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什么是孤独症:基本常识
55897600000004

第4章 症状

社会交往:孤独症患者有社会交往障碍,与许多普通人不同,他们通常对其他人不感兴趣。大名鼎鼎的坦普·葛兰汀就是一位孤独症患者,她始终无法理解非孤独症患者之间或者神经发育正常者之间的社会交往,她形容自己“像来自火星的人类学家”,因此她不得不放弃理解正常人思维的念头。当患儿进入青春期后,社交能力的异常会变得更加明显。和正常新生儿相比,精神失常的新生儿被抱起时反应更冷淡,不常微笑或观察他人的脸,听见自己名字时做出的回应也更少。而和正常的婴幼儿相比,患有孤独症的婴幼儿在社交方面的差异更加明显;例如,他们不太与别人眼神交流或交谈,也不能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述事物。三至五岁这一年龄阶段的精神失常儿童社交理解能力较差,喜欢突然靠近他人,重复别人的行为,很少进行语言表达,喜欢围绕别人转圈等等。与精神发育正常的儿童相比,大多数孤独症患儿对人际交往有更多的不安全感,但不管怎样,他们与照料者之间能够形成稳固的情感联系。不过也有一些孤独症儿童的精神发育更完善或者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情较轻,所以与正常儿童几乎没有差异。而可能由于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较差,绝大多数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年龄较大儿童和成年人难以辨识人的面孔以及理解他人的情绪。

与患病较轻的孤独症儿童相比,病情严重的儿童受到疾病的影响更大,而且常常感到非常孤独。我们普遍以为他们本身就不合群,其实是因为营造并保持亲密关系会让他们感觉不自在。对他们来说,内心感到孤独的原因不是拥有的朋友很少,而是对亲密关系的本能抗拒。而积极的友谊,比如他们主动去结交的朋友,可能会更深地增强他们内心的幸福感。

然而,许多研究报告和一些文章评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恶意诋毁。这些观点思想狭隘,称孤独症儿童有学习障碍,有攻击性和破坏性,无法适应社会生存。

交流:大约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孤独症患者不能凭借足够的对话满足日常沟通需求。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他们与正常人在沟通方面可能就已表现出差别,包括很晚才开始发出简单的音,动作异常,反应冷漠,发音和父母教的不同等。到两三岁时,他们不像正常儿童那样不停地咿咿呀呀,更少说出音节、词和词组,会发的音也更少,动作和话语不统一。孤独症儿童很少提出需求或表达所见所闻,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重复别人的话语(模仿言语),还可能混用各种代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缺乏综合思维,而综合思维对实际交流却非常重要。例如,对于一场激烈的抗议游行活动,他们可能视而不见,唯一会注意到抗议领头人挥舞的手;阅读时他们不能理解文章的主旨,一直想要最后写读后感或者向其他人倾诉阅读的痛苦。孤独症儿童不擅长玩创造性的游戏,并且很难用语言描绘各种图像。

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患者可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刻板和受限,在重复刻板行为检查表(修订版)中的表述为:刻板行为,即重复行为,比如拍手、摇头或者身体晃动。

强迫行为:这些行为耗费大量时间,一些孤独症患者感觉自己必须一直重复某种行为或者必须一直遵守某种规则才能减轻内心的焦虑和压力。比如,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摆放物品,重复检查事物或者反复洗手。

行为同一性:抗拒改变。例如,家具不能被移动或者被别人触碰。

仪式行为:生活中每日不变的行为。比如固定的饭菜搭配或者穿着风格。这和行为同一性类似,而且孤独症患者会不自觉地强化这两种行为模式。

兴趣狭窄:对某一事物有异常兴趣或痴迷,或者强迫性地专注,例如,专注于固定的电视节目、玩具或消遣方式。

自残行为:如戳眼睛、切割皮肤、啃咬手指和撞击头部等。

遗传性异常:大约10%~15%的孤独症患者患有孟德尔(单基因)遗传病,即某一条染色体从正常形态发生变异的疾病,或是患有其他遗传性异常。孤独症谱系障碍与一些遗传性问题有关。

智力缺陷: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学习障碍的精神失常患者与总体患者人数的比率为25%至70%,由于这一概率的范围较广,所以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的难度很大。一项检测表明,具有学习障碍的未分类广泛性发育障碍患者所占的比率要小得多。而根据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定义,要确诊一个人为这种疾病的患者,则需要首先排除其具有学习障碍的可能性。

预判分析:虽然《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第四版)反对将精神失常的其他多种病症同时进行分析,但实际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秽语综合征和其他一些病症都有关联性,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它们的共患关系。

66%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在幼年时期都曾出现过睡眠问题,一般也包括睡眠剥夺的各种表现,比如难以产生睡意,总是在夜晚精神亢奋,以及习惯在凌晨醒来等。睡眠问题受其他行为问题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临床研究人员对它的关注度比孤独症谱系障碍基本病症的关注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