皮球,但皮球不要太大,直径约15厘米,以便于宝宝能轻易抓住。准备好之后,妈妈与宝宝面对面坐在地板上,距离不要太远,将皮球滚向宝宝。这时,你要看一下宝宝有何反应,他是想让球停下呢,还是仅仅看着球滚动而已?要告诉宝宝:当球滚向他时,要用手抓住皮球。接着再玩几次。当宝宝接球的动作较协调后,可以让他将球滚回来。但宝宝可能要经过多次练习,才能顺利地将球滚向目标,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可以帮助宝宝一下:在球滚动的路线两旁,摆一排书,以防止球滚向旁边。这样宝宝滚起球来就容易多了。

帮做家务。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初步培养宝宝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

宝宝玩游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平时让宝宝学做家务也是一项有趣的活动。比如,给宝宝一把小扫帚,让他模仿大人的动作,学扫扫地;或给他一块小抹布,让宝宝学着擦擦桌子;在洗衣服时,可以给宝宝一块手帕,让他学着洗,同时,可以告诉他手帕的用处,培养他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不过宝宝在这个时候不可能做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活,而且往往还会帮倒忙,添乱。因此,作为新妈妈要注意不要责备宝宝,以免打击宝宝的积极性。挫伤他学做事的热情。

拾物游戏。妈妈先预备一些小东西,如杯子、积木、勺子、线轴等,以及一个大的纸兜。然后,一一清楚地告诉宝宝这些都是什么。之后,让他将这些东西放进纸兜内,再将其从纸兜内倒出来,重复几次后,妈妈再说出一样东西,让宝宝将这件东西放进兜内。直到将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去为止。然后,妈妈再说出一样东西,让宝宝再把这个东西拿出来,如此重复几次。

采蘑菇。这个游戏不但可以训练宝宝走和蹲的动作,还可以培养宝宝的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爸爸或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玩采蘑菇的游戏。玩之前要准备一个提篮,再用一些彩色硬纸板,剪成蘑菇散落在地上。之后,取出一个玩具小兔,说小兔子饿了,让宝宝给采一些蘑菇回来,给小兔子吃。接着,就让宝宝提着篮子去拾蘑菇,拾一些之后,再走回妈妈身边来。玩这个游戏时,妈妈剪的蘑菇不要太多,不要让宝宝蹲的时间过长。而且,蘑菇要分开放,以使宝宝在采蘑菇时,四处找找,同时训I练他的观察力。

踩气球,拍气球。这个游戏,不但可以提高宝宝控制身体动作的能力,发展动作的协调性,还可以激发宝宝愉快的情绪,活跃家庭气氛。

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新妈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气球,并将这些气球系在自己的胳膊上或腿上。然后,在前方走动,让宝宝追你身上的气球,当你停下来时,就让宝宝拍拍你胳膊上的气球,或者用脚去踩系在腿上的气球。当你走动时要注意控制速度,要以宝宝能触摸到气球为宜,并且,还要隔一段停下来,让宝宝踩到气球,以增强他对活动的兴趣。

加强交流开发语言能力

开发1岁多宝宝的语言能力,新妈妈要鼓励宝宝多说话,不要急着代替宝宝说话,应给宝宝更多的语言交流的机会。宝宝一旦学会说话,那么,小家伙掌握语言的速度可以说是飞快的,几乎每天都有新词从他的小嘴巴里说出来。因此,宝宝在语言发育阶段带给新妈妈的欢乐往往比任何时候都要多,也许你会发现,突然有一天,宝宝不再说“喝水”而是喊“妈妈渴”、“琪琪要喝水”或“宝宝渴了”,几乎说什么话都带上“自己”。这时,你一定会感到非常的惊喜。不过,宝宝这时对“你、我、他”的概念还很模糊,有的宝宝可以用简单句,如“爸爸抱抱我”“我还要一个”等,而有的宝宝则不能,新妈妈也没有必要急于纠正宝宝,因为这是宝宝语言发展中一个自然的阶段。

要做一个快乐而优秀的新妈妈,就一定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开发宝宝的语言能力。这个阶段对宝宝语言训练,可以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说出各种事物的名称。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首先应教他说出生活中熟悉事物的名称来,这是宝宝学习说话的基础,说出事物的名称越多越好。

学表达自己的需求。在这个时期,对于自己的需求,如果宝宝还是用以往的动作、表情来表达,而大人也总是马上给予响应,那么,宝宝就会仍然习惯不愿说话。因此,这一时期宝宝有需求,不要马上满足他,要“逼”他用语言表达,哪怕是一个字也好。有许多宝宝一直到两岁了,还不愿说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人总是习惯于满足他身体语言的要求所造成的。

学说简单句。在生活中,新妈妈要用简单明了的句子同宝宝交流,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情景引导宝宝表达出来。

比如和宝宝一起做游戏,大家都开心地笑起来了,妈妈可以问宝宝:“爸爸怎么了?”引导宝宝说出“爸爸在笑”的话来;再如,“爸爸干什么?”引导他说出“爸爸在刷牙”等。

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平时新妈妈可以指着一些物品问宝宝“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让宝宝用单词转为会说短句,比如,“这是汽车”、“那是皮球”。

学会顺口溜。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有很多宝宝都是通过背诵儿歌、顺口溜,促进语言的准确发展的。

一般来说,宝宝在两岁之前发音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这时说话往往吐词不清,表达不准确。比如,小家伙常常会将“老师”说成“老西”,说“吃饭”说成“吸饭”,这是很正常的,但这种方式却不可长时间下去,以免宝宝形成习惯。因此,这时可以通过让宝宝念或背一些顺口溜,来训练他说话时逐步把字音发准确。

学“主谓宾”句式。由于这些句子通常伴随生活的情节,因此宝宝也就很容易理解和模仿。

这时宝宝自己能说一些简单的词句了,新妈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让宝宝学说含有“主谓宾”的完整简单句,如“我们出去玩”、“妈妈回家了”、“宝宝玩皮球”等,这种句子都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事地教给宝宝。

回答小问题。这个方法主要培养宝宝回答问题的兴趣,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并不是很重要,通过这个方式可以训练他听和说的能力。

宝宝在这个阶段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这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发展得很快,不但喜欢听故事,还能理解故事的内容与意思。因此,新妈妈一定要抓住时机,多给宝宝讲故事,并且讲完之后让他回答一个小问题。比如,你讲了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讲完后可以问宝宝:“乌龟和兔子谁赢了?”如果宝宝说:“乌龟赢了。”可以接着问:“谁输了?”宝可能会说:“兔子输了。”这时,你可以再继续问:“为什么乌龟赢了兔子输了?”如杲宝宝不说或回答不上来,这时你要耐心地引导他,之后告诉他:“乌龟没有睡觉所以它赢了,兔子睡大觉所以它输了。”

回答疑问句。这种疑问句可以训练宝宝对语言的反应能力,也可以培养他学会自己找东西。

你可以事先将宝宝喜欢的玩具,如小皮球、小汽车等放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然后问他:“你的小汽车哪里去啦?”之后,一边鼓励宝宝去寻找,一边教他说出“不知道”、“没看见”等。

理解选择句。新妈妈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物品,然后教宝宝回答选择句的提问,比如:“你是要巧克力,还是要棒棒糖?”“你是要小皮球,还是要布娃娃?”等等,从而让宝宝自己作出选择要什么,并准确地回答。

学习形容词。新妈妈应经常向宝宝说说各种物品的特性,让他了解一下形容词。比如“大苹果,小葡萄”、“黄橘子,红气球”、“大象高,小狗矮”等等,要多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或日常生活经验,让宝宝学习这个物品的形容方法。

宝宝越来越喜欢与人交往了

2岁的宝宝会非常乐意有人跟他玩,如果没人搭理就会郁郁寡欢、没精打采的,而且会用招手表示“再见”,用作揖表示“谢谢”,会用摇头表示不要,点头表示是或对。因此,新妈妈一定要抽时间陪宝宝一起玩耍。宝宝在这一时期的社交能力,主要由社交性互动、模仿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互换性学习、组织性学习几方面组成。因此,新妈妈可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多观察别人在干什么,是怎样做的,让宝宝通过模仿、操作,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

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引导宝宝主动打招呼。在日常生活中,新妈妈要引导宝宝主动与人说话,比如,见到人要让宝宝主动问好:“阿姨好”或“哥哥好”等,开始先称呼周围熟悉的人,见到了就要叫一声,之后,可以鼓励宝宝与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如果有人问话,要鼓励宝宝作答。

引导宝宝学习协同合作。新妈妈要想办法为宝宝提供与同伴一起玩的机会,并安排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戏,如盖房子、拍手、拉大锯等,训练宝宝能与同伴一起玩。在玩时,要给他们相同的玩具,以免争夺。这时,当一个宝宝做一种动作或出现一种叫声时,另一个宝宝也会立刻模仿,并且会互相笑笑,这种协同的方式是这时期的特点,由于不约而同的做法,会使他们互相默契而得到快乐。

培养宝宝开朗乐观。只有开朗的个性才能主动活泼,因此,培养宝宝乐观向上的性格有利于交往。宝宝在这个时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这时应常带宝宝做户外活动,让他多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接触社会,从中观察学习与人交往的经验。

学辨别是非。在培养宝宝社交能力的同时,还要教宝宝辨别是与非。要注意及时表扬宝宝所做的每一件好事,并且用眼神和手势示意,防止宝宝做不应做的事。还可以与宝宝一起评论简单的是非观念,使宝宝自己分辨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

学分享与交换。在宝宝和小伙伴玩时,可以让每人手里拿着同样的玩具,在互相看得见的地方,各自玩自己的。如果玩具不同,小家伙往往就会互相抢夺,这时,新妈妈可以出面帮助他们相互交换着玩;还可以告诉宝宝,把自己最喜欢的巧克力糖拿出来,分给其他小朋友一起吃;并告诉宝宝们,这些都是友好的行为,从而让他们感受有伴侣的快乐和意义。

开发的宝宝认知能力

随着宝宝动作和活动的发展,特别是随意行走的发展,宝宝的各种复杂知觉也发展起来了。这时,宝宝的感知表现出随意性,观察力也逐渐形成,而且还出现了最初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和一些之前没有的认知与感知能力。

新妈妈应根据这时期宝宝的认知能力的特点进行培养。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教育宝宝认识早晨与晚上。新妈妈可以在相应的时间时,利用图片,帮助宝宝了解每天的早晨与晚上,使宝宝逐渐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首先,要准备一些与时间相应的图片:起床、洗漱、晨练的图片,以及字卡“早晨”;与晚上看电视、睡觉的图片,以及字卡‘晚上”。然后,在早晨出示“起床、洗漱、晨练”的图片,请宝宝观察后,问他:“这是什么时候?”接着再告诉他现在是“早晨”,并让他看看“早晨”字卡。到了晚上,再向宝宝展示全家人看“电视、哄宝宝睡觉”等的图片,请宝宝观察后,问他:“这是什么时候?”并告诉他这是“晚上”,接着再让他看看“晚上”字卡。

如此训练几天后,便可以手拿图片,向宝宝发出指令:“天亮了。宝宝要起床了,是什么时候?”要求宝宝回答:“早晨。”接着,再继续发出指令:“月亮与星星都出来了,妈妈要哄宝宝睡觉了,是什么时候?”请宝宝回答:“晚上。”

摆正各自的位置。爸爸或妈妈可以先用大纸画一个脸的形状,再用小的纸片画上脸部器官,之后让宝宝学摆在正确的位置上。等宝宝会摆后,可以再画些衣服、手和足、头发等,再让宝宝一一摆正。

学插入与拔游戏。新妈妈在平时可以和宝宝玩一玩插拔游戏,比如,在一个盛有沙子的盒子里,让宝宝将一些彩笔一支一支依次序插入沙中,并且笔与笔之间要有一定距离。可以先练习横排插入,然后拔出;再练竖排插入。

学图卡配对。新妈妈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再将两个完全不同的物品放在一起,之后让宝宝学习配对。几天之后,等宝宝熟练了,可以再将两个相同的图卡。如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颜色,相同的红色或绿色等,先后混入图片中,让宝宝学习找出来配对。

教宝宝学认颜色。新妈妈可以收集一些红、黄两种颜色的多种物品,如红色的丝带,红色的书、红上衣、红色的鞋子;再拿出黄色的扣子,黄色的盒子、黄色的气球等物品,让宝宝一一识记,使宝宝能从各种物品中认识红色和黄色的共同特性。

比较高矮。一家人可以比比谁高谁矮。比如,爸爸比妈妈高,妈妈比宝宝高。也可以带宝宝到动物园比较一下哪些动物高、哪些动力矮,如小猴子和长颈鹿,谁高谁矮,如果小猴子爬到高高的大树上,是不是比长颈鹿更高了,等等。

感知烫与凉。在生活中,新妈妈可以让宝宝学感知温度。比如,握住宝宝的手,让他触摸一下热粥碗,然后问他:“烫吗”;再让宝宝尝一下冰棍说“真凉”,用对比强化感觉。这样,多次练习后,宝宝便能形成条件反射,再遇到热粥、热水或凉东西时,他知道烫或凉而缩手,还能说出“烫”与“凉”这个词。

开发宝宝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宝宝学数学,要抓住宝宝发展发育过程中的敏感期,适时地对宝宝的数学能力进行开发和引导。新妈妈一定要克服只重知识的教育方式,而轻智力的启发与思考。要知道,学习数学在于理解,只有让宝宝真正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数的概念,宝宝才能学习数学。

开始,教宝宝学习数的概念,必须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安静的学习环境。教宝宝学习时,必须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宝宝学习时不要受到杂音及其他人的干扰。

愉快的心情。必须让宝宝用最愉快的心情玩数学,如果宝宝心情不佳,新妈妈一定要先帮宝宝调整。

时间不宜长。让宝宝每次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原则上是一天三次,但刚开始时,每一次只进行几分钟就可以了,一定要在宝宝意犹未尽时结束,如此才能刺激他继续学习的欲望。

比远与近。宝宝通过这个游戏可以了解远与近的概念,同时,还能锻炼控制力度的能力。游戏之前,要准备3颗小球和一条粗线。然后,将线拉直放在地上,新妈妈与宝宝分别拿着一颗小球,看谁能将小球滚得脱机最近。一开始,要告诉宝宝谁的球滚得脱机近,谁的球滚得离得远。之后,就让宝宝自己判断游戏的结果,比较哪个小球脱机最近,哪个离得最远。

分类配对游戏。游戏之前,要先准备一些红色、黄色、白色等颜色的小球。然后,任意取出一种颜色的小球给宝宝,让他自己拣出颜色相同的小球,进行配对;新妈妈也可以与宝宝进行“看谁拿得对和快”的游戏。通过游戏,让宝宝学习分类、配对,以训练他对图形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比厚与薄。新妈妈先准备几本薄厚不同的书,之后,自己拿一本厚些的书,让宝宝拿一本薄些的小画书,进行比较。比如,妈妈说:“我的书比你的书厚。”“你的书比我的书薄。”接着,再让宝宝拿一本更厚的书,再让他说上边的话。其后,爸爸再找一本更厚的……依此类推,从而使宝宝理解薄与厚的概念。

数一数。爸爸或妈妈与宝宝一起上楼梯,爸爸喊“开始”,两人一起往上走,边上边领着宝宝数:“1个台阶,2个台阶……”数到10的时候,可以重新开始数。这样反复多次,之后可以给出一个数字,让宝宝自己数着,走上相同的台阶数。

开发的宝宝想象力

培养宝宝的想象力,新妈妈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提升宝宝的想象力,可以在与宝宝玩的游戏中,增加一些有趣而较复杂的内容,以促进宝宝的思维能力。

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冰块到哪里去了。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了解因果关系,并且还可以开发宝宝的逻辑推理能力。

准备两块冰块,先让宝宝用手摸一摸冰块,感受一下冰凉的感觉,让宝宝记住冰是凉的。然后,妈妈把冰块放进一只不透明的杯子,并倒进一些热水,再盖上杯子。一会儿之后,让宝宝打开杯子上的盖,让他看看杯子里的冰块是不是变小了?还是不见了?再让他想一想“冰块到哪里去了?”接下来,妈妈再拿出一块冰块,放进一只透明的玻璃杯子里,再倒进些热水,这回要让宝宝看着,并且让他仔细观察杯子里的冰块是慢慢变小、直至消失,并要问宝宝:“杯里的水是不是变多了?”最后,妈妈告诉宝宝:冰块消失的过程叫“融化”,冰遇到一定的热气就会融化,变成水;而相反,水遇到一定的冷气就会凝固,结成冰,比如,冰箱里冻的冰。

撕花瓣雨。新妈妈先准备一些各种颜色的纸,然后找时间与宝宝一起将这些彩色的纸,一一撕成小碎片,之后,新妈妈一起抓起这些碎纸片,从高处往下撒,让它们纷纷扬扬地落在宝宝的头上、身上,并让宝宝用手去接。而且,还要一边玩一边让宝宝想象一下,这些纷纷扬扬的碎纸片像什么?比如,像彩色的雨,像风吹落的花瓣,等等,让宝宝感受色彩的美丽,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力。

小手和小脚丫。让宝宝感受形状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并且观察一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展开对自己的小手小脚的想象。

妈妈先准备一张彩色的纸,铺在地上,让宝宝把两只小手放在彩纸上,这时,妈妈拿笔将宝宝的小手轮廓描摹下来,然后再剪下来,形成手的形状,可以多剪一些。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用彩纸将宝宝小脚丫的形状也剪下来。最后,妈妈把剪好的图案铺在地上,教宝宝用自己的小手和小脚,去触碰那些小手和小脚纸图案,看看哪个能对上,哪个对不上。

培养宝宝注意力的要点

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及专注水平,与宝宝的年龄、气质,以及当时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的环境等很多因素相关。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于3岁以内的小宝宝而言,是很难长时间做同一件事的;在一件事情上,小宝宝们往往做不了多久就会跑开,或者时不时东张西望。这些在成人看来,可能就觉得宝宝的注意力不集中。但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宝宝,他们能够坚持做一件事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心理学家认为,年幼儿童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容易受到干扰,而且,他们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3岁以前的宝宝,注意是被动的,只有新奇的、令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才能吸引宝宝,而且控制注意的能力较弱。

宝宝的注意力跟大脑发育有关,一个人的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如果做一件事情超过20分钟,宝宝想做点别的事、起来动一动,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越是年幼的儿童,越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因为他们控制注意的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到干扰,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所以,当宝宝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听故事,不能坚持学习和写字的时候,请不要轻易给宝宝贴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

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注意力的表现也都是不同的。不要说宝宝,即使是成人,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难保持注意力的,因为,人的注意力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注意力也是不一样的。宝宝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还可能是源于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学习或游戏的内容不适合宝宝,或者室内活动太多,宝宝(尤其是男孩)的精力不能得以发泄,就会显得躁动不安。饿了、困了、病了、心情不好或者压力过大等等,都会造成宝宝注意力无法集中,显得心不在焉。此外,还可能是源于疾病或者情绪上的问题。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出于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是最有驱动力的。我们会发现,即使很小的宝宝,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会非常专注、不折不挠地持续去做。决定注意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专注能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加以保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宝宝的注意力首先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

有助于培养宝宝注意力的几点做法是:

有规律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的家庭生活节奏,对宝宝的成长非常有好处。每天起床、吃饭、做游戏、睡觉、讲故事的时间都应该安排得较为固定。对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宝宝,尤其需要父母帮助建立规律的生活。

营造安静整洁的环境。安静整洁的环境能够让宝宝少受外界干扰,更好地保持注意。比如,家中物品的摆放不杂乱,宝宝的用品和玩具收在固定的位置,每次不给宝宝过多的玩具,成人在家里不大声说话和看电视,不做宝宝的干扰源等等。

限制宝宝看电视和电子游戏。如果宝宝习惯了充满声光影的刺激,就不容易静下心来看书、思考和学习,尤其是对电视和电子游戏上瘾的宝宝,即使家长强迫宝宝读书学习,也是“身在书本心在电视”。所以,要限制宝宝对电视和电子游戏的使用时间,平时尽量让宝宝多看书、多接触大自然。

多关爱宝宝,及时调整宝宝的情绪状态。宝宝在身心状态不佳的时候,比如伤心、疲惫、有压力或者生病的时候,是很难集中注意力的。此时家长要多给予宝宝关爱,而不是盲目地严格要求。只有在保持愉快心情时候,宝宝才更易于专心致志地做事。

不要忽视2岁宝宝的运动锻炼

在保证营养供给充足的前提下,体育活动是促进2岁宝宝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最有效的方法。虽然运动本身并不能使遗传预定的身高增加,但是运动可以促进遗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据研究证实,经常运动的儿童比不运动的儿童至少平均高两三厘米。运动可刺激生长激素分泌,促进新陈代谢,食欲增强。儿童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促进骨的生长,使骨骼变长、变粗、骨密度增大。经常运动,也使肌纤维变粗,提高肌肉的力量、速度和耐受力。运动还可以消耗多余脂肪,在快速生长期预防肥胖。

现在的孩子普遍户外活动不够,没有充分享受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没有足够的运动量,这都是不利于孩子长高的。因此,2岁宝宝每天在户外活动一个小时是很必要的。新妈妈可根据2岁宝宝的年龄、兴趣等来选择运动项目,在安全的前提下与宝宝一起锻炼身体:

弹跳运动。弹跳运动有助于两岁宝宝四肢的生长,如跳绳、跳起摸高、跳远、跑步等。

伸展运动。伸展运动有助于两岁宝宝脊柱骨和四肢骨的伸展,如单杠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前后弯腰、体操和种种悬挂性运动。

全身性运动。全身性运动有利于两岁宝宝全身骨骼的伸展延长,如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和游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