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纪连海评点后汉书(上下册)
55526200000003

第3章 肃宗孝章帝纪

第一节 不扰民不折腾

【原文】

九月甲戌,幸偃师,东涉卷津,至河内。下诏曰:“车驾行秋稼,观收获,因涉郡界。皆精骑轻行,无它辎重。不得辄修道桥,远离城郭,遣吏逢迎,刺探起居,出入前后,以为烦扰。动务省约,但患不能脱粟瓢饮耳。所过欲令贫弱有利,无违诏书。”遂览淇园。

【译文】

九月初十,章帝到偃师,东渡卷津,至河内。下诏令说:“我出来看秋收情况,了解年岁丰歉,因而涉足郡界。都是轻骑简从,没有多的车辆行李。不要为此修理道路桥梁,不要派官吏远离城郭迎接,打听伺候起居,前呼后拥,增加滋扰。一切行动都要省俭,我只恨自己不能脱粟瓢饮。所经过之处,必使贫弱有利,千万不要违背我这诏书上所说的。”于是游览了淇园。

【评点】

章帝是一个不爱折腾的皇帝。

这很难得。

我们从一些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上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员,下来巡访的时候,往往都是鸣锣开道,大张旗鼓,吵吵嚷嚷,声势浩大。刘秀在长安见到的那个执金吾出行的阵势,就是一个佐证。他们出行巡视,往往是所到之处,鸡飞狗跳,搅扰得民不安生,畜不安宁。

那些大官甚至皇帝所到之处,当地官员就跟迎接天神一样,赶紧做各种迎接准备:铺路修桥,拆迁阻碍,唯恐上级的车马行走受阻;安排百姓装扮商贩,演个繁荣场面,唯恐上级看出地方破败颓废;差人准备上等酒肴美食,山珍海味投其所好,唯恐上级吃不好喝不好;着人安排星级住宿,红毯铺道极尽奢华,唯恐上级贵体得不到休养。

如此等等,非弄得钱两哗哗流淌无度,人心惶惶一通瞎忙不可。哄上瞒下,搞一通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粉饰太平。地方官员苦,当差效力的苦,平头百姓更苦。

这叫一个瞎折腾。

还要说人家章帝,这一点就做得无可指摘。

有一次,章帝南巡视察。在巡察之前,他就发了一道旨令,要那些所要经过的地方,不管是大郡还是小县,一律不得提前做迎接准备。

那位说,不做特别准备,地方上给提前铺铺路总该行吧?要知道那时候都是车马行军,即使是官道,也不会多么平坦,不是水泥路,也不是柏油路,坑坑洼洼的马失前蹄伤了圣上,那可了不得啊!

不用!

人家章帝命令司空自带员工支柱桥梁。他自己带着专门铺路架桥的人,自会清除一路障碍。并且,在诏书中还格外强调:凡是在路上,有派人欢迎,探望起居者,二千石坐罪!

这作风,实在难得。这么大个领导下来巡视,能做到这样,实在是难能可贵了。一句话,不折腾。不折腾的皇帝,才是好皇帝。不折腾的江山,才是稳固的江山。

我们再看下面的选文。

【原文】

乙丑,勑侍御史、司空曰:“方春,所过无得有所伐杀。车可以引避,引避之;马可辍解,辍解之。《诗》云:‘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礼》,‘人君伐一草木不时,谓之不孝。’俗知顺人,莫知顺天。其明称朕意。”

【译文】

二十一日,章帝敕令侍御史、司空说:“现在正当春天,所到之处不得有所砍伐杀害。车可以绕道避开的,就绕道避开;□马可以停止解除的,就停止解除。《诗经》说:‘路旁茂盛的苇草,牛羊不要践踏。’《礼记》上说:‘人君伐一草一木,不得其时,谓之不孝。’一般人知道顺人情,而不知顺天意。希望大家明白而称我意。”

【评点】

从这一段,我们也可以看出章帝的确是一个不折腾、不扰民的好皇帝。

前面说,他亲自带着工作人员,在前面逢山开道,遇河搭桥,现在他还对那些工作人员有专门的要求,那就是:现在是春天,很多植物和庄稼都在成长,你们在前面开道是不错,但是,不能为了好走,不能为了让我这个皇帝走得舒服点、排场点,就把那些庄稼和植物给随意砍伐了啊!

如果遇到庄稼地,路窄的地方什么的,车能过去的就过去,过不去的就绕道儿走好了。马车过不去,为了保护庄稼,可以先把马车拆了过去再组装嘛!

他还引用《诗经》和《礼记》的话,进行训导,实行教化。这真可谓要求到了细枝末节了,要求到了根子上了。

在古代,皇帝出巡的目的是什么呢?怎么总是见皇帝出巡呢?光武帝刘秀出巡,明帝出巡,章帝也时不时地出巡,还有我们熟知的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等等,都是为了什么呢?

章帝在一次出巡的时候,对常山、魏郡、清和、钜鹿、东平郡太守说:“我想到巡视的制度,是用以宣传教化,考察远近,解释怨结。当今‘四方政事不好,是由于没有用德才兼备的人’,皇帝巡视,是想亲自了解艰难和轻易。”

这就是出巡的目的了。用现在的管理学术语来说,管理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文件管理,古代的诏书或者圣旨就属于这一范畴;二是会议管理,古时候的早朝,就是会议管理模式;三是现场管理,皇帝巡视各地,很显然就是为了现场管理,在巡视过程中,可以宣传教化、考察远近、解释怨结嘛。

另外,古代没有电话、传真,也没有网络。所以,出巡是自然的事情。

章帝对全国各地进行现场管理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扰民、不折腾,是深受地方官员和百姓爱戴的。其实,任何一个朝代,百姓都不喜欢折腾的官员,摆官架子,大造声势,惊扰四方,会被人所唾弃。为官者,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是根本。

第二节 重农亲民

【原文】

二月甲戌,诏曰:“王者八政,以食为本,故古者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是以岁虽不登而人无饥色。自牛疫已来,谷食连少,良由吏教未至,刺史、二千石不以为负。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佣,赁种饷,贳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三年。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

【译文】

二月十八日,章帝诏令说:“王者八政,以食为本,故古代重视耕稼,致力于耒耜之勤,节用储蓄,防备荒年,因而年岁不好也不会挨饿。闾中发瘟以来,谷米连年减少,这的确是由于官吏没有责任心,刺史、二千石不以民众食物为忧。今命令郡国募集无田而想迁移富饶地域者,悉听自愿。到达所在地,派给公田,为他雇请佣工,贷给种粮,借与农具,五年不收租,三年不收人口税。以后有想回原籍的,不禁止。”

【评点】

章帝提出了“王者八政,以食为本”的理念,足以看出他是多么重视农业生产。他分析,以前的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每年都能节约并积攒下一些粮食,这样即使出现了灾荒之年,由于家中有余粮在那里储备着,也总不至于饿肚子。

可是,现在是什么情况呢?国内有的地方发生灾荒了,农业减产甚至绝产了,结果,老百姓就只好饿肚子。什么原因?都是为官的没有责任心,不为百姓长远打算,不知道防患于未然。这是为官者的失职啊。

既然有这样的情况了,那么,要怎么办呢?

章帝的主意是,在全国招募那些贫苦无地的人,看看他们有没有愿意到一些富饶的地方谋生的想法,如果有,就遵照他们的意愿,将他们迁至富饶的地方,分配给土地和种子,帮助他们进行农业生产,也就是去开辟一个北大荒,种出粮食来发家致富。去的呢,五年不收租,三年不收人口税。发了家,腰包赚满了,又想回到原来的住处的,官方要给予方便,不能阻挠。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章帝的惠民政策算是很优惠的了。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解决了贫苦人的生计问题,国家出台个政策,让他们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二是解决了较大的社会问题,对那些吃不上饭的穷人,不用像五保户那样进行供养,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国家因此还节约了开支,并缓解了社会矛盾,什么矛盾啊,老百姓打穷仗、寻衅滋事的矛盾呗。

为了激发国人热爱农业劳动的积极性,章帝还亲自跑到农田里去进行农业生产,进行示范带动——

乙丑,帝耕于定陶。诏曰:“三老,尊年也。孝悌,淑行也。力田,勤劳也。国家甚休之。其赐帛人一匹,勉率农功。”

意思是说,那一年某月十五,章帝在定陶亲自下了地,亲自在地里进行农业劳动,锄禾拔草,浇水施肥,干得不亦乐乎,并且还诏令说:“三老,年高,孝悌,德行端淑。那么大年纪的人,还在田间勉力劳作,勤劳辛苦。国家很崇敬他们啊。今赏赐他们每人一匹帛,勉励农功。”

在章帝的示范带动之下,自然会有很好的效果。国家领导人都亲自下地种地了,那么上到地方官员,下到平民百姓,还不热情高涨,齐心协力抓生产啊。

章帝重视农业生产,尊重农民阶层,促使了当时农业生产迅猛发展,解决了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他登基后几年间,天灾人祸、农业减产、饥民大增的状貌,得到了很好改观。这都是章帝关注民生、注重农业的功劳啊。

我们再看一段选文。

【原文】

三年春正月乙酉,诏曰:“盖君人者,视民如父母,有憯怛之忧,有忠和之教,匍匐之救。其婴儿无父母亲属,及有子不能养食者,稟给如《律》。”

丙申,北巡狩,济南王康、中山王焉、西平王羡、六安王恭、乐成王党、淮阳王昞、任城王尚、沛王定皆从。辛丑,帝耕于怀。

【译文】

三年(86)春正月十一日,章帝诏令说:“作为一国君王,要像父母一样看待平民,为他们担忧操心,教他们智、仁、圣、义、忠、和,有丧葬困难就救助。没有父母亲属的婴儿,或有子女不能养活的人,照法定给粮食。”

二十二日,章帝巡视北方,济南王刘康、中山王刘焉、西平王刘羡、六安王刘恭、乐成王刘党、淮阳王刘昞、任城王刘尚、沛王刘定,都随从前往。

二十七日,章帝耕于怀县。

【评点】

章帝重视农业,自然就会亲近百姓。他曾经诏令说一国之君就要把平民百姓当作父母一样对待,急他们所急,忧他们所忧,教给他们先进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如果百姓有困难了,一定要给予帮助,不要袖手旁观。比如,婴儿没了父母,成了孤儿了,或者因为穷,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活的,那么政府就应该按照规定发给粮食,不能坐视不管,最起码要让他们吃上低保,有个最低生活保障。

思想决定行动。这么看来,章帝的确是有这样的思想,那么他所有亲民的举动,就是可以让人信服的了。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特别举措,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算他首创,那就是女子怀孕赏谷制度。我们来看看这一段文字:

二年春正月乙酉,诏曰:“《令》云‘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令》规定“民有生孩子的,免田赋,免三年人头税”。现在怎么办呢?现在怀孕的,丈夫免赋,免人头税一年,不但要减免税负,还要赏赐胎养者一人三斛,这个要明文规定,广布天下。

也就是说,章帝规定,凡是怀孕的人就赏赐给她三斛。三斛什么呢?当然是粮食。那么,什么是斛啊?斛是一种古代的容器。

1969年济宁公园就出土了一只斛。那东西呈直口直壁的圆筒形,平底,腹两侧各有一个小柄儿。那时候,十斗为一斛。1976年6月1日国家计量局度量衡史小组用小米测了测,那个斛的容量为两万四百二十毫升。

在古时候,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也就是一石,而一石即二十七市斤。也就是说,在东汉章帝时期,女子怀孕了就可以到官府领取三斛谷子,三斛谷子也就是三石,相当于现在的七十一斤左右。章帝的这个政策,相当于现在的农村孕妇生育补助政策,现在在我国,农村户口的孕产妇可以享受到一定金额的生育补助。

从这点,难道还看不出章帝真的视百姓为父母吗?

第三节 宽政仁政

【原文】

十二月壬子,诏曰:“《书》云:‘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恭,不相及也。’往者妖言大狱,所及广远,一人犯罪,禁至三属,莫得垂缨仕宦王朝。如有贤才而没齿无用,朕甚怜之,非所谓与之更始也。诸以前妖恶禁锢者,一皆蠲除之,以明弃咎之路,但不得在宿卫而已。”

【译文】

十二月初一,章帝诏令说:“《尚书》上说:‘父不慈,子不敬,兄不友,弟不恭,是彼此不亲近啊!’以往对妖言大狱,株连很广,一人犯罪,罚及父、母、妻三族,不能做官、任职王朝。即使有贤才也没齿不用,我十分怜惜,这是不给人重新振作的机会。现在凡是以前因妖恶禁锢的,一律解除,给以出路,但不得在宫中值夜,担任警卫。”

【评点】

在古代,一人犯罪,往往会株连九族。

我们从那些电影或者小说中就可以看到,某人犯罪了,与他相关联的家人都会被投入大牢,更严重的会遭到满门抄斩。

这种株连制度很有弊端,俗话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总不能把相关不相关的人都牵扯进来吧?

宽厚仁慈的章帝,当然看到了这个制度的弊端所在:即使有贤才也没齿不用,这实在是可惜啊。于是,章帝便进行了改制,改变以前那种胡子眉毛一起抓的局面,给那些不相干的人以出路,让他们有重新振作的机会。

章帝的这个举措,算是非常仁慈了。

当然,更加具有人性化的举措还在后面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两段文字:

秋七月丁未,诏曰:“《律》云‘惊者唯得榜、苔、立’。又《令丙》,箠长短有数。自往者大狱已来,掠考多酷,钻钻之属,惨苦无极。念其病毒,怵然动心。”

“《书》曰‘鞭作官刑’,岂云若此?宜及秋冬理狱,明为其禁。”

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意思是这样的:

秋七月二十三日,章帝诏令说:“《律》规定‘问案只能榜击、笞击、罚站’。又《令丙》规定,打人的有一定的长短。自过去考讯大狱以来,掠考多残酷用刑,钻、凿、刀、锯,惨苦无极。念其痛毒,触目惊心。《尚书》中说‘用鞭打做审判的刑罚’,难道是这样的吗?应当在秋冬审理案件时,明确禁止酷刑。”

章帝对那些酷刑看不下去啊,他看了觉得于心不忍,看了觉得心痛啊。于是,仁慈的章帝就决定将那些惨无人道的酷刑明令禁止了。这足以看出他的仁慈和宽厚之心。

章帝的仁慈宽厚、仁政宽政是为人所称道的。

可是,凡事有利也有弊,每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章帝宽以待民,无可非议,可是在他的集团内部管理上却由于疲软无力,尤其是对待外戚权势大增危害深重时,他又过于仁慈,过于优柔寡断,没有当机立断进行压制,结果,导致汉王朝因外戚掌权搅扰得乌烟瘴气,慢慢走向了衰落。

由此可见,宽厚仁慈待人、严肃认真待事才是我们可取的态度。