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恐惧阻挡了你的路
你有过因为害怕而放弃去做某件事的经历吗?或者怕被拒绝,害怕做不好惹他人生气,害怕承担的责任过大,还因为未知的因素,让你不敢尝试。假如你有这些问题,那说明恐惧阻挡了你前进的道路。
在生活中,有些人迟迟不愿意做决定,不愿意完成重要的任务,其原因是他在潜意识中,害怕失败,讨厌不成功带来的结果。因此,不去做则是安全的,至少能对未来抱有幻想。
你可能会问,迟迟不去完成任务,难道不是一种失败吗?确实是,但很多人就是无法走出这种心理带来的影响。如果你也正在被恐惧影响,你可以在做决定的时间里,多问一问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列出你害怕的可能性,并找出最让你恐惧的理由,然后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
如何消除恐惧
当自己能列出恐惧的理由时,基本上就找到了消除恐惧的答案。但有时候,不断地告诉自己“没必要害怕”,或者“不去做,更要承担失败”,这种鼓励自己的方式并不奏效。一旦恐惧感失控,便会出现在不应该恐惧的事情上而产生恐惧。你并不恐惧自我鼓励,但鼓励久了不奏效时,也容易对鼓励产生恐惧,因为每一次鼓励而不去做本身,会让你变得更加沮丧。
既然恐惧无法彻底消除,就只能在内心接纳恐惧感的存在,当你无法完成重要任务时,至少你是可以忍受的。相比之下,排除了焦虑、沮丧的心理,才能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来面对恐惧。
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柔克刚,利用对手的力量来克制对手,从而达到转败为胜的目的。当恐惧感由内心升起一股巨大的力量,不妨在这股力量中切开一个小口子。
方法是,与自己的恐惧来一场对话:
自己:“我很害怕,在你面前我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恐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最好什么也不要干。”
自己:“可是,我需要做重要的事,是你阻挡了我的去路。”
恐惧:“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财。”
自己:“你要什么财?多少钱?”
恐惧:“根据你的能力,给到我满意为止,去做吧,为了买通我的财。”
自己:“我该怎样做?”
恐惧:“管他怎样做,只要去做,做才能生财……”
每次与自己的谈话,最终都要回到“去做”上。而当下要做的事,是为了打通恐惧这条路,你的注意力将全部放到这件事情上,而并非与恐惧做斗争上。随着意识的转变,恐惧就变成了一种推动性的力量,让你只想不断地寻找方法,而不是借口。
让恐惧爆炸,彻底铲除
不是任何人都能顺利地与自己的恐惧谈话,毕竟,即使心理专家也无法治愈自己的心理疾病。当你无法与它对话时,接下来能做的就是让它发酵爆炸,从内心彻底铲除。
当然,这也是一次对话,只不过从引导自己去做,变为了让它膨胀。
你要问自己,假如不能战胜恐惧,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一事无成、找不到工作、交不起房租、流落街头、没人照顾,甚至饿死自己……情况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但如果迟迟不去做,时代的车轮总能把人碾压在后,那时,可能就真的饭碗不保了。
当自己把事情想到最坏的时候,一旦最坏的部分没有发生,剩下的将会是“好事情”。接受了好结果,慢慢自信心就能培养起来,恐惧就会变得渺小。
什么事还能比饿死街头更令人恐惧呢?所以,并非恐惧很吓人,只是暂时你还没有遇到更坏的事情罢了。这种态度上的转变,也不是一瞬间能完成的,但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就能把恐惧从内心彻底铲除。
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远离负面情绪
很多人说:“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其实,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只是无法控制大脑。一切事物与情绪都来自大脑,能否控制它们在大脑中的运行就变得十分重要。不能克服负面情绪,无法对大脑下达任务指令并确保它服从,那么就不能真正改变生活,因此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是改善负面情绪的首要任务。
想要改善负面情绪,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厘清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不管是什么物品,一支笔、牙刷、牛奶……这时你会发现,你根本无法集中精力,陈年旧事、负面情绪、工作上的事等,全部在大脑中涌现出来。你无须为此而烦恼,也无须动脑筋想到底该怎么办,只需要观察它,任由它来,任由它走就可以了。
人的思想都很散乱,不静下心来根本不会发现,你只有不断地观察它,每天花时间保持静心的状态,负面情绪才能逐渐平静下来,慢慢你心中不再有杂念,就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了。
注意力集中到哪件事物上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大脑和心平静下来,在一片平静的内心深处,既没有好情绪,也没有坏情绪,但当你提起一念好情绪,便能远离负面情绪。我们往往很少思考,更没有真正思考过重要的事、幸福的事,以及前进的方向。当你不断思考正能量的事情时,便能感受到这种喜悦,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拖延意味着失去一切
有的人习惯在最后一刻爆发,释放自己的能量,完成重要任务。这对于没有时间概念的人来讲,可能没什么,但如果你制订了完美计划,在执行重要任务时总是看手机,收拾书桌,就是不肯行动时,你便得了拖延症。
一封不到最后一刻不肯回复的邮件;不到最后一天不去处理的文件;书桌上不积满厚厚的灰尘便不打扫……种种问题,你想过拖延带来的后果吗?
拖延意味着失去一切
小时候,都有假期写作业的经历。有的孩子,会在放假后前几天把作业集中写完,而有的孩子,则会拖延到开学前几天才开始写作业。他们在最后几天里,开足马力,彻夜不眠不休,往往也未必能如期完成。
整个假期,总有几个写不完作业的小孩。试问,他们真的没有时间吗?当然不是,他们极早地患上了拖延症。而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领导要求我们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工作,可因为迟迟不肯行动,导致工作最终未能如期完成,尽管有时能够做完,却因来不及修改调整,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领导不满意,你心烦意乱,委屈难过,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一件工作最开始的时候,便要冷静地考虑清楚拖延的后果是什么,那便会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你要知道,很多事情并不会因为拖延而自动消失,而是早晚都要去做。与其如此,何必不早早完成?
为了杜绝拖延发生,在接到任务时,首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做”“什么时候做”,而是“到底该怎样做”,既然早晚逃不过,拖延只会增加问题的难度,为什么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拖延呢?并且,当任务没有执行时,这件事会一直萦绕在你的心头,并加大工作量。一件事,早做与晚做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晚做带来的影响将会不一样。某位职工想要老板给自己加薪,但一想到提出这个要求便会紧张,于是,把提出要求这件事推迟到了第二天。等到第二天,当他再想起这件事时,不仅想到老板会不高兴,还会想到老板因此可能会辞退他,紧张感并没有消失。换句话说,拖延不仅会让事情越来越糟,在心理上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他每想一次,压力就会出现一次,难道这些重复的痛苦,还不能让你行动起来吗?
拖延有风险,面对须谨慎
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或许影响不大,但如果面临的是一项重大的活动,或是拿到重要的项目时,你真的能承受拖延带来的风险吗?如果你计划好在最后几天内完成,恰巧那几天身体出现意外怎么办?或者接到了新的任务又该如何?当你一直拖延,直到最后临近截止日期再行动时,你会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结果只能随便敷衍了事。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就是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工作,写完论文,只有在截止日期临近时,我才能感受到压力,并提升自己的效率,那样我相当于节省了时间,并没有遭受损失。”
在他们看来,三天能完成的事,用最后一天的时间来完成,确实节省了时间,可是理性分析一下自己的工作习惯,便会发现强压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们必须在最后一刻,确保自己头脑清醒,并且每次都要达到最佳状态,否则任务将失败。
写一篇论文、完成一项重要工作,本身并不难,困难的是为了写论文,你需要花时间查阅资料,斟酌自己的想法创意,如果时间不够,便不得不省略这些工作。时间有深与浅,那么工作同样有深与浅,最后一刻固然也能完成,但总归达不到应有的质量与深度。
试问,每次高负荷完成一项工作后,是否筋疲力尽,思维变得模糊,几天内都无法展开工作呢?这并没有节省时间,反而花了大量时间调节自己。
拒绝完美主义
很多人有完美倾向,这在拖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个写作的人,因无法写出满意的作品而变得拖延;一个策划,因创意不够完美而迟迟不肯行动;一张画,因构思不够完美而不肯下笔……事实上,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不断地积累,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可能刚开始落后于人,于是纠结到底要不要跑完整个路程,于是被落下得更远。这时,你遥望终点,越来越感到绝望,甚至想要放弃,不过脚步却又不肯停下来。与其如此纠结拖延,不如跑过一个又一个小目标,那时你也许会发现,最落后的人并不是你,甚至因为努力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完美主义者的拖延,看重结果,而非努力过程,更关心脑子里的想法和情绪,而不是正在做或要做的事。从心理学角度讲,过于关注自己的情绪与结果,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表现,就像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就非得立刻得到一样,这种做法削弱了一个人的自制力,慢慢降低满足感和幸福感。
完美主义者并没有错,但在完成任务方面,则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因此,你必须要明白,任何一件事都是不断完成积累后的结果,没有谁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没有任何一件事一开始是完美的,它更像一件雕塑,只有在你的不断打磨完善中才能走向完美。
从心理上根治拖延的对话:
拖延者说:“我还是等等吧。”
你说:“我现在立刻去做。”
拖延者说:“这个任务太大了。”
你说:“每天完成一小步,将来就是一大步。”
拖延者说:“这个我无法做到完美,无法做到心中所想。”
你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
转化拖延情绪小方法
某导演说过:“人想要做一件事,身体首先反对。”且不说人会疲惫,就算在不疲惫的情况下,也会忍不住拖延。但如果你实在累了,不想去完成某项任务,但又忍不住焦虑,不如花上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想一想要做的任务,并把细节在大脑中完善好,这样在执行时,便能提升效率,节省时间。
任何改变,即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往往也会伴随着缺点与困难。如果你认为,思考完半个小时就等于完成了工作,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得不说,战胜拖延还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这也是一种自我塑造,相应地,时间越长,收获越大。如果你愿意改变,愿意从微不足道的努力开始,一切都有可能。
克服逃避心理,积极地应对挑战
在人性的弱点中,人们习惯把厄运当作难以逾越的障碍。可是,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天大的灾难,有些人会无所畏惧、百折不挠,将苦难视为一种考验,积极地面对;而有些人遇到困难,会畏惧退缩,抱怨,逃避需要承担的责任。
一个习惯逃避的人,也会做出目标和计划,一方面计划本身有很高的价值,能满足他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他还会给自己提供一个逃避去行动的借口。一般常见的逃避的借口共有六种,你不妨逐一对比一下,看看自己经常使用哪种借口。
逃避的六种借口
1.放纵自己,做喜欢但不重要的事。购物、读书、运动……只要是与计划无关的事,统统去做,而真正重要的事,则用其他的事情代替,作为无法行动的借口。
2.社交活动。拜访他人,约朋友见面,跟朋友视频聊天等,用社交作为借口,称不得已才去应酬。
3.阅读。那些还没来得及看的书、杂志,以及其他不值得读的资料等。有些人愿意花两个小时去阅读,找借口说自己充电学习,也不愿意去做计划内的事。
4.做全部的事。自己宁可打扫卫生、查资料、帮别人解决问题,或做与自己无关的事,以此找到“忙”的借口。
5.做不需要你做的事。为了逃避重要的事,有的人会帮别人工作;与朋友交谈时间过长;过度监督员工或下属;忙着帮上司打印报告;重新整理办公桌。
6.做梦。计划成功以后该如何度过;幻想中了500万元大奖会怎样;为还没完成的工作操心;想着加薪后要去哪儿吃一顿;反复琢磨看到的笑话。
逃避的借口本身并没有错,恰恰相反,生活中很多乐趣均来自于看到一个笑话、阅读、做白日梦等。可当你以此来逃避1类目标时,就相当于没有真正地工作。而有些借口,可能更加微妙,像你要写一份文案,因逃避写文案本身,而找借口查阅资料等。看似在为工作而忙碌,实则很可能花了大量时间在细节上,始终不肯触碰工作的核心。
承认你在逃避
有些逃避借口,像读书、交友、运动等,很容易让你相信,你在进步并没有逃避。不过,看一下你列下的清单,这些排在了1类目标,还是2类目标,就看出是否浪费时间了。有些人总抱怨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迟迟不成功,却根本不去查找内因,反而把一切推给外界因素。
因此,当你内心深处开始抱怨,不肯去做核心任务时,必须告诉自己:“我在浪费时间”,可能最开始,还是会找借口,但慢慢会意识到自己偏离核心任务太远,便开始去做与核心任务相关的事。
在行动上,建议把每日设定的目标分割成更小的任务,在时间上也进行分割,减少任务的难度,同时,选择黄金时间处理核心任务,能充分保证专注度和积极的态度。最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做核心任务简单的部分,减少任务难度,更有利于长期坚持下去。
奖励自己,保持热情
当你把时间切割成更小的时间段,并能完成后,不要忘记奖励自己。每日的小奖励可能是吃一袋零食,看一部电影等,成本无须太大。当你能持续完成核心任务一段时间时,可以奖励自己吃一顿大餐,阅读心仪已久的书,或者来一场旅行。重要的是,把平常最想做的事,尽量放在完成核心任务之后再做,变成你的小奖励,这样才能有持续的动力完成任务。
还有一种保持热情的方法,是提前感受胜利的滋味。你已经完成一半任务,为了激励自己,可以提前预订机票,给自己放个长假。想到自己即将旅行,就能对工作保持应有的热情。
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工作当成游戏。如果你的核心任务是提升文案的质量水平,你不妨跟自己做游戏:挑战自己的打字极限;把好玩、好笑的段子写进文案;把纸条上的词语写成文案等。换个角度去工作,会更有意思,更加好玩。
静下心来想一想
当你尝试完所有的方法,都无法克服逃避的心理后,这时你可以坐在椅子上,什么也不做,放空自己。不阅读、不看电影、不做运动,仅仅是静静地坐上15至20分钟。当你没有再逃避的借口后,暂时的空坐会让你感觉不安。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而你什么也做不了,自责感油然而生。
你明明可以用这段时间做更多的事,可是你什么也做不了,这便是对自己小小的惩罚。你可以问一问自己:“此时,你觉得可惜吗?感觉如何?如果还想逃避的话,那就继续惩罚自己吧。”
逃避,最重要的是你有了借口,不过现在你已经没了借口,不出10分钟,你会站起来立刻开始工作了。
选择越多,困惑越多
据社会学家研究,现代人一天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宋朝人一生需要处理的信息。网络的发达、多元化,看似给人的选择越来越多,实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当人变成选择的奴隶,便没了快乐可言。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选择太多到底该怎么办?我们如何保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呢?
管理学和心理学大师詹姆斯·马奇在《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一书中写道:“对现实世界中决策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备选方案都是已知的,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要考虑,并不是所有的偏好都在同一时间出现。”很多时候,我们做选择只是粗略地审查信息,简单地思考一番,便认为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然而,真正的选择并非这样简单,它是一套更为深层次的思考方法,也就是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综合之后才是最终答案。
然而,普通人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于是在选择中处于天然的弱势。克服该弱势最好的办法是使用维度分析法。
所谓维度分析法,是把选择对象分解成不同的维度,分别对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这个方法在职业选择时十分受用。你可能会觉得,每一个人在择业时,都会从不同的维度考虑问题,薪水的高低、前途、环境、尊严等,事实上,这些思考把隐性的问题显化了,只有小部分人才会深入缜密地进行思考。
维度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以择业为例,假设你现在有四个不同的工作机会,每个职位都有不同的优缺点,一时难以选择时,该怎么分析呢?
第一步,重新定义问题,想一想你到底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在工作中得到什么。金钱、价值、技能的提升,还是其他,并把原来四份工作机会中的“到底该选择哪个”问题,改为思考“这是否能帮助到我,完成我的目标”。
第二步,既然重新定义了问题,那么工作特征也会发生改变。在择业时,薪水、未来发展、价值与尊严都会被考虑进来,但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还很多。在职业咨询专家金树人老师的《生涯咨询与辅导》中,列出了“职业价值”,可以帮助我们补充考虑不到的因素:
1.冒险:工作充满挑战,需要冒险;
2.权威:在职场中,需要用自己的权威控制别人;
3.竞争:工作中难免与人竞争,自己是否能够应付;
4.创造性与自我表达:工作需要你的创造力,做你想做的创意,说你想说的话;
5.弹性时间:可以自主地决定工作时间;
6.助人:能帮助别人;
7.收入:未来能够赚大钱;
8.独立:拥有自主权,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
9.影响他人:工作中自己的意见、决定能影响到他人;
10.智性刺激:工作需要深度思考与推理;
11.领导:在工作中,有机会成为领导,管理、指导、监督他人;
12.户外工作:工作地点不拘泥于办公室;
13.说服:工作带有说服人的性质,能说服他人行事;
14.劳动:工作是否需要体力劳动;
15.声望:工作能让你在他人面前有地位声望;
16.公共关注:工作是否能带来名气,获得关注;
17.公共接触:工作能与公众人物接触;
18.认可:工作能让自己得到认可,成为公众人物;
19.研究:工作中能研究并发现新东西,然后应用它;
20.例行性:工作有固定的流程,无须经常改变;
21.季节性:每年只在固定的时间工作;
22.旅行:工作是否需要出差,是否有团队旅行奖励;
23.变异性:工作职责是否经常更改;
24.照顾小孩:工作中是否会照顾孩童;
25.手部操作:是否需要手语,涉及手部工作;
26.机械操作:是否会运用到机械操作、设备操作等;
27.数字运算:是否运用概预算、统计学或数学。
另外,像工作中是否有培训指导,晋升空间如何,是否有工作餐补助,团队氛围是否和谐等,也要纳入考虑范围。
第三步,是在这些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对此进行打分(-5分~5分)。在打分过程中,一些不重要的,或者看不懂的,可以打上0分。而那些不是你想要的部分,则打上负分,像手语、数字运算等如果不是你喜欢的,就是负分值。
在择业的过程中,自我的价值判断非常重要,哪一项对你来说最重要,则要划为第一项。如果你想才能得到发挥,那么对于“创造性与自我表达”“公共关注”“智性刺激”等方面赋予较高的权重。而有些人十分有贪欲,既想个人才能得到发挥,又想拿到高薪、减少劳动、成为领导,要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此时,你必须要厘清,什么对你来说是第一重要的事。
第四步,把四份职业的分值分别相加,分值最高的职业,则为最佳选项。
不过,维度分析法并非适用于所有选择情境,尤其是情感、业余爱好等主观意味较强或复杂度过高、涉猎面过广的情况。做这些选择时,可以多问自己一些问题,然后再做出选择。像感情的选择,一个女生面对两位追求者,到底该选择谁呢?
你可以用老办法来做出选择,就是把对方的优缺点因素写出来,列到一张纸上,把做决定的积极原因写到一边,消极的原因写到另外一边,最终选择项目多的一方即可。
如果还是无法做出选择,可以多问一问做出这项决策后的结果,再做考量。
选择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
什么样的结果不太可能发生?
如果不选择(1或2),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选择与其正好相反的结果是什么?
长期内收获的结果与短期内收获的结果各是什么?
直觉也是一种选择
研究发现,有些人的直觉十分准确,凭感觉做出的选择,比理性考量后做出的选择更令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直觉做出的选择,往往是人们最想要得到的答案。而众多假设面前,一个人大脑在最清醒时,最多容纳5至9个不同的想法,而一个问题复杂到其影响因素为7个及以上时,头脑便容不下了,这时最好的答案便是靠直觉。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选择时,最多只问自己五个问题的重要原因。
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做选择,最大的选择权一定要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你被迫做出选择,或遇到无法控制的状况,你即使自己选对结果,内心深处也不会舒服。但是,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努力了,并从中吸取经验,日后便能获得满意的决策。
培养意志力,战胜拖延症
人们用大脑判断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行动,换句话说,是持续的行动。每个人都知道“有志者,事竟成”,但并非人人都做得到,需要你有足够的意志力才能把事情做好。不过,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意志力。词典上解释说:“控制人的冲动和行动的力量。”这句话中,最关键的词语是“控制”和“力量”。你越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则越能表现出强大的力量。
不过,想要培养意志力,首先必须要知道,为什么每次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失败呢?只有找到根源,才能找到方法。
为什么自己会失败
很多涉及意志力的文章,往往会帮你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告诉你如何完成目标,然而,如果人人都能按照步骤实施,那今天肯定会出现大批成功者。事实并非如此,多数人会丢掉文章,继续原来的生活。研究表达,越是自认为意志坚定的人,反而越容易受到诱惑。减肥者最容易吃大量食物;运动健身者最容易偷懒赖床;戒烟者最容易坚持一段时间后再次吸烟……这是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只记得自己要坚持完成一件事,却没有思考清楚,自己将受到什么样的诱惑,并如何抵御诱惑。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同时还需要知道,在做这件事情前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这样才能三思而后行。否则,自控就是一句空话。
在培养意志力之前,先要有更多的自我意识,明确什么样的决定需要意志力。像“下班后要读20页书”,当你把书装在包里时,很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已经开始阅读了。但如果你吃饱饭,又刷了一会儿手机,人懒惰成疾,意志力就会变得薄弱,很容易放弃阅读了。这时,你应该把你的失败原因记录下来,回想你的意志力到底为什么变差了,哪个地方在消磨着你的意志,哪些事物在分散着你的注意力……想清楚这些问题,就能找到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想培养意志力,多做一些练习
大多数人在培养意志力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总是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像是做好一份计划,恨不得第一天就坚持三个小时,可能前几天因为有新鲜感确实能保持住,但如果出现身体疲劳,或者意外事件,便会中途放弃。
而那些能长期坚持的人,则会循序渐进,慢慢地取得进步。研究表明,学习一项技能时,如果学习者刚开始能够顺利完成,那他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马克·吐温在解释如何做到克己自制时说道:“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习惯的黄金定律。”因此,进行意志力培养时,可以从简单的任务做起,在时间上也无须太长,然后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直到完成最困难的任务为止。
一般情况下,开心愉悦地做一件事时,无需意志力,但你需要意志力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它的存在,如果想要驯服它,首先要直面它。也就是说,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引导它,让它听从你的话,直至完全驯服它。最开始,当你不想坚持时,你可以告诉自己“再坚持五分钟”,我想坚持五分钟做到并不难。接着,第二天当你不想继续时,依然可以告诉自己,再坚持五分钟,当五分钟的坚持变成习惯,你可以将时间慢慢拉长。
反向培养意志力
当你没有意志力时,你会转而去做其他事情。玩手机、看电影、逛街、读书……如果实在不想做1类目标任务,那么,你可以尝试延长其他事情的时间。推迟十秒钟拿起手机;等上一分钟再打开电影;逛街时少去一家喜欢的店……或者,当你想玩手机时,可以先阅读十分钟。接下来,尝试延长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娱乐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你可能能够丢掉手机,以及其他娱乐项目了。
运用自己的力量
与自己对抗时,最怕因做不到而产生焦虑。就算没有做到,也要鼓励自己,激发自己的动机,充实动力源,在精神上保持振作的状态,这样才能随时进入下一场自我斗争中。贾金斯法则认为,你只要抱着“我希望自己能成功”或是“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首屈一指的人”,就一定能找到好方法。贾金斯博士还说:“睡眠之前留在脑海中的知识或意识,会成为潜意识,深刻地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并可转化成行动力。”
找到了自我鼓励的力量,接下来便要对自己进行深刻的认识,想一想“过去的我”怎样,“现在的我”想要做些什么,“未来的我”是不是一个善于坚持的人。思考完这些问题,可以将答案记录下来,并着手去行动。现在的你,要肯定自己,比如对自己说“我可以做到”“我现在就能做到”等。
无论结果如何,尽力都是一种成功
当你打算每天花时间尝试努力做一件事时,虽然未必一定能成功,但至少提升了成功的可能性。很多人一生都在避免损失,而非增加收益,但他们并不知道,犯错、失败有时也是一种节约时间的有效方式。因为不断尝试,才能知道哪些方法行不通,从而丢掉不切实际的目标,转而投向能完成的目标。一旦你开始这么做,便是找到了走向成功的一种方法。玛丽·居里夫人、亚历山大·弗莱明,以及其他伟大的科学家,也都经历过成千上万次的失败。任何一个人,很难在短时间内立刻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有时甚至是一两年,但如果你愿意每天朝着目标迈进,无论结果如何,都比大多数人成功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