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教结合教育康复模式实践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717500000002

第2章 概述(2)

第三 环节教学与训练

一、环节设定意义

基础性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反映特殊学生课程与普通学生课程的共性要求的课程,着眼于特殊学生基本素质形成,满足所有特殊学生的一般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社会技能。在这一区域课程体系下,四种安置类型学校以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目标为依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课程排布。

二、实施对象

全区小学和初中所有被安置为随班就读、特教班、辅读学校和送教上门的特殊需求学生。

三、实施安排

(一)组织形式

“教学与训练”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集体教学和个别训练。

(二)教学内容

在实施基础性课程时要秉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别化特点对集体教学的课时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作业和练习、教学评价等进行适性调整。

五、注意事项及要求

(一)基于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教学与训练

在已有课程框架下,学校要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目标,最大化、最优化地配置校内外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

(二)注重跨学科、多领域实施教学与训练

(三)以生涯发展视角规划教学与训练

六、政策参考

上海市政府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5月1日发布实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上海市教委的《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虹口区教育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

第四 环节阶段性评价与调整

一、环节设定意义

“阶段性评价与调整”在“四环节”工作中处于第四环节,包含“评价”与“调整”两部分,即以学期或学年为节点,评价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的达成度,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监控教育与训练的真实性、有效性和适切性,在“四环节”中起到重要的调控功能,是个别化教育计划长期稳步落实的重要保障。

二、实施对象

全区小学和初中所有被安置为随班就读、特教班、辅读学校和送教上门的特殊需求学生。

三、实施安排

(一)确定评价频率

(二)确定评价标准

阶段性评价的标准源于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学期目标”,即每学期初制定的教育和康复目标就是阶段性评价的标准和内容。

(三)确定评价形式

IEP团队可根据学生特质出发,从材料呈现方式、学生表达方式、评价场所、评价时限等方面考虑个性化的评价调整。医学类评价以医学要求为准。

(四)制定下阶段目标

四、参与人员

与第三环节“教学与训练”相似。

五、注意事项及要求

(一)评价与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

(二)生涯视角审视评价与调整

从短期实施来看,阶段性评价与调整的作用是检验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的达成度,监控教育与训练的真实性、有效性和适切性;而从整体历程来看,每一次的阶段性评价与调整既是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反复论证,又与最终转衔目标遥相呼应。

(三)注重评价过程资料的保存

六、政策参考

政策要求随班就读学校需研究与制定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多元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随班就读教师则应开展随班就读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发展过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评价内容,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

二、医教结合工作模式下各安置形式

简述随班就读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

一、概述

随班就读是我区“鉴定与安置”的四种安置形式之一。随班就读学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维度为“学科调整与个别训练”相结合,即以集体教学有机调整为主,个训课加以补充的形式。

二、随班就读的“1+X”教育康复模式

随班就读的“1+X”教育康复模式中,“1”是指以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基础;

(一)对集体教学进行适切调整

对于随班就读学生集体教学的调整,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1.教学目标的调整

2.教材内容的调整

3.教学运作过程的调整

4.作业练习呈现方式的调整

5.教学评价的调整

6.教学环境的支持

(二)针对特殊需求开展个别训练

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个训活动开展,我区进行了以下探索:

1.个性化学业辅导

2.补偿性康复训练

三、实施对象

本区随班就读学生是指参与过区内“鉴定与安置”会议,家长自愿签订过《上海市残疾儿童教育安置意见表》的特殊学生。

四、鉴定时间

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申请随班就读。此类随班就读学生一般两年进行一次复测。

五、鉴定流程

1.发现申报

2.组织检测

3.反馈信息

4.专家建议

5.中心认定

6.学校安置

7.特殊服务

六、参与人员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人员:校领导、普通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康复训练师、心理、教育及医学专家。

特教班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

一、概述

特教班是我区“鉴定与安置”的四种安置形式之一。开班形式一般分为两种:

(1)全日制特殊班。

(2)部分时间制特殊班。

二、特教班的“1+X”教育康复模式

(一)学科教学

为了适应特殊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学科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针对特教班学生的不同情况。

(三)融合活动

校外融合活动是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环境中的设施资源,创设多样化的社会融合活动,在社区环境中对特教班学生开展融合教育,提升其与人沟通及社会参与能力。

三、教育对象

根据区教育局招生计划不定期招生,招收对象为轻度、中度残障学生。

四、鉴定时间

每年6月。

五、鉴定流程

1.接待咨询

2.建议认定

3.报名录取

4.汇总信息

5.学校安置

六、参与人员

主要有以下几方人员共同参与特教班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学科教师;特教专职教师;康复训练师。

辅读学校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

一、概述

我区已经形成以辅读学校为骨干,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体系。

二、辅读学校的“1+X”教育康复模式

在辅读学校的“1+X”教育康复模式中,“1”是指特殊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X”是指通过基础学科教学、功能补偿训练以及潜能开发活动三种途径落实个别化教育计划。

(一)基础学科教学

基础学科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师基于学生特点,采用分层教学、直观教学、多感官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上课、活动等多种教学途径,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帮助特殊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分层教学

2.直观教学

3.情境教学

(二)功能补偿训练

辅读学校将“补偿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医教结合工作的着力点,对学生语言、社交、沟通、认知、心理、感知与运动领域进行康复。

(三)潜能开发活动

潜能开发活动是为了满足特殊学生潜能开发的需要,从多元智能发展的视角出发,并结合学生需要、教师特长、学校资源以及区域环境而设。

三、教育对象

我区辅读学校招生对象以中重度重残障学生为主,并规定进入辅读学校的中重度残障学生必须持有医院开具的残障诊断报告。

五、鉴定流程

1.接待咨询

2.新生报名

3.汇总信息

4.录用通知

5.学校安置

六、参与人员

人力资源是辅读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与之相关的各方面人员包括校领导、特殊教育教师和家长等。除了需要对在辅读学校就读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还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因此,医生以及专业康复训练师也是必不可少的。

送教上门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模式

一、概述

送教上门是由普通学校或特殊学校派出教师到学生家中提供教学和相关康复训练服务。

二、送教上门的“1+X”教育康复模式

(一)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课程:一是基础学科。二是个性化课程。

(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由康复训练师在专业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送教上门学生康复训练的内容及方法,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并定时定点到学生家中送康复。

(三)社会适应活动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我区在送教上门工作还注重从环境干预的角度出发,从辅具、设备、人员等方面为送教上门学生提供最大的支持,并为送教上门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实施对象

我区的送教上门对象是指各类因严重残障或疾病而无法正常入学的6至16周岁的适龄儿童少年。

四、鉴定时间

每年的5月中旬。

五、鉴定流程

1.入学申请

2.组织鉴定

3.发出通知

4.学校安置

六、参与人员

主要包括:巡回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医学人员;社会工作者;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